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36例报告 被引量:150
1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5 位作者 蔡宣松 朱辉 祝晓忠 袁锋 汪伟 郭荻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8期755-757,共3页
目的 :评价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3 6例 45足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法分型 ,Ⅰ型 2足 ,Ⅱ型 11足 ,Ⅲ型 15足 ,Ⅳ型 17足 ,对Ⅱ型以上 41足跟骨骨折用重建钢板治疗 ,随访时间 2~ 5 1月 ,平均 15 .3月。结果 :按Maryland... 目的 :评价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3 6例 45足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法分型 ,Ⅰ型 2足 ,Ⅱ型 11足 ,Ⅲ型 15足 ,Ⅳ型 17足 ,对Ⅱ型以上 41足跟骨骨折用重建钢板治疗 ,随访时间 2~ 5 1月 ,平均 15 .3月。结果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 41足行重建钢板固定者中 ,优 13足 ,良 2 7足 ,可 1足 ,优良率97.6%。无感染、皮缘坏死或切口裂开。结论 :手术治疗可提高跟骨骨折的疗效 ,重建钢板是一种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内固定 重建钢板 治疗
下载PDF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3
2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3 位作者 朱辉 袁峰 蔡宣松 郭荻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2mm ,2 4.4± 2 .9mm和 3 0 .3± 3 .2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 3 .6± 3 .0mm ,15 .3± 2 .2mm和 9.5± 1.2mm ,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 2 7.7°± 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 116.7°± 8.0°。结论 :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应用解剖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骨肉瘤微血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蔡宣松 梅炯 +1 位作者 李日乐 郭荻萍 《临床骨科杂志》 1999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的MVD计数,并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发病时间、肿瘤大小、组织亚型、HDMTX化疗以及肿瘤转... 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的MVD计数,并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综合分析患者年龄、发病时间、肿瘤大小、组织亚型、HDMTX化疗以及肿瘤转移与骨肉瘤MVD之间的关系。结果MVD与患者年龄、发病时间、组织亚型及是否化疗无关,但HDMTX明显影响肿瘤微血管的发育成熟,且肿瘤发生转移者的MVD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者。结论骨肉瘤组织中的MVD可能影响骨肉瘤患者的预后,HDMTX抑制肿瘤血管发育可能是其能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免疫组化 微血管密度 预后
下载PDF
骨肉瘤侵犯骨骺和关节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4
作者 梅炯 蔡宣松 +2 位作者 杨振燕 俞光荣 郭荻萍 《实用骨科杂志》 2000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目的 :探讨骨肉瘤侵犯骨骺和关节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照术中大体观察和术后组织病一学检查结果 ,对2 7例骨肉瘤患者的X线、CT和MRI所显示的骨骺和关节受侵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有关影像学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 ... 目的 :探讨骨肉瘤侵犯骨骺和关节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照术中大体观察和术后组织病一学检查结果 ,对2 7例骨肉瘤患者的X线、CT和MRI所显示的骨骺和关节受侵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有关影像学特征。统计学分析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 :MRI在显示骨骺和关节受侵方面均与组织学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优于X线片和CT。结论 :MRI是判断骨肉瘤患者骨骺和关节受侵情况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病理学 X线 CT NMR成像
下载PDF
跟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1
5
作者 梁军 胡滨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 :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 ,测量跟骨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Gissane′s角等。结果 :①跟骨形态结构较复杂 ,骨皮质薄 ,骨松质多 ,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形态学的依据和标准。方法 :观察成人正常跟骨的形态特征和骨小梁分布情况 ,测量跟骨的长、宽、高和Bohler′s角、Gissane′s角等。结果 :①跟骨形态结构较复杂 ,骨皮质薄 ,骨松质多 ,跟骨前部跟骨沟下方骨小梁稀疏 ,后部内侧骨小梁密集。②正常跟骨各指标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 ,而不同性别间除Gissane′s角外 ,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跟骨高 /长的比值 >1/2。结论 :①跟骨形态学上存在力学薄弱点 ,易骨折 ,骨折多数复杂。②正常跟骨高 /长比例固定 >1/2 ,作为跟骨治疗的参照指标 ,临床上使用方便 ;跟骨Bohler′s角、Gissane′s角的改变与跟骨宽度的增加是跟骨骨折诊断、治疗的要点 ;骨折后可参照本文测量结果恢复跟骨的长、宽、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形态学 跟骨骨折
下载PDF
生物电刺激对游离肌肉移植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袁锋 关文祥 曹谊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9-51,共3页
