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跨学科与问题意识——202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焦点和热点问题讨论
1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4期5-16,共12页
202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讨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走向跨学科与问题意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新文科的角度来讨论艺术人类学的跨学科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学科自觉等问题。第二,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由... 202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讨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走向跨学科与问题意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新文科的角度来讨论艺术人类学的跨学科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学科自觉等问题。第二,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由于注重田野,因此往往能聚焦当下。第三,关注学科发展中有关方法论的探讨,并兼及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全球视野,从关注西方的最前沿研究到关注中国的田野实践等。第四,研究紧跟国家战略,密切关注当下中国的社会实践,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其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对象主要是存在于中国社会实践中的艺术行为,以及与艺术相关的各种社会及文化现象,而这些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实践,往往都会打上国家战略影响的印记,同时也会及时反映出国家战略在中国社会和艺术发展中所产生的种种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跨学科 问题意识 中国社会实践
下载PDF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与热点 被引量:6
2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88-98,共11页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及理论总结的文章,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但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民族志写作还是... 201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发表有关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及理论总结的文章,其标志着中国艺术人类学正在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但通过梳理我们看到民族志写作还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主流,即使许多新的理论也是来自于扎实的民族志研究。其次,出现了一批发掘历史文献与文物资料重新认识和利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资源研究中国的文化基因的论文,并形成了重要的研究趋势。第三,研究紧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复兴、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要战略成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最后,关注国际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空间和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民族志 中国实践 田野考察
下载PDF
2019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述评 被引量:3
3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46-53,共8页
2019年艺术田野民族志的撰写仍然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讨论田野民族志的方法论问题,大家认识到,研究的范式决定着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目标,社会发展所建构的新的社会场景,给艺术人类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 2019年艺术田野民族志的撰写仍然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讨论田野民族志的方法论问题,大家认识到,研究的范式决定着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目标,社会发展所建构的新的社会场景,给艺术人类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新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扩展了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艺术人类学研究能把握时代脉搏,参与国家的战略建构,如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艺术符号参与的国家文化认同的建构,通过田野资料建构原创性的本土艺术理论等。在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学会的这个平台上,不仅活跃着以人类学方式做研究的艺术学理论以及艺术学的各个门类学科,还包括有来自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中对文化的艺术现象、文化遗产现象感兴趣的学者,他们构成了一个最具交叉性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由于多学科的碰撞,学术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学 艺术乡村建设 艺术民族志
下载PDF
从实践到理论: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5-17,共13页
有关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讨论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可以用“从关注实践与实证研究进入了关注理论或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这句话来概括。这样的现象也是一种发展规律,不仅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在发展中会经历从重视实践到重视理论研究这一过程... 有关202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讨论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可以用“从关注实践与实证研究进入了关注理论或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这句话来概括。这样的现象也是一种发展规律,不仅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在发展中会经历从重视实践到重视理论研究这一过程,而且西方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也曾因为艺术民族志的积累,促使了理论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当前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因为积累了大量的艺术民族志的研究资料,迫使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理论建构的重要性,因为理论的研究不仅是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也是一种范式,如果没有这样的方法论和范式的支撑,我们对许多经验性的材料将无法鉴别和整理。而且经验只有被理论化和概念化后,才能被更多人共享并传播,同时也能在学科内形成共识,最后进行一种认识论上的共同铸造。因此,作为从实求知、注重经验化田野实践的艺术人类学,要达成学科的共识,理论研究也就成了其当下的重中之重了,也成了学科内讨论焦点和热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人类学 艺术民族志 艺术人类学本土理论
下载PDF
中国人类学如何面向未来——费孝通文化反思及其解读
5
