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用新型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的研制 被引量:3
1
作者 贾宝成 王洋郁 +1 位作者 叶建华 邱东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1期5-5,7,共2页
目的设计并研制一种新型的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方法详细介绍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结果其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胸腔穿刺损伤,减少医源性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胸腔穿刺医疗经验较少的医... 目的设计并研制一种新型的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方法详细介绍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结果其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胸腔穿刺损伤,减少医源性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胸腔穿刺医疗经验较少的医生能提供很好的帮助。结论新型的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具有实用、安全、方便、有效等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穿刺 损伤 微创
下载PDF
全胸腔镜非切割闭合器手术治疗巨型肺大疱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万来忆 王强 +3 位作者 吴勇 曾光 曹睿 肖明第 《临床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非切割闭合器( Non-GIA)手术治疗巨型肺大疱的手术效果及安全可行性,总结手术方法和优势。方法收集巨型肺大疱患者59例,对35例肺大疱多发或经济较困难者行全胸腔镜Non-GIA手术,余24例使用内镜直线切割闭合器( E...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非切割闭合器( Non-GIA)手术治疗巨型肺大疱的手术效果及安全可行性,总结手术方法和优势。方法收集巨型肺大疱患者59例,对35例肺大疱多发或经济较困难者行全胸腔镜Non-GIA手术,余24例使用内镜直线切割闭合器( Endo-GIA)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治疗费用及远期疗效。结果59例患者均手术顺利,35例行全胸腔镜Non-GIA肺大疱缝扎术,全组手术无中转开胸,术后效果显著。随访56例,时间3∽79个月,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活动能力提升,无气胸或肺大疱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on-GIA手术组费用明显低于Endo-GIA手术组。结论全胸腔镜Non-GIA手术治疗巨型肺大疱安全可行;术中直接切开肺大疱并缝扎基底漏气处,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术后及远期效果良好;手术费用明显低于Endo-GIA组,适合肺大疱多发或经济较困难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腔镜手术 巨型肺大疱 非切割闭合器 肺大疱缝扎术
下载PDF
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贾宝成 王洋郁 +1 位作者 叶建华 邱东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9-10,共2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对胸腔积液进行穿刺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健康实验用猪16只,建立胸腔积液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8):采用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进行胸腔穿刺引流;对照组(n=8):采用普通胸腔穿刺包进行...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对胸腔积液进行穿刺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健康实验用猪16只,建立胸腔积液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8):采用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进行胸腔穿刺引流;对照组(n=8):采用普通胸腔穿刺包进行胸腔穿刺引流。对两组实验动物的胸腔穿刺引流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胸腔穿刺引流过程中出现1例气胸,实验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实验组的胸腔穿刺引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微创胸腔穿刺包进行胸腔穿刺引流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穿刺 动物实验 引流
下载PDF
16F引流管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守知 张富全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918-920,924,共4页
目的探讨16F引流管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胸腔引流管型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行单向式胸腔... 目的探讨16F引流管在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胸腔引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7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胸腔引流管型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行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16F引流管进行胸腔引流,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28F引流管进行胸腔引流。记录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术后第1、2、3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术后第7天采用自制活动度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2、3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皮下气肿、肺部感染及胸腔积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心律失常、过敏反应及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应用16F引流管进行胸腔引流,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和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胸腔引流 16F引流管
