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儿科手术 被引量:1
1
作者 龚琰 陈传义 +2 位作者 符丽 何柱良 陈国振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儿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30例,单次静脉给予异丙酚1.0mg.kg-1,使其入睡。麻醉诱导给予异丙酚2.5mg.kg-1,REM1μg.kg-1,诱导完成3min...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儿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30例,单次静脉给予异丙酚1.0mg.kg-1,使其入睡。麻醉诱导给予异丙酚2.5mg.kg-1,REM1μg.kg-1,诱导完成3min后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给予异丙酚9.0mg.kg-1.h-1,REM0.1μg.kg-1.min-1持续输注。观察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HR及BP)及呼吸功能(SpO2及RR)的变化,记录麻醉期间并发症和用药情况,以及术毕停药后患儿清醒的时间。结果:全组30例病人麻醉效果均满意,手术时间(64±24)min,术毕停用REM后患儿清醒时间(10±5)min。整个麻醉期间HR、BP、SpO2及RR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满足儿科手术的麻醉要求,但应密切注意呼吸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静脉内 瑞芬太尼 异丙酚 儿科手术
下载PDF
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
作者 陈海英 《大医生》 2024年第16期142-144,共3页
目的 探究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URL)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东莞市虎门中医院收治的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 探究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在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URL)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东莞市虎门中医院收治的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采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通气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术后躁动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iker镇静-躁动评分均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MAP:F_(时间)=172.561,P_(时间)<0.001;F_(组间)=89.413,P_(组间)<0.001;F_(交互)=12.156,P_(交互)<0.001。HR:F_(时间)=202.775,P_(时间)<0.001;F_(组间)=113.243,P_(组间)<0.001;F_(交互)=8.769,P_(交互)<0.001。Riker镇静-躁动评分:F_(时间)=156.238,P_(时间)<0.001;F_(组间)=97.425,P_(组间)<0.001;F_(交互)=7.582,P_(交互)<0.001)。入室时(T_(0))~手术结束后10 min(T_(3)),两组患者MAP、HR均先降低后升高,且研究组患者MAP、HR变化趋势更稳定(均P<0.05)。两组患者Riker镇静-躁动评分均降低,气管拔管后30 min(T_(6))均低于气管拔管即刻(T_(4))、气管拔管后10 min(T_(5)),T_(5)时均低于T_(4),且研究组T_(4)、T_(5)、T_(6)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喉罩通气全身麻醉可抑制URL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风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瑞芬太尼 喉罩通气 全身麻醉 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
下载PDF
异氟醚麻醉期间大鼠脑Ca^(2+)泵活性的动态变化
3
作者 黄雪珍 陈国振 陈传义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44-645,共2页
目的 观察异氟醚吸入麻醉期间大鼠各脑区Ca2 + 泵即Ca2 + -ATP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结合行为学改变 ,探讨异氟醚麻醉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等分为 5组 :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 目的 观察异氟醚吸入麻醉期间大鼠各脑区Ca2 + 泵即Ca2 + -ATP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结合行为学改变 ,探讨异氟醚麻醉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等分为 5组 :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大脑皮质、脑干、海马Ca2 + -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大鼠大脑皮质、脑干、海马Ca2 + -ATP酶活性在诱导期分别降低 33 7% (P <0 0 1)、4 0 % (P >0 0 5 )、18 1% (P <0 0 5 ) ;麻醉期降至最低 (P <0 0 1) ,各脑区分别降低 38 6 %、4 3 2 %、36 5 % ;恢复期又开始回升 ,分别低于对照组水平2 3 7% (P <0 0 5 )、11 1% (P >0 0 5 )、2 3 5 % (P <0 0 1) ;清醒期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P >0 0 5 )。大鼠各脑区Ca2 + -ATP酶活性改变与麻醉深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与行为学变化相平行。结论 异氟醚可明显抑制大鼠大脑皮质、脑干、海马Ca2 + -ATP酶活性而发挥麻醉效应 ,麻醉深度与酶活性抑制的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 麻醉 大鼠 Ca^2+泵活性 CA^2+-ATP酶活性 分光光度法 测定
下载PDF
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斌 《当代医学》 2011年第15期127-129,共3页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于门诊行人流术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对照组:不用麻醉药,行常规人工流产术;依托咪酯组:给予静脉麻醉药物芬太尼+...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无痛人流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于门诊行人流术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对照组:不用麻醉药,行常规人工流产术;依托咪酯组:给予静脉麻醉药物芬太尼+依托咪酯;异丙酚组:静脉给予芬太尼+异丙酚。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时间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依托咪酯组恶心呕吐、肌阵挛发生率较高,异丙酚组注射痛发生率较高。结论依托咪酯和异丙酚联合芬太尼不良反应轻微,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异丙酚 人工流产
下载PDF
