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饶市推广种植天桂梨气候条件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青饶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3年第2期35-36,共2页
根据上饶市气候资源优势,结合土壤特点,对上饶市天桂梨种植适宜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天桂梨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天桂梨 种植 气候影响 分析
下载PDF
上饶市2010年12月15~16日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丽蓉 程云花 +2 位作者 罗宇 洪俊 叶小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8期163-164,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和T639数值预报对2010年12月15~16日上饶市出现的区域性暴雪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湿位涡的分析发现,暴雪落区与MPV2负值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暴雪天气 过程分析 上饶市
下载PDF
2010年4月11日上饶市暴雨过程天气分析
3
作者 周丽蓉 《科技资讯》 2010年第27期252-252,共1页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4月10日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4月10日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和强盛的暖湿气流相汇合,垂直涡度增大,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地面冷锋前生成中尺度低压,加强了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分析
下载PDF
上饶市2003年4月10~12日暴雨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
4
作者 卢秋芳 周建雄 周加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3年第3期25-26,共2页
针对上饶市2003年4月10~12日的暴雨过程,对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粗浅的诊断分析,力图寻找出预报着眼点,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物理依据。
关键词 暴雨 物理量 诊断 分析
下载PDF
上饶市2000年6月22~23日连续暴雨过程浅析
5
作者 黄京平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2年第1期22-24,共3页
对上饶市2000年6月22~23日连续暴雨的形势场以及卫星云图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 暴雨 形势场 云图 分析
下载PDF
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贾志军 吴文心 赵海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6,共7页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 3个模型对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数时模拟值均大于测量值,尤以Penman模型最为明显,平均高估1...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测量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 3个模型对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量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3个模型参数采用常数时模拟值均大于测量值,尤以Penman模型最为明显,平均高估174.6%.Penman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模拟效率均小于0,表明其模拟效果较差,不能用于估算大豆田间蒸散量.Penman和FAO Penman-Monteith模型的作物系数Kc值与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riestley-Taylor模型α值与叶面积指数和风速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依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修正Kc或α值后,Penman、FAO 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模型估算精度均明显提高,平均偏差变化范围为-0.10~0.00 mm·d-1,均方根误差均为0.67 mm·d-1,模拟效率均为0.61.方差分析进一步表明3个模型模拟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相对而言,Priestley-Taylor模型的截距、斜率和平均偏差略优于其他2个模型,因此Priestley-Taylor模型修正式是估算三江平原大豆田实际蒸散量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模型 作物系数 α值 大豆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利用MODIS卷云通道对长江中游一次大雾过程的监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芳 周嘉林 +1 位作者 唐杰 姚蓉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1期36-41,共6页
利用MODIS卫星通道的红外特征,对2009年1月8—11日长江中游地区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云、雾、地表所处高度不同,位于水汽的强吸收带的MODIS卷云通道(1.38μm),在辐射传输过程中对水汽吸收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 利用MODIS卫星通道的红外特征,对2009年1月8—11日长江中游地区的一次大雾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云、雾、地表所处高度不同,位于水汽的强吸收带的MODIS卷云通道(1.38μm),在辐射传输过程中对水汽吸收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MODIS接收到这些目标物的反射率差异较明显。其中雾与地表在1.38μm波段的反射率近似相等,而与云则有明显的差别。另外,通过31波段与20波段辐射亮温差的光谱廓线分析,发现云雾的亮温差要明显小于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卫星 反射率 大雾