作者 方李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4,共6页
费孝通先生从年轻时思考中国乡村贫困的缘由,到中年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及城乡关系,到晚年关注小城镇发展,关注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他的一生,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费孝通先生从年轻时思考中国乡村贫困的缘由,到中年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及城乡关系,到晚年关注小城镇发展,关注世界的和平与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他的一生,从关注对人的生态研究进入到对人的心态研究,再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隐含的是一段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因此,他一方面是站在全球性的高度,通过中西方对比来研究中国,另一方面又是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研究中国,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研究中国。多条线路的研究方法构成了费孝通的学术体系,而这个学术体系所呈现的就是近百年的中国文化自觉和中国文化反思的历程,这也是这个时代中国人学习思考的集体反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时,重新阅读费孝通先生的著作,非常有必要,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登高望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人类学 中西比较 美美与共 全球化
下载PDF
中国艺术人类学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李莉 路瑞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168,共17页
中国艺术人类学是受西方艺术人类学影响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这些艺术的根脉一直通向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因此,这一研究极大地区别于西方人类学对无文字部落艺术的研究。另外,艺术人类学的研究... 中国艺术人类学是受西方艺术人类学影响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这些艺术的根脉一直通向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因此,这一研究极大地区别于西方人类学对无文字部落艺术的研究。另外,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还关注当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短短40多年时间完成了西方人用一两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由此,聚焦社会现实问题的中国艺术人类学,不仅关注处于中国乡村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开始关注城市艺术、当代艺术,以及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区域和阶层艺术之间的互动,亦包括国际的艺术交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中国艺术人类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历程,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原创性的现代艺术人类学理论,值得研究者对其进行完整地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人类学 自我身份建构 学科自觉 文化语境 民间艺术
原文传递
论“遗产资源”活化的价值与意义
7
作者 方李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一、遗产资源活化的意涵有关“遗产资源”的概念,笔者曾写过多篇文章进行论述。所谓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资源,就是要为一定的社会活动服务,离开社会活动的目的,资源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也就没有了资源... 一、遗产资源活化的意涵有关“遗产资源”的概念,笔者曾写过多篇文章进行论述。所谓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资源,就是要为一定的社会活动服务,离开社会活动的目的,资源毫无意义,甚至可以说,也就没有了资源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并非完全客观的存在,当某种存在物没有同一定社会活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是远离人类活动的自在之物,并非我们论述的资源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资源 毫无意义 自在之物 价值与意义 资源活化 社会活动 存在物
下载PDF
与人类学共谋的当代艺术场景展——有关“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的解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方李莉 《艺术评论》 2023年第12期51-72,共22页
以中国当代陶艺家朱乐耕的“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为案例,将其展览的意义和价值放在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人类学的语境中加以探讨,理解并总结其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线索中所做的传承和贡献具有... 以中国当代陶艺家朱乐耕的“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为案例,将其展览的意义和价值放在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人类学的语境中加以探讨,理解并总结其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线索中所做的传承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尤其需要讨论的是:此展览是在何种理论的驱动下所做的创作,而这样的作品又何以能与人类学共谋,成为具有人类学意味的当代艺术展?在讨论其对当代艺术理论贡献的同时,也需探讨其对当代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贡献。为了说明展览主题,需完整梳理当代艺术走向及其与当代艺术人类学合作的学术脉络和发展历程,将展览嵌入其中加以深入分析,并从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动中,对展览中提出的系列关键性概念如“在传承中创造”“艺术场景”“场景流”“剧场民族志”“镜像世界”“有意味的空间”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艺术 场景流 剧场民族志 镜像世界
原文传递
无法预料的人生与有迹可循的学术事业——艺术人类学研习之行与思
9
作者 孟凡行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8,共14页
据说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即是修行。把常让人吃不好饭(收入不高)、睡不好觉(夜里一有想法就爬起来写)的学术研究作为终生的追求是我没有想到的。天地间,最难琢磨的是人;万物中,最不好说清楚的是艺术。将研究两者的艺术人类学作为... 据说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即是修行。把常让人吃不好饭(收入不高)、睡不好觉(夜里一有想法就爬起来写)的学术研究作为终生的追求是我没有想到的。天地间,最难琢磨的是人;万物中,最不好说清楚的是艺术。将研究两者的艺术人类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好的人生一定不是规划成的,我走向艺术人类学的这条道路是一系列不可预知的人、事、物的聚合,可以说是一种缘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有迹可循 爬起来 学术研究 学术事业 吃饭
原文传递
中国艺术乡建的实践与未来:与方李莉的对话 被引量:20
10
