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莞市HIV-1流行株pol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1
作者 何松美 梁金虎 +3 位作者 钟庆杨 曹焕焕 尹菊侦 王福祥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3年第6期9-13,共5页
目的了解东莞市HIV-1感染者的病毒流行特征及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东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284例,收取其基本人口学信息,采集血液样本并提取病毒R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段基因,应用... 目的了解东莞市HIV-1感染者的病毒流行特征及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东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284例,收取其基本人口学信息,采集血液样本并提取病毒RNA,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段基因,应用LaserGene、HIV BLAST、MEGA 6.0等生物学软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284例样本,最终成功获得269条HIV-1 pol基因序列。269份样本中,86.2%为男性,61.3%年龄<40岁,52.4%为未婚,异性性传播占比49.4%,同性性传播占比47.2%。269条pol基因序列中,共发现8种基因亚型,其中主要亚型为CRF07_BC(48.7%)、CRF01_AE(21.9%)和CRF55_01B(14.1%)。各个亚型感染者在性别和婚姻状况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和感染途径的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东莞市HIV-1亚型分布复杂多样,以CRF07_BC、CRF01_AE和CRF55_01B为主,且在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的HIV感染者中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序列分析 亚型分布
下载PDF
东莞地区儿童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殷思纯 尹红 +3 位作者 华莉 叶转弟 梁沛杨 罗北京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7期1006-1007,共2页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儿童轮状病毒(RV)无症状感染的状况。【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正常体检儿童粪便标本46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V。【结果】467例粪便标本检测到RV阳性标本115例,儿童RV无症状...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儿童轮状病毒(RV)无症状感染的状况。【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正常体检儿童粪便标本46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V。【结果】467例粪便标本检测到RV阳性标本115例,儿童RV无症状感染率为24.6%(115/467)。阳性标本主要来自6月龄至2岁儿童;检出高峰期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结论】东莞地区儿童RV感染率较高,儿童RV无症状感染与RV有症状感染的特点呈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 广东
下载PDF
2010年-2015年东莞市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曹焕焕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12期84-85,共2页
目的对2010年‐2015年东莞市艾滋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方法取2010年‐2015年东莞市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专题调查有关艾滋病监测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患者采取蛋白印迹法确认,对... 目的对2010年‐2015年东莞市艾滋病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方法取2010年‐2015年东莞市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专题调查有关艾滋病监测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患者采取蛋白印迹法确认,对HIV感染者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015年共检出1 082例HIV感染者,感染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流动人口、青壮年和男性居多,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性传播为主。结论加强东莞市监测力度是控制东莞市艾滋病严峻形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莞市 艾滋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东莞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林炳亮 谢冬英 +2 位作者 翟洁卿 黄育波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目的】分析东莞地区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点,为防控该病提供借鉴。【方法】现场调查92例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分析该病社区聚集流行的人口学、环境学及流行时间的特点。【结果】92例患者中男性占46.7%,15~60岁年龄段患者占65.2%,疫... 【目的】分析东莞地区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点,为防控该病提供借鉴。【方法】现场调查92例确诊为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分析该病社区聚集流行的人口学、环境学及流行时间的特点。【结果】92例患者中男性占46.7%,15~60岁年龄段患者占65.2%,疫区处于城乡结合部,为热带亚热带季候风地区,流行初期布雷指数为77,流行末期降至5以下;病例集聚于1社区,占总发病患者的70.7%,疫情流行半径在5公里以内;患者发热,关节痛,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95.1%,82.9%,75.6%。【结论】基孔肯雅热流行具有社区聚集性,疫区的亚热带气候及布雷指数有利于该病的流行,发热、关节痛和皮疹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热/临床 流行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状况调查——附276例检测报告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发武 张小红 +1 位作者 吴福全 陈万宁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3,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金胺-酚染色法加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276例慢乙肝患者(慢乙肝组)和140例腹泻儿童(腹泻组)及1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粪便标本有否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先用PCR法检测隐孢...