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多表位肽的免疫原性研究
1
作者 娄加陶 周晔 +6 位作者 吴传勇 陈燕 蒋天舒 陈波 谷明莉 仲人前 邓安梅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纯化的重组结核分枝杆菌多表位肽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免疫应答的能力,为新型结核疫苗的设计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纯化的重组表达多表位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 目的探讨纯化的重组结核分枝杆菌多表位肽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免疫应答的能力,为新型结核疫苗的设计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纯化的重组表达多表位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的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活性,初步鉴定重组多表位肽的免疫原性。结果以刺激系数(SI)>3为界,多表位肽(10μmol)能刺激全部10例HLA-A*0201阳性(A2+)结核菌素阳性(PPD+)健康个体的PBMC发生增殖,SI为46.2±5.6;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单肽(平均SI为10.2±2.3)以及PPD(平均SI为15.6±3.6)引起的细胞增殖反应(P<0.01)。在多表位肽诱导的CTL细胞毒活性分析中以负载抗原肽(10μmol)的T2细胞作为靶细胞,多表位肽诱导的CTL作为效应细胞,多表位肽能诱导全部的10例A2+PPD+健康个体中CTL杀伤活性,平均活性分别为(86.2±9.6%),显著高于单肽[平均为(25.4±3.6)%]和PPD[平均为(22.6±2.8)%](P<0.01)。结论重组优化多表位肽在细胞水平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有效刺激PBMC产生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多表位肽 疫苗
下载PDF
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
2
作者 张斌 屠小卿 《实用医技杂志》 2006年第18期3184-3185,共2页
目的:为探讨血清中Ⅳ型胶原(COLIV)、Ⅲ型胶原N端肽(PⅢNP),以及白细胞介素-6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COLIV,采用放免法检测PⅢNP,LI-6用酶免法测定。用于对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代表性疾病,如慢性迁延性肝炎(chronisper... 目的:为探讨血清中Ⅳ型胶原(COLIV)、Ⅲ型胶原N端肽(PⅢNP),以及白细胞介素-6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COLIV,采用放免法检测PⅢNP,LI-6用酶免法测定。用于对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代表性疾病,如慢性迁延性肝炎(chronispersistenthepatitisCPH),慢性活动性肝炎(chronisactivehepatitisCAH),肝硬化(livercirrhosisLC)和健康对照进行对比,并对65份病例采用肝活检及肝组织切片纤维染色分级。肝纤维化诊断分五期(S0-S4),统计三者的血清值。结果:各病理组织学纤维化分期与血清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980,P<0.01;r=0.974,P<0.01;r=0.983,P<0.01)。随着肝脏纤维化程度增加三项检测指标均呈显著性相关。尤其对于CAH、LC阶段,P<0.005,结论:联合检测COLIV、PⅢNP和LI-6在肝脏纤维化分型及预后判断上有很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Ⅳ型胶原 Ⅲ型胶原N端肽LI-6 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分期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肿瘤标记物筛选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侯彦强 仲人前 孔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1-303,共3页
蛋白质组学是针对蛋白质组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包括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近年来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同时也成功地应用于肺癌、乳腺癌、... 蛋白质组学是针对蛋白质组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包括结构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主要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近年来多种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同时也成功地应用于肺癌、乳腺癌、结肠癌、膀眈癌、前列腺癌和肾癌等常见肿瘤标记物的筛选鉴定。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在生命科学领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显示出强大的应用前景,对肿瘤的诊断、治疗、监控及肿瘤相关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 肿瘤标记物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分析
下载PDF
低剂量颗粒溶素对单核细胞和T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燕 娄加陶 +6 位作者 钱琤 周晔 陈波 蒋天舒 谷明莉 仲人前 邓安梅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颗粒溶素(GNLY)对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抽取健康人全血,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免疫磁珠法纯化出单核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45RA+T细胞、CD4+/CD45RO+T细胞、CD8+/CD45RA+T细胞和CD8+/CD45RO+... 目的探讨低剂量颗粒溶素(GNLY)对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抽取健康人全血,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免疫磁珠法纯化出单核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45RA+T细胞、CD4+/CD45RO+T细胞、CD8+/CD45RA+T细胞和CD8+/CD45RO+T细胞,再用96孔微孔趋化板进行趋化反应。结果颗粒溶素可趋化一些T细胞系、单核细胞系,趋化指数≥2(P<0.05),而对B细胞系的趋化指数为<2。用百日咳毒素预处理过的T细胞系、单核细胞系不再对颗粒溶素有反应,提示颗粒溶素介导的趋化作用涉及G蛋白偶连受体。结论颗粒溶素不仅是一种细胞毒性分子,而且具有化学趋化作用。颗粒溶素在10~100μmol发挥细胞毒活性而在相对较低的浓度下发挥趋化作用且此效应涉及G蛋白偶连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溶素 免疫细胞 趋化作用
下载PDF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LR4的表达以及血清中TNF-α,IL-10的水平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燕 周晔 +2 位作者 邓安梅 仲人前 陈孙孝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研究血清中TNF—α,IL-10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TLR2,TLR4的mRNA表达。ELISA法检...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研究血清中TNF—α,IL-10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者全血,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TLR2,TLR4的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0的表达。结果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TLR4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18)(P〈0.05),TLR2均无显著变化(0.87±0.23)(P〉0.05)。血清中的IL-10显著升高(4.25±1.30)pg/ml(P〈0.05),TNF—α的变化不显著(1.49±0.87)pg/ml(P〉0.05)。