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创新中心”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晶 张立志 赵旭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147-148,共2页
胡锦涛主席曾经提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高等学校与其他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国家刨新能力构成要素中,各要素间联系的密切度高低至关重要,而一国的大学体系是一个特别... 胡锦涛主席曾经提出,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高等学校与其他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在国家刨新能力构成要素中,各要素间联系的密切度高低至关重要,而一国的大学体系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联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生 高校 国家创新系统 人才队伍 创新精神 科研机构 高等学校
下载PDF
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理论哲学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可庆 葛勇义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有学者借鉴SSK及SST理论的强纲领和核心概念,提出了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的理论构架——SSTI(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由于SSTI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在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上,从认识论着手开始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因... 有学者借鉴SSK及SST理论的强纲领和核心概念,提出了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的理论构架——SSTI(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由于SSTI的基本出发点是建立在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上,从认识论着手开始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因而SSTI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哲学意味,应当对SDTI中存在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这些哲学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的好坏,势必将影响到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进展。尝试对SSTI中的相对主义、复杂性和主体问性等哲学问题做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I 相对主义 复杂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从形成技术创造力的向度解读技术素养 被引量:8
3
作者 罗玲玲 王峰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62,共7页
文章首先从一般的意义上讨论了技术素养概念与科学素养的不同,技术素养的构成和度量;提出了技术素养的内涵应有所扩展,才能在逻辑上构成技术创造力的基础;最后,从形成技术创造力的高度探讨了技术素养培养的新认知。
关键词 STS教育 技术素养概念 技术创造力 设计能力
下载PDF
STS与生物圈:交叉学科视阈下的生态问题探析——第23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协会(IASTS)会议述评 被引量:3
4
作者 马会端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6-111,共6页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圈(STSB)"的主题下,第23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探讨了科学技术与能源、生态、公共政策、教育、法律、工程等领域的关联性等问题。本文集中于STS与能源论争及能源政策、STS与绿色技术论争...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圈(STSB)"的主题下,第23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探讨了科学技术与能源、生态、公共政策、教育、法律、工程等领域的关联性等问题。本文集中于STS与能源论争及能源政策、STS与绿色技术论争及绿色技术发展、STS与生态教育论争及生态教育未来等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国际STS学界对生态系统关注的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社会与生物圈(STSB) 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协会(IASTS) 能源 绿色技术 生态教育
原文传递
论技术使用者的三重角色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凡 陈多闻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3,共5页
技术使用者是技术在使用阶段的主体,在STS关系之网中至少承担三种角色意义: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发展者、社会学意义上的技术建构者和伦理学意义上的技术责任者。技术使用者所承担的这些角色不仅彰显了使用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演变过... 技术使用者是技术在使用阶段的主体,在STS关系之网中至少承担三种角色意义: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发展者、社会学意义上的技术建构者和伦理学意义上的技术责任者。技术使用者所承担的这些角色不仅彰显了使用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还预示着技术与社会研究中的使用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S 技术使用者 角色
下载PDF
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凡 陈玉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45,共7页
文章对技术范畴中一些重要概念的产生与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着眼于把诠释这些关键词意义的"文本"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进行话语分析和文化研究,以展现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与演变过程。这种考察表明,对这些关键词的历史诠... 文章对技术范畴中一些重要概念的产生与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着眼于把诠释这些关键词意义的"文本"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进行话语分析和文化研究,以展现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与演变过程。这种考察表明,对这些关键词的历史诠释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它们作为经典文本,与自己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相互参照而制造互文性、重构文本及其意义的过程。正因此,任一概念都会显示出复杂甚至矛盾的意义。这为我们讨论技术概念展示了一个建构论的历史的视角,以此倡导技术史的"文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概念 技术史
下载PDF
对技术概念理解的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玲玲 于飞 武青艳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09年第S1期22-25,共4页
