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简析“攻日论”之说的出现——20世纪中叶日本“中国人的日本观”研究一侧面
被引量:
2
1
作者
叶伟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后,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以此为触发点日益高涨。中国人的日本观,也开始成为部分日本学者、研究者关心和注意的对象。然而,当时日本学界不少"中国通"只是以自己熟知的中国古代文献来解释两国间...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后,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以此为触发点日益高涨。中国人的日本观,也开始成为部分日本学者、研究者关心和注意的对象。然而,当时日本学界不少"中国通"只是以自己熟知的中国古代文献来解释两国间的现实问题。七.七事变以后,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更多的日本学者、研究者开始投身于"宣扬国威"的热潮之中。顺应这一学术研究为政治服务的潮流,实藤惠秀受青年研究者佐藤三郎相关研究的启发,提出了"攻日论"这一说法,现存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的《惠秀文存》,既是解明"攻日论"之说如何提出这一问题的关键性资料,而且也是反映实藤惠秀坦诚对待"非友好"历史的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日论”
实藤惠秀
日本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被引量:
2
2
作者
叶伟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6,共5页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所表述的“人云亦云”的对日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日认识的水准。以“新形式”向历届办法进行挑战的日本使臣,在李鸿章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同时也对以后的交涉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交涉
总署大臣
历届办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对中日缔约意见之异同
被引量:
1
3
作者
叶伟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20,共6页
李鸿章和曾国藩对中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都是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们二人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所注意的是通过缔约拉拢或牵制日本,曾国藩所重视的是条约的平等性。因而,曾国藩对被李鸿章回避的"一体均沾"问题,予以了特别...
李鸿章和曾国藩对中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都是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们二人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所注意的是通过缔约拉拢或牵制日本,曾国藩所重视的是条约的平等性。因而,曾国藩对被李鸿章回避的"一体均沾"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曾国藩
中日缔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清官员的“攻日”对策
被引量:
2
4
作者
叶伟敏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9,共10页
为应对日本的对外扩张,一些晚清官员提出过可分三个类型的"攻日"之策。"速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骄慢自信,"缓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改治期待,"佯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虚势判断,反映的只是"攻...
为应对日本的对外扩张,一些晚清官员提出过可分三个类型的"攻日"之策。"速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骄慢自信,"缓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改治期待,"佯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虚势判断,反映的只是"攻日言论"者的中国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态,各不相同。"遥度而非近察日本"的态度,既使"不得人心"、"贫不可支"成为这些官员对明治维新日本的共同印象,更使甲午战前"人云亦云"、"随意发想"的日本评说,20年徘徊不前、停留于盲人摸象的层面。各类"攻日"对策的提出,均未经过深思熟虑,其被动性、临时性特征显而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清流
态度
自强
日本
原文传递
题名
简析“攻日论”之说的出现——20世纪中叶日本“中国人的日本观”研究一侧面
被引量:
2
1
作者
叶伟敏
机构
东海大学文学研究科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文摘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以后,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以此为触发点日益高涨。中国人的日本观,也开始成为部分日本学者、研究者关心和注意的对象。然而,当时日本学界不少"中国通"只是以自己熟知的中国古代文献来解释两国间的现实问题。七.七事变以后,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更多的日本学者、研究者开始投身于"宣扬国威"的热潮之中。顺应这一学术研究为政治服务的潮流,实藤惠秀受青年研究者佐藤三郎相关研究的启发,提出了"攻日论"这一说法,现存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的《惠秀文存》,既是解明"攻日论"之说如何提出这一问题的关键性资料,而且也是反映实藤惠秀坦诚对待"非友好"历史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
“攻日论”
实藤惠秀
日本观
Keywords
"theory of attacking Japan"
Keisyu Sanetou
outlook on Japan ,
分类号
K313 [历史地理—世界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被引量:
2
2
作者
叶伟敏
机构
日本
东海大学文学研究科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文摘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所表述的“人云亦云”的对日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日认识的水准。以“新形式”向历届办法进行挑战的日本使臣,在李鸿章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同时也对以后的交涉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中日交涉
总署大臣
历届办法
Keyword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General Minister
Previous methods
分类号
K254.3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对中日缔约意见之异同
被引量:
1
3
作者
叶伟敏
机构
日本
东海大学文学研究科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20,共6页
文摘
李鸿章和曾国藩对中国与日本缔结通商条约,都是持赞同的态度,但他们二人的想法又有所不同。李鸿章所注意的是通过缔约拉拢或牵制日本,曾国藩所重视的是条约的平等性。因而,曾国藩对被李鸿章回避的"一体均沾"问题,予以了特别的强调。
关键词
李鸿章
曾国藩
中日缔约
Keywords
Li Hongzhang
Zeng Guofan
conclusion of treat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分类号
K256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官员的“攻日”对策
被引量:
2
4
作者
叶伟敏
机构
日本
东海大学文学研究科
东洋史专业
出处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9,共10页
文摘
为应对日本的对外扩张,一些晚清官员提出过可分三个类型的"攻日"之策。"速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骄慢自信,"缓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改治期待,"佯攻"论者对中国军力的虚势判断,反映的只是"攻日言论"者的中国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态,各不相同。"遥度而非近察日本"的态度,既使"不得人心"、"贫不可支"成为这些官员对明治维新日本的共同印象,更使甲午战前"人云亦云"、"随意发想"的日本评说,20年徘徊不前、停留于盲人摸象的层面。各类"攻日"对策的提出,均未经过深思熟虑,其被动性、临时性特征显而易见。
关键词
李鸿章
清流
态度
自强
日本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简析“攻日论”之说的出现——20世纪中叶日本“中国人的日本观”研究一侧面
叶伟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叶伟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浅析1871年李鸿章、曾国藩对中日缔约意见之异同
叶伟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晚清官员的“攻日”对策
叶伟敏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