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9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实践状况调查报告——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1
作者 董守坤 唐鑫华 张林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2期53-56,共4页
该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对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状况进行探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作物栽培实践课程表示积极的参与态度,但也存在一部分实习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不足... 该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对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状况进行探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作物栽培实践课程表示积极的参与态度,但也存在一部分实习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不足的情况。因此,该文基于调查报告结果,从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出发,并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引导学生深入参与作物栽培实践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作物栽培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专业 作物栽培学 实践教学 实践平台 调查报告
下载PDF
基于学习与发展中心的农业高校育人路径探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丹 张华英 +2 位作者 李曼 霍晨光 张鑫琳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1-64,82,共5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农业农村专业化人才。本文以学习与发展中心为载体,强化顶层设计、整合优质资源,开发提升性的学习支持课程及工作坊,对学生提供个性化、多维度、发展性的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农业农村专业化人才。本文以学习与发展中心为载体,强化顶层设计、整合优质资源,开发提升性的学习支持课程及工作坊,对学生提供个性化、多维度、发展性的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实现中心功能的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校 学习与发展中心 育人路径
下载PDF
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于洪春 邓佳佳 +2 位作者 王雨薇 张鑫琳 宋龙腾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6,共4页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 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哈尔滨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测定5个温度和7个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的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显著影响,温度与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有联合作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甘蓝夜蛾光周期反应类型不同,在20、22、25及30℃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反应型,在28℃则为短日照-长日照反应型。甘蓝夜蛾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光周期对甘蓝夜蛾滞育诱导影响最大,在20~30℃,光周期L16 D8与L18 D6是抑制甘蓝夜蛾滞育发生的主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 滞育诱导 温度 光周期
下载PDF
哈尔滨两种斯氏线虫及其共生菌的分离鉴定和低温侵染力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吕洋 韩岚岚 +2 位作者 赵奎军 宋捷 朱明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8-563,共6页
从哈尔滨当地土壤中分离出2个斯氏线虫品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2种斯氏线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明确这2种哈尔滨斯氏线虫分别是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和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 从哈尔滨当地土壤中分离出2个斯氏线虫品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这2种斯氏线虫的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明确这2种哈尔滨斯氏线虫分别是海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litorale和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其扩增的DNA片段长度分别为913和1000 bp。关于海滨斯氏线虫的共生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进而对其共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通过扩增核糖体16S rDNA片段,确定海滨斯氏线虫携带的共生菌为伯氏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其扩增片段大小为1388 bp;拟双角斯氏线虫携带的共生菌为Xenorhabdus budapestensis,其扩增片段大小为1517 bp。为了验证海滨斯氏线虫及拟双角斯氏线虫在高寒地区的活力,在低温条件下对大蜡螟的侵染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5℃条件下侵染144 h,4种线虫处理的大蜡螟幼虫均未死亡;10℃条件下,海滨斯氏线虫表现出明显较高的侵染力,在处理96 h大蜡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5.83%,其他3个处理校正死亡率都为0;15℃条件下,拟双角斯氏线虫表现出明显较高的侵染力,在处理72 h大蜡螟的校正死亡率为89.17%,海滨斯氏线虫在处理72 h大蜡螟未出现死亡,处理96 h开始出现死亡,且校正死亡率为87.5%,而拟双角斯氏线虫在处理96 h后校正死亡率为96.67%,拟双角斯氏线虫表现出较高的侵染力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但与海滨斯氏线虫相比,二者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线虫 分离鉴定 低温 侵染力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育历期与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胡志凤 于洪春 +1 位作者 孙文鹏 薛芳森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09-912,F0004,共5页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 在哈尔滨对白菜上的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的生活史和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d,平均为30.95d,单雌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卵为10.80℃,幼虫为10.95℃,蛹为9.79℃;有效积温卵为64.82日.度,幼虫为117.37日.度,蛹为64.36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猿叶虫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哈尔滨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滞育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洪春 赵薇 +6 位作者 侯月敏 宋显东 王春荣 裴海英 王振 庄宝龙 孙苓芙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共8页