该研究设计了《技术和设计的认知》(35题)的问卷,于2007年9-10月,对沈阳市466名大学生、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初中生对技术概念理解处于浅层阶段,高中生的认识程度明显提升。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并未显示出随年龄增长,得分更高的倾向... 该研究设计了《技术和设计的认知》(35题)的问卷,于2007年9-10月,对沈阳市466名大学生、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初中生对技术概念理解处于浅层阶段,高中生的认识程度明显提升。大学生与中学生相比,并未显示出随年龄增长,得分更高的倾向。以上结果说明,在技术概念的认知方面,中学是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素养 技术概念 技术发明概念 设计
下载PDF
科学解释道德的可能与局限--以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为背景 被引量:1
8
作者 冉鸿燕 肖显静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72,共6页
科学能否解释道德?从科学主义视角分析,科学与伦理有关。科学解释道德是科学认识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个投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确立人类的道德观念及行为。以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为背景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科学解释伦理... 科学能否解释道德?从科学主义视角分析,科学与伦理有关。科学解释道德是科学认识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个投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确立人类的道德观念及行为。以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为背景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科学解释伦理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的遗传进化紧密关联;道德信念可以通过生物学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能够完全单独解释道德,并且提供我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答案。科学是惟一的解释道德行为、论证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来源和依据。科学可以用来解释道德,但必须明了这种解释是有限的,不可决定和代替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道德 达尔文主义 非达尔文主义 基因
下载PDF
创造力测评存在的争议及研究转向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罗玲玲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1,92,共6页
论文概括了在创造力测评研究方面存在的某些争议是科学主义带来的问题。近年来创造力测评出现了两个研究视角的转向:第一,从水平测量到类型区分的转变;第二,从评估主体到评价环境的转变。前者打破了对创造本性的线性理解;后者着眼于环... 论文概括了在创造力测评研究方面存在的某些争议是科学主义带来的问题。近年来创造力测评出现了两个研究视角的转向:第一,从水平测量到类型区分的转变;第二,从评估主体到评价环境的转变。前者打破了对创造本性的线性理解;后者着眼于环境评估,探讨人的创造性潜质如何从可能变成现实的发生学机制,则具有更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力研究 心理测评 科学主义 方法论
下载PDF
演化理论视阈中的技术机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妍 李兆友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6,共4页
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中技术机会观的基础上,文章在演化理论视阈中,分别从市场演化、组织演化和技术演化三个层面剖析技术机会的本质。在市场演化层面揭示出技术机会是由创新主体在人类技术创新活动中创造的;在组织演化层面分析了企业研... 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中技术机会观的基础上,文章在演化理论视阈中,分别从市场演化、组织演化和技术演化三个层面剖析技术机会的本质。在市场演化层面揭示出技术机会是由创新主体在人类技术创新活动中创造的;在组织演化层面分析了企业研发的累积性与专有性对技术机会的利用具有一定的限定作用,以及各企业利用的技术机会在客观上并非是"新的";在技术演化层面挖掘技术机会的发展轨迹以及新范式对技术机会模式的重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理论 技术机会 市场演化 组织演化 技术演化
下载PDF
公众参与规约技术价值观的功能解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荆筱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4-47,共4页
公众在技术场域中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公众通过技术人工物的转用规约人工物蕴含的技术价值观;公众在解释边界物中主张自身的技术价值取向,影响其他主体认识理解边界物;公众通过信息传输渠道了解技术知识,抉择技术应用方向,借助丰富的科... 公众在技术场域中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公众通过技术人工物的转用规约人工物蕴含的技术价值观;公众在解释边界物中主张自身的技术价值取向,影响其他主体认识理解边界物;公众通过信息传输渠道了解技术知识,抉择技术应用方向,借助丰富的科技信息发展个体与群体的技术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 技术价值观 规约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兆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技术发明成果能否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对技术创新的有意识的追求,形成了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并在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技术创新文化,使技术创新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 技术发明成果能否通过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文化选择的过程。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对技术创新的有意识的追求,形成了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并在西方社会形成了一种技术创新文化,使技术创新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有助于通过技术创新的成果解读社会文化,也有助于通过社会文化解读技术创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黎 陈凡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4期472-478,共7页
【研究目的】以往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研究,一般都侧重于对某一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特点和技术方法的考察和分析,而疏于对其作为整个农业技术发展过程所凸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起因的深入剖析。【方法】从技术哲学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 【研究目的】以往对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研究,一般都侧重于对某一历史时期农业技术特点和技术方法的考察和分析,而疏于对其作为整个农业技术发展过程所凸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起因的深入剖析。【方法】从技术哲学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体要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客体要素(农具等)相结合的过程,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渐进累积、间断均衡和周期兴衰等特征;分析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自主演化规律,探寻传统农业技术自我发育的内在机制和根据;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揭示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的制约和影响。【结论】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渐进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调整、不断突破、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遵循技术的自主发展规律,又带有鲜明的社会建构多重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 技术演化 特征分析