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金胺-酚染色法加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276例慢乙肝患者(慢乙肝组)和140例腹泻儿童(腹泻组)及1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粪便标本有否隐孢子虫卵囊,阳性者先用PCR法检测隐孢子虫DNA,然后行内切酶分析确认;对隐孢子虫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度慢乙肝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3%(1/76)、3.3%(3/90)和10.9%(12/110),后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前两者,均为P<0.05。慢乙肝组的隐孢子虫感染率(5.8%,16/276)显著高于腹泻组(1.4%,2/140,P=0.039)和对照组(0.7%,1/140,P=0.013)。慢乙肝组隐孢子虫阳性患者的腹泻发生率、动物接触史明显高于阴性者;而农村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亦明显高于城市患者,均为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率高于健康体检者和腹泻患儿,说明慢乙肝患者对隐孢子虫的易感性增加,临床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隐孢子虫 感染 金胺-酚染色法 改良抗酸染色法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L-33、sST2、MCP-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劲 骆仲榆 +1 位作者 陈刘镇 林沛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7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及其受体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慢...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及其受体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纯慢性乙肝患者67例(慢性乙肝组),合并肝衰竭38例(肝衰竭组),同期选择50名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血清IL-33、sST2以及MCP-1水平,并根据Ishak病理评分对慢性乙肝组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定,比较不同肝纤维化程度患者的上述指标表达情况。结果慢性乙肝组与肝衰竭组的IL-33、sST2与MCP-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肝衰竭组的IL-33、sST2与MC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轻度肝纤维化组比较,中度肝纤维化组、重度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的IL-33、sST2与MCP-1均升高,且重度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IL-33、sST2与MCP-1水平高于中度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IL-33、sST2与MCP-1水平高于重度肝纤维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慢性乙肝组患者IL-33、sST2与MCP-1与Ishak评分呈正相关(r = 0.573、0.728、0.654,P < 0.05)。结论血清IL-33、sST2与MCP-1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病情加重有评估预测作用,对患者开展血清指标检验有助于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细胞介素-33
下载PDF
不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发武 王文琦 +3 位作者 吴福全 殷思纯 丁慧俊 王艳娜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或α-2b(PEG-IFNα-2a/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副作用,以优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α...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或α-2b(PEG-IFNα-2a/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副作用,以优化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分别给予PEG-IFNα-2a加利巴韦林(A组)和PEG-IFNα-2b加利巴韦林(B组)治疗48周,检测基线及治疗4周、l2周、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时的血清HCV-RNA水平,比较两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VR)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以及复发率与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RVR、EVR、ETVR、SVR、复发率分别为46.7%、63.3%、86.7%、80.0%、6.7%和40.0%、56.7%、80.0%、76.7%、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安全性情况相似,未见严重的不良事件,总体耐受性好。结论两种现有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或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和耐受性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治疗
下载PDF
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非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钟庆杨 殷思纯 +3 位作者 陈桂轩 何松美 林沛基 张峰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6期79-81,共3页
目的:考察HIV感染者抗病毒疗效的非治疗影响因素。方法:依据治疗指南对177例HIV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随访。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测定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疗效的非治疗因素。结... 目的:考察HIV感染者抗病毒疗效的非治疗影响因素。方法:依据治疗指南对177例HIV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随访。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后测定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疗效的非治疗因素。结果:治疗后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36.9±78.0)个/μL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87.3±65.3)个/μL(P<0.01)。经多元回归分析,年龄、BMI指数、感染途径和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抗病毒治疗非治疗影响因素的影响因素。