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滞育的影响,测定越冬滞育幼虫至蛹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以及不同时期幼虫体内水分和能量物质变化。结果表明,越冬幼虫解除滞育至蛹发育起点温度为(9.05±1.79)℃,有效积温(568.05±65.... 研究光周期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滞育的影响,测定越冬滞育幼虫至蛹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以及不同时期幼虫体内水分和能量物质变化。结果表明,越冬幼虫解除滞育至蛹发育起点温度为(9.05±1.79)℃,有效积温(568.05±65.68)d·℃。在19、22、25、28和31℃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7.24、16.69、15.65、15.34和14.81 h。光照时长小于13 h时幼虫全部进入滞育,其光周期反应属于长日照发育型或短日照滞育型。引起滞育关键因子为光周期,温度协同光周期影响滞育,高温抑制滞育发生。幼虫体内含水量在1月和2月显著低于其他月份;脂肪含量在非滞育期与滞育期差异不显著;非滞育幼虫体内总糖含量最高,与滞育期差异显著;滞育前期糖原含量较高,随后滞育解除期降至最低,且差异显著。确定亚洲玉米螟哈尔滨种群为糖原积累型滞育。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亚洲玉米螟滞育机理、制定当地越冬策略及预测蛹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哈尔滨 滞育 能量物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迁飞扩散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长锁 刘健 赵奎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1-14,共4页
通过两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田中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与大豆蚜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出现4次峰值,分别为6月初、7月中旬、8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第1次为迁入期,数量较少,... 通过两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田中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与大豆蚜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出现4次峰值,分别为6月初、7月中旬、8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第1次为迁入期,数量较少,在大豆田中只是零星出现;第2、3次迁飞数量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发生量和分布;第4次为秋迁期,大豆蚜由夏寄主迁至冬寄主上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蚜 迁飞扩散 种群动态 有翅蚜
下载PDF
光周期、温度和食料对大猿叶虫哈尔滨地理种群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席贤举 于洪春 +1 位作者 胡志凤 赵奎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9-23,共5页
研究了光周期、温度和食料对大猿叶虫哈尔滨地理种群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大猿叶虫的存活率无影响,温度对大猿叶虫的各虫态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适于大猿叶虫生长发育温度22~25℃,大于28℃的高温对大猿叶虫的生长和存活不利... 研究了光周期、温度和食料对大猿叶虫哈尔滨地理种群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对大猿叶虫的存活率无影响,温度对大猿叶虫的各虫态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适于大猿叶虫生长发育温度22~25℃,大于28℃的高温对大猿叶虫的生长和存活不利。食料种类对大猿叶虫完成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在哈尔滨地区,最适于大猿叶虫生长的食料是独荇菜和雪里蕻,其次为白菜和油菜,萝卜对大猿叶虫的生长极其不利,存活率仅为7.5%。哈尔滨地理种群的大猿叶虫的食性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猿叶虫 光周期 温度 食料 存活率
下载PDF
哈尔滨市水稻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9
作者 张小明 《北方水稻》 CAS 2014年第5期79-80,共2页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水稻优质米的主产区,随着水稻面积的不断增加,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明确了目前哈尔滨市的水稻主栽品种为五优稻4、东农428和垦稻12,并阐述了这些品种的优缺点;在栽培技术方面,阐述了机械化程度较低和一些新技术集...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水稻优质米的主产区,随着水稻面积的不断增加,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明确了目前哈尔滨市的水稻主栽品种为五优稻4、东农428和垦稻12,并阐述了这些品种的优缺点;在栽培技术方面,阐述了机械化程度较低和一些新技术集成标准化到位率不高是制约哈尔滨市水稻产量和效益的瓶颈;最后提出了哈尔滨市水稻长远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水稻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哈尔滨市郊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与卵块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侯月敏 宋显东 +6 位作者 王振 庄宝龙 赵薇 孙苓芙 王碧瑶 陈继光 于洪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1-157,共7页
