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incoPat打开东华理工大学专利宝库
1
作者 李雪萍 李晨 《文化产业》 2024年第29期7-9,共3页
现依托incoPat专利检索分析平台,对东华理工大学在2004—2023年的专利数据展开深入研究。通过系统性的数据分析,全面剖析该校在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披露趋势、技术构成及研究方向等方面的表现。旨在为东华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提... 现依托incoPat专利检索分析平台,对东华理工大学在2004—2023年的专利数据展开深入研究。通过系统性的数据分析,全面剖析该校在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披露趋势、技术构成及研究方向等方面的表现。旨在为东华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数据 数据分析 知识产权工作 专利申请数量 东华理工大学 专利检索分析 有力支撑 系统性
下载PDF
新时代基于工程教育的“三层四段”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东华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2
作者 马善农 王怀平 +5 位作者 王仁波 张胜群 李达 王晓荣 余颖 朱立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4-300,共7页
针对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成果导向教育实施不充分以及“双师型”师资短缺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构建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以及基础、工程、综合和双创四个阶段的“... 针对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成果导向教育实施不充分以及“双师型”师资短缺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构建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以及基础、工程、综合和双创四个阶段的“三层四段”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问题,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途径。教学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工程教育认证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实效显著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下载PDF
“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环节、四种融合”有机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3
作者 谢宗波 姜国芳 +1 位作者 孟佳 朱海波 《大学教育》 2024年第20期57-61,共5页
东华理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和教师为抓手,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入手进行了改革创新,融合了思政元素、课程特色、生活实例和前沿知识,从而构建了基于“一个中心、两个抓... 东华理工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和教师为抓手,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入手进行了改革创新,融合了思政元素、课程特色、生活实例和前沿知识,从而构建了基于“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环节、四种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在学生培养、团队发展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化学课程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过程性考核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一渠四联,六步四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模式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遥感地质学”课程为例
4
作者 王清亚 黄温钢 张修香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3期45-49,共5页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质知识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一渠四联,六步四融”的思政教学体系,为“遥感地质学”课程思政教... “遥感地质学”是一门遥感技术与地质知识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一渠四联,六步四融”的思政教学体系,为“遥感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地质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 实施模式
下载PDF
东华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作品选登
5
作者 何菁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新工科建设下“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为例
6
作者 罗明 龚志军 彭花明 《西部素质教育》 2024年第11期52-56,共5页
文章以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为例,从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核心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原则和手段、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四个方面论述了新工科建设下“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 新工科
下载PDF
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榜样育人模式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打造“先进人物群雕”为例
7
作者 陈晶晶 刘紫春 王宇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72-477,共6页
伴随网络社会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榜样教育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提升实效性。高校在先进典型培育方面,应从价值取向、机制设计、路径选择和载体定位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要注重构建“品牌化”思政育人新模式... 伴随网络社会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榜样教育要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提升实效性。高校在先进典型培育方面,应从价值取向、机制设计、路径选择和载体定位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要注重构建“品牌化”思政育人新模式,通过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将“身边的榜样”打造成鲜活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这种思政育人模式成功实现了育人效果的提升,即从“天边到身边”的贴近性转变,从“个体到整体”的广泛性影响,以及从“感动到行动”的实践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核军工文化 “先进人物群雕” 育人模式
下载PDF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08年载文计量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国庆 吴志猛 +1 位作者 张发祥 吴信民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08年发表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年20期共载文410篇,期均载文20.5篇,篇均页教为4.88页/篇,平均信息密度为3.28篇/印张。学科论文分布中...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08年发表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年20期共载文410篇,期均载文20.5篇,篇均页教为4.88页/篇,平均信息密度为3.28篇/印张。学科论文分布中地球科学类论文占的比例较高,其中基础地质为24.63%,铀矿地质类仅占了6.34%,学报铀矿地质特色有待进一步加强。平均基金项目论文为54.63%,论文合著率为91.22%,合作度为3.27,第一作者为本校师生占50.49%。按第一作者地区分布统计,江西省产出论文最多,共236篇,占57.56%。按第一作者学历、职称、年龄进行统计,有博士(含博士生)共63人,高级职称者(含副高)共132人,31-40岁年龄段占41.95%。同时对2004—2007年刊载的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分析,4年平均引文教为9.01.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文分析 作者分析 引文分析 计量分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下载PDF
“党建+”赋能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路径创新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
9
作者 黄颂阳 周雅露 《江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全面新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着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辅导员“党建+”赋能就业工作的必要性,为党建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提...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全面新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着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辅导员“党建+”赋能就业工作的必要性,为党建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创新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和路径,破解就业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 赋能 就业指导 高校辅导员 创新路径
下载PDF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响力评价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志猛 张发祥 张国庆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98-100,共3页
利用中国知网的个刊影响力评价分析系统,对《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0年的出版内容结构(各学科的文献量、比重及文献影响力)、作者群、论文发表时滞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分析,定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为编辑分析期间影响力提... 利用中国知网的个刊影响力评价分析系统,对《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0年的出版内容结构(各学科的文献量、比重及文献影响力)、作者群、论文发表时滞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分析,定量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为编辑分析期间影响力提供准确、客观、公正的数据参考,为期刊未来发展定位及提高学报质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影响力 评价 中国知网
下载PDF
SCI收录东华理工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嵩 胡春 +1 位作者 冯凯 邓文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7-100,共4页
文章通过统计东华理工大学1982年至2012年30年来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情况,从论文的收录数量、学科分布、论文语种、合作国家及机构、论文被引频率等方面分析,揭示东华理工大学近年来科研情况,为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SCI 科技论文 东华理工大学 统计分析
下载PDF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探讨——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詹建英 江光亮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0-73,共4页