作者 方李莉 向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5,共8页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 基于中国乡村百年之痛以及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艺术乡建主要从“生态性”“治理性”和“美好性”三个层面对乡村建设做出新的规划与构建,在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复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人类学逐渐关注人的情感之维,探讨情感结构与社会转型和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中国手工艺的复兴和乡村复兴实则是一套文化样态和审美哲学的复兴。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民重新感知乡村的美,从而引领新时尚和社会革新。乡村是中国文化之根,不是我们拯救乡村,而是乡村拯救我们。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今后的社会发展是去中心和多中心的重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我们更需要迈向“生态中国”,需要新的看世界的方式和生活样式,从而真正在艺术层通达美美与共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乡建 乡村复兴 多中心重构 时尚 生活样式
下载PDF
“后农业社会”:一个中国可能率先进入的发展模式 被引量:17
11
作者 方李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9-51,共13页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 “后农业社会”概念关乎的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思考,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主要是指围绕着知识和创意组织起来的文化性生态经济,其关键集团是科学家、智能化工程师、网络专家、文艺工作者与媒体人。这是一个由更加庞大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相结合所组成的队伍,其中轴原理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推行创意优先,从而形成一个高度生态化和知识化的社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背景与科学家提出的“人类世”有所关联,如果这一概念能够成立,将会成为当下最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还是一个可以实践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为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带来一个探索和讨论的新空间,或许能够成为东方人对世界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农业社会 人类世 发展模式 乡村
下载PDF
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艺术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32
12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6,共10页
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这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都已进入了一个瓶颈,唯一能够破除这一瓶颈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创建出一个新的,能够... 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这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都已进入了一个瓶颈,唯一能够破除这一瓶颈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创建出一个新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这一文明就是生态文明。这一文明必须从乡村中生长出来,之所以要在乡村中生长出来,不仅是因为其具有农业化的表现形式,还在于它有可以支撑这一文明的价值体系。从这一角度切入乡村振兴的研究,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乡村振兴的讨论不仅关乎到中国乡村的保护与重建,还关乎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如何找到一个文化和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问题,甚至关乎到中国未来发展之路如何前进的问题。中国具有传统手工业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的与自然相处的生态智慧,这些基因和智慧现在正在重新起作用。我们完全有可能让手工技艺与3D打印、电脑和网络结合,开启一个生态文明时代的新的生产方式,去接纳社会转型所将面临的新的一轮劳动力转移问题,并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发掘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努力去实践一种高生态、高品质的“低碳生活方式”,并以此推动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创造一种生态文明价值观以影响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中国 乡村振兴 手工艺复兴 劳动力转移 乡土中国
原文传递
在超越中寻求“美美与共”的全球视野——费孝通晚年学术思想解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李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 晚年时期的费孝通将学术视野从研究中国问题转向了研究世界文明的"美美与共",其看到,人类不仅要在地球上共生共存,还要在地球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让多元的文化达到某种共识,但这里就涉及了多元性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否互相包容的问题。在他看来,要做到不同文明的"美美与共",首先要填平"文野之间"和"东西之间"的鸿沟,只有在平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前提下,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和平共处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人类学要从生态研究进入到心态研究的观点,生态研究解决的是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主要属于物质文化范畴,而心态问题要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主要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现代化改变了地球的物质结构和生物结构,建立了一个一体化的人工环境,但不同群体的人类文明并没有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至于当人类面对巨大的全球性问题时,难以聚集共同力量加以应对。为此,费孝通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并书写了大量的文章来阐述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美与共 东西之分 文野之分 心态研究
下载PDF
灵韵的发生:本雅明艺术理论新探 被引量:6
14
作者 孟凡行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8,共11页
学界以往对灵韵理论的研究多受制于本雅明的思考路径,也就是从灵韵消失的角度把握它,而较少过问灵韵是怎样发生的。灵韵是人在感知对象的刹那间产生的,而此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这说明万物都有灵韵潜质。作为人工物的艺术品的灵韵潜质来... 学界以往对灵韵理论的研究多受制于本雅明的思考路径,也就是从灵韵消失的角度把握它,而较少过问灵韵是怎样发生的。灵韵是人在感知对象的刹那间产生的,而此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这说明万物都有灵韵潜质。作为人工物的艺术品的灵韵潜质来自艺术家的灵感,艺术家将灵感注入艺术品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条件。灵韵的发生本质上是人同自身之本真性(亲自然性)的交流,机械复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这一交流,人类在生存压力下选择了暂时退让。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终究会获得应有的自由时间并释放自己的本真性,这会为灵韵再临人间创造合适的环境与社会条件,而从未中断的传统艺术所拥有的手工技艺则是灵韵艺术的底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艺术人类学 灵韵 灵韵潜质 灵韵氛围
原文传递
超越现代性的景德镇发展模式:从生产地到艺术区的变迁 被引量:14
15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0-147,共18页
