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段兴汉 吴峰 +2 位作者 张素青 鲍蕾 王红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181-7192,共12页
东北梅花鹿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之一,是东北虎豹的主要猎物,对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维持有关键的作用,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及空间遗传格局对东北梅花鹿的保护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在国家公园珲春保护区内,通... 东北梅花鹿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之一,是东北虎豹的主要猎物,对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维持有关键的作用,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及空间遗传格局对东北梅花鹿的保护以及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在国家公园珲春保护区内,通过非损伤方法获得遗传样本,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该梅花鹿种群的空间遗传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21,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有限的扩散能力常常导致种群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模式,本研究区梅花鹿种群在0-1km距离等级内在遗传距离上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据此可推测,该地区梅花鹿扩散距离为1km左右。STRUCTURE分析表明,珲春地区梅花鹿种群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各种空间变量可以显著影响物种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5个变量,研究其对梅花鹿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这5个变量多被认为与大中型哺乳动物扩散阻碍相关。依据5个变量建立了336个阻力模型,并进行偏曼特尔检验。其中,依据海拔、坡向、地表起伏率、人类干扰假设建立的246个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综合所有变量的15个生境适宜性模型阻力模型与遗传距离的关系也都不显著。在依据坡度假设建构的75个阻力模型中,只有1个模型与遗传距离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模型同时也是在控制空间自相关影响后,在所有模型中与遗传距离相关性最高的模型。根据该模型推测,最适宜梅花鹿扩散的坡度为10°,梅花鹿可能倾向于利用缓坡进行扩散。结果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梅花鹿种群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遗传格局 梅花鹿 遗传多样性 非损伤方法 微卫星
下载PDF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物DNA微条形码数据库
2
作者 吴峰 温佩颖 +5 位作者 唐志珍 李青鉴 朱頔 王天明 葛剑平 王红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3-628,共6页
DNA宏条形码技术已成为环境DNA分析的常用手段,选择合适的引物并建立本地微条形码数据库,对于环境DNA结果的进一步探究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数字模拟PCR技术,对食草动物环境DNA研究中常用的3个微条形码进行比较,发现psbCL具有最高或略低于... DNA宏条形码技术已成为环境DNA分析的常用手段,选择合适的引物并建立本地微条形码数据库,对于环境DNA结果的进一步探究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数字模拟PCR技术,对食草动物环境DNA研究中常用的3个微条形码进行比较,发现psbCL具有最高或略低于最高的覆盖度和分辨率,在环境DNA分析中推荐优先使用.利用psbCL建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本地微条形码库,同时利用psbCL扩增梅花鹿粪便中的进食物种,以比较本地微条形码库和公共数据库在物种鉴别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本地数据库在属和种水平均提高了鉴别能力.因此,本研究推荐环境DNA分析中建立本地微条形码库,以提高研究的精度,本研究所建立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植物DNA微条形码数据库也将为未来高精度的环境DNA分析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DNA微条形码 环境DNA DNA宏条形码 条形码数据库 psbCL
下载PDF
森林放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3
作者 胡永春 王丽博 +2 位作者 朱逸晓 冯佳伟 王天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1-673,共13页
选取典型的放牧区和非放牧区,采用分层抽样设立了100个样方(放牧区47个、非放牧区53个),采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森林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增加了土壤密度(P=0.0... 选取典型的放牧区和非放牧区,采用分层抽样设立了100个样方(放牧区47个、非放牧区53个),采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并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森林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增加了土壤密度(P=0.005)和电导率(P=0.045),降低了土壤含水量(P=0.022),表明家畜的活动可能已经破坏土壤结构和降低土壤保水能力;放牧区的土壤可交换K+(P=0.015)与Ca2+(P=0.006)、全钙质量分数(P=0.004)显著高于非放牧区,表明放牧干扰加速了国家公园土壤养分积累.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依据97%相似性原则,将细菌序列划分为9488个可操作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真菌序列划分为5676个OTUs.