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重耐药菌快速检测对改善严重腹腔感染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家杰 李家扬 +14 位作者 吴文琦 邱明杰 武存霞 周志涛 吴美琳 田赛 吴磊 张锦鹏 张哲瑞 田芮瑕 洪之武 任华建 王革非 吴秀文 任建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7-852,共6页
目的探究耐药菌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对并发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血流感染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预后改善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73例伴脓毒症或脓毒性休... 目的探究耐药菌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对并发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血流感染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预后改善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73例伴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并发CRE血流感染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诊疗过程中,是否针对首个CRE阳性血培养样本进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将患者分为GICA组(17例)和常规检测组(56例)。GICA组和常规检测组的年龄[分别为(55.9±17.3)岁和(47.6±16.4)岁]、性别(分别为16例男性、1例女性和41例男性、15例女性)、Charlson合并症指数中位数[分别为3.0(2.0,4.0)和3.0(2.0,4.8)]、脓毒性休克(分别为10例和39例)和急性肾损伤(分别为8例和40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血培养标本均常规进行传统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检测;GICA组患者使用GICA试剂盒直接检测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自CRE血流感染发作到启用针对性抗生素及合理抗生素的时间以及首次CRE血流感染后28 d和90 d病死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微生物清除率、住院时长和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长。结果GICA组患者血流感染微生物清除率相较于常规检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7比60.7%(34/56),χ^(2)=4.476,P=0.034];28 d病死率[5/17比44.6%(25/56),χ^(2)=1.250,P=0.264]、90 d病死率[8/17比53.6%(30/56),χ^(2)=0.222,P=0.638]、中位住院时长[37.0(18.0,46.5)d比45.5(32.2,64.8)d,Z=-1.867,P=0.062]以及中位ICU住院时长[18.0(6.5,35.0)d比32.0(5.0,51.8)d,Z=-1.251,P=0.209]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GICA组自血流感染发作到启用针对性抗生素的中位时间为49.0(38.0,69.0)h,短于常规检测组的163.0(111.8,190.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31,P<0.001);启用合理抗生素的中位时间为40.0(38.0,80.0)h,较常规检测组[68.0(38.2,118.8)h]短,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1.686,P=0.093)。结论GICA碳青霉烯酶检测相较传统药敏检测,可以更快速地获得致病菌产碳青霉烯酶的信息,以指导早期精准使用抗生素,"先酶后菌"的抗感染策略有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腹腔感染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多重耐药 碳青霉烯酶 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原文传递
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
作者 阳怡羽 张旭飞 +4 位作者 朱建伟 王培戈 刘雯静 吴秀文 任建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37-846,共10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及验证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中,回顾性收集国内56家医院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期间接受结直肠手术治疗并≥16岁的6527... 目的探讨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及验证风险预测模型列线图。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从国家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网中,回顾性收集国内56家医院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期间接受结直肠手术治疗并≥16岁的6527例患者数据资料,术后SSI发生率为2.3%(149/6527)。按7∶3的比例将6527例患者随机分为建模队列(4568例)和验证队列(1959例),两组数据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响SSI发生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法;多因素分析先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初步模型以及经由Lasso分析筛选变量后建立优化模型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曲线下面积(AUC)值>0.7则认为该模型区分度较好。采用Bootstrap法(重复自抽样1000次)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以评估所构建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影响SSI发生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肝脏病史(OR=3.626,95%CI:1.297~10.137,P<0.001)和肾脏病史(OR=1.567,95%CI:1.042~2.357,P=0.038)、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OR=1.564,95%CI:1.038~2.357,P=0.035)、手术类别为急诊手术(OR=1.432,95%CI:1.089~1.885,P=0.021)、开腹手术(OR=1.418,95%CI:1.045~1.924,P=0.042)、术前造口(OR=3.310,95%CI:1.542~7.105,P<0.001)、术后造口(OR=2.323,95%CI:1.537~8.134,P<0.001)、手术切口类别为Ⅱ级以上(OR=1.619,95%CI:1.097~2.375,P=0.014)以及总胆红素(OR=1.003,95%CI:0.994~1.012,P=0.23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OR=1.006,95%CI:1.001~1.011,P=0.032)、血尿素氮(OR=1.003,95%CI:0.995~1.011,P=0.310)、血糖(OR=1.024,95%CI:1.005~1.043,P=0.027)、C反应蛋白(OR=1.007,95%CI:1.003~1.011,P<0.001)、切口长度(OR=1.042,95%CI:1.002~1.087,P=0.031)、手术持续时间(OR=1.003,95%CI:1.001~1.005,P=0.017)和术中出血量(OR=1.001,95%CI:1.000~1.002,P=0.045)每增加一个单位均为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OR=0.969,95%CI:0.941~0.998,P=0.036)每增加一个单位是结直肠术后发生SSI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化模型经内外部验证所得AUC值分别为0.768(95%CI:0.723~0.813)和0.753(95%CI:0.680~0.832),校准曲线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结直肠术后SSI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该模型中创建的列线图可为临床结直肠术后SSI观察率和预期事件率提供评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部位感染 结直肠手术 临床预测模型 列线图
原文传递
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野 黄金健 +3 位作者 蒋运罡 徐子岩 吴秀文 任建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1-374,共4页
目的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方法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将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随机取3只,仅做剖腹探查;实验组9只,从结肠无血管区离断肠管并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监测体重变化。于... 目的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方法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将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随机取3只,仅做剖腹探查;实验组9只,从结肠无血管区离断肠管并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监测体重变化。于术后第7天进行肠道造影观察肠管吻合口愈合情况。于第8天行剖腹探查大鼠腹腔内部形态学变化,测量吻合口爆破压力,并通过采集吻合口及周围组织,进一步观察吻合口组织学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该模型构建平均时间为22 min。大鼠的存活率为89%。造影显示肠管通畅,无梗阻。剖腹探查,肉眼可见吻合口存在轻微粘连,粘连部分可分离,吻合口周围有血管组织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吻合口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并有小血管生成,未发现结肠上皮、大肠腺的存在。马松染色可见胶原纤维沉积。结论通过该方法可成功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切除术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