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晓琴 《临床医学工程》 2018年第4期429-430,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部位将患者分为A组(n=32)、B组(n=35)、C组(n=33),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部位将患者分为A组(n=32)、B组(n=35)、C组(n=33),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上支、中支、下支神经周围注药阻滞麻醉,麻醉药物均为左布比卡因,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B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手术穿刺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在感觉神经麻醉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感觉神经麻醉持续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A组和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的以上相关麻醉时间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B组为2.86%,C组为6.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中支神经周围注药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较好,麻醉药物的起效时间更短,麻醉效果持续时间更长,且安全性高,麻醉后无明显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手术 麻醉效果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门诊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国振 陈传义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072-1074,共3页
目的 采用瑞芬太尼 (remifentanil,REM)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手术 ,以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门诊短小手术 30例术前不用镇静催眠类药 ,麻醉诱导给予异丙酚 2 5mg/kg,REM 1μg/kg(输注时间 >1min) ,诱导完成 3min... 目的 采用瑞芬太尼 (remifentanil,REM)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手术 ,以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门诊短小手术 30例术前不用镇静催眠类药 ,麻醉诱导给予异丙酚 2 5mg/kg,REM 1μg/kg(输注时间 >1min) ,诱导完成 3min后置入喉罩 ,保留自主呼吸 ,麻醉维持给予异丙酚 9 0mg/ (kg·h) ,REM 0 1μg/ (kg·min)持续输注。术中根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及循环呼吸的变化 ,调整药物的输注速率 ,观察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变化 ,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结果  30例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 ,手术时间 (6 4 2 7± 2 4 4 8)min ,术毕停用REM后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 (9 6 7± 4 96 )min。整个麻醉期间HR ,BP ,SpO2 及RR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麻醉期间有 4例 (13 3% )低血压 ,2例 (6 7% )心动过缓 ,9例 (30 0 % )呼吸抑制 (SpO2 <90 %或RR <8次 /min) ,2例 (6 7% )苏醒后出现恶心症状 ,无呕吐。结论 REM镇痛作用强 ,作用时间短 ,重复或持续输注无蓄积 ,可根据麻醉深度和手术的需要快速而精确地调整给药剂量和速度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能较好地抑制手术刺激所致的应激反应 ,但应注意其呼吸抑制作用。REM为目前较为理想的麻醉性镇痛药 ,与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异丙酚 麻醉 手术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地佐辛在复合七氟醚上腹部手术患者中应用对七氟醚毒性及麻醉效果影响最佳剂量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志兵 汪国海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七氟醚上腹部手术患者中应用地佐辛对减轻七氟醚毒性、增强麻醉效果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行上腹部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麻醉诱导前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5m L、地佐辛0.1mg/k... 目的探讨复合七氟醚上腹部手术患者中应用地佐辛对减轻七氟醚毒性、增强麻醉效果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行上腹部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麻醉诱导前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5m L、地佐辛0.1mg/kg、地佐辛0.2mg/kg、地佐辛0.3mg/kg剂量静脉注射,后给予8%七氟醚静脉吸入麻醉诱导,麻醉诱导成功后给予琥珀酰胆碱0.15mg/kg静脉注射,并气管插管辅助通气,保持呼吸末七氟醚浓度在3%。分别观察并比较各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并计算麻醉深度,比较各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成功时(T1)、切皮时(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比较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B两组患者MAC水平均高于C、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患者术中MAP水平较其余两组更为稳定,术后C、D两组患者MAP水平较A、B两组更稳定,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B、C三组患者HR水平均稳定于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HR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均高于C、D两组,D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胃肠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A、B、C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在复合七氟醚上腹部手术患者中使用0.2mg/kg剂量有效减轻七氟醚毒性,可稳定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手术 七氟醚 地佐辛 麻醉
下载PDF
连续腰麻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传义 何柱良 +1 位作者 符丽 龚琰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硬麻(CSA)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连续瞑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 目的探讨连续硬麻(CSA)对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连续瞑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0.5—1.0ml,CEA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和追加0.75%罗哌卡因8~10ml,两组患者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10以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1h(T1)、术毕(T2)、术后24h(T3)、术后48h(T4)各时间点采血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自T2至T4较麻醉前延长(P〈0.05或0.01);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T2时较麻醉前延长(P〈0.05),T3时即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凝血酶时间(TT)T2至T3较麻醉前显著延长(P〈0.01),T4时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CSA组纤维蛋白原T1即开始降低,并一直持续至T4(P〈0.05或0.01),CEA组T2开始降低,并持续至T4(P均〈0.01)。上述各项指标麻醉后各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腰麻可预防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围术期的高凝状态,这可能有利于减少围术期血栓性并发症,对保障围术期老年患者的安全性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麻醉 凝血功能 老年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在烧伤病人的应用