放牧区与非放牧区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坡度、土壤电导率和植物丰富度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而真菌群落组成受到放牧强度、海拔、坡度、植物丰富度、土壤电导率、全氮和速效磷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与放牧强度、海拔、电导率显著正相关,而与植物丰富度显著负相关;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与海拔、坡度显著正相关,而与电导率、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负相关;子囊菌门和孢霉菌门的相对丰度与电导率、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坡度显著负相关;罗兹菌门的相对丰度与全氮、速效磷质量分数、植物丰富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海拔、坡度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长期林下放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不同影响,考虑到土壤与其微生物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预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将极大地改变土壤功能,这对指导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池 土壤微生物群落 国家公园
下载PDF
基于白尾海雕粪便样品的SSR引物及性别鉴定引物的开发
4
作者 袁嘉瞳 牛文会 +3 位作者 张轶卓 贾婷 何绍纯 鲍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4,共5页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是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一种大型猛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每年冬季,大批白尾海雕在我国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越冬,形成了国内最大的越冬种群....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是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一种大型猛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每年冬季,大批白尾海雕在我国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越冬,形成了国内最大的越冬种群.为了实现基于粪便样品开展白尾海雕种群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的可行性,填补白尾海雕亚洲种群的研究空白,需要开发新的微卫星DNA,即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引物和性别鉴定引物.本研究以NCBI上公布的白尾海雕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进行了SSR引物和性别鉴定引物的开发.随后,使用白尾海雕粪便样品对引物进行了筛选,最终获得9对SSR引物和2对性别鉴定引物.本研究为白尾海雕种群遗传学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有效的SSR分子标记,也为白尾海雕性别分子鉴定提供了新的引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分子标记 性别鉴定 引物开发 粪便样品
下载PDF
基于文献数据比较研究东北针阔混交林群落叶绿体遗传多样性
5
作者 李静雯 刘岩 +2 位作者 鲍蕾 葛剑平 王红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61,共10页
第四纪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植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群落内不同物种是否具有一致的响应,对于这些问题仍缺乏更系统和完整的答案.中国东北针阔混交林位于凉温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研究物种对第四纪气候变化响应的... 第四纪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植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群落内不同物种是否具有一致的响应,对于这些问题仍缺乏更系统和完整的答案.中国东北针阔混交林位于凉温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是研究物种对第四纪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区域.本研究利用文献检索调查东北针阔混交林物种谱系地理研究现状,并基于文献数据分析东北针阔混交林群落及其周边群落的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情况.结果发现,2020年前,仅有23篇文章对27个东北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进行谱系地理研究.无论是群落水平还是物种水平,均未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纬度梯度格局.现有的数据表明,长白山西部和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群落遗传多样性.这些结果表明冰期"原位避难"可能是东北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的普遍模式,但是具体的冰期避难所位置可能存在物种差异.由于文献数据是独立而分散的谱系地理研究,存在取样种群和分子标记以及覆盖度的差异,从而导致基于文献分析的群落水平遗传多样性格局结论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应开展以群落遗传多样性和群落形成历史问题为导向的系统设计,以期系统性地回答群落如何响应第四纪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检索 东北针阔混交林 群落组装 群落平均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平台概述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天明 冯利民 +3 位作者 杨海涛 鲍蕾 王红芳 葛剑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59-1066,共8页
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平台始建于2006年,位于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覆盖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平台的监测目标是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对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pardus orient... 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平台始建于2006年,位于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区,覆盖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平台的监测目标是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对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pardus orientalis)、有蹄类猎物及同域分布的其他哺乳动物、森林栖息生境、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观测。截至2019年6月,平台产生视频记录超过78.5万条,有效相机工作日173.6万多天,记录了28种野生兽类和32种野生鸟类。另外,利用红外相机平台已经在野生动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虎豹种群分布、数量与扩散限制、同域食肉动物种间关系、动物生境利用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虎 东北豹 物种名录 红外相机 生物多样性监测