下载PDF
不同垂直分辨率对台风数值模拟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2
8
作者 邓莲堂 周嘉林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2年第1期17-20,共4页
利用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ARW(Advance Research WRF),模拟试验了在不同垂直分辨率条件下模式对"罗莎"台风的预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变化对台风路径预报效果的影响不大,但对台风强度和结构的预报效果有明... 利用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ARW(Advance Research WRF),模拟试验了在不同垂直分辨率条件下模式对"罗莎"台风的预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变化对台风路径预报效果的影响不大,但对台风强度和结构的预报效果有明显影响。但是,对于一定的水平分辨率而言,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垂直分辨率,垂直分辨率低于或者高于这个相匹配的阈值,模式的预报性能都会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层次 数值模拟 ARW模式 “罗莎”台风
下载PDF
基于P-T模型估算雨养大豆田蒸散量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文心 贾志军 董一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基于2005—2007年涡度相关系统实测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利用Priestley-Taylor(简称P-T)模型对三江平原雨养大豆田5—10月的蒸散量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P-T模型参数α采用常规值1.26时,大豆出苗前和生长期模拟值明显大于实测值,大... 基于2005—2007年涡度相关系统实测值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利用Priestley-Taylor(简称P-T)模型对三江平原雨养大豆田5—10月的蒸散量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P-T模型参数α采用常规值1.26时,大豆出苗前和生长期模拟值明显大于实测值,大豆收割后模拟值明显小于实测值,模型不能用于模拟大豆田蒸散量。大豆生长期内参数α与叶面积指数呈对数正相关关系;当饱和水汽压差较小时,参数α与其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当饱和水汽压差较大时,参数α与其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大豆出苗前参数α与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关系,与饱和水汽压差呈负相关关系;大豆收割后参数α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回归方程修正参数α后,多个用于检验模型模拟效果的统计量均表明:P-T模型对不同时期大豆田蒸散量的模拟精度明显提高,能够较好地估算大豆田蒸散量。总而言之,P-T模型必须修正参数α方可用于估算三江平原雨养大豆田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模型 参数α 蒸散量 雨养大豆田
下载PDF
重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诊断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鹏 刘德 +2 位作者 周盈颖 孔祥伟 郑丽君 《干旱气象》 2013年第2期333-341,共9页
利用雷达资料、每小时实况降水资料、TBB资料以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26日发生在重庆东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主要是低层切变线激发重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从而带来强降水,并且低层切... 利用雷达资料、每小时实况降水资料、TBB资料以及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26日发生在重庆东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降水主要是低层切变线激发重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从而带来强降水,并且低层切变线与此次MCS的发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垂直风切变最大时,强降水的区域辐合达到最大,垂直上升运动最强;(2)低层来自南海的水汽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南侧经过云贵高原进入重庆,并在重庆东北部强烈辐合上升,为重庆强降水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3)TBB资料分析显示,强降水发生时重庆上空存在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其中一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由中γ尺度逐渐发展到中β尺度,另一个中尺度对流云团则在移动过程中分裂发展;(4)从雷达资料来看,暴雨发生过程中各仰角上有逆风区出现,说明了垂直环流的强度较强,有利于低层水汽向上输送。同时,中气旋的生成也有利于低层暖湿空气不断向上输送,促进暴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云团 逆风区 中气旋 切变线
下载PDF
江西一次冰雹过程的S波段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炜文 王璇 肖潇 《暴雨灾害》 2022年第6期621-630,共10页
