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毛细管电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接口装置 被引量:1
1
作者 梅二文 市橋秀樹 山崎慎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1300-1302,共3页
A new interface for coupl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to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pectrometry(ICP-AES) was developed. The interface was independent .of the nebu-lizer, and can be easily connected with micro co... A new interface for coupl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 to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pectrometry(ICP-AES) was developed. The interface was independent .of the nebu-lizer, and can be easily connected with micro concentric nebulizer (MCN) and conventional pneumatic concentric nebulizer (CPCN). By CE-CPCN-ICP-AES and CE-MCN-ICP-AES,efficient separation of Cr3+ and Cr2O was obtained, and the sensitivity is satisfac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 AES CE MS 在线分离 在线检测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P83中插入片段ISSA1的特征与分布(英文)
2
作者 邹丹 金子淳 神尾好是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 :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P83中插入片段ISSA1的特征与分布。方法 :根据曼尼阿蒂斯方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P83的染色体DNA ,利用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ISSA1,并通过Southern印迹法对其检测。结果 :ISSA1是属于IS3 0家族的一个新的插入元件 ... 目的 :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P83中插入片段ISSA1的特征与分布。方法 :根据曼尼阿蒂斯方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P83的染色体DNA ,利用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ISSA1,并通过Southern印迹法对其检测。结果 :ISSA1是属于IS3 0家族的一个新的插入元件 ,并广泛存在于葡萄球菌中。结论 :在细菌中ISSA1能够水平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tonValentineleukocidin 插入片段 原噬菌体 反向重复 直接重复
下载PDF
胆固醇衍生物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和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斌 刘新铭 +1 位作者 宫泽阳夫 王瑾晔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30期5801-5805,共5页
目的:研究胆固醇衍生物(CTBBA)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细胞相容性以及药物输送。方法:CTBBA组入脂质体并测定不同pH下的zeta电位。对长期保存的脂质体进行粒径分析和含磷量分析,评价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通过测定包封在脂质体内的阿霉素的... 目的:研究胆固醇衍生物(CTBBA)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细胞相容性以及药物输送。方法:CTBBA组入脂质体并测定不同pH下的zeta电位。对长期保存的脂质体进行粒径分析和含磷量分析,评价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通过测定包封在脂质体内的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来评价CTBBA对脂质体释放药物的影响。用MTT法检测CTBBA本身以及CTBBA脂质体的细胞相容性。评估了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脂质体细胞内药物输送能力的可行性。结果:zeta电位数据表明CTBBA脂质体带有正电荷,可以改善脂质体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的物理稳定性;作为胆固醇衍生物的CTBBA能有效的降低药物的渗漏;相比某些正电荷载体,CTBBA的细胞毒性较低;流式细胞仪在反映阿霉素脂质体的细胞定位上有局限,固定液的使用会改变阿霉素荧光的细胞内分布。结论:正电荷CTBBA脂质体具有改善脂质体长期保存稳定性,且细胞毒性低的特点。流式细胞仪不能完全反映载药的CTBBA脂质体在细胞内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物理稳定性 细胞毒性 流式细胞仪
原文传递
玉米醇溶蛋白动物体内植入后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初探
4
作者 徐琴 韩亦龙 +2 位作者 王国武 宫泽阳夫 王瑾晔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31期6014-6018,6030,共6页
目的:为了考察玉米醇溶蛋白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前景,需要检测玉米醇溶蛋白植入后的免疫反应。本实验中我们将玉米醇溶蛋白管植入SD(Sprague Dawley)大鼠皮下,流式细胞仪检测植入后大鼠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含量的变化;对不... 目的:为了考察玉米醇溶蛋白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前景,需要检测玉米醇溶蛋白植入后的免疫反应。本实验中我们将玉米醇溶蛋白管植入SD(Sprague Dawley)大鼠皮下,流式细胞仪检测植入后大鼠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含量的变化;对不同部位植入材料的组织学切片方法进行改进,用于后续机体免疫反应分析。方法:雄性SD大鼠八只,随机分成两组:空白对照组、材料植入组。分别于植入后一、二和四周对实验大鼠进行眼眶取血,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皮下或肌袋植入材料四周后,将玉米醇溶蛋白管或三维多孔支架连同周围组织一起取出,用改进的石蜡切片方法制备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结果:玉米醇溶蛋白管植入后一周,蛋白管植入组CD4+(T-test,P<0.01)和CD8+(T-test,P<0.05)T淋巴细胞的含量下降。植入后两周和四周,蛋白管植入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T-test,P>0.05)均无明显变化。植入后一、二和四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蛋白管植入组CD4+/CD8+的比值(T-Test,P>0.05)均无显著差异。改进后的切片方法可以制备出完整的、并且耐HE(hematoxylin-eosin)和免疫组化染色处理的组织学切片。结论: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出了大鼠皮下植入玉米蛋白管后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变化。并且,克服了切片制备过程中材料的脆性问题和贴片不牢固问题,可以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处理,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玉米醇溶蛋白植入机体后的免疫反应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植入 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