结论:增加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营养水平有助于改善HIV感染者的抗病毒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抗病毒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尹红 殷思纯 +2 位作者 罗北京 黄莹 王玉博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年第6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IDA)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因再发性腹痛就诊的患儿中,抽取13C呼气试验阳性者26例为观察组,13C呼气试验阴性者22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血清铁蛋白(SF)和血常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SF...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缺铁性贫血(IDA)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因再发性腹痛就诊的患儿中,抽取13C呼气试验阳性者26例为观察组,13C呼气试验阴性者22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血清铁蛋白(SF)和血常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SF、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白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儿童IDA发病有关,Hp感染可能是IDA的发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缺铁性贫血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文琦 Cram AR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提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重叠感染的认识。方法对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1999年 1月 - 2 0 0 0年 6月确诊的 4 6例HIV/HBV重叠感染进行分析。结果HIV/HBV重叠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 :长期发热 (5 3 4 % ... 目的提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重叠感染的认识。方法对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1999年 1月 - 2 0 0 0年 6月确诊的 4 6例HIV/HBV重叠感染进行分析。结果HIV/HBV重叠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 :长期发热 (5 3 4 % )、近期消瘦 (47 8% )、全身酸痛 (6 9 6 % )、浅表淋巴结肿大 (45 7% )、慢性腹泻 (2 3 9% )及瘙痒性皮炎 (13 0 % )。HB sAg、HBeAg双阳性为 5 2 2 % ;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微异常为 6 5 2 % ;病死率为 2 8 3%。结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HIV/HBV重叠感染诊断的警惕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重叠感染
下载PDF
男性静脉吸毒人员中弓形虫感染的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桂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966-966,共1页
关键词 男性 静脉吸毒 弓形虫感染 吸毒时间
下载PDF
东莞地区265例住院麻疹临床特征分析
12
作者 吴福全 刘军 +6 位作者 邝明子 王文琦 殷思纯 李发武 陈桂轩 夏宪照 程元桥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71-72,70,共3页
目的探讨3年来麻疹的流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以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麻疹。方法对东莞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265例麻疹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4个月的婴幼儿至48岁的成年人均有麻疹发病,以6... 目的探讨3年来麻疹的流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以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麻疹。方法对东莞市人民医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265例麻疹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4个月的婴幼儿至48岁的成年人均有麻疹发病,以6个月至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56.2%。城镇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明显高于农村和外来工的儿童。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多在38~39℃之间。成人麻疹多为不典型,并发症多,以腹泻较常见。麻疹抗体IgM检测阳性率为86.4%。结论婴幼儿仍为目前麻疹的高发人群,在春夏季节,密切接触者发病率高。加强农村和外来工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尤为重要和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临床特征 分析
下载PDF
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STAT3、IL-2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黎绍球 殷思纯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6期953-957,共5页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水平、血清白介素-22(IL-22)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92例EV71感染HFMD患儿为HFMD组...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表达水平、血清白介素-22(IL-22)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92例EV71感染HFMD患儿为HFMD组,另选取92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比较健康组与HFMD组一般资料;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PBMC中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22水平;按EV71感染HFMD严重程度将HFMD患儿分为轻症组(64例)、重症组(28例),比较不同严重程度HFMD患儿PBMC中STAT3及血清IL-22水平;Pearson法分析EV71感染HFMD患儿PBMC中p-STAT3表达水平、血清IL-22水平与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HFMD组EV71感染HFMD患儿白细胞水平、PBMC中p-STAT3表达水平及血清IL-22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t=11.479、22.625、13.464,P<0.05),年龄、男/女比例、PBMC中STAT3水平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χ^(2)=0.761、0.359、0.631,P=0.448、0.549、0.529);重症组EV71感染HFMD患儿PBMC中p-STAT3及血清IL-22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t=8.887、8.482,P<0.05),PBMC中STAT3水平与轻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5,P=0.144);EV71感染HFMD患儿PBMC中p-STAT3表达水平、血清IL-22水平与白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r=0.452、0.476,P<0.05)。结论EV71感染HFMD患儿外周血中p-STAT3、IL-22水平较高,二者有望成为判断EV71感染HFMD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白介素-22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14
