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学助视器联合康复训练对低视力患者阅读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谷裕 李雁 杨玉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9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低视力患者实行光学助视器联合康复训练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东莞光明眼科医院门诊部收治的64例低视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光学助视器干预,... 目的分析低视力患者实行光学助视器联合康复训练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东莞光明眼科医院门诊部收治的64例低视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光学助视器干预,研究组采用光学助视器联合康复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光学助视器成功率、最佳矫正视力水平、阅读速度、生活质量评分、阅读舒适度及视力矫正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光学助视器成功率、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阅读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干预后3个月调节能力、远视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读和精细工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阅读总舒适度及视力矫正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视力患者实行光学助视器联合康复训练,可提升患者视力水平,使低视力患者保持合理的阅读速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视力 康复训练 光学助视器 阅读能力
下载PDF
屈光参差儿童健眼与佩戴角膜塑形镜患眼立体视觉与眼生物参数改变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柳蔚樱 刘斌 谷裕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究并对比屈光参差儿童健眼与佩戴角膜塑形镜患眼立体视觉与眼生物参数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我院接受单眼角膜塑形镜佩戴的屈光参差患儿108例,年龄8~15岁,随访8个月。按照有无佩戴角膜塑形镜划分两个组别,... 目的:探究并对比屈光参差儿童健眼与佩戴角膜塑形镜患眼立体视觉与眼生物参数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我院接受单眼角膜塑形镜佩戴的屈光参差患儿108例,年龄8~15岁,随访8个月。按照有无佩戴角膜塑形镜划分两个组别,即佩戴眼组(108眼)与未佩戴眼组(108眼)。佩戴眼组屈光状态为近视,SE-1.01D~-4.38D,平均SE(-2.50±0.96)D;未佩戴眼组屈光状态为正视、低度近视与远视,SE+1.87D~-1.00D,平均SE(0.11±0.51)D;患儿两眼屈光SE差异:1.00D~4.37D,平均SE(2.60±1.02)D。比较两组佩戴角膜塑形镜前后两眼裸眼视力(UCVA)、泪膜破裂时间(BUT)、立体视锐度、眼生物参数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结果:佩戴8个月后佩戴眼组UCVA提高,未佩戴眼组UCVA降低,且儿童两眼UCVA差值佩戴8个月后低于矫正前(P<0.05);佩戴眼组患儿佩戴7天、4个月及8个月后泪膜破裂时间均低于未佩戴眼组(P<0.05)佩戴前两组立体视锐度值比较,无差异(P>0.05);佩戴眼组在佩戴7天及4个月、8个月后立体视锐度优于未佩戴眼组(P<0.05);佩戴8个月后佩戴眼组与未佩戴眼组AL均有所增长(P<0.05),佩戴眼组AL增长(0.36±0.20)mm,低于未佩戴眼组AL增长(0.72±0.23)mm(P<0.05);儿童两眼ACD差值佩戴8个月后低于佩戴前(P<0.05)。结论:儿童单眼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有效矫正屈光参差,患儿佩戴后立体视锐度优于未佩戴,且佩戴后裸眼视力差值、前房深度差值减小,而眼轴长度有所增长,佩戴后增长低于未佩戴,但会影响儿童泪膜功能,可通过配置滴眼液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儿童 健眼 佩戴角膜塑形镜 立体视觉 眼生物参数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黄斑血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谷裕 陈振东 +1 位作者 卞栏焰 杨玉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14期2002-2005,共4页
目的探讨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黄斑血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光明眼科医院门诊部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8例,其中低度近视19例、中度近视21例、高度近视18例。另选取视力正常的青... 目的探讨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黄斑血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光明眼科医院门诊部于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8例,其中低度近视19例、中度近视21例、高度近视18例。另选取视力正常的青少年22例作为对照组。低度近视组男10例、女9例,年龄(12.38±3.03)岁;中度近视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13.01±2.95)岁;高度近视组男9例、女9例,年龄(12.85±3.11)岁;对照组男11例、女11例,年龄(13.08±3.32)岁。采用德国蔡司公司的Cirrus HD-OCT-5000仪器,测量患者黄斑血流相关指标及视网膜厚度。对比近视组及对照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对比低、中、高度近视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对比低、中、高度近视组的黄斑血流相关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患者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黄斑血流指标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近视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分别为(93.68±10.25)μm、(118.63±9.87)μm、(110.33±10.37)μm、(57.93±8.14)μm、(87.91±8.33)μ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43±8.52)μm、(134.77±9.65)μm、(133.26±8.08)μm、(79.43±9.66)μm、(102.44±6.7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的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厚度依次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的1区血管长度密度(VD1)、1区血流灌注密度(PD1)及4区血流灌注密度(PD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4区血管长度密度(VD4)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指标,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近视度数变大VD4、FAZ变小。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FAZ呈负相关(r=-0.648,P<0.001;r=-0.312,P=0.003),与VD4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近视越严重,视网膜厚度越小,且FAZ越低,呈负相关性,但因果关系需进行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近视患者 视网膜厚度 黄斑血流 OCTA 相关性
