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 1
-
-
作者
滕皋军
崔莹
-
机构
东南大学医学院分子与功能影像实验室
-
出处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S1期31-36,共6页
-
文摘
磁共振分子影像是分子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其他成像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新型磁共振靶向探针及成像序列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可激活探针、19F成像、超极化成像以及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磁共振分子影像的应用范围。此外,磁共振分子成像在多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代谢成像、细胞示踪及基因分析等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优势。尽管磁共振分子成像距离临床转化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随着成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必将发挥重要价值。
-
关键词
磁共振分子成像
成像技术
磁共振分子探针
临床应用
-
Keywords
Mole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maging sequences
Mole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prob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题名肺功能正常的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的影像诊断及鉴别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赵宇飞
陈月
吴红红
江洋
贾标
彭新桂
-
机构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东南大学医学院分子与功能影像实验室
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24-429,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1412)
江苏省高层次卫生人才“六个一工程”拔尖人才科研项目(LGY2017100)。
-
文摘
目的:通过总结肺功能正常的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间2例异常体动脉供应正常左肺下叶基底段误诊为肺隔离症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文献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检索,分析肺功能正常的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影像学可见异常供血动脉起源于胸主动脉,相应肺段支气管发育及功能正常,CT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并全面评估该病。结论肺功能正常的肺异常体循环供血可以通过影像学明确诊断,需与肺隔离症、先天性动静脉瘘、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进行鉴别。
-
关键词
肺功能正常的肺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
文献荟萃
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
-
分类号
R543.3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
-
题名小鼠下肢急性缺血模型的制作及影像评价
被引量:4
- 3
-
-
作者
彭新桂
柏盈盈
居胜红
-
机构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
东南大学医学院分子与功能影像实验室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54-259,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830039)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项目(YBJJ1204)
-
文摘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小鼠下肢缺血实验方法,为进一步活体研究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动物模型。方法:电凝法制作裸鼠单侧下肢股动脉缺血模型,并经X线、Micro-CT、超声、磁共振成像、近红外激光及组织病理学全面评价模型。结果:缺血模型制作后,大体病理观察缺血侧下肢皮肤颜色苍白,X线及Micro-CT均显示股动脉起始处血管中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近红外激光光谱仪证实缺血肌肉的血流量及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下降;磁共振T2加权成像显示缺血肌肉水肿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缺血肌肉水分子弥散受限。组织病理学显示缺血肌纤维明显肿胀,肌间隙变窄。结论:本实验建立电凝法小鼠下肢缺血模型,并证明该模型成功构建,为进一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及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关键词
缺血
下肢
模型
小鼠
-
Keywords
ischemia
lower extremity
model
mice
-
分类号
R361.12
[医药卫生—病理学]
R33-33
[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
-
题名CT冠状动脉造影对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陈月
赵振
彭新桂
-
机构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40-145,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501523)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SBK2015022194)。
-
文摘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多排螺旋CT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7月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的4139例患者(排除16岁以下患者)的资料。经CTCA诊断为CAF患者共53例,其中27例同时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分析每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CTCA后处理图像,记录CAF的起源、瘘口注入位置、合并其他异常,分析CTCA用于诊断成人CAF的优势。结果:53例经CTCA诊断的CAF患者,起源于左冠状动脉21例(39.6%)、右冠状动脉19例(35.8%)、双侧冠状动脉13例(24.5%);其中27例行CAG并行堵瘘手术,与CTCA结果均相一致,诊断准确率100%,并对合并畸形作出正确诊断。结论:CTCA成像可清楚显示CAF的起源、走行、管腔形态、瘘口大小、数量、汇入心腔或动静脉的准确解剖位置以及合并畸形,是无创性诊断成人CAF的可靠方法。
-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成年人
-
Keywords
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omputed tomographic coronary angiography
adult
-
分类号
R543.3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
-
题名ob/ob与野生型小鼠脂肪组织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彭新桂
柏盈盈
居胜红
-
机构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
东南大学医学院分子与功能影像实验室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60-266,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830039)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项目(YBJJ1204)
-
文摘
目的:探讨超高场强磁共振氢质子波谱(hydrogen MR spectroscopy,1H-MRS)在全面评价ob/ob鼠及野生对照组小鼠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脂质成分中的作用。方法:运用整体和单体素1H-MRS方法对ob/ob及野生对照鼠进行活体波谱分析,整体1H-MRS波谱定量全身脂质;单体素波谱计算白色和棕色脂肪的脂质含量,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双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及多聚不饱和程度。结果:整体1H-MRS结果显示ob/ob鼠全身脂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组,单体素1H-MRS显示ob/ob鼠棕色脂肪脂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对照组,而两组鼠白色脂肪脂质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ob鼠白色脂肪的双不饱和脂肪酸及多聚不饱和程度均低于野生对照组。结论:1H-MRS不仅可以定量白色和棕色脂肪的脂质含量,还可以分析其脂质成分。
-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学
白色脂肪
棕色脂肪
脂质
小鼠
-
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white adipose tissue
brown adipose tissue
lipid
mice
-
分类号
R329.3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题名内皮祖细胞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李子惠
柏盈盈
居胜红
-
机构
东南大学医学院分子与功能影像实验室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7-352,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71538)
-
文摘
目的:研究内皮祖细胞(EPCs)共培养对氧糖剥夺/复氧(OGD/R)损伤神经元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新生小鼠的海马神经元,利用缺氧培养室建立神经元OGD/R模型。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EPCs,采用Transwell小室建立EPCs与OGD/R损伤神经元的共培养系统。将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OGD/R组、EPCs共培养组及EPCs共培养并加入一氧化氮合酶(e NOS)抑制剂(L-NAME)组。神经元凋亡率用TUNEL荧光法检测。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元caspase 3及内皮型e NOS活性。结果:OGD/R组神经元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 3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与OGD/R组相比,EPCs共培养组神经元凋亡情况显著降低(P<0.05),且e NOS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与EPCs共培养组相比,EPCs+LNAME组神经元凋亡情况明显增加(P<0.05),且e NOS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与EPCs共培养可以通过提高神经元e NOS的活性来保护OGD/R损伤的神经元。
-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神经元
氧糖剥夺/复氧
共培养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
Keyword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neurons
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 /reoxygenation
co-cultur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