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上海篆刻教育状况探析
1
作者 张学津 《书法教育》 2021年第10期66-75,共10页
民国时期是篆刻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在西方学校教育模式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篆刻也被纳入美术教育中,实现了篆刻教育的近代化转型。除传统的师徒传授之外,专业美术院校、业余美校、普通院校、社会机构、书画社团和篆刻家个人... 民国时期是篆刻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在西方学校教育模式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下,篆刻也被纳入美术教育中,实现了篆刻教育的近代化转型。除传统的师徒传授之外,专业美术院校、业余美校、普通院校、社会机构、书画社团和篆刻家个人,也纷纷开展篆刻教学。这种转变不仅增加了篆刻家的经济收入,也给广大学生、篆刻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促进了篆刻人才的培养、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篆刻艺术的普及。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篆刻教育的多样化模式,也为之后篆刻教育的发展和篆刻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篆刻教育 近代化 学校教育 社会培训
下载PDF
合体探索是书法创造力的体现
2
作者 顾工 《收藏与投资》 2021年第7期1-7,共7页
书法的“合体”现象早已出现,古人称为“破体”,即打破原有的书体边界。“破体”一词多次出现在唐人论及魏晋书法的著作中。回溯历史,从战国到秦汉再到魏晋南北朝,在书体从篆到隶,从隶到章草、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书体杂糅的作... 书法的“合体”现象早已出现,古人称为“破体”,即打破原有的书体边界。“破体”一词多次出现在唐人论及魏晋书法的著作中。回溯历史,从战国到秦汉再到魏晋南北朝,在书体从篆到隶,从隶到章草、楷书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书体杂糅的作品。因为书体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发展也有快有慢,有些地区已经产生了成熟的楷书时,有些地区还处于由隶向楷的演进过程中。直至唐代楷书成熟定型,破体的发展才告一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书法 章草 破体 魏晋南北朝 唐代楷书 书体 成熟定型 创造力
下载PDF
印谱文献中印蜕变色机理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学津 陈刚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1,I0002,共13页
印蜕是指印章刻成后所钤盖的印样,通过对历代印谱的病害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印谱在保存过程中会出现印蜕变色问题。通过XRF分析发现,印谱实物样品中存在印蜕变色问题的印谱中均含有铅元素,而未变色的样品中不含有铅元素,导致印蜕变色的原... 印蜕是指印章刻成后所钤盖的印样,通过对历代印谱的病害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印谱在保存过程中会出现印蜕变色问题。通过XRF分析发现,印谱实物样品中存在印蜕变色问题的印谱中均含有铅元素,而未变色的样品中不含有铅元素,导致印蜕变色的原因可能与含铅元素相关。红外光谱显示,变色的印蜕中出现了硬脂酸铅的特征峰,未变色的印蜕不含硬脂酸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硬脂酸铅在加速老化条件下,极易变色。综合而言,印蜕变色问题是印泥中油脂老化和铅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印泥中的铅元素与印油中的饱和脂肪酸相互作用,形成硬脂酸铅,富集在印蜕表面,硬脂酸铅颜色不稳定,最终导致印蜕的变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谱 印蜕变色 硬脂酸铅 红外光谱分析
下载PDF
印谱古籍病害的调查与成因初探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学津 陈刚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0,共10页