通过田间玉米罩笼观察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市郊区的发生规律和其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该地区为一、二代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区,有10%左右个体发生二代。越冬代化蛹盛期为6月下旬,化蛹持续时间为54~58d。越冬代... 通过田间玉米罩笼观察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市郊区的发生规律和其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该地区为一、二代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区,有10%左右个体发生二代。越冬代化蛹盛期为6月下旬,化蛹持续时间为54~58d。越冬代成虫盛发高峰期为7月初,羽化期为45~52d。一代卵出现的始盛期为6月末,高峰期为7月上旬,产卵期约为40d。二代产卵高峰期为8月上旬末,产卵期约为20d。一代卵孵化率显著高于二代卵,卵粒被寄生率和被捕食率均明显低于于二代卵。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成虫有向玉米植株上部集中产卵的趋势,前期羽化的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度主要集中在1.2~1.6m,主要分布在玉米上部第3~6片叶上,后期羽化的成虫产卵高度主要集中在1.8m以上,主要分布在玉米上部第1~4片叶上,一代卵在玉米植株0.8m以下高度没有分布。二代卵块分布较一代卵块分散,产卵高度较一代卵有所降低。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玉米叶背近中脉2cm内,距叶腋20~50cm处。研究结果对当地开展玉米螟的测报调查和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哈尔滨市 发生规律 卵块 空间分布
下载PDF
气温变化对哈尔滨市呼兰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解志佳 吕艳杰 +2 位作者 崔泽宇 孔伟庆 杨德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4268-4271,共4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1971-2011年的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兰区41年内气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呼兰区≥10℃的有效积温变化范围为2 378.5-3 007.2℃,5年滑动平均曲线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呼兰区玉米苗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6.11-22.50℃,5年...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1971-2011年的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兰区41年内气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呼兰区≥10℃的有效积温变化范围为2 378.5-3 007.2℃,5年滑动平均曲线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呼兰区玉米苗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6.11-22.50℃,5年滑动平均曲线波动频率较大,但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玉米拔节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20.02-25.92℃,5年滑动平均曲线呈明显的波动变化;开花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8.28-26.61℃,5年滑动平均曲线处于平稳状态;灌浆成熟期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6.41-20.37℃,5年滑动平均曲线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这些结果表明呼兰区玉米生育各阶段温度基本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近15年玉米生育期内有效积温的震荡升高有利于选择中晚熟玉米品种,但干旱发生的几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平均温度 积温 哈尔滨市呼兰区
下载PDF
中国哈尔滨地区园林地空中蛾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博 刘哲 +1 位作者 霍东博 刘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13-1220,共8页
2017—2018年,利用高空测报灯对哈尔滨地区园林地空中蛾类进行逐日监测记录。共诱集蛾类22科216属334种36083头;其中,沙枣尺蠖Apochemia cinerarius为4月蛾类群落优势种,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5—6月蛾类群落优势种,苹掌舟蛾Phale... 2017—2018年,利用高空测报灯对哈尔滨地区园林地空中蛾类进行逐日监测记录。共诱集蛾类22科216属334种36083头;其中,沙枣尺蠖Apochemia cinerarius为4月蛾类群落优势种,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5—6月蛾类群落优势种,苹掌舟蛾Phalera flavescens、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瘦银锭夜蛾Macdunnoughia confusa及黄紫美冬夜蛾Cirrhia togata分别为7—10月各月蛾类群落优势种。统计得出物种丰富度(S)、个体总数(N)、优势度指数(D)、等级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相似性系数(Cs)相关群落参数。蛾类群落个体总数、等级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均随时间推移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各月间,相似度系数差异较大。依据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对该地区种-多度分布进行了曲线拟合,拟合方程为n_(i)=35.69×1.83×(1.83-1)^((i―1))。研究结果的取得,为该地区开展蛾类发生监测,提供了基础性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测报灯 蛾类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小天蓝绣球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13
作者 司修洋 张鹏 +2 位作者 刘齐月 崔雪 刘大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5-177,共3页
小天蓝绣球Phlox drummondii Hook.,又名雁来红、金山海棠、福禄考,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北方被用来城市绿化。在小天蓝绣球的生长过程中,白粉病已成为其所患病害中发生最为严重的一种,给小天蓝绣球产业造成了巨大... 小天蓝绣球Phlox drummondii Hook.,又名雁来红、金山海棠、福禄考,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北方被用来城市绿化。在小天蓝绣球的生长过程中,白粉病已成为其所患病害中发生最为严重的一种,给小天蓝绣球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其丧失了美化城市的功能。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的小天蓝绣球病叶为材料,对其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为小天蓝绣球白粉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小天蓝绣球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叶片正面布满白色粉层,后期叶片上产生黑褐色的小点,即闭囊壳。闭囊壳直径80~160μm,附属丝菌丝状,长度30~210μm,子囊多个,一个子囊内含有子囊孢子2~8个,分生孢子为粉孢子。对病原菌的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得到561 bp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MN209867),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确定此病菌为Golovinomyces magnicellul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天蓝绣球 白粉病 形态学特征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旱作农田土壤CO2排放规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宋秋来 赵泽松 +4 位作者 龚振平 马春梅 董守坤 姚玉波 闫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00-207,共8页