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TLR4 mRNA表达显著下降,可能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TOLL样受体4 TOLL样受体2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v0309抗原的重组表达、纯化和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天舒 娄加陶 +5 位作者 周晔 陈燕 陈波 谷明莉 仲人前 邓安梅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重组表达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以进一步探讨其免疫效应。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309的全长cDNA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成Rv0309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进一步经GST亲合层析柱纯化... 目的重组表达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以进一步探讨其免疫效应。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309的全长cDNA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成Rv0309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进一步经GST亲合层析柱纯化,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重组表达蛋白。结果获得了pGEX4T-Rv0309重组子,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诱导表达重组Rv0309蛋白,其条带大小约23000,与预期结果相符。结论成功地进行了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309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为进一步研制新型结核病疫苗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v0309抗原 重组表达 纯化
下载PDF
CD4^+CD25^+ T细胞在肿瘤及移植中的作用
7
作者 陈曲波 范列英 仲人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03-805,共3页
关键词 CD4^+CD25^+T细胞 肿瘤 功能特征 移植耐受 免疫学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OGDC-E2和BCOADA-E2的二联体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意义
8
作者 陈燕 娄加陶 +7 位作者 姚定康 周晔 吴传勇 钱琤 蒋天舒 陈波 仲人前 邓安梅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通过重组表达抗原OGDC-E2和BCOADC-E2的二联体融合蛋白(B0),并用于检测自身抗体及临床意义。方法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B0),通过Ni-NTA亲和柱纯化,经过免疫印迹法(IBT)和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6份PBC患者血清,以48份自身免疫病... 目的通过重组表达抗原OGDC-E2和BCOADC-E2的二联体融合蛋白(B0),并用于检测自身抗体及临床意义。方法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B0),通过Ni-NTA亲和柱纯化,经过免疫印迹法(IBT)和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6份PBC患者血清,以48份自身免疫病患者、50份其他肝病患者、70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组。结果56例确诊的PBC患者中,42例阳性,阳性率为75.0%。而健康体检者和疾病对照组血清中的M2抗体均为阴性。结论通过用重组表达的二连体B0检测PBC患者血清中的M2抗体,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为临床进一步研究PBC,辅助诊断提供一些辅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OADA-E2-OGDC-E2二联体(BO) 免疫印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下载PDF
重建外周免疫耐受抑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蒋廷旺 熊怀民 +3 位作者 张红星 龚燕萍 邓安梅 仲人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抗原诱导PBC小鼠重建外周免疫耐受,探索PBC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将M2蛋白≮新生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及交联剂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哑胺(ECDI)共培养,形... 目的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抗原诱导PBC小鼠重建外周免疫耐受,探索PBC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将M2蛋白≮新生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及交联剂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哑胺(ECDI)共培养,形成抗原负载的淋巴细胞,随后通过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诱导免疫系统埘PBC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同时注射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诱导PBC病变,对照组注射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共培养的脾细胞,16周后观察小鼠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分析重建PBC小鼠外周免疫耐受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止病变产生或缓解病程。结果抗线粒体抗体(AMA):免疫耐受组与BSA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相比阳性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3);BSA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74);免疫耐受组、BSA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分别为(80.5±9.8)U/L、(93.8±15.7)U/L、(92.5±17.7)U/L;其中BSA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而免疫耐受组低于BsA组(P=0.0095)和模型对照组(P=0.029);免疫耐受组、BSA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的胆管阳性浸润率分别为42.67%±12.30%、57.07%±11.35%、51.53%±9.96%;其中免疫耐受组阳性浸润率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同时显著低于BSA对照组(P=0.0024),而且.BSA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结论本实验通过重建外周免疫耐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PBC小鼠的病变程度,为今后进一步研究PBC的免疫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模型 免疫耐受
原文传递
应用聚肌胞苷酸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蒋廷旺 邓安梅 +7 位作者 吴传勇 朱烨 谷明莉 钱(王争) 周晔 陈燕 陈波 仲人前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38-541,共4页
