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侯俊财 刘飞 +1 位作者 杨丽杰 霍贵成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青贮饲料品质 乳酸菌数 全株玉米 研究和应用 添加 饲料营养价值 玉米青贮饲料 植物乳杆菌 干酪乳杆菌 有害微生物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青贮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飞 范丽平 +2 位作者 侯俊财 杨丽杰 霍贵成 《家畜生态学报》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利用从优质青贮饲料中分离鉴定并筛选的2株乳酸菌进行全株玉米的青贮中试试验,玉米青贮30天即可成熟。感官评定的结果表明,乳酸菌处理组的青贮饲料品质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饲喂添加乳酸菌的玉米青贮饲料对奶牛的产奶量没有显著... 利用从优质青贮饲料中分离鉴定并筛选的2株乳酸菌进行全株玉米的青贮中试试验,玉米青贮30天即可成熟。感官评定的结果表明,乳酸菌处理组的青贮饲料品质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饲喂添加乳酸菌的玉米青贮饲料对奶牛的产奶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牛乳中蛋白质和非脂乳固体的含量也显著提高(p<0.05),而对乳脂肪的含量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料 乳酸菌 产奶量 乳成份
下载PDF
微胶囊化蛋白酶在干酪制备中的应用及干酪成熟过程中电泳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娜 郭庆启 +1 位作者 黄文秀 赵新淮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4-138,共5页
将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得到的明胶-阿拉伯胶-凝乳酶微胶囊用于干酪制备过程中,在排乳清之后向干酪中添加5.00 g微胶囊化蛋白酶,以促进干酪的成熟。在干酪成熟过程中通过三羟甲基氨基甘氨酸-尿素-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毛细... 将采用冷冻干燥工艺得到的明胶-阿拉伯胶-凝乳酶微胶囊用于干酪制备过程中,在排乳清之后向干酪中添加5.00 g微胶囊化蛋白酶,以促进干酪的成熟。在干酪成熟过程中通过三羟甲基氨基甘氨酸-尿素-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毛细管电泳分析监测干酪中pH 4.6不溶性氮部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干酪在成熟初期,αs1-酪蛋白较β-酪蛋白先水解,生成αs1-酪蛋白(f 102~199)和αs1-I-酪蛋白;干酪成熟21 d时,β-酪蛋白开始水解,αs1-酪蛋白继续保持水解,生成的大的水解产物同时也发生二次水解;干酪成熟90 d时干酪中β-酪蛋白比αs1-酪蛋白具有更广泛的水解程度,酪蛋白降解的同时,生成大量新的小分子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 蛋白酶微胶囊 电泳分析 酪蛋白水解 小分子肽
下载PDF
青贮饲料中优良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4
作者 刘飞 杨丽杰 +2 位作者 侯俊财 国立东 霍贵成 《饲料工业》 2005年第24期22-25,共4页
试验从12种不同来源的青贮饲料中分离到25株乳酸菌,依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标准和描述,把25株乳酸菌都鉴定到了属的水平,有17株乳酸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其中:玉米乳杆菌2株、布氏乳杆菌4株、短乳杆菌4株、戊糖乳杆菌3株、干酪乳杆菌1... 试验从12种不同来源的青贮饲料中分离到25株乳酸菌,依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标准和描述,把25株乳酸菌都鉴定到了属的水平,有17株乳酸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其中:玉米乳杆菌2株、布氏乳杆菌4株、短乳杆菌4株、戊糖乳杆菌3株、干酪乳杆菌1株、粪肠球菌1株、坚强肠球菌2株。其余的8株乳酸菌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还无法确定其种的归属。测定同时已鉴定的17株乳酸菌的产酸速率,结果发现,Sld2-1、Ssd3、Shw3-7和Ssm3-1都表现出较强的产酸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料 乳酸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发酵豆酱中蛋白酶高产细菌的筛选及所产蛋白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铁晶 李沛军 +1 位作者 许岩 李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8-200,共3页
从发酵豆酱中分离出四种产蛋白酶细菌,采用Folin-phenol法测定其蛋白酶活力,筛选出产酶活力最强的菌株,并进行酶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作用pH为8.5;该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6.0~8.5条件下稳定;NH+4... 从发酵豆酱中分离出四种产蛋白酶细菌,采用Folin-phenol法测定其蛋白酶活力,筛选出产酶活力最强的菌株,并进行酶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作用pH为8.5;该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pH6.0~8.5条件下稳定;NH+4对该蛋白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Pb2+、Fe3+则对其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在55℃、pH8.0条件下,该酶解反应的表观米氏常数为0.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酱 蛋白酶 酶学性质 表观米氏常数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青贮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飞 范丽平 +2 位作者 侯俊财 杨丽杰 霍贵成 《中国奶牛》 2006年第8期4-5,共2页