为研究农田土壤CO2排放规律,调控农田碳平衡,通过对东北黑土区旱作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定位连续观测,研究了玉米、大豆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并估算了农田碳平衡。结果表明:1)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随季节呈单峰曲线变化,7月份出... 为研究农田土壤CO2排放规律,调控农田碳平衡,通过对东北黑土区旱作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定位连续观测,研究了玉米、大豆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并估算了农田碳平衡。结果表明:1)农田土壤CO2排放通量随季节呈单峰曲线变化,7月份出现最大值;秸秆覆盖还田明显增加了农田土壤CO2排放;玉米或大豆生长发育对土壤CO2排放影响较小。2)地温的季节变化与土壤CO2排放通量季节变化规律一致,用指数方程和二次方程均可很好地模拟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温之间的关系,但指数方程优于二次方程,以20cm土层地温的相关性最高,5cm土层地温的相关性最低。3)玉米、大豆农田在通常情况下为大气CO2的"汇",玉米-玉米-大豆轮作周期(3a)的碳汇年平均为4.53t/hm2,该碳汇可为固碳减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温度 二氧化碳 玉米 大豆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大豆食心虫中国东北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红 徐忠新 +2 位作者 韩岚岚 王克勤 赵奎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51-1060,共10页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一种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在中国北方地区危害较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食心虫在中国东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理种群15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一种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在中国北方地区危害较重。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豆食心虫在中国东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方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理种群15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I)基因的657 bp序列,利用DnaSP 5.0和Arlequin 3.5.1.2等软件对大豆食心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基因流水平和分子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0个地理种群间的COI基因共有36个变异位点和17个单倍型,其中1个单倍型为10个种群所共享。总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456,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0.634之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12545,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6326,总基因流Nm为3.49,且各种群间的基因流均大于1,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水平较高。【结论】大豆食心虫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低等水平。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皆不显著,说明中国东北地区大豆食心虫在较近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而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发育树上和中介网络图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各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线性相关性,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线粒体COI基因 单倍型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基因流
下载PDF
东北粳稻不同生育期耐冷性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艳梅 王敬国 +1 位作者 刘化龙 邹德堂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9,共7页
研究以140份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芽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0份材料中,芽期强耐冷性材料有3份,分蘖期耐冷性较好的占20.00%,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占64.28%,成熟期耐冷性较好的占44.42%... 研究以140份东北地区粳稻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对芽期、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成熟期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0份材料中,芽期强耐冷性材料有3份,分蘖期耐冷性较好的占20.00%,孕穗期耐冷性较好的占64.28%,成熟期耐冷性较好的占44.42%;对各生育期耐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量与芽期死苗率和孕穗期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期耐冷性与成熟期耐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死苗率可作为分蘖期和孕穗期耐冷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分蘖期耐冷性可作为孕穗期耐冷性的间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育时期 耐冷性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西南地区与东北地区马铃薯主要病毒发生比较 被引量:23