原文传递
激光雷达技术在动物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顺 邹亮 +4 位作者 宫一男 杨海涛 王天明 冯利民 葛剑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21-1031,共11页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作为一门新兴的主动遥感技术,近年来由于在提取和反演森林参数水平上不断提高,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本文通过整理和搜集国内外文献,对激光雷达的技术特点及其在森林参数提...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作为一门新兴的主动遥感技术,近年来由于在提取和反演森林参数水平上不断提高,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本文通过整理和搜集国内外文献,对激光雷达的技术特点及其在森林参数提取和动物生境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当前基于LiDAR的森林参数反演算法主要服务于森林资源调查或林学研究,缺少对动物生态或生理意义相关的参数量化信息。目前该技术在国内的动物生态学方面的应用较少,尚未见文章发表。通过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分别从动物生境选择与三维森林结构的关系、栖息地立体生境制图、生物多样性评估和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三个方面综述了LiDAR在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相比传统方法,LiDAR技术提供的高精度三维结构信息,能够显著提高动物生境质量的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水平和物种分布模型的评价精度,有利于从机理上加深对物种生境选择和集群过程的理解。但目前LiDAR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已知的生态关系研究,尤其是冠层结构与动物分布的关系,缺少对林下层生活的动物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估,同时很多有关动物生存和繁衍与立体生境的关系研究有待从LiDAR数据中进一步挖掘分析。未来应加强对森林林下层三维信息的提取,提高林下层动物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水平,同时建立适用于动物生态和生理意义相关的参数,为动物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提供标准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动物生境监测 物种分布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基于色木枫转录组数据的核低拷贝基因引物开发
8
作者 邓雅文 陈荣樟 +2 位作者 鲍蕾 管宇 王红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44-852,I0014,I0015,共11页
基于色木枫的转录组数据初步设计166对引物,并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与Sanger测序结果筛选出其中的26对核低拷贝基因引物.在东亚63个种群的182个个体中大批量扩增所开发引物,单倍型多样性范围为0.45~0.97,核苷酸多样性为(1.90~18.03)×... 基于色木枫的转录组数据初步设计166对引物,并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与Sanger测序结果筛选出其中的26对核低拷贝基因引物.在东亚63个种群的182个个体中大批量扩增所开发引物,单倍型多样性范围为0.45~0.97,核苷酸多样性为(1.90~18.03)×10^(-3);9~15对引物可在金钱槭、茶条槭、青榨槭和鸡爪槭中扩增;STRUCTURE聚类结果与之前核微卫星研究结果类似,且展示了更多的谱系地理结构,结果表明引物多态性高、拓展性强、具有可靠性.本研究的转录组数据为槭属的研究提供重要遗传信息,所用方法被证明可以有效开发大量核低拷贝基因引物,已开发出的26对引物将为色木枫的进化历史和槭属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丰富有效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物开发 转录组测序 核低拷贝基因 槭属
下载PDF
中国猫科动物研究与保护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晟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共5页
猫科动物是陆生食肉目动物中一个高度特化的类群,从身体结构到生活习性都高度适应于以捕食猎物为主的生活方式(Johnson et al,2006;Kitchener et al,2017)。野生猫科动物栖息于多种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都处于其所在生态系统营养... 猫科动物是陆生食肉目动物中一个高度特化的类群,从身体结构到生活习性都高度适应于以捕食猎物为主的生活方式(Johnson et al,2006;Kitchener et al,2017)。野生猫科动物栖息于多种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都处于其所在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的上层,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Ripple et al,2014)。大型猫科动物(通常指豹亚科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apex predator),主要以大中型有蹄类等食草动物为食,可以通过直接的捕食和间接的恐惧效应(fear effect)控制食草动物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科动物 食肉目 营养级 生态系统 豹亚科 捕食者 食草动物 有蹄类
原文传递
陆生食肉动物竞争与共存研究概述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治霖 多立安 +1 位作者 李晟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97,共17页