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竞争力重要标志。作为国防军工院校和江西高校首家国防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东华理工大学以其实践证明,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弘扬学校光... 校园文化是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竞争力重要标志。作为国防军工院校和江西高校首家国防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东华理工大学以其实践证明,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弘扬学校光荣传统,做大做强特色专业,通过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多方面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起特色鲜明校园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校园文化 东华理工大学 探讨
下载PDF
发挥校史育人功能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精神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詹建英 江光亮 +1 位作者 刘顺祥 朱青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296-300,共5页
校史是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没有对校史深入研究,就不能发掘引领学校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学校精神。学校精神作为校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我国原子能事业而创建的东华... 校史是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没有对校史深入研究,就不能发掘引领学校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学校精神。学校精神作为校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我国原子能事业而创建的东华理工大学,以"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学校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东华理工人奋勇争先。东华理工学校精神的育人实践证明,将学校精神凝练于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加强学校精神的宣传引导,有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升学校育人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史育人 学校精神 东华理工大学
下载PDF
基于WoS引文库下的东华理工大学科研论文绩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福来 武莉娜 杨宪苓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17-420,共4页
通过东华理工大学在WoS(SCIE,SSCI)引文库中的科研论文收录数据的采集与计量,对科研论文从收录年度、研究方向、WoS类别、引文报告、高被引论文、期刊来源、引文频次、机构扩展等参数入手,细致分析东华理工大学科研绩效,为学校整体科研... 通过东华理工大学在WoS(SCIE,SSCI)引文库中的科研论文收录数据的采集与计量,对科研论文从收录年度、研究方向、WoS类别、引文报告、高被引论文、期刊来源、引文频次、机构扩展等参数入手,细致分析东华理工大学科研绩效,为学校整体科研绩效评估和学科合理布局提供潜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引文库 东华理工大学 科研论文
下载PDF
高校体育生活化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颉梦宁 王国强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55-58,106,共5页
高校体育生活化是指高校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贴近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体育教育思想,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及生活习惯。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 高校体育生活化是指高校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贴近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体育教育思想,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及生活习惯。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及生活习惯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了现阶段东华理工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生活化 课外体育活动 东华理工大学
下载PDF
高校校园植物配置与区系分析——以东华理工大学广兰校区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韩世明 孙丽 +1 位作者 李志文 邓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32-38,共7页
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广兰校区植物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校区共有种子植物149种,隶属于61科108属。其中乔木60种、灌木48种、藤本2种、草本35种、竹类4种。在科、属水平上地理分布的热带性质显著,成分复杂多样,绿化植物以本土植物为主,尤以... 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广兰校区植物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校区共有种子植物149种,隶属于61科108属。其中乔木60种、灌木48种、藤本2种、草本35种、竹类4种。在科、属水平上地理分布的热带性质显著,成分复杂多样,绿化植物以本土植物为主,尤以香樟居多。从科、属分类统计上,单种科和单种属比例最高,有较好的多样性。与南昌其他高校相比,东华理工大学校园植物有较高的丰富度,但在今后校园绿化中应增加藤本绿化种类,适当变化行道树类型,避免千篇一律的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植物 植物区系 植物调查 东华理工大学
下载PDF
高校课程群建设与课程组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兼论东华理工大学数信学院课程群建设与课程组构建实施方案 被引量:44
17
作者 陈火弟 刘光萍 罗泉龙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7-72,共6页
课程群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而课程组是由课程群所属的师资构成的,是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主体,也是承载课程群建设的实体。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 课程群不是简单的课程集合,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而课程组是由课程群所属的师资构成的,是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主体,也是承载课程群建设的实体。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着眼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时俱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课程群建设,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课程群 课程组 构建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地学学科思政元素的探讨与挖掘——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封志兵 聂逢君 +3 位作者 江丽 张华 何剑锋 刘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80-183,共4页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以东华理工大学这所极具核地学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为例,深入分析当今地质勘探行业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着眼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核军工的历史使命、地方经济建...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以东华理工大学这所极具核地学特色的省部共建高校为例,深入分析当今地质勘探行业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着眼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核军工的历史使命、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军工精神以及江西省地学元素等三大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和关键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元素 地学学科 课程思政 省部共建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郭福生 叶长盛 +4 位作者 陈平辉 周书民 臧德彦 王爱星 吴志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20年第2期14-20,共7页
针对地学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学科知识分隔偏窄、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应复合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机制不畅通、工科教师队伍理科化等问题,东华理工大学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融合地质、地... 针对地学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学科知识分隔偏窄、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应复合型人才需求、校企合作机制不畅通、工科教师队伍理科化等问题,东华理工大学开展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融合地质、地理、历史文化、旅游管理、规划设计等学科,设立了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新工科专业,已于201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将地质、物探、信息技术融合设立了地学大数据、三维地质调查与建模新工科方向,拟对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改造升级。确立了复合交叉型的地学类专业目标定位,构建了"地学+"复合交叉型课程体系,健全"多模块、多环节、一体化联动共享"育人机制,拓展教师队伍"双参双联"新途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将满足新时代大众旅游科学品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引领地学工作转型升级和应对"深地、深海"计划,解决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对地学工程人才的迫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地质学 人才培养体系 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下载PDF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程丽红 杨伟峰 +1 位作者 易萍华 李凤臣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结合东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从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培养方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即校企联合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性教学这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结合东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从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整合教学内容完善培养方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即校企联合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性教学这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需求 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