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6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姜博 赵映慧 +2 位作者 雷国平 宋戈 袁兆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22期144-145,149,共3页
从学科发展历程、师资队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阐释了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指出东北农业大学土地... 从学科发展历程、师资队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阐释了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对比分析了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地位,指出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全国农业类高校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全国一流水平大学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进而提出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学科建设应重点向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增设学科点方面倾斜,从而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整体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科建设 现状与展望
下载PDF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被引量:41
2
作者 赵映慧 袁兆华 +1 位作者 王杜春 闫雷 《高等理科教育》 2013年第4期94-98,共5页
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地理科学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撤销,相应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 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地理科学类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撤销,相应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专业。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迅速进行相应调整,决定建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专业,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和城乡规划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
下载PDF
农业资源和环境专业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马献发 周连仁 +1 位作者 崔正忠 谷思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2期123-125,共3页
土壤调查与制图是土壤学的一部分,特别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后续部分,通过讲课与实验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分析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存在的土壤野外调查技术方法陈旧、效率低,调查内容单一及制图方法落后... 土壤调查与制图是土壤学的一部分,特别是土壤地理学的重要后续部分,通过讲课与实验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分析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存在的土壤野外调查技术方法陈旧、效率低,调查内容单一及制图方法落后等不足,提出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便引导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在土壤调查与制图方面的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考核方法等对策,以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查与制图 教学 探索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晓彤 翟车宇 +2 位作者 刘昌杰 张娟 孟庆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9,69,共8页
“漫川漫岗”是东北黑土区典型地貌,其典型黑土土壤结构受径流、冻融等作用影响。为探明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选取坡耕地的坡下、坡中、坡上位置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指标及土壤性质,... “漫川漫岗”是东北黑土区典型地貌,其典型黑土土壤结构受径流、冻融等作用影响。为探明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选取坡耕地的坡下、坡中、坡上位置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指标及土壤性质,分析水稳性大团聚体与土壤pH、有机质、钙镁比关系及稳定性指标与团聚体粒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高,>2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少。<0.25 mm团聚体表现为坡下位显著高于坡中位及坡上位(P<0.05),0.25~0.5 mm、0.5~1 mm、1~2 mm、>2 mm团聚体均表现为坡上位显著高于坡下位(P<0.05)。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其中坡下位与坡上位、坡中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团聚体水稳性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与>0.25 mm团聚体呈正相关,与<0.25 mm团聚体呈负相关,其中受>2 mm团聚体影响最大(P<0.01)。有机质、pH、钙镁比均与>0.25 mm团聚体呈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典型黑土坡耕地较高的有机质含量、pH、钙镁比有利于土壤团聚,促进>0.25 mm团聚体形成,提高团聚体水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稳性大团聚体 坡耕地 平均重量直径 几何平均直径 黑土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下基于BOPPPS模型的环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5
作者 单德鑫 代英杰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7-52,共6页
社会对环境专业类的人才要求日益提高,然而由于教学模式陈旧等因素的束缚,高校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BOPPPS模型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环境学科在线教学方面的教育改革进行探讨,采用模块化教学,构建完... 社会对环境专业类的人才要求日益提高,然而由于教学模式陈旧等因素的束缚,高校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本文结合BOPPPS模型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环境学科在线教学方面的教育改革进行探讨,采用模块化教学,构建完整教学框架,探索BOPPPS模型在环境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突出学生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学监测,及时掌握学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专业 BOPPPS模型 数字化转型 教育改革 在线教学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免耕技术创新应用的探讨
6
作者 刘馨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0061-0065,共5页
东北黑土区每年生产的粮食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然而,长期的不合理耕作和高强度的利用导致东北黑土面临“量减质退”的困境,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导致土壤流失。保护黑土地,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东北黑... 东北黑土区每年生产的粮食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然而,长期的不合理耕作和高强度的利用导致东北黑土面临“量减质退”的困境,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导致土壤流失。保护黑土地,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东北黑土地的管理方式。其中,保护性耕作可以最大程度解决土壤侵蚀问题,对增加地力,保护黑土生产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免耕是保护性耕作的一种方式,可以使退化的土壤肥力得到逐步修复或恢复,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质量水平。免耕的效益通过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最终在产量上得到体现。为了探讨在东北黑土区免耕技术的创新应用,分析了免耕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分析与评述了免耕对土壤微生物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常规免耕技术保水保墒,但对于土质黏重的黑土而言,春季黏重,覆盖物影响了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地温回升缓慢影响播种,适宜条带覆盖或者是留茬免耕;免耕技术杂草多,病虫害严重,适宜防治技术集成;免耕初期,土壤紧实容重变大,出苗不够整齐,适宜与深松、条带种植等技术结合,减轻对作物苗期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总之,创新与完善常规免耕技术,对黑土地保护势在必行,使其在黑土区具有更为广阔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 免耕 土壤肥力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1
7
作者 徐珊 宋戈 +1 位作者 李丹 王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9,共9页
