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水地下渗滤系统强化脱氮技术研究现状
1
作者 窦丹妮 贾丽萍 +2 位作者 李春月 方萍 姜彬慧 《环境保护前沿》 2017年第3期222-227,共6页
地下渗滤系统是近几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凭借其对污染物较高的去除率已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地下渗滤系统的定义、分类、对污染物的去除原理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地下渗滤系统 强化脱氮 微生物
下载PDF
MBBR填料快速挂膜的菌群特征与校园景观池水净化试验
2
作者 郑明明 王博雅 +2 位作者 王鸿瑞 辛梓铭 赵鑫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
采用接种排泥和间歇性曝气联合进行MBBR挂膜,并探究不同尺寸、不同填充率对填料生物挂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采用联合法挂膜培养,兼顾两者优点,可以在15 d实现挂膜,附着的生物膜对有机负荷和污染波动具有较好耐受... 采用接种排泥和间歇性曝气联合进行MBBR挂膜,并探究不同尺寸、不同填充率对填料生物挂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采用联合法挂膜培养,兼顾两者优点,可以在15 d实现挂膜,附着的生物膜对有机负荷和污染波动具有较好耐受性,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不同尺寸填料上生物膜中的优势菌均为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占比均超过40%。以分别投放有两种尺寸的挂膜填料的MBBR处理校园景观池水,填充率为30%的小填料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8 h后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BR 填料挂膜 菌群结构 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 水体净化
下载PDF
用淋洗法修复张士灌区Cd Pb污染沉积物的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李海波 李培军 +4 位作者 孙铁珩 尹炜 可欣 王磊 余仁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8-332,共5页
采用淋洗法,以组成为0.5m ol·L-1C aC l2和0.1m ol·L-1H C l的复合药剂作为淋洗剂处理沈阳张士灌区C d、Pb污染沉积物(C d39m g·kg-1,Pb1250m g·kg-1),在pH=1.0、反应时间30m in、淋洗剂液固比3∶1、搅拌速度500r&#... 采用淋洗法,以组成为0.5m ol·L-1C aC l2和0.1m ol·L-1H C l的复合药剂作为淋洗剂处理沈阳张士灌区C d、Pb污染沉积物(C d39m g·kg-1,Pb1250m g·kg-1),在pH=1.0、反应时间30m in、淋洗剂液固比3∶1、搅拌速度500r·m in-1、温度25℃的条件下,复合淋洗剂对C d和Pb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8%和29.3%。粒级分析表明,沉积物中C d和Pb主要存在于细粒部分,因此,分级处理能够减少处理量,降低成本。一定酸度下C l-的络合作用可能是复合淋洗剂的主要强化淋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Pb污染 沉积物 淋洗技术 修复
下载PDF
鸭儿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立丹 王玲 +6 位作者 高丽荣 李成 张兵 李素梅 黄文军 周欣 李尧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43-1649,共7页
鸭儿湖地区在上世纪60—70年代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严重,为了改善水质1975年鸭儿湖开展了水质污染处理,并于2003年和2004年开展了清淤工作.为了解现阶段鸭儿湖地区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本文于2009年采集了鸭儿湖5个氧化塘20个表层沉积物... 鸭儿湖地区在上世纪60—70年代有机氯农药(OCPs)污染严重,为了改善水质1975年鸭儿湖开展了水质污染处理,并于2003年和2004年开展了清淤工作.为了解现阶段鸭儿湖地区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本文于2009年采集了鸭儿湖5个氧化塘20个表层沉积物,对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了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苯(HCB)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分别为0.73—19.8 ng.g-1、2.2—34.5 n.gg-1和0.13—8.8 n.gg-1(干重),平均值分别为5.0 ng.g-1、8.7 n.gg-1和2.2 n.gg-1(干重).本次有机氯农药分析结果远低于历史数据,表明鸭儿湖地区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本文结果与国内其它部分有机氯农药污染区含量相当.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主要来自于早期的历史残留,近期基本没有新的污染输入.将鸭儿湖地区现在有机氯农药残留与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估值相比较,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但风险已较低,不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儿湖 表层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亮 董怡华 +1 位作者 胡筱敏 张永利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2-45,共4页
