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痕量活性气体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洁 张小玲 +3 位作者 谢璞 董璠 欧阳俊 王振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3-698,共6页
利用TE公司C系列气体监测仪,于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连续观测SO2,CO,NO-NO2-NOx和O3的浓度.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痕量活性气体在不同天气... 利用TE公司C系列气体监测仪,于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连续观测SO2,CO,NO-NO2-NOx和O3的浓度.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痕量活性气体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浓度及日变化特征,晴天和雨天日变化最小,而霾天日变化最大;(2)风向和风速是影响上甸子气体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夏季降水对SO2和NOx的去除作用较为明显;(3)上甸子O3白天最大值与夜间最小值的比值低于4,远低于城区,不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 天气条件 痕量活性气体
下载PDF
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苏晨 张小玲 +1 位作者 刘强 汤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7-545,共9页
根据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底站从2004~2006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区域大气粒子光散射系数的变化特点,以了解本底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基本特征。上甸子地区3年数据比较表明,散射系数平均水平较低,但在2006年有所升高,主要表现在受春季沙... 根据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底站从2004~2006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区域大气粒子光散射系数的变化特点,以了解本底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基本特征。上甸子地区3年数据比较表明,散射系数平均水平较低,但在2006年有所升高,主要表现在受春季沙尘天气的影响,污染次数增多。其次,散射系数日变化规律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午后出现最低值,此变化与大气层结的日变化趋势一致。从季节变化看,冬季和春季的散射系数相对较低,而夏季和秋季的值较高,这与气象条件及内外源的影响都有关系。天气对粒子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晴天无云时的大气状况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输送,散射系数远远低于阴天时的数值。另一方面,风向对本底站粒子浓度影响也较明显。来自东北东方向的空气较干净,散射系数值通常较低,而西南西风向通常会引起散射系数值的增大,说明位于西南方向上的北京等城镇的污染输送对上甸子本底站的大气状况有一定影响。最后,通过拟和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出现频率曲线,对上甸子地区本底浓度值作了初步估算,其范围在10~20M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散射系数 浊度仪 华北地区 本底站
下载PDF
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 被引量:88
3
作者 颜鹏 刘桂清 +5 位作者 周秀骥 王京丽 汤洁 刘强 王振发 周怀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5,共9页
通过对2004年秋冬季(9—12月)4次雾霾天气过程在京、津背景地区——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观测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受天气过程的影响很大。4次雾霾影响时段,平均气溶胶散射系数σ_(sca)、吸收... 通过对2004年秋冬季(9—12月)4次雾霾天气过程在京、津背景地区——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观测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受天气过程的影响很大。4次雾霾影响时段,平均气溶胶散射系数σ_(sca)、吸收系数σ_(abs)和单次散射反照率ω都远高于雾霾过后清洁时段的数值,其中气溶胶ω在雾霾影响时段为0.94~0.97,雾霾后为0.84~0.86,平均减小了0.1左右,表明雾霾天气有利于气溶胶的累积和生成。相比于光吸收性气溶胶,雾霾天气对光散射性气溶胶的增加更为有利,反映了二次气溶胶的产生及其对消光的贡献可能有较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过程 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 单次散射反照率
下载PDF
2006—2011年间华北本底地区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怀刚 汤洁 林伟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8-899,共2页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1].它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1].它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烟尘、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沙扬尘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 总悬浮颗粒物 变化趋势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北京乡村地区分粒径气溶胶OC及EC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颜鹏 郇宁 +1 位作者 张养梅 周怀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5-293,共9页
利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2004年观测的分粒径大气气溶胶资料,分析了气溶胶中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尺度分布特征、OC与EC比值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上甸子站总悬浮颗粒物(TSP)中OC平均质量浓度为7.5~3... 利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2004年观测的分粒径大气气溶胶资料,分析了气溶胶中有机碳(OC)及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尺度分布特征、OC与EC比值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上甸子站总悬浮颗粒物(TSP)中OC平均质量浓度为7.5~31.5μg·m^(-3),EC质量浓度为1.4~6.6μg·m^(-3);PM_(2.5)(粒径小于2.1μm)中OC质量浓度为4.0~19.1μg·m^(-3),EC质量浓度大约为0.8~4.3μg·m^(-3)。冬季OC及EC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其中冬、夏、秋季OC及EC峰值粒径出现为0.65~2.1μm,但在春季峰值粒径移至2.1~4.7μm。观测期间,OC与EC质量浓度比值平均为4~6,该比值略高于文献报道的我国一些城市地区的观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尺度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