为了揭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该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91年土地详查数据库、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2009年SPOT5影像为基本信息源,以粮食单产等统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运用遥感及地理信息手段,采... 为了揭示耕地资源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该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91年土地详查数据库、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2009年SPOT5影像为基本信息源,以粮食单产等统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运用遥感及地理信息手段,采用土地综合指数评价法分析研究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09年研究区耕地资源数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耕地向非耕地的转换主要发生在林地和其他用地之间;1991-2006年研究区增加耕地资源中三等地耕地面积增加最多,一等地增加最少。减少的耕地资源中二等地和三等地耕地减少最多,而一等地减少最少;2006-2009年增加耕地中二等地耕地增加最多,一等地耕地增加最少;减少的耕地资源中,三等地耕地减少最多,一等地耕地减少最少;位于北部岗平原农牧区的二等地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最大的区域,三等地和四等地耕地面积虽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0%左右,但受到自然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制约,粮食生产能力也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粮食 耕地资源 粮食生产能力 东北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机制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珊 宋戈 +2 位作者 王越 雷国平 王学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8-223,229,共7页
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3S技术为手段,运用Logistic模型识别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采用单因素指标法及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单因子及复合因子对研究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主要为坡度... 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3S技术为手段,运用Logistic模型识别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采用单因素指标法及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单因子及复合因子对研究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主要为坡度、土壤类型、地均GDP等8个敏感性因子,且每个驱动因子对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机制各不相同;(2)单一驱动因子指标分级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的改变,变化最大值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级间的改变,最小值为政策法规在2—3级间的改变;(3)复合因子对粮食产量主要表现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复合总效应每改变0.1,粮食产量的变化值约在950kg/hm2。耕地资源变化的单因子及复合因子对粮食产量均产生较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应根据驱动因子的不同特征制定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粮食主产区 耕地资源 驱动机制 粮食产量
下载PDF
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勍 毛克彪 +4 位作者 马莹 谭雪兰 韩家琪 黎玲萍 夏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化结果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各城市群生猪流通现况,获得基于城市群发展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通格局存在问题。结果显示,中国总体生猪流向有明显的"西猪东运,北猪南运"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主要3个吸纳外埠生猪供应地区,是中国整体生猪流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可视化 生猪流通 城市群 流通模式
下载PDF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杨凤海 宋佳佳 +2 位作者 赵烨荣 赵佳琳 牛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80-1587,共8页
为及时快速地监测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拜泉县为例,选取1985年、1996年、2006年和2015年Landsat影像,反演得到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据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拜泉县1985—2015... 为及时快速地监测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拜泉县为例,选取1985年、1996年、2006年和2015年Landsat影像,反演得到能反映生态环境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据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拜泉县1985—2015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5—2015年拜泉县RSEI从0.645增至0.851,增幅为31.94%,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区面积高于退化区域面积,总体上生态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拜泉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由3.78升至4.87,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南部和南部乡镇的变幅大于北部,中部基本保持不变,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指标均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绿度逐渐成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正向作用的重要指标,说明植树造林等生态治理措施对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主导作用.研究显示,RSEI能够综合刻画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拜泉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不断改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遥感生态指数(RSEI) 生态环境质量 拜泉县
下载PDF
近52年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彩侠 李俏 +5 位作者 王雅珍 潘华盛 张立友 李维海 高见 孙彦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7-192,共6页
根据1961—2012年黑龙江省72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应用线性趋系数法对全年、四季、年代际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升高速率为0.35℃/10a。冬季是增温的主... 根据1961—2012年黑龙江省72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应用线性趋系数法对全年、四季、年代际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升高速率为0.35℃/10a。冬季是增温的主要贡献者,平均每10a增加0.52℃。全年和四季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2000s增温最明显;黑龙江省年降水量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76mm/10a,减少趋势不明显,但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秋季是降水量减少最大贡献者。年和四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全年和四季日照时数都呈减少趋势,其中,全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26.07h/10a。春季是日照时数减少的最大贡献者。全年和四季日照时数随年代际变化呈非一致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气候资源 线性趋势法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黑龙江省黑土区主要作物对农业资源利用率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段晓凤 张磊 +5 位作者 张慧 孙彦坤 袁海燕 韩颖娟 马国飞 曹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5-189,217,共6页
采用机制法对光、温、水、土逐级衰减,计算黑龙江省黑土区各市县玉米、水稻、大豆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能量评价法测算并分析了三种作物的农业资源利用率。在光温生产潜力层次上,水稻利用率最高,为40.6%,其次是大豆... 采用机制法对光、温、水、土逐级衰减,计算黑龙江省黑土区各市县玉米、水稻、大豆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能量评价法测算并分析了三种作物的农业资源利用率。在光温生产潜力层次上,水稻利用率最高,为40.6%,其次是大豆31.4%,玉米27.7%。对于水稻还可以有59.4%的光热资源可以转化为产量,而大豆,玉米则更多,分别为68.6%和72.3%;在气候生产潜力层次上,大豆利用率最高;在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层次上,水稻的利用率最高。对于不同种作物来讲,黑土区农业资源利用率存在差异。三大主要作物光合、光温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还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但水分、土壤资源的利用率已较高,只能将其余小部分未利用的有限资源转化为产量,因此要提高产量,水分和土壤质量是主要的自然限制性因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待于从水、肥两方面着手进行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黑土区 气候-土壤生产潜力 农业资源利用率
下载PDF
东北农林交错区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泉来 高凤杰 +3 位作者 张志民 韩文文 刘洋 单培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265-271,345,共7页
[目的]分析东北农林交错区土地利用景观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特征,为区域内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3S技术等理论方法,以1991—2013年4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和模型分... [目的]分析东北农林交错区土地利用景观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特征,为区域内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3S技术等理论方法,以1991—2013年4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计算和模型分析,得到22a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服务价值的演变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探讨。[结果]在1991—2013年,景观指数普遍经历"V"或"Λ"型的变化过程,景观形状、多样性指数近几年不断下降,斑块平均面积、蔓延度、聚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小,稳定性、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服务总价值经历下降后,在2013年达到524 299.55万元,林地是研究区最大景观类型,对生态服务总价值贡献率在40%以上。[结论]研究区近22a间土地利用景观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剧烈,受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交错区 景观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驱动力