下载PDF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超期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致角膜炎1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洁丽 周艳红 刘艳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8期1054-1055,共2页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接近患者瞳孔区的时候,或是由于瞳孔被遮挡导致视力变差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若是翼状胬肉体积相对较大,就会导致眼球运动被影响。这种疾病不但会对患者的外观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导致患者的视力下降[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接近患者瞳孔区的时候,或是由于瞳孔被遮挡导致视力变差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若是翼状胬肉体积相对较大,就会导致眼球运动被影响。这种疾病不但会对患者的外观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导致患者的视力下降[1]。现今学界主要运用手术切除治疗的方式进行翼状胬肉的治疗,但是患者就需要承受较大的眼部疼痛,并且会出现流泪等不良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绷带型角膜接触镜镜片中的关键性成分就是硅水凝胶,其具备舒适、透氧性较高、能够连续配戴等优点[2]。而手术之后,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能够经由镜片在患者裸露角膜神经上覆盖,进而使得患者的疼痛与术后反应得到减轻,角膜上皮也能得到一定的保护,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3]。可是因为患者依从性差没有按医嘱要求配戴引起配戴方式与时间上的不科学,导致患者眼部常常发生并发症,角膜炎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术 超期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 角膜炎
下载PDF
眼科门诊患者临床特点及就诊的护理风险管理 被引量:5
5
作者 吴玉妹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年第11期121-122,共2页
目的讨论眼科门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对2018年东莞市光明眼科医院的15间眼科门诊诊室及21名护理人员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眼科门诊护理工作量较大、护理人员工作能力问题2个方面... 目的讨论眼科门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对2018年东莞市光明眼科医院的15间眼科门诊诊室及21名护理人员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患者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眼科门诊护理工作量较大、护理人员工作能力问题2个方面。对眼科门诊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予以分析,根据当前眼科门诊患者相关风险和医院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改进措施,确保患者就诊护理安全性。结果该院2018年共计门诊患者诊治量为15万人次,共发生意外事件12例,包括晕厥9例、药物不良反应3例,门诊总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08‰。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门诊开展风险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眼科门诊护理工作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门诊 临床特点 眼科护理风险管理
原文传递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先天性泪囊炎的治疗效果评价
6
作者 刘洁丽 李淑玲 刘春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13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先天性泪囊炎治疗效果评价。方法选取80例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门诊治疗的先天性泪囊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患儿在常规... 目的探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在先天性泪囊炎治疗效果评价。方法选取80例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门诊治疗的先天性泪囊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效果(97.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5.0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质量评分:研究组护理态度(21.55±3.28)分、护理文书书写(20.03±1.01)分、患儿管理情况(18.17±6.94)分、护理操作(20.28±3.36)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态度(16.67±2.81)分、护理文书书写(15.66±2.94)分、患儿管理情况(14.77±3.81)分、护理操作(15.56±4.42)分,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先天性泪囊炎患儿来说,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是一种常用的护理方案,能够明显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增加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泪囊炎 儿童眼科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 泪道冲洗 临床疗效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