17
作者 白艳菊 文景芝 +5 位作者 杨明秀 于德才 高艳玲 范国权 王文重 黄元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33-736,共4页
通过对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原原种和马铃薯生产田样品检测,比较南北地区马铃薯病毒发生情况,了解病毒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南方马铃薯田PVX病毒发生严重,北方马铃薯田PVY病毒发生严重,现阶段西南与东北两地的马铃薯种... 通过对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原原种和马铃薯生产田样品检测,比较南北地区马铃薯病毒发生情况,了解病毒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南方马铃薯田PVX病毒发生严重,北方马铃薯田PVY病毒发生严重,现阶段西南与东北两地的马铃薯种薯生产核心材料脱毒试管苗和原原种质量都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毒 发生频率
下载PDF
去遮荫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光合特性对比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威 杨德光 +4 位作者 牟尧 杨自超 王雪蓉 刘彤彤 李淑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对比去遮荫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叶片光合与荧光特性,揭示人工培养东北红豆杉幼苗在强光下发生光抑制的原因,为东北红豆杉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遮荫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为试验材料(遮荫后光强为... 【目的】对比去遮荫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叶片光合与荧光特性,揭示人工培养东北红豆杉幼苗在强光下发生光抑制的原因,为东北红豆杉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长在遮荫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为试验材料(遮荫后光强为自然光强的40%),去除遮荫使幼苗和幼树暴露在自然强光条件下28天后,测定幼苗和幼树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去遮荫后幼苗和幼树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幼树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幼苗叶片,而幼树Chl/Cars低于幼苗叶片。幼苗叶片最大光合速率仅为幼树叶片的70%,幼苗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但表观量子效率(AQY)较高。幼苗叶片处于自然光照条件,叶片的羧化效率(CE)、CO2和光强均饱和下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和Ru BP再生速率相对较低。强光诱导下,幼树叶片光合速率在25 min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幼苗叶片则需要为50 min,幼苗暗反应启动较慢。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表明,在强光条件下,幼树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非光化学猝灭(NPQ)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最大值,而幼苗叶片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荧光对不同光强相应曲线表明,幼苗叶片的ΦPSⅡ随光强增加而迅速降低,而幼树叶片则下降较慢。幼树叶片的NPQ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而幼苗叶片的NPQ则在相对较低光强水平就达到最大值,幼苗叶片热耗散能力较低。【结论】幼苗叶片较低的光合速率产生相对较多的过剩能量,同时其叶片在高光强下的热耗散能力较低,这是幼苗与幼树相比不适应自然强光和产生光抑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光合速率 叶绿素荧光 幼苗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孟凡立 于瑾瑶 +6 位作者 李春杰 黄铭慧 赵磊 王旋 姜野 秦瑞峰 王从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7-94,共8页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病是大豆生产上重要经济病害之一。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同时该地区病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为有效防控大豆孢囊线虫病,文章阐述东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种类、分...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病是大豆生产上重要经济病害之一。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同时该地区病害呈逐年加重趋势。为有效防控大豆孢囊线虫病,文章阐述东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种类、分布和变异及病害发生程度等规律。根据该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害发生特点综述已有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农业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利用抗病品种等。最后展望未来潜在防控技术,以期为东北地区大豆丰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发生规律 防治 轮作 抗病品种
下载PDF
东北春小麦区AquaCrop模型模拟验证及春小麦生产力初步估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晶 付驰 +6 位作者 李双双 张铁楠 顾万荣 乔天长 许为政 芦玉双 魏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9-72,共4页
基于实测资料验证AquaCrop作物模型,并应用AquaCrop作物模型初步估测气候变化下春小麦生产力。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决定系数R2在0.957-0.997之间,地上生物量模拟效果良好;灌浆初期,籽粒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吻... 基于实测资料验证AquaCrop作物模型,并应用AquaCrop作物模型初步估测气候变化下春小麦生产力。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决定系数R2在0.957-0.997之间,地上生物量模拟效果良好;灌浆初期,籽粒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AquaCrop模型对水分的敏感度大于对温度的敏感度;春小麦的生产力随着大气CO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长。在东北春小麦区用AquaCrop模型模拟与预估眷小麦生产力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Crop模型 东北地区 春小麦 生产力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