下载PDF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2 位作者 米媛 韩怡 孙妍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259-263,共5页
开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是目前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其中资源型城市的此类研究极为典型,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胁迫压力。深度剖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内涵,构建二者协调... 开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是目前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其中资源型城市的此类研究极为典型,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胁迫压力。深度剖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内涵,构建二者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与变异系数综合确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提高其精度,借助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分析与比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城市间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中度协调发展水平,大多城市处于中度协调期,研究期内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优化力度较小;大庆市为唯一处于高协调发展期的城市,鸡西市与双鸭山市处于中度协调发展期,其余资源型城市处于低度协调期或处于轻度失调期,协调度发展特征呈以大庆市为高值点向周边城市逐步降低的态势;资源型城市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总体表现为由弱相异属性集聚向强相异属性集聚的转化,且空间正相关性逐步减弱,各城市协调度两极差异逐步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指标体系 耦合度模型 生态环境承载力 协调度 时空特征 资源型城市
下载PDF
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映慧 齐艳红 +3 位作者 姜博 张慧 修春亮 宋戈 《高等理科教育》 2010年第5期82-87,共6页
本文以2000—2009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发表的有效专业文献60篇为研究样本,就文献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献来源等方面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文献数量看,研究成果偏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本文以2000—2009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发表的有效专业文献60篇为研究样本,就文献数量、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献来源等方面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文献数量看,研究成果偏少;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热点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文献来源较广,但集中分布在苏、湘、闽、粤四省,设有该专业的158所高校中只有40所高校有文献发表,还有很多高校需要加强该专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研究进展 文献分析
下载PDF
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GIS实验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慧 宋戈 +2 位作者 袁兆华 赵映慧 向长玉 《继续教育研究》 2007年第6期136-137,共2页
地理信息系统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专业特点按照不同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的设定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GIS 实验教学 案例教学
下载PDF
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丁润超 宋戈 齐美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8-153,共6页
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葫芦岛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 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有色金属资源型城市——葫芦岛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评价值和生态环境评价值作为定量评判指标,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09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及演进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a间葫芦岛市土地利用评价值由0.116 3提高至0.882 1,生态环境评价值由0.325 9提高至0.711 7;协调发展度由0.364 5提高至0.882 5,从濒临失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模式演进为中级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模式。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水平滞后于土地利用水平,成为制约葫芦岛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高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城市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葫芦岛市
下载PDF
森工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雷国平 杨晓雪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1-155,共5页
文章以典型森工资源型城市伊春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10年伊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伊春市土地利用评价值... 文章以典型森工资源型城市伊春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1~2010年伊春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年间伊春市土地利用评价值和生态环境评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评价值由0.1303提高至0.7147,生态环境评价值由0.2201提高至0.6657;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上逐年增加,由0.3912增加到0.8296,从濒临失调类土地利用滞后型模式演进为中级协调类生态环境滞后型模式,表明伊春市土地利用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工城市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伊春市
下载PDF
农业贫困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友好型土地模式研究——以延寿县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梅 雷国平 朱丹彤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7期616-618,共3页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农业贫困县面临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双重压力,更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寻找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典...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农业贫困县面临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双重压力,更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寻找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延寿县为例,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运用叠置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区,将其分为中部沿河平原农渔牧复合区、南北山前漫岗水土保持及农林区、南北低山丘陵林业可持续利用区3个生态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特点,探讨了各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出了土地资源区域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划 土地利用模式 环境友好型 延寿县
下载PDF
中国农业土地资源安全的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炳春 黄辉玲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7-18,共2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保障农业土地资源的供给,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从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安全...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保障农业土地资源的供给,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从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安全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提出了确保安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土地资源安全 综述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