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1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分析与对策——基于对东北林业大学的调查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丽艳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6期148-149,共2页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科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新形势下对于坚定大学...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科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高校在新形势下对于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把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状况 对策建议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及当代启示
2
作者 朱琳静 姜润倩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2-97,共6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一脉相承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异化消费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弊端,同时又表达着个性化见解。诚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容忽视的缺陷,厘清生态学马克...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一脉相承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异化消费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弊端,同时又表达着个性化见解。诚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既有合理性也有不容忽视的缺陷,厘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的生成机理及异化消费困境,有助于明晰异化消费造成的生态后果,对我国回归绿色生态消费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消费 生态危机 当代启示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构建与路径选择
3
作者 杨殿毅 王越芬 《未来与发展》 2023年第12期85-89,共5页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与中心内容,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与感召力亦是关乎国之根本的铸魂工程。本文聚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发展机制、现实危机致因、培育铸塑路径展开逻辑透视,旨在通过...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与中心内容,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与感召力亦是关乎国之根本的铸魂工程。本文聚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发展机制、现实危机致因、培育铸塑路径展开逻辑透视,旨在通过逻辑应然、教育实然与实践必然的有机嵌联,整体性优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提升其价值评价与信仰选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 逻辑构建:路径选择
下载PDF
东北抗联歌谣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
4
作者 杨丽艳 鲍雅丹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4期53-57,63,共6页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十四年抗战中,党把抗联歌谣作为向东北抗日根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话语媒介,从革命缘由、革命方式和革命前景等三层逻辑为东北沦陷区民众呈现了抗联歌谣中内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同时完成了马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十四年抗战中,党把抗联歌谣作为向东北抗日根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话语媒介,从革命缘由、革命方式和革命前景等三层逻辑为东北沦陷区民众呈现了抗联歌谣中内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同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主体、话语表达和话语内容分别从“精英”到“大众”、从“书面”到“口语”、从“抽象”到“具体”的“三转向”,赢得了话语受众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东北地区歌谣话语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联歌谣 马克思主义话语 话语呈现 话语转向
下载PDF
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重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丽艳 高学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0-36,共7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内在特质、哲学基础、价值导向等方面所具有的相通相融性为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内在特质、哲学基础、价值导向等方面所具有的相通相融性为二者的结合奠定了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二者结合对于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历史主动的精神自觉、守正创新的原则遵循、互学互鉴的实践导向,不断汲取真理和智慧的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农村养老服务的运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舒 詹劲孙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8-70,共3页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部分,其指导作用在现代农村经济社会中获得了普遍的运用。文章分析了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和突出问题,简略阐述了马...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部分,其指导作用在现代农村经济社会中获得了普遍的运用。文章分析了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和突出问题,简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的运用,并提出解决对策,优化并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农村 养老服务
下载PDF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刚 朱继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共3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人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表现出较高的价值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将劳动创造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及育人实践的重要抓手,从而促进形成新型劳动关系,创新...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人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表现出较高的价值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将劳动创造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及育人实践的重要抓手,从而促进形成新型劳动关系,创新劳动观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并举,为新时代培养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劳动观
下载PDF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守正与创新
8
作者 王刚 李文慧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视域下,国家根源于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社会自发产生的与之相异化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思想精髓注重推动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系统性、协调性与全面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视域下,国家根源于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社会自发产生的与之相异化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思想精髓注重推动国家、社会与人民的系统性、协调性与全面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关于实现人自由解放的价值追求和中国共产党创新国家政治制度学说的核心理论成果,阐明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制度优势,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时代和国情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具体与抽象的辩证统一,注重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守正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人民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视域下我国生态治理的道路与原则
9
作者 吴云飞 刘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0-55,共6页
生态治理与国家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并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实际发展的基础上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且与资本主... 生态治理与国家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并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实际发展的基础上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且与资本主义生态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之双重维度层面存在原则性差异,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生态治理的真正超越及其意识形态之遮蔽的真正去除。基于此,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视域下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所应坚持的道路与原则: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坚持生态富民、以为人民服务为目坚持群众导向、以制度性建设为基础坚持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念 社会主义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下载PDF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10
作者 李伟杰 薄琴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1-105,共5页
新时代文化与政治、经济交融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建设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辩证法、唯物史观,世界历史观四... 新时代文化与政治、经济交融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建设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辩证法、唯物史观,世界历史观四重维度分析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哲学意蕴,进而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哲学意蕴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发展逻辑
11