为了探讨电刺激对游离肌肉移植的影响,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以兔股直肌为实验模型肌,实验侧埋入不锈钢环式电极,运用模拟正常运动终板的电刺激模式直接刺激肌肉,3个月后检查肌肉的湿重、最大切面积和肌肉的收缩特性。结果显示... 为了探讨电刺激对游离肌肉移植的影响,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5只,以兔股直肌为实验模型肌,实验侧埋入不锈钢环式电极,运用模拟正常运动终板的电刺激模式直接刺激肌肉,3个月后检查肌肉的湿重、最大切面积和肌肉的收缩特性。结果显示:实验侧肌肉的湿重、最大切面积和收缩特性均明显优于对照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刺激使肌肉的形态和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为临床肌肉移植后防止肌肉萎缩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肌肉移植 显微外科
下载PDF
髓内高分化骨肉瘤 被引量:4
7
作者 梅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64-266,共3页
目的 :评价髓内高分化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征。方法 :通过对与该肿瘤有关的文献回顾 ,归纳总结髓内高分化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 ,以及诊断、治疗要点和患者预后。结果 :其发病年龄较典型骨肉瘤稍大 ,3 0~ 40岁多见 ;... 目的 :评价髓内高分化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征。方法 :通过对与该肿瘤有关的文献回顾 ,归纳总结髓内高分化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 ,以及诊断、治疗要点和患者预后。结果 :其发病年龄较典型骨肉瘤稍大 ,3 0~ 40岁多见 ;病损多位于长骨干骺端 ,特别是股骨和胫骨 ;组织学没有特征性。由于认识不足 ,5 0 %的患者于初诊时误诊为纤维结构不良或动脉瘤样骨囊肿等良性病损。骨皮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是重要的鉴别诊断线索。广泛切除可获很好的疗效。结论 :对该病的诊断 ,强调组织病理学与影像学的互参 ;不恰当的手术将导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骨内 高分化骨肉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拇指末端指腹缺损修复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袁锋 俞光荣 +1 位作者 蔡宣松 郭荻萍 《实用手外科杂志》 1999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修复拇指末端指腹缺损的远期疗效 方法 对87例拇指末端指腹缺损分别进行植皮、V-Y皮瓣、指掌侧推进皮瓣、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游离皮瓣不同方法修复,并对63例作了平均时间为4年的远期随访.检测重建拇指的外形,出汗... 目的 评价不同方法修复拇指末端指腹缺损的远期疗效 方法 对87例拇指末端指腹缺损分别进行植皮、V-Y皮瓣、指掌侧推进皮瓣、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游离皮瓣不同方法修复,并对63例作了平均时间为4年的远期随访.检测重建拇指的外形,出汗情况,感觉及运动功能等4个项目.结果36例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游离皮瓣修复拇指末端指腹缺损的综合功能为优.9例 V-Y皮瓣和指掌倒推进皮瓣修复的疗效欠佳 结论(1)对 Ⅰa、Ⅱa型缺损以植皮为主,最好采用全厚皮片.(2) 对Ⅰb、Ⅱb型缺损以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为主,并强调优先恢复拇指的指腹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 指腹缺损 修复 血管神经 游离皮瓣 远期疗效 岛状皮瓣 强调 情况 方法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D在ⅡB型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梅炯 李日乐 +1 位作者 蔡宣松 郭荻萍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D)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4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的CD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病案记录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D高表达与低表达之间的肿瘤转移人数和2年生存人数差异显...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D)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4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的CD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临床病案记录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D高表达与低表达之间的肿瘤转移人数和2年生存人数差异显著,且CD低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较高表达者为长。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CD高表达的骨肉瘤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蛋白酶D 骨肉瘤 预后 表达
下载PDF
Richards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闵晓晖 苏易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骨折 RICHARDS钉 治疗 股骨粗隆间
下载PDF
手指末端指腹缺损的分型及处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峰 俞光荣 +1 位作者 蔡宣松 郭荻萍 《铁道医学》 1999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手指末端指腹缺损修复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依据伤情将203例手指末端指腹缺损分为2型、4个亚型,并依据手指末端指腹缺损的分型分别进行植皮,用V-Y皮瓣、鱼际皮瓣、邻指皮瓣、指掌侧推进皮瓣、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 目的探讨手指末端指腹缺损修复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依据伤情将203例手指末端指腹缺损分为2型、4个亚型,并依据手指末端指腹缺损的分型分别进行植皮,用V-Y皮瓣、鱼际皮瓣、邻指皮瓣、指掌侧推进皮瓣、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游离皮瓣等7种不同方法修复。结果术后手指末端指腹缺损修复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对Ⅰa、Ⅱa型缺损以植皮为主,最好采用全厚皮片;对Ⅰb、Ⅱb型缺损以带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为主,并强调优先恢复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末端指腹 指腹缺损 修复术 分型 外科皮瓣
下载PDF
交锁钉内固定治疗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5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明富 叶林根 俞光荣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骨折 开放性骨折 胫腓骨骨折 交锁髓内钉 治疗
下载PDF