印谱是以印蜕、边款等图像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古籍。通过对现存明代至民国时期305部印谱保存状况的调查发现,印谱除了比较普遍地存在一般古籍具有的酸化、水渍、狐斑等病害之外,还面临印油渗化、印泥污染、印泥导致纸张老化、印泥变色、... 印谱是以印蜕、边款等图像为主要内容的特殊古籍。通过对现存明代至民国时期305部印谱保存状况的调查发现,印谱除了比较普遍地存在一般古籍具有的酸化、水渍、狐斑等病害之外,还面临印油渗化、印泥污染、印泥导致纸张老化、印泥变色、印泥黑斑、印泥发霉、印蜕分离脱落、印蜕黏结剂霉变、印油导致颜料变色等问题。以前四种病害较为普遍,比例分别达到调查印谱总数的49.51%、22.95%、20.66%、16.07%。调查还揭示清代印谱印油渗化现象较为严重,印泥导致的纸张老化与印油的渗化存在明显联系。本文还结合历史文献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上述印谱特殊病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谱 印泥 印油 病害
下载PDF
印谱古籍中的印油老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学津 陈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9,共12页
存世印谱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病害是印蜕中印油老化导致的渗化问题。研究表明,印油渗化不仅会在印蜕四周形成黄色或棕色的油渍,而且会导致纸张pH值降低,影响印谱的长久保存。通过对印泥中常用的蓖麻油、菜籽油、茶油、调和印油等六种油脂... 存世印谱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病害是印蜕中印油老化导致的渗化问题。研究表明,印油渗化不仅会在印蜕四周形成黄色或棕色的油渍,而且会导致纸张pH值降低,影响印谱的长久保存。通过对印泥中常用的蓖麻油、菜籽油、茶油、调和印油等六种油脂进行模拟老化实验,发现油脂老化后普遍存在变色、pH值下降和渗化问题。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老化前后的油脂样品,发现油脂在老化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占比增加,并形成了壬二酸等脂肪族羧酸。油脂老化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导致了变色、酸化、渗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印谱实物样品中也发现了饱和脂肪酸。在印谱的保护工作中,应对油脂的老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谱 印油 老化 变色 酸化
下载PDF
谢稚柳在当代书法研究中的历史方位:再论谢稚柳书法 被引量:1
6
作者 何丽 《书画艺术》 2022年第4期73-82,F0002,共11页
通过对谢稚柳书法研究现状的评析,梳理出学界当前对谢稚柳书法研究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谢稚柳书法研究成果远逊于绘画研究成果,对以博士论文和专著为体现形式的全面深入地书法专题研究成果至今还没有。同时,在基于当前对谢稚柳书法研... 通过对谢稚柳书法研究现状的评析,梳理出学界当前对谢稚柳书法研究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谢稚柳书法研究成果远逊于绘画研究成果,对以博士论文和专著为体现形式的全面深入地书法专题研究成果至今还没有。同时,在基于当前对谢稚柳书法研究基础上关于谢稚柳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跳出立足书法本体,艺术规律的研究,站在艺术社会学视角从时代背景、个人游历、胸襟学识等内外因素进行阐释,谢稚柳不仅是一个艺术现象,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谢稚柳不仅属于中国近现代绘画史,更属于中国近现代书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稚柳书法 谢稚柳书法内因 谢稚柳书法外因 艺术社会学
下载PDF
明清时期黄山画的艺术风貌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丽 《书画艺术》 2017年第4期30-35,共6页
明末清初是黄山画的作品数量最多的时期,因为题材内容都是以黄山为创作对象,画家在处理题材内容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的论证画家在黄山画创作上的艺术特色,就黄山画这一题材范围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渐江、石涛、梅清这三个... 明末清初是黄山画的作品数量最多的时期,因为题材内容都是以黄山为创作对象,画家在处理题材内容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的论证画家在黄山画创作上的艺术特色,就黄山画这一题材范围内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渐江、石涛、梅清这三个画家作重点的个案分析,以研究明清时期这一题材的风格样式和笔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画 明清时期 艺术风格 笔墨特征
下载PDF
边寿民的芦雁艺术
8
作者 何丽 《书画艺术》 2015年第4期52-54,共3页