作者 祝贺 巩茹敏 徐菲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21-24,28,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路径,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的理论创新。“第二个相结合”完全符合文化的特有属性、发展规律及传统文化的生成发展逻辑。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简称“第二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路径,是习近平总书记重大的理论创新。“第二个相结合”完全符合文化的特有属性、发展规律及传统文化的生成发展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可分性和包容性为“第二个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个相结合”已被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所证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态演进证明:“第二个相结合”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逻辑。因此,“第二个相结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思维变革和思想再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下载PDF
点亮思想的火炬——东北林业大学学生畅谈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
12
作者 冷苗青 肖昶霖 +1 位作者 包旭 高学义 《奋斗》 2022年第2期52-53,共2页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于东北地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服务边疆省份。学院主动回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需求,形成“一个样板”“三个过硬”“三个一批”的思政大格局,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战略定位。...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于东北地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服务边疆省份。学院主动回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需求,形成“一个样板”“三个过硬”“三个一批”的思政大格局,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战略定位。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院不仅立足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结合重大纪念日举办各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林业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理论教学过程 东北老工业基地 边疆省份 高层次人才 战略定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
原文传递
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研究及对策——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13
作者 王刚 裴子航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60-64,共5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精神世界建设,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而来,影响人们对于自己精神内在的认知,尤其是对正处于思想认知构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导致他们产生精神贫困的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精神世界建设,但各种不确定因素也随之而来,影响人们对于自己精神内在的认知,尤其是对正处于思想认知构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导致他们产生精神贫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人的主体角度出发,给精神贫困的大学生提供了解决办法,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并借助社会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融入解决策略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贫困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哲学内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越芬 季宇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5-70,共6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分析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有助于明确其实现过程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厘清社...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分析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有助于明确其实现过程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及其最终利益指向提供了逻辑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利于理解如何充分激发人民群众于价值认同中的自觉性与能动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清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内驱力。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认同 认识论 辩证统一 群众观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爱人”——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经纬 姜帆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9,共5页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的解放奋斗的一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的关怀和大爱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都可以概括为&qu...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的解放奋斗的一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的关怀和大爱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都可以概括为"爱人"二字,二者在理论、实践、理想目标上具有共通性。因此,从爱人入手,可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只有在促进二者的融通互补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人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融通
下载PDF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述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汪金英 关春玲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28,共5页
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出发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质和解决途径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中的一道视野开阔、方兴未艾的理论景观。就此项研究的开始时间、成果贡献及社会影响力来看,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相关学者处在引... 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出发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质和解决途径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中的一道视野开阔、方兴未艾的理论景观。就此项研究的开始时间、成果贡献及社会影响力来看,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相关学者处在引领学术动态的前沿地位。他们已经取得的显著成就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精神实质、核心论域、价值关怀的深刻把握和准确界定。但注重政治经济分析的传统学派和偏重心理机制分析的新学派各执一端的思路分野,又使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维度和意识形态批判维度处于彼此疏离的紧张状态,因而历史唯物主义与人道主义如何汇流等诸多重要的生态哲学问题还远未得到充分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共产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文斌 曹文星 《经济师》 2013年第10期10-11,共2页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文化认同基本内涵的探讨,结合当代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境遇,提出了新时期强化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新的视角。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青少年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路径探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婕 闫瑞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8-31,共4页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整合等新兴技能,并引导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日益成型的自媒体体系中,传播主体...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整合等新兴技能,并引导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日益成型的自媒体体系中,传播主体数量增长也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环境过于嘈杂,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效果大不如前,主导思想的地位受到威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挖掘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发展路径
下载PDF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刚 董慧敏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106-108,共3页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本质的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意义重大。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应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内容和最本质的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指导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践意义重大。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突出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注重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培养,强调大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论“三个自信”与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高度契合
20
作者 许婕 张燕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9-21,共3页
"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情感认知、价值追求上逐渐成熟的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三个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 "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情感认知、价值追求上逐渐成熟的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三个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完善,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孕育出的精神品格和内在气质,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创新性和革命性。"三个自信"是对马克思生命力的自信,始终坚定"三个自信",才能不断延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永葆其生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