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网络嵌入性到制度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制度研究前沿 被引量:31
1
作者 甄志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7-100,共4页
关键词 新经济社会学 网络机制 嵌入性 制度研究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过度社会化 经济行动 组织治理结构 交易成本理论 社会结构
下载PDF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被引量:7
2
作者 左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5-98,共4页
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意象中所隐含的历史真意。文章首先进行了学术源流的追溯和概念术语的界定,接着以唐代的江南诗歌为讨论对象,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芳晨丽景、林泉高致、朴野偏远,由此来认... 本文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解读唐诗意象中所隐含的历史真意。文章首先进行了学术源流的追溯和概念术语的界定,接着以唐代的江南诗歌为讨论对象,从诗歌意象中归纳出了江南三个方面的地方意象,即芳晨丽景、林泉高致、朴野偏远,由此来认识江南在唐代的微妙地位和诗人们对江南的文化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江南 诗歌意象 地方意象 文化感知
下载PDF
从计量史学迈向基于大数据计算思维的新历史学--对当代西方史学量化研究新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6
3
作者 韩炯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4,159,共10页
进入信息时代,历史学能否彻底走出20世纪下半叶诸多批评中指出的"量化陷阱",而真正成为"基于大数据计算"且定量与定性很好结合的历史科学,是当今历史研究领域须加深入思索的新问题。量化研究应用于历史学的合理性... 进入信息时代,历史学能否彻底走出20世纪下半叶诸多批评中指出的"量化陷阱",而真正成为"基于大数据计算"且定量与定性很好结合的历史科学,是当今历史研究领域须加深入思索的新问题。量化研究应用于历史学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有助于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决"质"的问题进而推动历史学成为真正的历史科学。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史学量化研究在20世纪经历的两个不同演进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分析指出,系列史/序列史和美国新经济史学的研究实践表明,量化研究对于历史学寻求科学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价值正越发凸显。伴随信息革命的到来,借助于大数据时代的优势,量化研究方法可能引发历史学的深层革命性变革。论文包括三个部分:量化研究是历史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西方史学中的量化研究演进轨迹和新趋势、当代西方史学量化研究新发展的思考。倘若克服对大数据的曲解并调整历史研究思维方法,量化历史研究将带来历史学领域革命性变革。量化历史研究未来将大有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理论 历史计算思维 计量史学 大数据
原文传递
罗斯福政府印度支那政策评析(1941—1945) 被引量:5
4
作者 汪堂峰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63,共11页
本文力图通过对罗斯福政府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持有何种立场及其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了多大作用的考察,来全面揭示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政策及其同日后美国的"越战悲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罗斯福政府 印度支那政策 反殖民主义
原文传递
社会主义改革内在逻辑:人的全面发展——基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视角
5
作者 严静峰 鲁明川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2-107,共6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主义改革内在逻辑和根本目标,这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具有内在契合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超越"物我"的党性要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它超越物...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主义改革内在逻辑和根本目标,这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具有内在契合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超越"物我"的党性要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它超越物欲,摆脱物驭,以崇高精神整合物质世界,它超越小我,追求大我,以无私品质促进人类发展。另一方面,人民性的时代要求充盈了人的本质内容,人民群众需要的提高丰富了人的本质、劳动实践的变革深化了人的本质、社会交往的扩展提升了人的本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归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革 人的全面发展 党性 人民性
原文传递
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前提 被引量:2
6
作者 康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33,共6页
就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的逻辑而言,私有财产批判应当被理解为他从1843年起渐次展开的国家批判、市民社会批判的最终归宿,从而导向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问题的最终解决。私有财产的本质系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 就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的逻辑而言,私有财产批判应当被理解为他从1843年起渐次展开的国家批判、市民社会批判的最终归宿,从而导向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问题的最终解决。私有财产的本质系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私有财产批判在马克思随后的理论工作中让位于资本批判。但是,如果没有《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困惑,马克思就不会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研究从而走向私有财产批判。另一方面,这种私有财产批判的理论前提在于破除对于私有财产的政治的、法的理解,而将私有财产视作是经济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从物质生产入手去寻找私有财产的根据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有财产 长子继承权 生产关系 物质利益 市民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