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精神境界。尤其是宋代以来,在讲究形态美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作品的内涵。鸿雁入画,由来己久,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的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鸿雁飞、鸣、食、宿的作品,尤多规摹工整之作。自五... 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精神境界。尤其是宋代以来,在讲究形态美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作品的内涵。鸿雁入画,由来己久,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历代的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鸿雁飞、鸣、食、宿的作品,尤多规摹工整之作。自五代起,黄筌有《霜林鸣雁》,徐熙作《雪雁》;宋代崔白画过《烟汀晓雁》《雪芦双雁》;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均有雁作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寿民 扬州八怪 鸣雁 崔白 黄筌 古代文人 徐熙 吕纪 林良 雪雁
下载PDF
新见杨维桢晚年墨迹《壶月轩记》析疑
9
作者 顾工 《中国书画》 2022年第3期12-16,共5页
杨维桢(1297-1370)是元末具有特殊风格、重大影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传世墨迹总量不多,大部分已经进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近二三十年来公开拍卖的杨氏真迹唯《橘洲燕集诗轴》《元夕与妇饮》《赠装潢萧生显序》三件而已。
关键词 杨维桢 博物馆 真迹 墨迹
下载PDF
论程十发写意人物画的艺术创新
10
作者 何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4年第7期26-28,共3页
程十发是继任伯年、吴昌硕之后的又一个海派绘画的高峰。他主张对古今中西艺术传统广收博取,并执着追求传承弘扬传统水墨情怀。程十发对国画本体的思索和探索,其艺术的广博性与现代品质亦早已超越了"海派"的局限。他为中国画... 程十发是继任伯年、吴昌硕之后的又一个海派绘画的高峰。他主张对古今中西艺术传统广收博取,并执着追求传承弘扬传统水墨情怀。程十发对国画本体的思索和探索,其艺术的广博性与现代品质亦早已超越了"海派"的局限。他为中国画现代革新展现出新的思路与方法,不仅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还对中国画的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写意人物画是程十发绘画的重要题材,是他全部的艺术创作中非常有特色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十发在中西文化的辨析中,找到中国写意人物画在形式、题材、笔墨上与传统精神和时代情感的同构。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从而使他的人物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笔墨技巧;而他从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入手,找到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的契合点,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自己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给中国写意人物画带来一种崭新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十发 写意人物画 创新
下载PDF
海上生明月 辉煌七十年——上海书法篆刻七十年略述
11
作者 顾工 《中华书画家》 2020年第10期4-7,共4页
艺术的繁荣和文化的聚集息息相关,而文化和经济、人口又紧密联系。上海1843年开埠,仅仅用了几十年,就从东海边一个小县城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1927年上海列为特别市(相当于直辖市),此时,它已经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近代最为重要... 艺术的繁荣和文化的聚集息息相关,而文化和经济、人口又紧密联系。上海1843年开埠,仅仅用了几十年,就从东海边一个小县城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1927年上海列为特别市(相当于直辖市),此时,它已经是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近代最为重要的书画流派—海派也已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篆刻 国际化大都市 书画 七十年 上海
原文传递
吴涵身后四月余
12