9
作者 张志辉 陈国振 +3 位作者 李刚 陈传义 何柱良 陈杰 《海南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103-104,共2页
目的 采用瑞芬太尼(remifentanil,BEM)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烧伤削痂植皮手术,以观察其临 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烧伤手术42例术前常规给予镇静催眠类药,麻醉诱导给予氯胺酮1mg/kg,REM1μg/ kg(输注时间30秒),诱导完成后,麻醉维... 目的 采用瑞芬太尼(remifentanil,BEM)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烧伤削痂植皮手术,以观察其临 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烧伤手术42例术前常规给予镇静催眠类药,麻醉诱导给予氯胺酮1mg/kg,REM1μg/ kg(输注时间30秒),诱导完成后,麻醉维持给予氯胺酮41.7μg(/kg.h),REO.1μg(/kg·min)持续输注。术中根据 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及循环呼吸的变化.调整药物的输注速率,观察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变化, 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结果 患者术中安静入睡,咽喉反射存在,无明显呼吸抑制现象,呼吸、 循环功能平稳,无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等,术后在较短时间内苏醒。结论 瑞芬太尼与氯胺酮麻醉联合应用于烧 伤病人削痂植皮手术是一种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瑞芬太尼 氯胺酮 烧伤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神经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睡眠质量和疼痛程度的影响
10
作者 周晓琴 蒋昌宇 +1 位作者 方进龙 李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59-662,共4页
目的研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治疗中神经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睡眠质量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收治的60例PHN患者为观察对象,参... 目的研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治疗中神经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睡眠质量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方法为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收治的60例PHN患者为观察对象,参考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神经阻滞组(n=20)、脊髓电刺激组(n=20)、联合组(n=20)。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治疗后12周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乏力、视力模糊、嗜睡、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1、3、6、12周PSQI、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12周,3组患者PSQ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脊髓电刺激组、联合组患者PSQI、VAS评分均低于神经阻滞组,联合组PSQI、VAS评分均低于脊髓电刺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电刺激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100.00%,均明显高于神经阻滞组(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电刺激组与联合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神经阻滞和脊髓电刺激治疗相比,神经阻滞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PHN疗效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其疼痛,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神经阻滞 脊髓电刺激 睡眠质量 疼痛程度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永权 胡光祥 +1 位作者 付群 金孝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其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LS组)、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RS组)、药物卡托普利组(D组)、手术... 目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其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32只10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LS组)、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RS组)、药物卡托普利组(D组)、手术对照组(C组)。用ALC-NIBP无创血压测量系统测定大鼠血压,第10周实验结束后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45 mg/kg)麻醉SHR,迅速取出心脏测左心室质量指数。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左心室心肌组织结构,放射免疫法测定其eNOS和ET-1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型、II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含量。结果:与C组和LS组比较,RS组可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P<0.05),改善心肌组织结构,降低心肌组织中ET-1和增加eNOS的含量(P<0.05),降低I型胶原和增加III型胶原表达(P<0.05)。结论: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同时可改善和逆转左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 大鼠 自发性高血压 左心室重构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永权 胡光祥 +1 位作者 付群 金孝岠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96-901,共6页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细胞凋亡与Bcl-1/Bax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SHR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10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n=8):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LS组)、右侧星状节阻滞组(RS组)、药物卡托... 