陆生食肉动物(食肉目哺乳动物,以下简称食肉动物)作为食物链与营养级的高位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过度人类干扰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食肉动物种群数量剧烈下降和栖息地质量显著退化,探究食肉动物的区域共存机... 陆生食肉动物(食肉目哺乳动物,以下简称食肉动物)作为食物链与营养级的高位物种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过度人类干扰已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食肉动物种群数量剧烈下降和栖息地质量显著退化,探究食肉动物的区域共存机制对理解生物群落构建、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100余篇有关食肉动物在空间、时间和营养3个生态位维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分析了体型大小、猎物组成、种群结构、环境差异、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食肉动物种间关系和区域共存的影响,并对今后食肉动物区域共存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食肉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达到共存并没有单一的理论解释,猎物、栖息地和人类干扰等因素可以调节食肉动物相互作用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共存,共同适应在食肉动物区域共存中具重要作用。食肉动物区域共存是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需要以动态的眼光去审视。要明晰生态位重叠与区域共存机制的区别与联系,在理解生态位分离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史、家域和行为等对食肉动物共存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肉动物 生态位分离 物种共存 集团内捕食理论 种间关系
原文传递
亚洲虎种群恢复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逸晓 王大伟 +2 位作者 李治霖 冯佳伟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28,共23页
虎(Panthera tigris)作为顶级捕食者,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结构完整性有着重要作用,是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旗舰物种。历史上,虎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部分地区,如今仅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的破碎化栖息地,各区域种群处于濒危或极度... 虎(Panthera tigris)作为顶级捕食者,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结构完整性有着重要作用,是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旗舰物种。历史上,虎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部分地区,如今仅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的破碎化栖息地,各区域种群处于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准确了解野生虎的种群状态和生态需求信息对于科学开展保护和恢复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十年的研究文献,总结了野生虎种群现状和主要威胁因素,评价了已有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未来亚洲虎种群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建议。目前与虎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范围最广的孟加拉虎(P.t.tigris)和东北虎(P.t.altaica)2个亚种,而最急需关注的其他亚种仍研究不足。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和保护投入,目前野生虎种群数量已从2010年的大约3,200只恢复到现在约4,500只,但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3个国家已经灭绝。虎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持续的栖息地破坏和隔离、猎物缺乏、近交衰退、人虎冲突、贸易与盗猎和疾病威胁等。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需要加强种群和栖息地连通性恢复、个体重引入、疾病管控以及加强跨境合作和反盗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 威胁因素 食肉动物 保护
原文传递
亚洲同域分布虎和豹竞争与共存关系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治霖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45,共17页
虎(Panthera tigris)和豹(P.pardus)作为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强烈的人为干扰已导致亚洲虎和豹种群(以下简称虎豹)分布呈现破碎化状态,探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缓解人类威胁和濒危物种保护... 虎(Panthera tigris)和豹(P.pardus)作为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强烈的人为干扰已导致亚洲虎和豹种群(以下简称虎豹)分布呈现破碎化状态,探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缓解人类威胁和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虎豹竞争和共存研究已持续几十年,但多局限于区域性种群,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梳理了1976–2021年间36篇涉及虎豹竞争性相互作用研究的文献,涵盖中国、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不丹共7个国家26个区域,系统阐述了虎豹目前在亚洲的主要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分析了猎物与干扰因素对虎豹竞争与共存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5个可能影响种间作用的猎物构成情况,强调了不同大小有蹄类猎物的丰富度和多度以及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对虎豹区域竞争和共存的调控作用。现有研究显示虎豹的空间利用取决于本地的生境、猎物和干扰等因素。豹相对于虎具有更强的行为可塑性,虎豹之间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等维度权衡生态机会(如容易捕获的猎物)与冲突风险(人或竞争者带来的风险)来促进共存。目前虎豹相互作用研究存在严重的亚种和区域不平衡性,未来研究重点应关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类因素对虎豹种间竞争类型和作用强度的调控方式以及调控的生态阈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肉动物 种间相互作用 竞争 生态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