下载PDF
环境—行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巧华 蔡国正 《山西建筑》 2009年第2期199-200,共2页
阐述了美国环境—行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分析了环境—行为研究的内涵,从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环境—行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可行依据。
关键词 环境-行为 内涵 环境心理学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解读技术可控性的条件性
15
作者 盛国荣 陈凡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67,共5页
技术可控性是对技术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假设。技术可控性是一种有条件的可控,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可控、不可控或部分可控。文章从技术具有可控性的前提出发,分析了技术可控性的条件性,认为在理解技术... 技术可控性是对技术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和假设。技术可控性是一种有条件的可控,在不同的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可控、不可控或部分可控。文章从技术具有可控性的前提出发,分析了技术可控性的条件性,认为在理解技术可控性时需要分析技术可控的一般条件、必要条件和保证性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技术可控性才能呈现出来,人类也才能对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控制 可控性 条件性
下载PDF
作为文化批判的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解析
16
作者 于春玲 李兆友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71,共4页
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 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为更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立足于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观 技术批判 文化批判
下载PDF
日本文化语境中的技术哲学诸概念论析
17
作者 金钟哲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38,共3页
日本对“技术”与“技术论”的广泛关注源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唯物论研究会关于技术问题的讨论。日本学者先后提出了技术劳动手段体系说、技术过程说、技术意识适用说等。日本学者一般把技术哲学放到科学哲学或技术论当中去研究,且很少... 日本对“技术”与“技术论”的广泛关注源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唯物论研究会关于技术问题的讨论。日本学者先后提出了技术劳动手段体系说、技术过程说、技术意识适用说等。日本学者一般把技术哲学放到科学哲学或技术论当中去研究,且很少用技术哲学一词。日本学者认为,技术概念的外延大于工学概念的外延,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论 技术哲学 工学
下载PDF
走向生态纪的技术主体创造性新阐释
18
作者 罗玲玲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生态哲学、创造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人的创造性与生态的关系。研究视角的汇聚说明需要从生态纪元反思现代社会人类创造观。在对创造的概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通过评析后现代主义的创造观,从中汲取有益的观点,并重... 生态哲学、创造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人的创造性与生态的关系。研究视角的汇聚说明需要从生态纪元反思现代社会人类创造观。在对创造的概念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通过评析后现代主义的创造观,从中汲取有益的观点,并重新审视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走向生态纪元的技术主体创造性发挥的新路径:重构技术主体创造性与自然创造性协同的伦理责任,重构生态整体观统领下的技术主体创造自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纪元 技术主体 创造性
下载PDF
我国当代科技与社会(STS)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凡 陈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19,共5页
1我国当代STS研究的追溯 当代中国STS研究自形成始,就在自然辩证法的母体内孕育发展。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领域来说,要考察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专业问题,使其表现出理论基础性;另一方面作为一项中国特殊化的社会事业,... 1我国当代STS研究的追溯 当代中国STS研究自形成始,就在自然辩证法的母体内孕育发展。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领域来说,要考察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专业问题,使其表现出理论基础性;另一方面作为一项中国特殊化的社会事业,自然辩证法要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科技规划的形成肩负历史重任,从而使得研究表现出应用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事业 科技政策 自然辩证法 当代中国 自然哲学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科技规划
原文传递
全球科技治理的权力结构、困境及政策含义 被引量:20
20
作者 邢怀滨 苏竣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8-373,共6页
全球科技治理是在国际层面上干预、规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特点和新环境。全球科技治理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科技全球化的国际规则和基于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国家政府、市场(跨国公司)和公民社... 全球科技治理是在国际层面上干预、规制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体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特点和新环境。全球科技治理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科技全球化的国际规则和基于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国家政府、市场(跨国公司)和公民社会是全球科技治理中最重要的行动者,它们的行为中渗透着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三类主体在两对冲突中的行为组合,导致当代全球治理中的工具理性和国家主义,并进而导致了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诸多困境。最后就如何提高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科技治理 权力结构 困境 政策含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