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incoPat打开东华理工大学专利宝库 |
李雪萍
李晨
|
《文化产业》
|
2024 |
0 |
|
2
|
新时代基于工程教育的“三层四段”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东华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
马善农
王怀平
王仁波
张胜群
李达
王晓荣
余颖
朱立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3
|
“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环节、四种融合”有机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
谢宗波
姜国芳
孟佳
朱海波
|
《大学教育》
|
2024 |
0 |
|
4
|
“一渠四联,六步四融”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模式探索——以东华理工大学“遥感地质学”课程为例 |
王清亚
黄温钢
张修香
|
《中国地质教育》
|
2024 |
0 |
|
5
|
东华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绘画作品选登 |
何菁菁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新工科建设下“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本科专业为例 |
罗明
龚志军
彭花明
|
《西部素质教育》
|
2024 |
0 |
|
7
|
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榜样育人模式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打造“先进人物群雕”为例 |
陈晶晶
刘紫春
王宇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8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08年载文计量分析 |
张国庆
吴志猛
张发祥
吴信民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11
|
|
9
|
“党建+”赋能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路径创新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 |
黄颂阳
周雅露
|
《江西开放大学学报》
|
2024 |
0 |
|
10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影响力评价分析 |
吴志猛
张发祥
张国庆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6
|
|
11
|
SCI收录东华理工大学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 |
王嵩
胡春
冯凯
邓文娟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2
|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探讨——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
詹建英
江光亮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4
|
|
13
|
发挥校史育人功能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精神为例 |
詹建英
江光亮
刘顺祥
朱青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14
|
基于WoS引文库下的东华理工大学科研论文绩效分析 |
杨福来
武莉娜
杨宪苓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2
|
|
15
|
高校体育生活化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分析——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
颉梦宁
王国强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8 |
3
|
|
16
|
高校校园植物配置与区系分析——以东华理工大学广兰校区为例 |
韩世明
孙丽
李志文
邓赞
|
《江西农业学报》
CAS
|
2016 |
4
|
|
17
|
高校课程群建设与课程组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兼论东华理工大学数信学院课程群建设与课程组构建实施方案 |
陈火弟
刘光萍
罗泉龙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44
|
|
18
|
新时代高校地学学科思政元素的探讨与挖掘——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
封志兵
聂逢君
江丽
张华
何剑锋
刘阳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16
|
|
19
|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地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
郭福生
叶长盛
陈平辉
周书民
臧德彦
王爱星
吴志春
|
《中国地质教育》
|
2020 |
22
|
|
20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
程丽红
杨伟峰
易萍华
李凤臣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