下载PDF
非昂贵耗材的完全胸腔镜手工肺叶切除术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强 吴勇 +4 位作者 徐文举 曾光 林栋 彭寿行 陈仕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966-968,共3页
目的为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费用,探讨在不使用切割闭合器、超声刀、结扎锁等昂贵一次性耗材的条件下,完全胸腔镜(totally thoracoscopic surgery,TTS)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7月,用传统开胸手术器械行36例... 目的为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费用,探讨在不使用切割闭合器、超声刀、结扎锁等昂贵一次性耗材的条件下,完全胸腔镜(totally thoracoscopic surgery,TTS)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7月,用传统开胸手术器械行36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包括肺恶性肿瘤23例,肺良性肿瘤9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囊肿1例。右肺下叶14例,右中叶4例,右上叶3例,左下叶10例,左上叶5例。患侧胸壁做3个1.5~2.0 cm小孔,胸腔镜下用普通针线缝扎肺血管和支气管,用普通器械采取切开缝扎方式分离不全肺裂。结果手术时间170~365 min,平均242.3 min。出血220~1100 ml,平均426.3 ml,无死亡,无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4~14 d,平均6.6 d。结论不使用昂贵耗材,在完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不仅可行,而且也能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肺癌 肺叶切除术
下载PDF
完全胸腔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强 肖明第 +4 位作者 陈仕林 陈海生 吴勇 徐文举 曾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976-978,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壁3个1.5 cm小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4头25~60 kg的猪和72条8~24 kg的狗为研究对象。在胸壁打3个1.5 cm小孔,胸腔镜下,心脏跳动下,桥血管远端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目的探讨经胸壁3个1.5 cm小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4头25~60 kg的猪和72条8~24 kg的狗为研究对象。在胸壁打3个1.5 cm小孔,胸腔镜下,心脏跳动下,桥血管远端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等做连续吻合,近端与锁骨下动脉吻合。用11-0无损伤线连续缝合。结果 76只动物,共行冠状动脉吻合140个,每个吻合口的吻合时间20~72 min,(31.3±4.9)min,其中3个吻合口出现严重狭窄;左锁骨下动脉吻合52个,吻合时间18~58 min,(25.5±3.1)min,无严重狭窄。结论完全胸腔镜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动物实验中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手术
下载PDF
可防穿刺伤的套管密闭式穿刺针 被引量:2
7
作者 贾宝成 王洋郁 +1 位作者 叶建华 邱东峰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08-308,共1页
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遇到自发性气胸、外伤性血气胸、结核性胸腔积液等疾病,常规诊断及治疗需要胸腔穿刺排气或引流,另外在胸心外科手术后,常伴有胸腔积液,通常也需要胸腔穿刺引流进行治疗,对于胸腔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而引起的胸... 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遇到自发性气胸、外伤性血气胸、结核性胸腔积液等疾病,常规诊断及治疗需要胸腔穿刺排气或引流,另外在胸心外科手术后,常伴有胸腔积液,通常也需要胸腔穿刺引流进行治疗,对于胸腔内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而引起的胸腔积液,则更需要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而目前常规使用的胸腔穿刺针容易造成肺损伤,引起气胸等并发症,特别对于胸腔穿刺经验较少的医生,则更易造成医源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穿刺针 结核性胸腔积液 密闭式 穿刺伤 胸腔穿刺排气 胸腔穿刺引流 胸心外科手术后 自发性气胸
下载PDF
漏斗胸单孔矫形术203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曹睿 王强 +5 位作者 吴勇 万来忆 曾光 徐文举 彭寿行 肖明第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 总结单孔矫形术治疗漏斗胸的手术方法,临床经验,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科经右胸壁约2cm切口行漏斗胸矫形术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4例、女39例,年龄2-19(5.7±3.0)岁,其中12岁及以下患... 目的 总结单孔矫形术治疗漏斗胸的手术方法,临床经验,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我科经右胸壁约2cm切口行漏斗胸矫形术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4例、女39例,年龄2-19(5.7±3.0)岁,其中12岁及以下患儿188例,12岁以上15例,根据Park分型,对称型176例,非对称型27例。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65(16.1±5.2)min,术后住院时间4-14(6.4±1.3)d。全组均为右侧单切口,植入1根矫形板。术后平均随访27.6(1-56)个月,无矫形板翻转、移位、胸骨再次凹陷等并发症发生。84例患者已行二期矫形板取出术,无1例漏斗胸复发。结论 漏斗胸单孔矫形术在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方面均优于Nuss手术,并且在安全性和效果方面不亚于Nuss手术,尤其适用于12岁以下小儿漏斗胸的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矫形术 漏斗胸 NUSS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