从沈阳市浑河河水底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稳定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S-5。考察了碳源、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值、摇床转速等因素对BS-5所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是其良好的碳源,NaNO3位最佳氮源,最适宜培养时间... 从沈阳市浑河河水底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稳定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S-5。考察了碳源、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值、摇床转速等因素对BS-5所产絮凝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淀粉是其良好的碳源,NaNO3位最佳氮源,最适宜培养时间为32h,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6~7,摇床转速为150r/min。在此条件下,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效率可高达97.5%。和其他微生物产生菌培养基相比较,BS-5培养基组成成分简单,价格低廉,培养时间短,可以减少生产时间和生产费用,可解决微生物絮凝剂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学 微生物絮凝剂 筛选 培养条件 絮凝活性
下载PDF
铁屑流化床预处理—催化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有机硅废水 被引量:18
6
作者 谢娟 胡筱敏 章一丹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4,共4页
采用铁屑流化床预处理、负载活性炭催化剂催化氧化和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有机硅废水。废水经铁屑流化床预处理后Cu2+的去除率达99.90%,COD去除率达23.9%;负载活性炭催化剂催化氧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5g/L,H2O2质量浓度... 采用铁屑流化床预处理、负载活性炭催化剂催化氧化和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有机硅废水。废水经铁屑流化床预处理后Cu2+的去除率达99.90%,COD去除率达23.9%;负载活性炭催化剂催化氧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5g/L,H2O2质量浓度为2400mg/L,不投加FeSO4,反应时间为60min,体系pH为3~4,COD去除率达82%。催化氧化后的废水经混凝沉淀处理,调节pH为8~9,可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铁屑 流化床 活性炭 催化氧化 混凝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白腐真菌降解经微电解预处理二硝基重氮酚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寿兵 张学才 +1 位作者 徐灏龙 谢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3-146,共4页
利用自行培养、驯化的白腐真菌,对经过微电解预处理的二硝基重氮酚(DDNP)废水进行了生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微电解预处理后的DDNP废水(含CODCr467mg/L)经生化处理108h后,出水中CODCr在131mg/L左右,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其中的苯... 利用自行培养、驯化的白腐真菌,对经过微电解预处理的二硝基重氮酚(DDNP)废水进行了生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微电解预处理后的DDNP废水(含CODCr467mg/L)经生化处理108h后,出水中CODCr在131mg/L左右,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其中的苯胺类、硝基类的去除率达到99.9%以上,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对试验所获得的时间序列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证明,白腐真菌降解经微电解预处理后的DDNP废水的反应为准一级动力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DDNP 生物降解 DDNP废水 二硝基重氮酚 真菌降解 预处理 微电解 二级排放标准 CODCr
下载PDF
FeSO_4/Ac脱硫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冯治宇 胡筱敏 +2 位作者 孙铁珩 王英刚 程五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49,共3页
为寻找经济适用且具有较高效率的烟气脱硫方法,研制了FeSO4/Ac脱硫剂,并对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烟气中O2、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及脱硫温度的高低会影响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实验证明,当n(O2)∶n(... 为寻找经济适用且具有较高效率的烟气脱硫方法,研制了FeSO4/Ac脱硫剂,并对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烟气中O2、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及脱硫温度的高低会影响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性能.实验证明,当n(O2)∶n(SO2)=7~10、n(H2O)∶n(SO2)=3~5、脱硫温度取120 ℃时,FeSO4/Ac脱硫剂具有良好的脱硫性能,脱硫效率可达92.1%~96.8%.FeSO4/Ac脱硫剂能够再生重复使用,采用水蒸气加热再生法对FeSO4/Ac脱硫剂进行再生,实验结果显示,经4次加热法再生的FeSO4/Ac脱硫剂的脱硫效率仍能达到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SO4 脱硫性能 脱硫剂 脱硫效率 SO2 烟气脱硫方法 热再生 水蒸气 研究 加热
下载PDF
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基优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崔丽 王业 +2 位作者 胡筱敏 陈思 李健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0-12,共3页
