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上巳、重阳习俗演变的文学轨迹——民族融合与时俗文学关系浅探 |
李炳海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 |
7
|
|
2
|
人神互化 宫肖器同——汉代文学人神关系浅议 |
李炳海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3
|
|
3
|
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朱自强
|
《娄底师专学报》
|
2003 |
15
|
|
4
|
“关系结构”中的文学价值论——茅盾早期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特色 |
许祖华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0 |
0 |
|
5
|
小说童话: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
朱自强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2 |
14
|
|
6
|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
逄增玉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5
|
|
7
|
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
逄增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8
|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 |
朱自强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2
|
|
9
|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
逄增玉
苗丽芬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0
|
论茅盾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王中忱
|
《浙江学刊》
|
1985 |
9
|
|
11
|
楚辞语词与楚地歌舞的关系 |
李炳海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12
|
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视角 |
朱自强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4
|
|
13
|
对虎妞形象及其与祥子关系的再思考 |
逄增玉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7
|
|
14
|
“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 |
汪玢玲
罗丛秀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4
|
|
15
|
《铁流》《毁灭》与东北作家群创作 |
逄增玉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3
|
|
16
|
天地人同构的符号世界──汉代文学与生命哲学的因缘 |
李炳海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17
|
夏、楚文化同源于巴蜀考辨—兼论楚文学基本特征的由来 |
李炳海
|
《天府新论》
|
1990 |
4
|
|
18
|
文学视野中的小城镇形象及其价值 |
逄增玉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3 |
7
|
|
19
|
清切哀伤、诗体古旧的蔡邕的《琴操》——谦论汉代琴曲歌辞与乐府诗、五言诗的关系 |
高长山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06 |
4
|
|
20
|
20世纪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概观 |
何明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