目的:研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细胞凋亡与Bcl-1/Bax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SHR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10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n=8):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组(LS组)、右侧星状节阻滞组(RS组)、药物卡托普利组(D组)、手术对照组(C组)。用ALC-NIBP无创血压测量系统测定大鼠血压,第10周实验结束后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45 mg/kg)麻醉SHR,取出心脏用TUNEL法测定左室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Bcl-2和Bax表达的含量。结果:与C组和LS组比较,RS组SHR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心肌Bcl-2表达明显增强(P<0.05),Bax表达明显减弱(P<0.05),Bcl-2/Bax比值增高(P<0.05)。结论:Bcl-2抗凋亡及Bax促凋亡蛋白表达参与SHR心肌细胞凋亡;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减轻左心室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节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心肌细胞 凋亡 Bcl-2 Bax
下载PDF
不同阴道给药黄体支持方案对激素替代治疗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翟国敏 高宇琳 +4 位作者 黄健初 赖文瑶 钟文彬 李泰康 周晓琴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5期112-114,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阴道给药黄体支持方案下,激素替代治疗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东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2月~2018年7月接受的535个周期的激素替代治疗FE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阴道给药方案分为A... 目的观察不同阴道给药黄体支持方案下,激素替代治疗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东莞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2月~2018年7月接受的535个周期的激素替代治疗FE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阴道给药方案分为A和B组。A组263个周期,均采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经阴道)配合地屈孕酮片(口服)方案;B组272个周期,采用黄体酮软胶囊(口服)配合地屈孕酮片(口服)方案。比较两组临床结局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胚胎着床率高于B组(P<0.05),早期流产率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激素替代治疗周期FET两种阴道给药黄体支持方案比较,采用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经阴道)配合地屈孕酮片(口服)方案患者胚胎种植率更高,早期流产率更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替代 周期冻融胚胎移植 生化妊娠 黄体支持
下载PDF
静脉单次注射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国振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8期566-566,共1页
关键词 人工流产 异丙酚 静脉麻醉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国振 陈传义 +3 位作者 张志辉 李刚 何柱良 陈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 评价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 4 2例 ,ASAⅠ~Ⅲ级 ,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 (CSA组 )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 (CEA组 )。比较两组麻醉效果 ,观察麻醉前后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 ,比较两组... 目的 评价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 4 2例 ,ASAⅠ~Ⅲ级 ,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 (CSA组 )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 (CEA组 )。比较两组麻醉效果 ,观察麻醉前后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 ,比较两组麻醉后循环波动情况 ,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CSA组感觉运动阻滞完善 ,术中无需辅助用药 ;其麻醉平面低于CEA组 (P <0 0 5 ) ,运动神经阻滞明显优于CEA组 (改良Bromage评分 ,P <0 0 1) ;CEA组有 5例 (2 3 8% )患者术中麻醉效果不满意 ,需用静脉辅助药 ,与CSA组比较 ,P =0 0 5 7。CSA组麻醉后 3min开始出现血压下降 ,CEA组麻醉后 15min开始出现血压下降 ,但CEA组血压下降幅度大于CSA组 (P<0 0 1) ,且CEA组有 11例 (5 2 4 % )术中出现低血压 ,需用麻黄碱处理 ,而CSA组仅 1例 (4 8% )术中出现低血压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CSA组术中并发症低于CEA组 (P <0 0 5 )。结论 CSA较CEA麻醉起效快 ,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完善 ,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 ,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用于老年患者的下肢手术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腰麻 下肢 外科手术 老年人 布比卡因
下载PDF
连续腰麻对老年病人下肢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传义 何柱良 +1 位作者 符丽 龚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26-1529,1534,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对老年病人下肢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病人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对老年病人下肢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病人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0.75%布比卡因和10%葡萄糖注射液1∶1体积混合)0.5~1.0ml,CEA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和追加0.75%罗哌卡因8~10ml,两组病人麻醉平面均控制在T10以下。分别于手术前一天早上(T0)、手术当日麻醉前(T1)、麻醉后1h(T2)、术毕(T3)、术后24h(T4)及术后48h(T5)各时间点检测血压(BP)、心率(HR),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并采静脉血检测血浆皮质醇(COR)和血糖(BS)。结果T0及T1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COR和BS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A组MAP、HR及RPP在T1时显著升高(与T0时比较,P<0.01),而在T2时即恢复至T0水平,并持续至T(5与T0比较,P>0.05);上述各指标在麻醉后各时点(T2~T5)与T1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COR在T1时显著升高(与T0比较,P<0.01),麻醉后(T2~T5)降低(与T0比较,P>0.05),麻醉后各时点(T2~T5)与T1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0.01);BS在T1时升高,与T0比较P<0.05,麻醉后降低,各时点与T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T1比较,T2至T5其降低则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0.01)。上述CSA各指标围术期的变化与CEA组相似,而且各时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SA用于老年病人下肢手术,能减轻病人围术期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脊髓 应激 老年