瘤骨段灭活再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庆成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关键词 恶性骨肿瘤 灭活 骨移植
下载PDF
四肢长管骨恶性肿瘤灭活再植术后感染
14
作者 王树青 梁军 +1 位作者 郭荻萍 蔡宣松 《铁道医学》 1999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骨恶性肿瘤灭活再植术后感染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将灭活再植术68例分为感染与非感染组,对患者年龄、性别、灭活类型、手术部位、肿瘤分期和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三方面无显著... 目的探讨四肢长管骨恶性肿瘤灭活再植术后感染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将灭活再植术68例分为感染与非感染组,对患者年龄、性别、灭活类型、手术部位、肿瘤分期和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6例感染均发生在骨关节灭活型,5例在胫骨上端,1例在股骨远端,股骨与胫骨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感染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2年病死率均比非感染组高。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G+球菌,多为金葡菌。结论灭活再植术后感染主要发生在胫骨上端;为预防感染,手术时应常规将内侧腓肠肌移植于灭活骨周围,与近端关节囊和前侧间室的肌筋膜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骨肿瘤 灭活 再植术 感染 四肢
下载PDF
骨肉瘤患者的临床护理
15
作者 刘晓鸿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骨肉瘤 护理 临床
下载PDF
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81
16
作者 俞光荣 梅炯 +5 位作者 朱辉 祝晓忠 袁锋 蔡宣松 郭荻萍 王以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3-275,共3页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钢板 ,并评价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的骨性测量 ,结合对 41侧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扫描及其手术观察 ,设计出适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可...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钢板 ,并评价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的骨性测量 ,结合对 41侧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扫描及其手术观察 ,设计出适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在对该钢板的有关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后 ,应用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 33侧 ,平均随访 12 .4(6~ 2 2 )个月。结果 钢板各钉孔间的拉伸破坏载荷为 1840N ,而整块钢板纵向弯曲试验的最大载荷为 10 6 0N。螺钉的抗弯最大载荷为 6 90N ,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 5 96N。33侧骨折中 ,2 9侧获随访。按Mary 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 ,2 9侧中 ,优 16侧 ,良 12侧 ,可 1侧 ,优良率为 96 .5 %。 结论 本钢板设计合理 ,力学性能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钛钢板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第二掌背动脉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俞光荣 袁锋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4-175,共2页
目的研究第二掌背动脉(SDMA)游离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或伴有伸指肌腱缺损的病例,采用游离SDMA或游离复合SDMA皮瓣进行修复。其中,复合组织瓣3例。皮瓣面积为1.5cm×... 目的研究第二掌背动脉(SDMA)游离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或伴有伸指肌腱缺损的病例,采用游离SDMA或游离复合SDMA皮瓣进行修复。其中,复合组织瓣3例。皮瓣面积为1.5cm×3cm~5cm×6.3cm。结果10例完全成活,1例因术中动脉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8例随访14~62个月。两点辨别觉:手背8~11mm,指腹4~6mm。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该皮瓣能修复手指各个部位软组织缺损,并能形成复合组织瓣修复同时伴有伸指肌肌腱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第二掌背动脉 修复
原文传递
第二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锋 俞光荣 +1 位作者 蔡宣松 郭荻萍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拇指指腹缺损 修复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第二掌背动脉复合组织瓣修复指背皮肤肌腱缺损 被引量:18
19
作者 袁锋 俞光荣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指背皮肤肌腱缺损 复合组织瓣 修复
原文传递
第二掌背动脉肌腱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俞光荣 袁锋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 介绍第二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伴肌腱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第二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伴肌腱缺损 11例。其中 ,伴屈肌腱缺损 3例 ,伸肌腱缺损 8例。皮瓣顺行移位 3例 ,逆行移位 4例 ... 目的 介绍第二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伴肌腱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第二掌背动脉肌腱皮瓣修复手指皮肤伴肌腱缺损 11例。其中 ,伴屈肌腱缺损 3例 ,伸肌腱缺损 8例。皮瓣顺行移位 3例 ,逆行移位 4例 ,游离移植 4例。结果  10例肌腱皮瓣移植后完全成活 ,1例部分坏死 ,经换药后伤口愈合。 8例术后随访 12~ 5 7个月 ,3例失访。两点辨别觉 :手指背侧 8~11m m,指腹 5~ 7mm。手指伸屈功能均恢复至健侧的 60 %~ 70 %。结论 第二掌背动脉肌腱皮瓣是修复手指或手部小范围皮肤伴肌腱缺损的理想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移植 外科皮瓣 腱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