人类社会正在超越现代性而迈向后现代,甚至比后现代更超前的知识性、服务性、环保性的新时代。通过社区研究、全球视野、文化实践方法、视角和理论,以景德镇这样一个传统手工艺城市的复兴作为案例来剖析和论证可以看到,现代性的最大特... 人类社会正在超越现代性而迈向后现代,甚至比后现代更超前的知识性、服务性、环保性的新时代。通过社区研究、全球视野、文化实践方法、视角和理论,以景德镇这样一个传统手工艺城市的复兴作为案例来剖析和论证可以看到,现代性的最大特点就是未来性,其未来的后果是全球化,全球化所需要的条件是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这正是景德镇取得巨大变化的外在动力。可以说,景德镇的今天是建立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一基础景德镇就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景德镇,也就不会有"超越现代性的景德镇模式"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研究 景德镇 艺术区 文化实践 艺术人类学
原文传递
“后农业文明”模式的全球性思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方李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0-189,208,共11页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相互连接,只有看清了整体,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局部,并找到局部在整体中的生态位。“后农业文明”概念是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二者的反思和革命...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相互连接,只有看清了整体,才能更进一步地认识局部,并找到局部在整体中的生态位。“后农业文明”概念是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二者的反思和革命。面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化带给人类的困境,后农业文明有可能恢复乡村生活,这种恢复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在第三次、第四次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推行“后农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文明形式。在这样新的文明形式中,也许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其乡村振兴都可以不走西方城市化的老路,直接实现“后发优势”,从而帮助发展中经济体超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进入一个更环保、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农业文明 复杂系统 人类世 工业革命
原文传递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再建构 被引量:11
17
作者 方李莉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3期44-58,170-171,共17页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实体,在这个实体之上还有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正是这一套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将共生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中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达到“共识”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实体。但这样的共同体意识在工业革...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实体,在这个实体之上还有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正是这一套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将共生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中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达到“共识”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实体。但这样的共同体意识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曾出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本土文化符号体系被破碎化和被支离化。面对人类社会的大变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符合现实需要的文化体系,实际上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包括整个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实践。为此,本文围绕着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并如何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与时代相匹配的象征性文化符号体系,而且如何将这些文化符号体系的重建与中华民族未来的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重新认识中国乡土文化基因在未来的文明转型中有可能发挥的作用,通过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重建新的文化符号体系,并与新时代的新文化、新经济的发展相结合,率先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农业发展模式,进而为世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等问题来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文化符号
原文传递
立足本土 志在富民——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李莉 《群言》 2020年第10期4-7,共4页
编者按: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矢志探索认识中国、改变中国的科学路径,他学术研究的起点始自深入山乡的田野考察,此后70年虽屡遭变故,却始终不改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初心,专注于探求... 编者按: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矢志探索认识中国、改变中国的科学路径,他学术研究的起点始自深入山乡的田野考察,此后70年虽屡遭变故,却始终不改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初心,专注于探求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聚焦于对人类文明新世代的思索,为后人留下无尽宝藏。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本刊特组织笔谈以致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先生 田野考察 学术研究 新世代 立足本土 从实求知 科学路径 人类学
原文传递
费孝通文化反思及其解读
19
作者 方李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8期21-22,共2页
费孝通所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他学术中的投射。而这段近代史正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再迈向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也是从一个相对封闭发展的传统性国家迈向开放的、拥抱全球化... 费孝通所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他学术中的投射。而这段近代史正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工业化社会,再迈向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也是从一个相对封闭发展的传统性国家迈向开放的、拥抱全球化的现代性过程;还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第二大世界经济体的过程。在他不同阶段的研究中,都能呈现中国社会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时代气息。费孝通的学术关注国家发展及人类未来的走向,其学术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工业化社会 传统农业社会 世界经济体 现代工业化 变革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 费孝通 人类未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