作者 张炜羽 《西泠艺丛》 2024年第1期56-62,共7页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吴涵为吴昌硕次子,1927年7月初去世后,其好友在上海多家报纸媒体上发表悼文、挽诗及其遗作。而吴氏家人与弟子恐年迈的吴昌硕知晓后过于哀伤,不得不隐瞒吴涵死讯,形成了7月至吴昌硕临终的四个多月之间,社会面众所周知...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吴涵为吴昌硕次子,1927年7月初去世后,其好友在上海多家报纸媒体上发表悼文、挽诗及其遗作。而吴氏家人与弟子恐年迈的吴昌硕知晓后过于哀伤,不得不隐瞒吴涵死讯,形成了7月至吴昌硕临终的四个多月之间,社会面众所周知而吴昌硕不知爱子已物化的局面。此外吴涵除光绪间曾出任江西万安知县之外,在新发现的讣闻中又透露出其得朝议大夫从四品衔封赠,可补史料之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涵 隐瞒 遗墨 朝议大夫 补遗
原文传递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杨宝镛的金石收藏与著录研究
13
作者 张学津 《西泠艺丛》 2024年第5期17-28,共12页
杨宝镛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曾参加西泠印社早期的雅集活动,并与叶铭、李辅耀等社友熟稔。其自幼喜碑帖,善书法篆刻,尤精鉴别。所藏金石书籍数百种,多为刘燕庭、姚文僖两家旧藏。曾任浙江芹阳县丞,四十岁时辞官归里,专注金石收藏。著有... 杨宝镛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曾参加西泠印社早期的雅集活动,并与叶铭、李辅耀等社友熟稔。其自幼喜碑帖,善书法篆刻,尤精鉴别。所藏金石书籍数百种,多为刘燕庭、姚文僖两家旧藏。曾任浙江芹阳县丞,四十岁时辞官归里,专注金石收藏。著有《篴盦题跋》《龙渊炉斋金石丛书》等著作。因有感于时局动荡,收藏不易,便致力于推动刊印所藏及所著金石书目。然因数量甚众,耗资过巨,最终未能如愿。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梳理,还原杨宝镛的生平轨迹,尤其是其与西泠印社的关联,以及其金石收藏、著录等情况,以补印史之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宝镛 《篴盦题跋》 《龙渊炉斋金石丛书》
原文传递
楊維楨《壺月軒記》所附元人詩詠考證 被引量:1
14
作者 顧工 《书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36-56,F0002,I0001-I0010,共32页
在新見楊維楨《壺月軒記》册頁的後半部分,有元末明初六位文人的題詠,均是圍繞上海壺月軒而展開。本文通過對六人題詠的考察,揭示當時以楊維楨爲核心的松江文人圈的雅集酬唱,既是元代流行的同題集詠的典型事例,也是元明之際江南書風的... 在新見楊維楨《壺月軒記》册頁的後半部分,有元末明初六位文人的題詠,均是圍繞上海壺月軒而展開。本文通過對六人題詠的考察,揭示當時以楊維楨爲核心的松江文人圈的雅集酬唱,既是元代流行的同題集詠的典型事例,也是元明之際江南書風的一個縮影,爲藝術史研究呈現了新的資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壺月軒記 楊維楨 董佐才 張樞 同題集詠
原文传递
胡唐《木雁斋杂著》及其篆刻艺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炜羽 《西泠艺丛》 2022年第6期23-38,共16页
《木雁斋杂著》保留了许多胡唐与巴慰祖四世交往的珍贵史料,还涉及胡唐的行踪、交游等情况,殊为难得。本文作者结合《木雁斋诗》,挖掘其友朋的诗文别集、年表、墨谱等,梳理出了胡唐生平中有价值的活动资料,并从其遗存的篆刻作品与《古... 《木雁斋杂著》保留了许多胡唐与巴慰祖四世交往的珍贵史料,还涉及胡唐的行踪、交游等情况,殊为难得。本文作者结合《木雁斋诗》,挖掘其友朋的诗文别集、年表、墨谱等,梳理出了胡唐生平中有价值的活动资料,并从其遗存的篆刻作品与《古蜗篆居印述》中程芝华摹刻的胡唐印作,对其印风特点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唐 巴慰祖 木雁斋杂著 木雁斋诗 古蜗篆居印述
原文传递
葛昌楹的印章递藏与桑梓情怀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炜羽 《西泠艺丛》 2022年第9期2-13,共12页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葛昌楹(1893—1963)(图1),字书徵,别署晏庐、望葊。浙江平湖人。祖父葛金烺(景亮)、父亲葛嗣浵(稚威)皆酷嗜古籍善本与名人书画,凡“遇有赏心,辄不惜倾囊以购”。在家中辟有“传朴堂”与“爱日吟庐”,庋藏经籍方志和古...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葛昌楹(1893—1963)(图1),字书徵,别署晏庐、望葊。浙江平湖人。祖父葛金烺(景亮)、父亲葛嗣浵(稚威)皆酷嗜古籍善本与名人书画,凡“遇有赏心,辄不惜倾囊以购”。在家中辟有“传朴堂”与“爱日吟庐”,庋藏经籍方志和古今法书名画,其中善本旧椠多达50万卷,被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菊生)誉为“浙西之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善本 张元济 西泠印社 浙江平湖 商务印书馆