作者 钟剑波 殷思纯 +2 位作者 黎绍球 钟庆杨 钟慧筠 《当代医学》 2022年第25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和HBV抗病毒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清蛋白(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转阴率(96.67%)和HBeAg转阴率(9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HBV-DNA的复制,有助于乙肝转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乙型肝炎病毒 失代偿期肝硬化 肝功能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浆中LncRNA PVT1、微RNA-31-5p表达水平与炎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黎绍球 殷思纯 林沛基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2465-2469,共5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微RNA-31-5p(miR-31-5p)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人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炎症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180例CHB病人...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微RNA-31-5p(miR-31-5p)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人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炎症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180例CHB病人为CHB组,所有病人均行肝穿刺活检,根据CHB病人炎症损伤程度分为G1组(66例),G2组(58例),G3组(41例),G4组(15例),根据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组,无明显肝纤维化(S0,S1)组(64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S3)(78例),早期肝硬化(S4)组(38例)。同时选取5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收集CHB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分别检测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等指标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血清中LncRNA PVT1、miR-31-5p表达水平进行检测,Pearson法分析LncRNA PVT1、miR-31-5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CHB病人血清中LncRNA PVT1(1.52±0.31、1.93±0.47、2.57±0.63、3.42±1.0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68±0.23,且LncRNA PVT1表达水平随着炎症损伤程度加重而升高,miR-31-5p表达水平(0.85±0.22、0.79±0.18、0.63±0.14、0.50±0.11)低于对照组0.96±0.24,且miR-31-5p表达水平随着炎症损伤程度加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病人TNF-α(108.13±30.32)ng/L、IL-6(68.50±22.59)ng/L、IL-1β(358.92±36.80)ng/L、IL-10(75.25±18.99)ng/L、Hs-CRP(11.22±3.15)mg/L、ALT(57.13±9.34)U/L、AST(37.86±5.56)U/L、GGT水平(33.21±10.62)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8.49±19.88)ng/L、(19.12±3.21)ng/L、(169.05±5.24)ng/L、(16.56±2.34)ng/L、(1.68±0.56)mg/L、(24.62±7.95)U/L、(22.32±4.26)U/L、(26.94±8.32)U/L](P<0.05);CHB组病人血清中LncRNA PVT1表达与TNF-α、IL-6、IL-1β、IL-10、Hs-CRP、ALT、AST、GGT均呈正相关(P<0.05),miR-31-5p与TNF-α、IL-6、IL-1β、IL-10、Hs-CRP、ALT、AST、GGT均呈负相关(P<0.05);CHB病人血清中LncRNA PVT1、miR-31-5p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36,P<0.05)。结论CHB病人血清中LncRNA PVT1表达升高,miR-31-5p表达降低,且二者均与炎症损伤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RNA 长链非编码 人浆细胞瘤转化迁移基因1(PVT1) 微RNA-31-5p 相关性
下载PDF
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林沛基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3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究替诺福韦酯(TDF)、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6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ETV治疗,研究... 目的探究替诺福韦酯(TDF)、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6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ETV治疗,研究组给予TD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与HBeAg阴转率、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ALT水平组间、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水平交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24、36、48、60周,两组ALT水平均低于前一时间点,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36周,研究组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60周,两组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24、36、48、60周,两组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36、48、60周,两组IL-10水平均高于前一时间点,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ETV相比较,TDF治疗CHB抗乙肝病毒作用更早,可促进肝功能恢复,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诺福韦酯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 肝功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改变 被引量:8