利用单因子实验和部分因子实验对实验室保藏的产絮凝剂菌种C3的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C3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C3的絮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3菌产MBFC3的最适培养基为:蔗糖1.0g,(NH4)2SO40.24g,FeSO40.10g,KH2PO40.40g,MgSO40.01g,... 利用单因子实验和部分因子实验对实验室保藏的产絮凝剂菌种C3的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C3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C3的絮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3菌产MBFC3的最适培养基为:蔗糖1.0g,(NH4)2SO40.24g,FeSO40.10g,KH2PO40.40g,MgSO40.01g,NaCl0.02g,蒸馏水100mL,pH值自然。在此培养条件下,C3菌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MBFC3对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到99.1%。实验中还发现,培养基中(NH4)2SO4和NaCl的用量是影响MBFC3絮凝效果的显著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学 微生物絮凝剂 培养基 优化 部分因子实验
下载PDF
多功能混合菌剂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崔丽 张贤光 胡筱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0-53,共4页
从菜园土壤及药材土壤土样中分离选育出以丝状菌为主的6株COD高效降解菌,与实验室保藏的2株絮凝剂产生菌构建混合菌剂,使菌剂同时具有降解污染物以及增强活性污泥沉降性和絮凝性的功能。以COD去除率、污泥指数和活性污泥絮凝性为指标,... 从菜园土壤及药材土壤土样中分离选育出以丝状菌为主的6株COD高效降解菌,与实验室保藏的2株絮凝剂产生菌构建混合菌剂,使菌剂同时具有降解污染物以及增强活性污泥沉降性和絮凝性的功能。以COD去除率、污泥指数和活性污泥絮凝性为指标,研究了混合菌剂各菌种接种量的配比。结果表明,该菌剂添加于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可以使COD去除率从86.5%提高到94.5%,污泥指数从124下降到59.0,活性污泥絮凝性从0.358增加到0.530。研究表明,该多功能混合菌剂添加于活性污泥系统可以显著增强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混合菌剂 丝状菌 絮凝剂产生菌 生活污水
下载PDF
电凝聚—电气浮法处理活性黄印染废水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淑波 孙兆楠 胡筱敏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1-394,共4页
采用电凝聚—电气浮法处理活性黄模拟印染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正负极换向周期为6s、电解时间为50min、搅拌转速为1 000r/min、极板间距为1.0cm、电解电压为11V、硫酸钠溶液浓度为0.010mol/L的条件下,模拟废水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可达96%... 采用电凝聚—电气浮法处理活性黄模拟印染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正负极换向周期为6s、电解时间为50min、搅拌转速为1 000r/min、极板间距为1.0cm、电解电压为11V、硫酸钠溶液浓度为0.010mol/L的条件下,模拟废水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可达96%和8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凝聚 电气浮 铝铁电极 活性黄X—R 印染废水 脱色 废水处理
下载PDF
CWAO催化剂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永利 王承智 胡筱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B06期87-89,共3页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处理高浓度、有毒有害且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本文在检索了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催化湿式氧化技术的最新进展、机理及动力学,总结了催化湿式氧化技术中催化剂的分类、...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处理高浓度、有毒有害且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一种高级氧化技术。本文在检索了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催化湿式氧化技术的最新进展、机理及动力学,总结了催化湿式氧化技术中催化剂的分类、组成、特点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以期对有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最后肯定并展望了催化湿式氧化技术是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水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氧化 催化湿式氧化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动力学
下载PDF
溴氰菊酯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姜彬慧 张雪娇 +1 位作者 姜莉 林颖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73-76,共4页
