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金断裂带年代学和阿尔金山隆升 被引量:83
1
作者 刘永江 Franz Neubauer +5 位作者 葛肖虹 Johann Genser 袁四化 李伟民 巩庆林 陈元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46,188,共14页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平错距的研究,认为164.3—178.4Ma的年龄代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起始活动时间(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尔后分别在距今100—85Ma,40—25Ma和10—8Ma发生多次脉冲式走滑活动。新生代沉积物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砂岩骨架矿物成份含量明显不同,随时间变化,石英含量减少,岩屑组份和不稳定矿物含量增加,分选性逐渐变差。这表明阿尔金山在渐新世(下干柴沟组时期)开始发生明显的隆升。地震和柴达木—塔里木盆地沉积速率资料显示在晚中新世山体也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隆升。七个泉组(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和下伏沉积物(上新世中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反映了最后一次强烈隆升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多数隆升事件和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脉冲式活动的同位素年龄完全一致,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和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同位素年代学 山体隆升 位移量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39
2
作者 吴光大 葛肖虹 +4 位作者 刘永江 袁四化 巩庆林 陈言忠 沈亚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11-417,共7页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两次挤压反转期是圈闭构造的主要形成期,控制盆地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系统及其动力学 被引量:23
3
作者 肖安成 杨树锋 +4 位作者 程晓敢 党玉琪 陈新领 陈元忠 王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2-487,494,共7页
通过对于断裂系统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主要构造形成时间为上新世以后,变形样式为一系列右行走滑冲断构造。走滑冲断构造带内部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断层上、下盘地层层序... 通过对于断裂系统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证实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的主要构造形成时间为上新世以后,变形样式为一系列右行走滑冲断构造。走滑冲断构造带内部的断层在平面上呈分支复合,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断层上、下盘地层层序无法直接对比。右行走滑冲断构造形成于南祁连由北向南的斜向推覆作用,而主要应力来源于柴达木地块北缘由南向北的陆内俯冲作用。用一个运动学模型解释了柴北缘的右行走滑冲断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行走滑 冲断构造 运动学 柴达木盆地 南祁连山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肖安成 陈志勇 +3 位作者 杨树锋 马立协 巩庆林 陈元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1-457,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形成了北西走向的构造带,古构造以断块差异隆升为特点。现今新生代层序和下伏层序的复杂接触关系主要是由该期构造运动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晚白垩世构造运动 北西走向 断块隆升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来自碳氧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9
5
作者 尹成明 李伟民 +3 位作者 R.Andrea 刘永江 陈元忠 巩庆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1-907,共7页
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内部始新世一更新世的碳酸盐中的碳、氧同住素分析结果显示了几次与区域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相关的地质事件,包括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新生代厚层的湖相一陆相沉积物记录了在中新世时气候以干旱条件为主。红三... 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内部始新世一更新世的碳酸盐中的碳、氧同住素分析结果显示了几次与区域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相关的地质事件,包括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新生代厚层的湖相一陆相沉积物记录了在中新世时气候以干旱条件为主。红三旱剖面中出现了两个较短1Ma到3Ma的δ^13C变化周期。通过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可以识别出4个明显的构造事件:(1)上干柴沟组晚期δ^13C和δ^13O出现明显的增加,反映周边山脉的隆升;(2)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界限处δ^13C和δ^13O的剧减,反映了整个柴达木盆地的总体抬升和喜马拉雅山在24Ma左右的隆起;(3)19~18Ma同位素数据出现的正异常峰值应该和阿尔金山的强烈隆起有关,同时盆地相对沉降,地貌高差增大。气候变得干旱;(4)12Ma的明显负异常反映了整个柴达木盆地的海拔又一次增高,而盆地本身相对沉降周边山脉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稳定同位素 隆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代盆地性质研究——对大柴旦凹陷的解剖 被引量:9
6
作者 楼谦谦 肖安成 +8 位作者 杨浩 黄宏升 丁卫星 沈中延 王亮 陈元忠 沈亚 汪立群 周苏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7-416,共10页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原始与剥...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生代 残余地层 断裂 地震剖面
下载PDF
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古构造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肖安成 汪立群 +5 位作者 杨树锋 马立协 沈中延 王亮 吴磊 陈元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祁连山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中生代晚期 古地质图 残余厚度图 古构造分析
下载PDF
柴北缘马西气藏储集层研究
8
作者 甘贵元 张建英 +4 位作者 姚熙海 郗斌 吴永良 张治国 朱叶倩 《青海石油》 2014年第2期15-19,共5页
马西气藏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储集层,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粉砂岩。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岩颗粒分选性中等-好,胶结类型以接触-孔隙式为主,接... 马西气藏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储集层,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粉砂岩。砂岩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碎屑岩颗粒分选性中等-好,胶结类型以接触-孔隙式为主,接触关系以点接触为主。砂岩储集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属于大孔隙,以粗喉道为主。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25.21%,渗透率平均为963.52×10-3μm2,综合评价为高孔高渗的好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集层 综合评价 马西气藏 柴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史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利 李宗星 +4 位作者 刘成林 彭博 胡俊杰 彭新发 刘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370-381,共12页
德令哈坳陷是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具有勘探前景的地区。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了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结合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德令哈坳陷石炭... 德令哈坳陷是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具有勘探前景的地区。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了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并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结合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德令哈坳陷内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埋深较大,但未发生变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埋藏史主要表现为晚石炭世、中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为快速埋藏期,早二叠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始新世为稳定期,晚三叠世末-晚侏罗世、始新世末-中新世、中新世末以来为强烈抬升剥蚀期,沉降史与抬升剥蚀史新生代以来存在着差异;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表现为"二次生烃、晚期生烃为主"的特点,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晚古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热演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降低的特征,主要受控于柴达木盆地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烃源岩成熟度演化 埋藏史 德令哈坳陷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