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伴医院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情转归预测模型及预测效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敏 王燕 +2 位作者 赵冉 章瑶 谭学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9-454,共6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伴医院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转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200例肝硬化伴医院感... 目的分析肝硬化伴医院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转归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200例肝硬化伴医院感染CRE的SBP患者,根据病情转归分为病死组(90例)、生存组(11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病情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运用R语言绘制预测病情转归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区分度和校准度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率的符合度。结果病死组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癌患者多于生存组,腹水白细胞、腹水中性粒细胞、血肌酐高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癌、腹水白细胞、腹水中性粒细胞、血肌酐均是病情转归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各相关因素,绘制预测病情转归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的C指数(C-index)为0.971,表明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佳的预测能力,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病情转归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显示,其AUC为0.971(95%CI:0.953~0.989),灵敏度为0.8333,特异度为0.9636,表明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列线图预测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的符合度较高。结论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癌、腹水白细胞、腹水中性粒细胞、血肌酐是导致肝硬化伴医院感染CRE的SBP患者不良病情转归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模型对患者病情转归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能为临床防治不良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 医院感染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情转归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剥离与黏膜切除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招鹏 谭学明 +2 位作者 李卫东 夏金荣 张丹丹 《疑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006-1008,1012,共4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各49例。患者分别接受EMR或ESD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评价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4、4.749、17.204,P均=0.000);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切除病灶平均直径均优于ESD组(χ^2/P=6.282/0.012,4.141/0.042、t/P=4.132/0.000);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EMR组高(χ^2=6.682,P=0.010);术后随访12个月EMR组4例患者复发再次行ESD治疗。结论 ESD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临床治疗效果优于EMR,但手术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 内镜下黏膜切除 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超声内镜精准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可提高食管平滑肌瘤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谭学明 赵冉 +5 位作者 孙永珍 高晓炎 招鹏 王燕 朱敏 李卫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66-971,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能否提高内镜下切除食管平滑肌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因食管黏膜下肿瘤于消化内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接受术前超...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能否提高内镜下切除食管平滑肌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因食管黏膜下肿瘤于消化内科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接受术前超声内镜检查评估后进行内镜下切除。统计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超声内镜提示,平滑肌瘤起源于黏膜肌层39例,固有肌层19例。瘤体平均直径1.50(0.2~6.5) cm,其中20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32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6例行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总体完整切除率为96.6%。平均手术时间为38.29(15~100)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5%(9/58),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在39例黏膜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20例行EMR,19例行ESE,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不显著,但EMR组的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更短(P<0.05)。在19例固有肌层起源平滑肌瘤中,13例行ESE,6例行STER,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上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超声内镜精准评估肿瘤起源及组织学特征可提高食管平滑肌瘤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肿瘤 起源 超声内镜 食管平滑肌瘤 内镜下切除术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谭学明 赵冉 +5 位作者 王燕 朱敏 孙永珍 招鹏 朱友 杨光旭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1658-1661,共4页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比较,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SE组(n=60)和EFTR组(n=53),对两组手术情况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ESE组操作时间[(57.1±25.1)min vs(72.4±20.0)min]、住院时间[(8.3±2.5)d vs(10.5±3.5)d]短于EFTR组,住院费用[(27418.3±5520.8)元vs(30147.8±4819.5)元]低于EFT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术前(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8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5.07±12.09)月,均无间质瘤复发。患者总满意度为98.0%(96/98)。结论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可靠、安全。相较于EFTR术式,采取ESE术式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全层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