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LE患者纤维结合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启仁 周玉贵 胡向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254-255,共2页
SLE患者纤维结合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冯启仁,周玉贵,胡向阳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简称F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血液、结缔组织以及多种细胞表面的高分子α2糖蛋白[1]。具有非免疫性调理素的作用... SLE患者纤维结合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冯启仁,周玉贵,胡向阳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简称F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血液、结缔组织以及多种细胞表面的高分子α2糖蛋白[1]。具有非免疫性调理素的作用和多种生物活性,在体液中的浓度有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纤维连接素 测定
下载PDF
SLE患者血清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冯启仁 王晓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8-169,共2页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92例红斑狼疮患者ENA多肽抗体,阳性率为68.4%。63例SLE患者Sm抗体为42.86%,RNP抗体为28.57%,SSA抗体为22.22%,SSB抗体为20.63%,Jo-1抗体为11.11%,Rib抗体为11.11%,ANA为90.48%,dsDNA为65.08%。试验结...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92例红斑狼疮患者ENA多肽抗体,阳性率为68.4%。63例SLE患者Sm抗体为42.86%,RNP抗体为28.57%,SSA抗体为22.22%,SSB抗体为20.63%,Jo-1抗体为11.11%,Rib抗体为11.11%,ANA为90.48%,dsDNA为65.08%。试验结果表明ENA抗体与SLE病情活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印迹法 抗ENA抗体 SLE IBT
下载PDF
SLE患者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纤维结合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双链抗DNA抗体水平的比较
3
作者 冯启仁 周玉贵 +1 位作者 胡向阳 钱智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1-83,共3页
SLE患者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纤维结合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双链抗DNA抗体水平的比较冯启仁,周玉贵,胡向阳,钱智萍SLE是一种以免疫调节异常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免疫学异常为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 SLE患者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纤维结合蛋白、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双链抗DNA抗体水平的比较冯启仁,周玉贵,胡向阳,钱智萍SLE是一种以免疫调节异常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免疫学异常为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亢进[1]。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质类固醇 治疗 FN sIL-2R DNA
下载PDF
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抗Scl-70抗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冯启仁 王晓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5-306,共2页
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并分析49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ENA(盐水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表明,ENA多肽抗体中抗Scl70抗体与肺间质纤维化和指(趾)端缺血紧密相关。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内脏病变与皮肤改变的严重程度... 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并分析49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血清ENA(盐水可提取核抗原)多肽抗体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表明,ENA多肽抗体中抗Scl70抗体与肺间质纤维化和指(趾)端缺血紧密相关。皮肤弥漫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内脏病变与皮肤改变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ENA多肽抗体 抗Scl-70抗体
下载PDF
甲氨蝶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Th17细胞相关转导因子(IL-7,IL-23,IL-16血清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志鹏 胡向阳 冯启仁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711-712,共2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甲氨蝶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h17细胞相关转导因子(IL-17,IL-23及IL-16血清水平)的影响,判定甲氨蝶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安全性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35例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观察组)及30例正常人(... 目的探讨与分析甲氨蝶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Th17细胞相关转导因子(IL-17,IL-23及IL-16血清水平)的影响,判定甲氨蝶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安全性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35例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观察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使用甲氨蝶呤治疗2个月后,采集与之等量的外周血,并将外周血中的核细胞提取与分离,实施PCR检测,记录其Th17细胞相关转导因子IL-17,IL-23及IL-16的相对表达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接受甲氨蝶呤药物治疗前,观察组外周血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表达水平则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结论 MTX能抑制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6、IL-17、IL-23水平,这可能是MTX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寻常型银屑病 TH17细胞 转导因子 血清水平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铵治疗湿疹皮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志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8期142-143,共2页
目的探析采用复方甘草酸铵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湿疹皮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咪唑斯汀片+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甘草酸铵+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 目的探析采用复方甘草酸铵治疗湿疹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湿疹皮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咪唑斯汀片+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甘草酸铵+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对照组复发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疹皮炎采用复方甘草酸铵治疗效果可靠,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铵 湿疹皮炎 疗效
下载PDF
维生素D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7
作者 丁张军 吴志鹏 陈晓栋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4-888,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的5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用2,4-二硝基氟苯(DNCB)进行建模,低、高剂量实验组小...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清洁级的5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用2,4-二硝基氟苯(DNCB)进行建模,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建模后分别每天背部均匀涂抹5、10μg·kg^(-1)的1,25(OH)_(2)D_(3),对照组每天均匀涂抹氢化可的松溶液(1 mg·cm^(-2)),每天2次,连续给药10 d,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涂抹等量的0.9%NaCl。给药结束后对皮肤病变状况进行评估,眼眶采血并收集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备用。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表皮厚度,以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13、IL-4、IL-17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h1、Th2细胞比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背部皮肤组织组胺1型受体(HIR)、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1(TRPV1)表达情况。结果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皮炎症状评分分别为0、(8.50±1.12)、(6.34±0.54)、(3.91±0.29)和(3.79±0.53)分,背部皮肤表皮厚度分别为(42.05±4.14)、(77.65±7.02)、(61.12±5.02)、(55.34±4.13)和(52.19±3.08)μm,背部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分别为(4.67±0.27)、(32.16±2.49)、(25.23±2.07)、(18.13±1.46)和(15.37±1.29)number·mm^(-2),Th1/Th2细胞比值分别为2.76±0.28、0.36±0.06、1.02±0.18、2.05±0.14和2.07±0.29,HIR表达水平分别为0.05±0.00、0.21±0.02、0.16±0.02、0.10±0.01和0.08±0.01,PAR2表达水平分别为0.05±0.01、0.19±0.01、0.12±0.01、0.09±0.01和0.07±0.01,TRPV1表达水平分别为0.05±0.01、0.25±0.03、0.15±0.01、0.10±0.01和0.09±0.00;以上指标,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实验组和低剂量实验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减轻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可能与HIR、PAR2介导的TRPV1痒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特应性皮炎 TH1/TH2平衡 肥大细胞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