本试验利用玉米乳杆菌和坚强肠球菌,进行全株玉米的青贮中试试验,感官评定的结果表明,乳酸菌处理组青贮品质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的感官评定得分比对照组提高15%。饲喂试验表明,添加乳酸菌的玉米青贮饲料能显著提高牛乳... 本试验利用玉米乳杆菌和坚强肠球菌,进行全株玉米的青贮中试试验,感官评定的结果表明,乳酸菌处理组青贮品质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的感官评定得分比对照组提高15%。饲喂试验表明,添加乳酸菌的玉米青贮饲料能显著提高牛乳中蛋白质和非脂乳固体的含量(p<0.05),而对乳脂肪的含量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料 乳酸菌 产奶量 乳成分 奶牛
下载PDF
微流化制备中性蛋白酶脂质体及其物理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曹玉坡 霍贵成 +1 位作者 李积华 唐永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34-137,共4页
采用高压微流化方法制备中性蛋白酶脂质体,并且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在不同pH值、热处理温度和阳离子浓度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脂质体形态为粒径分布比较均匀的球形,平均粒径为85.0nm,Zeta电位为-25.77mV。在pH值为6.0和1... 采用高压微流化方法制备中性蛋白酶脂质体,并且考察其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在不同pH值、热处理温度和阳离子浓度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脂质体形态为粒径分布比较均匀的球形,平均粒径为85.0nm,Zeta电位为-25.77mV。在pH值为6.0和10.0时脂质体的分散相较稳定;随着钠离子浓度的增大其稳定性下降;热处理对其稳定性没有显著的影响。中性蛋白酶脂质体的荷载量为1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微流化 中性蛋白酶 稳定性 ZETA电位
下载PDF
EZAL-MY96型发酵剂中3株菌株的生化特性分析
8
作者 丛玉婷 高学军 +1 位作者 刘衍芬 秦君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3-26,共4页
对EZAL-MY96发酵剂中3个乳酸菌菌株的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3株菌株的生长曲线;采用pH计、乳酸测定试剂盒、硫酸苯酚法、黏度计和气相色谱仪分别对3株菌在pH变化、合成乳酸、多糖、黏度和乙醛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乳酸是影响... 对EZAL-MY96发酵剂中3个乳酸菌菌株的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3株菌株的生长曲线;采用pH计、乳酸测定试剂盒、硫酸苯酚法、黏度计和气相色谱仪分别对3株菌在pH变化、合成乳酸、多糖、黏度和乙醛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乳酸是影响发酵液pH值的主要物质,多糖质量分数不是影响发酵液黏度的主要因素,3株菌株均是菌数达到对数生长期最高点时合成的乙醛量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ZAL—MY96 乳酸菌 乳酸 多糖 乙醛
下载PDF
发酵乳球菌菌株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庭柱 高学军 +1 位作者 丛玉婷 范晓男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11,共3页
对9株发酵乳球菌菌株进行MRS固体平板培养基划线分离和形态学比较观察,并采用生化试验和RAPD对其进行鉴定。划线分离得到11株菌;通过菌体常规磷钨酸负染色标本的透射电镜观察,描述了各菌体的大小、形状以及裂殖方式;依据各菌种生化代谢... 对9株发酵乳球菌菌株进行MRS固体平板培养基划线分离和形态学比较观察,并采用生化试验和RAPD对其进行鉴定。划线分离得到11株菌;通过菌体常规磷钨酸负染色标本的透射电镜观察,描述了各菌体的大小、形状以及裂殖方式;依据各菌种生化代谢差异设计生化试验,得到了2个发酵型,将其鉴定为2个菌群(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和嗜热链球菌);20个随机引物的RAPD筛选得到了9个不同的基因型,将其鉴定为9株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嗜热链球菌 电镜 生化鉴定 RAPD
下载PDF
酶辅助三相分离法同时提取亚麻籽油、亚麻籽蛋白和亚麻籽胶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姚思含 廖敏和 +3 位作者 康佳欣 魏子凯 刘宁 任皓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7,共7页
采用酶辅助三相分离法(EATPP)同时提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蛋白质和胶,以亚麻籽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EATPP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EATPP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2 h,酶添加量433 U/g,叔丁醇用量3.9 mL/g,硫酸铵用量2.... 采用酶辅助三相分离法(EATPP)同时提取亚麻籽中的油脂、蛋白质和胶,以亚麻籽油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EATPP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EATPP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2 h,酶添加量433 U/g,叔丁醇用量3.9 mL/g,硫酸铵用量2.1 g/g,三相提取温度45℃,三相提取时间4 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3个品种亚麻籽的亚麻籽油提取率为84.47%~89.03%,亚麻籽蛋白提取率为50.58%~55.69%,亚麻籽胶提取率为31.62%~35.61%。采用EATPP不仅能够同时分离亚麻籽中脂肪、蛋白质和胶,而且能够降低成本和提高亚麻籽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亚麻籽蛋白 亚麻籽胶 三相分离法 水酶法 同时提取