采用人工光照培养箱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农药溴氰菊酯对一种淡水绿藻——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蛋白核小球藻96 h的EC50为0.843 mg/L.当溴氰菊酯浓度≥0.8 mg/L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生长滞期延... 采用人工光照培养箱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农药溴氰菊酯对一种淡水绿藻——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蛋白核小球藻96 h的EC50为0.843 mg/L.当溴氰菊酯浓度≥0.8 mg/L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生长滞期延长,光合作用受阻,MDA含量显著提高,细胞膜透性增加.低浓度溴氰菊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的小球藻呈现出先抑制其生长而后又促进其生长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蛋白核小球藻 毒性作用
下载PDF
新型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的过滤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康勇 魏巧莲 +2 位作者 姚鹏 罗茜 胡筱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2-417,共6页
对新型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的过滤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与传统机织滤布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新型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具有极高的固体截留率、良好的抗堵塞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试验所考查的范围内 ,过滤介质的... 对新型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的过滤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与传统机织滤布的相关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新型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具有极高的固体截留率、良好的抗堵塞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试验所考查的范围内 ,过滤介质的过滤速度稳定 ,基本不受过滤时间的影响 ;滤液浊度较低 ,基本不超过5 0mg/L ;新型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卸饼率高 ;气压过滤时的气耗量仅是普通机织滤布的 0 0 5 6~ 0 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薄膜 复合过滤介质 过滤性能 机织滤布 抗堵塞性能
下载PDF
新型微孔薄膜及其复合过滤介质基本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康勇 孔新军 +2 位作者 姚鹏 罗茜 胡筱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2-67,共6页
介绍了利用凝固涂层的技术研制出综合性能良好的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其中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完全匹配基布的各种力学形变,且与基布黏合良好。说明了微孔薄膜的孔径可以人为控制.随不同的制膜条件孔径一般在1.41-9.12μm范围内变... 介绍了利用凝固涂层的技术研制出综合性能良好的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其中的薄膜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完全匹配基布的各种力学形变,且与基布黏合良好。说明了微孔薄膜的孔径可以人为控制.随不同的制膜条件孔径一般在1.41-9.12μm范围内变化,薄膜的孔隙度最小不低于52%,以及具有良好的耐酸碱能力和可控疏水性;同时,复合过滤介质的抗拉强度主要由基布承担,基布复合微孔薄膜后的经向、纬向断裂强度仅提高1.75%和2.38%,经向、纬向断裂伸长率提高7.14%和6.26%;复合滤布表面平整光滑,其最大静摩擦系数小于常规的机织滤布,且具有较高的透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薄膜 过滤介质 制膜条件 力学性能 表面光滑程度
下载PDF
新型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的研究开发 被引量:2
16
作者 康勇 姚鹏 +2 位作者 孔新军 罗茜 胡筱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6-609,共4页
根据减小孔径和改善接触滤饼侧的过滤介质孔隙结构有利于减轻介质污染的原则 ,利用凝固涂层的方法开发出一种具有良好防污性能的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它是以常规机织滤布为基布 ,复合一层微孔薄膜而成的。该复合滤材的微孔膜具有良好... 根据减小孔径和改善接触滤饼侧的过滤介质孔隙结构有利于减轻介质污染的原则 ,利用凝固涂层的方法开发出一种具有良好防污性能的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它是以常规机织滤布为基布 ,复合一层微孔薄膜而成的。该复合滤材的微孔膜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酸碱能力 ,且与基布黏合良好 ,膜表面平滑且具有可控疏水性。复合滤布的孔径为 1 4 1~ 9 12 μm ,孔隙度为 5 9 33%~ 79 84 %。在过滤过程中 ,悬浮液中固体颗粒难以进入微孔薄膜复合过滤介质的孔隙中 ,介质的抗污染能力良好 ,滤液浊度小 ,过滤速度稳定 ,且气耗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薄膜 复合过滤介质 开发 孔隙结构 介质污染
下载PDF
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亚甲蓝水溶液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胡筱敏 张永利 王庆雨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9,共4页