原文传递
翰墨因缘旧 相逢不知年——魏哲书画艺术辑评
17
作者 杨仁恺 白煦 +15 位作者 陈洪武 张公者 马啸 王登科 蔡树农 葛鸿桢 陈宇 虞卫毅 吴振锋 叶鹏飞 张铭 郑雪峰 朱培尔 朱天曙 任军伟 顾工 《艺术品》 2019年第4期12-19,共8页
魏哲先生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对当代书学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别兮,痛兮……2018年5月7日18时41分的时间定格,给中国当代书法界带来了无限哀痛和巨大损失。今逢魏哲先生逝世一周年之祭,本刊特邀十八位与魏哲先生... 魏哲先生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有深厚造诣,对当代书学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别兮,痛兮……2018年5月7日18时41分的时间定格,给中国当代书法界带来了无限哀痛和巨大损失。今逢魏哲先生逝世一周年之祭,本刊特邀十八位与魏哲先生有着深厚翰墨因缘的艺术家和书画评论家为之撰写书画评论,以此辑评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意。故人已逝,艺术之春犹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瑞图 书法创作 书画艺术 笔墨语言 绘画作品
原文传递
探索篆刻发展的各种可能——“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作品展综述
18
作者 顾工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2-185,共4页
二〇二一年十月,由苏州市书协、昆山市巴城镇人民政府、昆山市文联主办的"写意江南大雅巴城——「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作品展",在阳澄湖畔的昆山巴城举行。这次展览的规模并不大,却引起了全国篆刻界的广泛关注。黄... 二〇二一年十月,由苏州市书协、昆山市巴城镇人民政府、昆山市文联主办的"写意江南大雅巴城——「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作品展",在阳澄湖畔的昆山巴城举行。这次展览的规模并不大,却引起了全国篆刻界的广泛关注。黄惇、刘彦湖、朱培尔、许雄志、戴武、魏杰等多位名家出席开幕式和研讨会,并希望把这一活动持续下去。"观念之相"篆刻展由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任学术顾问,由我策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艺术学院 书协 朱培尔 学术顾问 刘彦湖 阳澄湖 篆刻 作品展
原文传递
“心心相印展”古[钅尔]印综述
19
作者 张炜羽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2-52,54-56,58,共5页
"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为近年来规模空前的综合性印文化大展,其中一百二十六件古[钅尔]印展品,上起战国,下迄南北朝,贯穿中国[钅尔]印发展鼎盛期,其中不乏新近面世的绝品、孤品,为古[钅尔]印的研究、鉴赏提供了重要的... "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为近年来规模空前的综合性印文化大展,其中一百二十六件古[钅尔]印展品,上起战国,下迄南北朝,贯穿中国[钅尔]印发展鼎盛期,其中不乏新近面世的绝品、孤品,为古[钅尔]印的研究、鉴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心相印 古[钅尔] 秦印 汉印 封泥
原文传递
西泠印社早期社员研究
20
作者 张炜羽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9-129,131-136,共7页
西泠印社自清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由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四君子在杭州孤山创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修启立约,招揽同志。经过数代西泠印人的艰苦创业,开创了近现代篆刻史上的文化奇观。从早期社员的构成与分布、身份背... 西泠印社自清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由丁仁、王禔、叶铭、吴隐四君子在杭州孤山创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修启立约,招揽同志。经过数代西泠印人的艰苦创业,开创了近现代篆刻史上的文化奇观。从早期社员的构成与分布、身份背景、鉴藏、传播等方面可以看出,早期社员对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且具有开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泠印社 早期社员 篆刻 鉴藏 捐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