2020年3月21—23日江西省出现一次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过程,3月21日夜间出现的冰雹天气是在西南气流暖湿强迫背景下产生的,22日中午前后的降雹属于显著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南昌双偏振雷达资料... 2020年3月21—23日江西省出现一次冰雹伴随短时强降水过程,3月21日夜间出现的冰雹天气是在西南气流暖湿强迫背景下产生的,22日中午前后的降雹属于显著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南昌双偏振雷达资料,重点对此次过程强对流云系中水凝物相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特征(反射率因子Z_(H)>60 dBz,差分反射率Z_(DR)<0 dB)首先出现在0℃层高度区域,后向上向下发展,由于22日当天干球、湿球0℃层高度均在3.8 km左右,融化层厚度小、高度低,且地面温度>20℃,冰雹在下降过程中Z_(DR)和差分相位率K_(DP)由负值逐渐转为正值,零阶滞后相关系数C_(C)逐渐加大至0.9以上,但某些时刻仍具有大冰雹特征(Z_(DR)<0,CC<0.9),表明冰雹在下落过程中出现融化形成外包水膜的小冰雹或大雨滴,但仍有部分大冰雹落地。三体散射现象持续时间长,对应Z_(DR)具有较大坡度,显示其正值到负值突变,CC呈现非气象回波特征。冰雹粒子特征主要为Z_(H)>60 dBz、Z_(DR)<0dB、CC<0及K_(DP)趋近于零,当存在大冰雹时Z_(DR)<0、CC<0.9;对比短时强降水时发现Z_(DR)≥1 dB、KDP≥1°·km^(-1)并呈现出随ZH增大而增大的特征,CC主要在0.95~1之间,表明强降水主要由大雨滴造成,因此通过双偏振特征变化可判断冰雹向强降水过程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冰雹 粒子相态 三体散射 大雨滴
下载PDF
江西台风暴雨的特点及分析阈值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鲍发 李密 +3 位作者 吴春晖 卢秋芳 余欣 王萱 《江西科学》 2015年第1期25-34,共10页
使用2002-2013年江西19场台风暴雨资料,针对台风暴雨的特点和分析阈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造成江西暴雨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6个,主要发生在7-9月,以中路居多,大部分伴有螺旋雨带,且降水的分布、路径与副热带高压有关。2)台风... 使用2002-2013年江西19场台风暴雨资料,针对台风暴雨的特点和分析阈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造成江西暴雨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6个,主要发生在7-9月,以中路居多,大部分伴有螺旋雨带,且降水的分布、路径与副热带高压有关。2)台风暴雨的强度与冷空气、高空低槽等影响没有固定的关系,但极端强降水的产生往往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有关。3)台风大到暴雨或以上降水的云顶亮温阈值为-60°,雷达回波强度30 d BZ,回波顶高6 km,K指数为38.3℃,si指数为-0.3℃,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912.1 J/kg。4)台风暴雨的风垂直切变最强集中在1 000~925 h Pa之间,925 h Pa以上,风垂直切变强度明显减弱。5)在降水发生前PWV值缓慢递增,发生在5-6月的台风强降水PWV阈值为60 mm,7-8月份为6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降水量 分析阈值 特征分析
下载PDF
一次飑线(冰雹)天气过程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卢秋芳 马中元 +3 位作者 陈鲍发 苏俐敏 余辉 王晓英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4年第2期13-18,共6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多普勒雷达 Web GIS拼图、自动站雨量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3-03-19-20日上饶市出现的一次大范围冰雹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南小槽东移、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南...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多普勒雷达 Web GIS拼图、自动站雨量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3-03-19-20日上饶市出现的一次大范围冰雹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南小槽东移、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冰雹飑线过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冰雹飑线回波在发展演变中没有形成典型的“弓”状回波,飑线回波的走向和移动与其东部的中低层急流一致;同时出现冰雹和超短时强降水是这次冰雹飑线天气过程的重要特征,其回波强度达到65-70dBz,强回波梯度大;过程中CAPE几乎为0。中低层西南急流和强垂直风切变是这次冰雹飑线天气过程的重要动力和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飑线 超短时强降水 垂直风切变 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13.3.19”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柳守煜 马中元 +3 位作者 陈鲍发 卢秋芳 苏俐敏 王萱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4年第3期28-32,共5页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多普勒雷达Web GIS拼图、自动站雨量等资料,采用中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3年3月19~20日江西出现大范围冰雹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是在多种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出现冰雹的主...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多普勒雷达Web GIS拼图、自动站雨量等资料,采用中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3年3月19~20日江西出现大范围冰雹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是在多种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出现冰雹的主要原因有较大的不稳定能量累积、500 hPa有干层发展、中低层有强垂直风切变,风向随高度顺转,以及较低的0℃和-20℃高度;未出大风的原因是地面与高空的温差不够,逆温层厚度较厚;未出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是湿层厚度不厚、中低层有强风垂直切变、中层异常干,以及cape值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飑线 垂直风切变 地面高空温差 异常干冷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