COD为2000 mg/L的亚甲蓝水溶液作为研究对象,用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技术进行处理,催化剂性能以COD去除率、脱色率以及稳定性来评价。对4种催化剂担体、15种可溶盐活性组分、4种优选铜催化剂的浸渍液浓度进行筛选,并对铜催化剂进行了改性... COD为2000 mg/L的亚甲蓝水溶液作为研究对象,用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技术进行处理,催化剂性能以COD去除率、脱色率以及稳定性来评价。对4种催化剂担体、15种可溶盐活性组分、4种优选铜催化剂的浸渍液浓度进行筛选,并对铜催化剂进行了改性。实验表明,最佳催化剂担体是FSC,活性组分是Cu(NO3)2,并按催化性能对活性组分进行了排序;浸渍液浓度6wt%Cu2+是最佳选择;改性的Cu-Ce/FSC催化剂与Cu/FSC催化剂相比,COD去除率分别为83.9%和84.5%,出水Cu溶出浓度分别为24.1 mg/L和36.1 mg/L,可见改性催化剂与原催化剂的活性相当,但是稳定性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氧化 亚甲蓝 催化剂
下载PDF
Cu(NO_3)_2在亚甲蓝湿式氧化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永利 胡筱敏 +2 位作者 邢超 何爱玲 张磊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3-46,共4页
用CWAO技术处理COD为2 000 mg/L的亚甲蓝水溶液。以Cu(NO3)2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温度、压力及进水pH值对亚甲蓝水样COD去除率、脱色率、出水pH值的影响。实验表明,亚甲蓝的氧化效率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反应温度及压力... 用CWAO技术处理COD为2 000 mg/L的亚甲蓝水溶液。以Cu(NO3)2为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温度、压力及进水pH值对亚甲蓝水样COD去除率、脱色率、出水pH值的影响。实验表明,亚甲蓝的氧化效率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反应温度及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然而,综合考虑亚甲蓝的氧化效率、试剂费用、设备成本及能量消耗,实验确定Cu(NO3)2的投加量以Cu2+计为150 mg/L,反应温度及压力分别为200℃和2.0 MPa。在酸性进水条件下,COD去除率随进水pH值的降低而升高;而在碱性进水条件下,COD去除率随进水pH值的升高而升高。pH值按COD去除率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3.87、11.23、5.507、.25、9.47,实验确定最佳进水pH值是3.87。在以上最佳的操作条件下,反应150 min,水样COD去除率达97.4%,脱色率达99.97%,出水pH值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湿式氧化 亚甲蓝 Cu(NO3)2
下载PDF
一株甲拌磷降解菌的诱变选育与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彬慧 姜莉 +2 位作者 宋柯群 林颖 王琳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6,共5页
从甲拌磷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甲拌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JZ1-黏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sp.)。最初,该菌株在24 h内对200mg/L甲拌磷的降解率为42.2%。当驯化质量浓度为800 mg/L时,JZ1对200 mg/L甲拌磷的降解... 从甲拌磷污染的土壤中驯化分离得到1株能够以甲拌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革兰氏阴性细菌JZ1-黏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sp.)。最初,该菌株在24 h内对200mg/L甲拌磷的降解率为42.2%。当驯化质量浓度为800 mg/L时,JZ1对200 mg/L甲拌磷的降解率达到56.3%。以JZ1为出发菌经化学诱变和紫外诱变后获得菌株JZ1-Ⅱ。JZ1-Ⅱ对甲拌磷的降解作用明显增加:当盐酸羟胺质量分数为2%时,降解率提高至67.8%;进一步经紫外照射45 s,降解率提高至83.2%。气相色谱法测定甲拌磷的降解动态,在JZ1-Ⅱ的作用下,甲拌磷在12~24 h内下降迅速,24 h后降解率基本稳定在83%。采用氯化亚锡法测定培养基中总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分析甲拌磷的降解途径,甲拌磷的降解过程应为:甲拌磷(O,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硫代磷酸酯)首先降解为二乙基磷酸,继而转变为磷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甲拌磷 黏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 sp.) 降解作用 诱变
下载PDF
亚甲蓝湿式氧化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永利 胡筱敏 +2 位作者 邢超 卢广平 李亮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1-13,共3页
以湿式氧化技术对亚甲蓝水溶液进行处理,用水样COD去除率评价处理效果。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氧分压、搅拌速度、进水pH值以及进水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进行机理分析。实验确定的最佳操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10℃、氧分压2.0MPa... 以湿式氧化技术对亚甲蓝水溶液进行处理,用水样COD去除率评价处理效果。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氧分压、搅拌速度、进水pH值以及进水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进行机理分析。实验确定的最佳操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10℃、氧分压2.0MPa、搅拌速度880r/min、进水pH=11.30。在此条件下,COD为2000mg/L的亚甲蓝水溶液,反应90min时COD去除率达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湿式氧化 亚甲蓝水溶液 高压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