下载PDF
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用于下肢手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柱良 陈传义 王志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54-155,共2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吗啡(Mor)超前镇痛联合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下肢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96例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P组(左旋布比卡因组,L-Bup)和MP组(吗啡+左旋布比卡因,Mor+L-Bup),各48例,行L2、3或L3、4腰硬联合穿刺术。P... 目的:评价小剂量吗啡(Mor)超前镇痛联合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下肢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96例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成P组(左旋布比卡因组,L-Bup)和MP组(吗啡+左旋布比卡因,Mor+L-Bup),各48例,行L2、3或L3、4腰硬联合穿刺术。P组鞘内注射L-Bup 10 mg,MP组则为L-Bup 10 mg+Mor 0.5mg。两组均于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 cm,术后30 min行PCEA。结果:吗啡、左旋布比卡因联合使用组,其镇痛满意率和PCEA药量使用时间均大于单纯左旋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小剂量Mor超前镇痛联合术后PCEA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布比卡因 吗啡 超前镇痛 硬膜外自控镇痛
下载PDF
连续腰麻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传义 何柱良 +4 位作者 符丽 龚琰 陈国振 李伟风 蔡春芳 《临床外科杂志》 2008年第10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CSA)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状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连续腰麻组(CS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CEA组,对照组),每组20例。CSA组常规行连续腰麻穿刺置管,给予0.3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CEA组常规行连续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试验量2%利多卡因3ml和追加0.75%罗哌卡因8~10ml,两组患者麻醉平面均控制在胸10以下。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后1h(T1)、术毕(T2)、术后24h(T3)、术后48h(T4)各时间点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CSA组血浆黏度T2-T3降低(与T0比较,P<0.05或0.01),全血低切黏度T3-T4低于T0(P均<0.01)、全血中切黏度T2-T4均低于T0(P<0.05或0.01),全血高切黏度T3-T4低于T0(P<0.05或0.01);CEA组血浆黏度T1-T3降低(与T0比较,P<0.05或0.01),全血低切黏度T2-T3低于T0(P<0.05或0.01)、全血中切黏度仅T3低于T0(P<0.01),全血高切黏度T3-T4低于T0(P<0.05);上述各指标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腰麻同样可以改善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脊髓 血液流变学 老年患者
下载PDF
鞘内注射小剂量吗啡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刚 陈国振 《海南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16-17,共2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吗啡(Mor)鞘内注射超前镇痛联合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下肢骨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MP组(n=30例)和P组(n=30例)。两组病人均行L2、3或L3、4腰硬联合穿刺术。MP组通过Whitacre腰穿针鞘内注射... 目的评价小剂量吗啡(Mor)鞘内注射超前镇痛联合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下肢骨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MP组(n=30例)和P组(n=30例)。两组病人均行L2、3或L3、4腰硬联合穿刺术。MP组通过Whitacre腰穿针鞘内注射Mor0.5mg+左布比卡因(S-Bup)10mg;P组仅注入S-Bup10mg。两组均于硬膜外腔头向置管4cm,术后30min行PCEA,均使用相同的镇痛药液(0.225%S-Bup100ml,内含芬太尼0.2mg、氟哌利多3mg),负荷量5ml,持续背景输注量2ml,单次PCA量1ml,锁定时间15min。结果镇痛满意率(VAS≤3)MP组96.67%>P组80%(P<0.05),PCEA药量使用时间MP组(46.0±1.5)h>P组(39.0±1.6)h(P<0.05)。结论小剂量M0r鞘内注射超前镇痛联合术后PCEA镇痛效果满意,副作用少,是较好的联合镇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左布比卡因 超前镇痛 鞘内
下载PDF
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及凝血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麦振江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9年第9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及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8年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异体输血,观察组50例予以自体洗涤后红细胞悬液...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及凝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8年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异体输血,观察组50例予以自体洗涤后红细胞悬液输血。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量与住院时间、输血前与输血后4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出血量显著降低,住院时间及输血后4hPT、APTT显著缩短,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体血回收能够有效降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出血量,改善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回收 老年 全髋关节置换 围术期出血 凝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