下载PDF
采用UHPLC-QTOF-MS技术筛选亚麻籽油脂质分子标志物 被引量:5
11
作者 廖敏和 任皓威 +5 位作者 金日天 康佳欣 商佳琦 宁雪楠 姚思含 刘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38-346,共9页
为了探究亚麻籽油中脂质的真实属性和发掘其有价值的脂质分子,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Spectroscopy,UHPLC-QTOF-MS)表征了亚... 为了探究亚麻籽油中脂质的真实属性和发掘其有价值的脂质分子,该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Spectroscopy,UHPLC-QTOF-MS)表征了亚麻籽油的脂质轮廓。结果表明:在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到15个脂质分子小类共668种脂质分子;在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到31个脂质分子小类共404种脂质分子;共有7个脂质分子小类脂质在正、负离子下均被检测到;此外,该研究首次在亚麻籽油中发现甜菜碱脂、甘油糖脂、神经节苷脂、鞘磷脂、神经酰胺、羟基脂肪酸的脂肪酸酯、酰基肉碱和植物固醇,这些脂质都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多元变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两个品种亚麻籽油间相对定量值差异显著的脂质分子均超过200种(P<0.05),并筛选出6种甘油磷酸肌醇、1种甘油磷酸胆碱、1种甘油磷酸乙醇胺和1种三酰基甘油作为亚麻籽A油的标志性脂质分子;6种三酰基甘油和1种半单酰基甘油磷酸酯作为亚麻籽B油的标志性脂质分子;1种神经节苷脂和1种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作为亚麻籽C油的标志性脂质分子。总之,该研究在亚麻籽油中鉴定出39个脂质分子小类共1072种脂质分子,其中有22个脂质分子小类共415种脂质分子首次在亚麻籽油中被检测到,此外不同品种亚麻籽油在脂质分子层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些脂质分子作为标志物,可用于植物油的品质判别、营养评价,真伪鉴别和安全性评价等,也为其他植物油的分析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主成分分析 亚麻籽 液质联用技术 脂质组学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下载PDF
发酵乳球菌菌株的PCR鉴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庭柱 高学军 +1 位作者 丛玉婷 杨振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对9株发酵乳球菌标准菌株进行MRS固体平板培养基划线分离和镜检观察,采用特异性PCR对其进行鉴定,划线分离得到11株菌;依据各菌种代谢酶编码基因序列差异设计菌种特异性PCR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其在菌株水平上鉴定为9株菌(6株乳酸乳球菌、... 对9株发酵乳球菌标准菌株进行MRS固体平板培养基划线分离和镜检观察,采用特异性PCR对其进行鉴定,划线分离得到11株菌;依据各菌种代谢酶编码基因序列差异设计菌种特异性PCR引物,进行PCR扩增,将其在菌株水平上鉴定为9株菌(6株乳酸乳球菌、2株嗜热链球菌和1株无乳链球菌)。实验还获得了2个乳酸乳球菌的种特异性PCR引物LclamyLF-R和LclmapA2F-R、2个嗜热链球菌的种特异性PCR引物SttglgPF-R和SttamyLF-R以及可能是标准菌株AS1.1936的株特异性的PCR引物LclamyY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乳球菌 嗜热链球菌 PCR 鉴定
下载PDF
弧菌VBNC状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常亮 陈智斌 李铁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1-415,共5页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VBNC,VNC)状态是在不良环境下细菌具有生物活性和毒性,用常规培养法无法检出,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保存致病性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本文综述了三种常见致病性弧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下的生物学特性、形成机制及...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VBNC,VNC)状态是在不良环境下细菌具有生物活性和毒性,用常规培养法无法检出,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苏并保存致病性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本文综述了三种常见致病性弧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下的生物学特性、形成机制及其复苏的研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深入地研究细菌的VBNC状态,对食品卫生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检测方法 弧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