17
作者 殷思纯 翟洁卿 +2 位作者 尹红 罗北京 华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5-906,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改变。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1例肝硬化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以下简称尿微量蛋白)进行了检测,并采用脲酶法测定了血尿素氮。结果所测尿微量蛋白在肝硬化...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改变。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1例肝硬化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以下简称尿微量蛋白)进行了检测,并采用脲酶法测定了血尿素氮。结果所测尿微量蛋白在肝硬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浓度在肝功能Child A,B,C级各组中依次升高。血尿素氮仅在肝功能Child C级组中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肝功能越差肾损害越严重;尿微量蛋白能早期发现肝硬化肾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肾功能 尿微量蛋白 肾损害
下载PDF
猪苓多糖联合乙肝疫苗及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程元桥 董伟 +1 位作者 王文琦 吴福全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3-845,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方法将130例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轻重等指标基本一致。治疗Ⅰ组采用猪苓多糖0.5g/次,3次/d,乙肝疫苗20μg皮下注射,1次/月,... 目的探讨联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方法。方法将130例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轻重等指标基本一致。治疗Ⅰ组采用猪苓多糖0.5g/次,3次/d,乙肝疫苗20μg皮下注射,1次/月,拉米夫定100mg/d,疗程12个月。治疗Ⅱ组采用猪苓多糖和乙肝疫苗,方法相同,再加潘生丁75mg/d,每晚睡前顿服,疗程12个月。治疗Ⅲ组采用拉米夫定100mg/d,疗程12个月。结果治疗Ⅰ组和Ⅲ组的患者其HBV-DNA在开始治疗后迅速转阴,其转阴率都明显高于治疗Ⅱ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Ⅰ组HBV-DNA转阴率高于治疗Ⅲ组,在疗程结束时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治疗Ⅰ组和治疗Ⅲ组明显高于治疗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Ⅰ组比治疗Ⅲ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出近12%。在治疗Ⅲ组YMDD变异率最高,为14.3%,治疗Ⅱ组为9.3%,治疗Ⅰ组最低,为6.7%。结论猪苓多糖联合乙肝疫苗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明显提高HBV-DNA转阴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并可降低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率。此方案疗效确切,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治疗 乙肝疫苗 猪苓多糖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疗效观察 血清转换率 抗-HBe HBeAg DNA HBV 转阴率 显著性 联合治疗 皮下注射 YMDD 抗HBE 乙肝病毒 疗程 患者 潘生丁 治疗后 变异率 发生率
下载PDF
小儿麻疹3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翟洁卿 殷思纯 +2 位作者 陈桂轩 钟庆杨 何松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12期984-985,共2页
目的分析小儿麻疹临床特点,探讨小儿麻疹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9月收治临床诊断为麻疹的300例患儿,分析患儿的特点、观察记录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麻疹以常在1~6月发病;1... 目的分析小儿麻疹临床特点,探讨小儿麻疹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1年9月收治临床诊断为麻疹的300例患儿,分析患儿的特点、观察记录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对应的治疗措施。结果麻疹以常在1~6月发病;1岁以内的婴儿患病率高;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及呼吸道症状,常伴有并发症,并引起对应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论对感染的患儿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并切实搞好计划怀孕妇女和儿童的麻疹计划免疫,保证免疫接种效率,及时控制感染源,防止麻疹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麻疹 临床特点 预防
下载PDF
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55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哈明昊 黎小珊 +2 位作者 卢晓玲 温庆辉 张曼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02-1604,共3页
目的:分析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妊娠期乙型肝炎携带者(无症状妊娠组)及正常妊娠女性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集中于妊娠的中、晚期.与无... 目的:分析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妊娠期乙型肝炎携带者(无症状妊娠组)及正常妊娠女性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集中于妊娠的中、晚期.与无症状妊娠组比较,慢乙型肝炎妊娠组患者肝功能损害表现为ALT、AST、TBIL及DBIL明显升高(210.2U/L±144.7U/L vs22.7U/L±11.6U/L;197.3U/L±113.8U/L vs19.1U/L±14.9U/L;64.9μmol/L±37.8μmol/L vs6.8μmol/L±5.8μmol/L;44.2μmol/L±23.8μmol/L vs4.8μmol/L±2.2μmol/L,均P<0.05),白蛋白、PTA降低(31.3G/L±7.3G/L vs35.8G/L±4.7G/L;66.4%±8.6%vs82.1%±8.7%,均P<0.05).患者的病毒学特征表现为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结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多集中于妊娠的中、晚期;临床类型以中、重度为主;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可作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E抗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