目的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方法80只C57BL/6雌性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poly I:C 5mg/kg组(25只)和10mg/kg组(25只)、阴性对照组(25只)。poly I:C 5和10m... 目的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建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方法80只C57BL/6雌性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poly I:C 5mg/kg组(25只)和10mg/kg组(25只)、阴性对照组(25只)。poly I:C 5和10mg/kg组小鼠腹腔分别注射poly I:C 5和10mg/kg,每3天1次,阴性对照组用等体积无菌PBS液注射。每4周处死一批小鼠,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水平,肝组织行H-E染色后镜下观察胆管组织学变化;Annexin V检测脾细胞凋亡。结果5mg/kg组第4周小叶间胆管开始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浸润的胆管数量随注射时间延长而增加,第20周达51%;血清AMA阳性率逐渐增高,16周达4只(共5只),最高滴度达1:10000。10mg/kg组ANA、AMA均在第8周时明显升高,但随后呈下降趋势,其他指标与5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g/kg组血清ALP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poly I:C两组脾细胞早期凋亡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仅出现ANA阳性,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poly I:C(5mg/kg)注射16周后可初步建立PBC动物模型。细胞凋亡后释放的自身抗原活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在PBC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该模型的建立为今后PBC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肌胞苷酸 肝硬化 胆汁性 抗体 抗核 凋亡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耿红莲 王爱华 +4 位作者 陈军 邓燕 赵文静 施巍宇 仲人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78-1280,共3页
血清中高浓度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子,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比其天然形式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更强。Toll样受体4(TLR4)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粥样斑块组织特别是在脂质丰富、巨噬细胞浸润... 血清中高浓度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子,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比其天然形式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更强。Toll样受体4(TLR4)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粥样斑块组织特别是在脂质丰富、巨噬细胞浸润的部位显著表达和活化。TLR4启动的胞内信号转导最终能激活核因子kappa B(NF—κB),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免疫炎性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以及黏附分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TOLL样受体4 单核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核因子KAPPA 单核/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浸润 胞内信号转导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模型中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化诱导凋亡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廷旺 熊怀民 +6 位作者 盛建华 龚燕萍 沈艳红 陆建文 许国华 邓安梅 仲人前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7-221,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化诱导凋亡(AICD),了解PBC模型小鼠的免疫耐受情况。方法聚肌苷酸胞嘧啶核苷酸(polyI:C)5mg/kg剂量注射C57BL/6小鼠建立PBC模型,分离肝、脾淋巴细胞...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动物模型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及活化诱导凋亡(AICD),了解PBC模型小鼠的免疫耐受情况。方法聚肌苷酸胞嘧啶核苷酸(polyI:C)5mg/kg剂量注射C57BL/6小鼠建立PBC模型,分离肝、脾淋巴细胞并纯化CD4^+T淋巴细胞,然后以M2蛋白及刀豆蛋白A(ConA)结合抗-CD3刺激细胞增殖及AICD,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及信号蛋白。结果①M2蛋白刺激后,空白对照组和PBS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为0.1988±0.0111和0.2068±0.0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BC组小鼠细胞增殖能力(0.358±0.022)与以上两组相比显著增强,且PBC组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强于脾淋巴细胞(P〈0.01)。②空白对照组和PBS组之间AICD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70%±4.58%比74.20%±4.44%,P〉0.05),但均显著高于PBC组(44.85%±6.47%,P〈0.01),同时PBC组小鼠肝内CD4^+T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脾脏(P〈0.01)。③PBC组小鼠肝脾淋巴细胞FasL、TRAIL基因的表达较PBS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Fas表达无明显改变。④PBC组小鼠CD4^+T细胞长构型Fas相关死亡区域样白细胞介素-1G转化酶抑制蛋白(FLIPL)表达明显升高,且肝内T细胞表达较脾脏显著增加(P〈0.01)。结论FLIPL表达增高可能是AICD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同时FasL和TRAIL mRNA表达降低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凋亡 免疫耐受
原文传递
IL-27诱导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CD4^+T细胞增殖分化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蒋廷旺 韩志君 +4 位作者 熊怀民 盛建华 张红星 龚燕萍 仲人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 探讨IL-27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及其相关免疫学机制.方法 收集PBC患者、慢性乙肝患者(choronic hepatitis B,CHB)、健康体检者(health controls,HCs)外周... 目的 探讨IL-27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及其相关免疫学机制.方法 收集PBC患者、慢性乙肝患者(choronic hepatitis B,CHB)、健康体检者(health controls,HCs)外周血,磁珠分离CD4+T细胞.IL-27体外作用后,CCK-8测定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定量PCR分析T-bet和GATA3基因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测定p-STAT-1和p-STAT-3的表达.结果 IL-27作用后,PBC组、CHB组和HCs组CD4+T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增强,PBC组CD4+T细胞增殖能力强于CHB和H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PBC组细胞培养液中IL-2和IFN-γ在IL-27作用后较CHB和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01),IL-10表达无明显变化.未经IL-27诱导情况下,PBC组T-bet表达高于CHB组(P=0.007),IL-27诱导后PBC组CD4+T淋巴细胞T-bet基因表达显著增加,同时对GATA3具有抑制作用,作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组作用前后无显著变化(P=0.3).免疫印迹测定p-STAT-1、p-STAT-3发现,正常情况下各研究组均不表达p-STAT-1、p-STAT-3,IL-27作用后,表达明显升高,其中PBC组升高尤为明显.结论 IL-27可以诱导PBC患者CD4+T细胞增殖,并通过活化p-STAT-1、p-STAT-3信号通路,诱导CD4+T细胞向Th1分化,同时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可能在PBC早期免疫炎症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CD4^+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