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3与干扰素-γ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文振 蒲荣 陈忠城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13期88-89,共2页
目的检测异位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3与IFN-γ的水平,探讨其在异位性皮炎中的发病机制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进行治疗的异位性皮炎患者35例及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正常人。取两组的清晨外周血,采... 目的检测异位性皮炎患者外周血中IL-13与IFN-γ的水平,探讨其在异位性皮炎中的发病机制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进行治疗的异位性皮炎患者35例及同期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5例正常人。取两组的清晨外周血,采用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外周血IL-13和IFN-γ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异位性皮炎组外周血中的IL-13水平比健康组显著增高(P<0.05),异位性皮炎组外周血中IFN-γ水平比健康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异位性皮炎患者的Th1/Th2水平与健康人群不同,Th1/Th2水平变化很可能是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性皮炎 白细胞介素-13 干扰素-Γ
下载PDF
针刺穴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春宇 蒲荣 +1 位作者 郑文振 何兴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14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 12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各项康复指标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 目的探讨针刺穴位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 12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各项康复指标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卒中痉挛的原因和特点,加用局部和整体针刺穴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穴位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康复效果
下载PDF
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改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春宇 蒲荣 +1 位作者 郑文振 何兴辉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6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改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微调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目的探讨微调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改善腰背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微调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学性能相关指标如AP、PT和F/E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强调改善经筋的微调手法治疗,对于改善病情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调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肌 生物力学性能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文振 蒲荣 +1 位作者 杨柳 尹丽群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2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玫瑰糠疹的患者58例,随机分成研究者与对照组,各有29例,研究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观察效果。结果研...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玫瑰糠疹的患者58例,随机分成研究者与对照组,各有29例,研究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观察效果。结果研究者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窄谱中波紫外线 玫瑰糠疹
下载PDF
妊娠期梅毒临床治疗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尹丽群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14期3042-3043,共2页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以期降低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选取妊娠期梅毒患者98例,根据临床诊断及患者孕期情况,将患者分为三个组,孕早期发现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孕16周以内)为Ⅰ组36例,孕...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以期降低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选取妊娠期梅毒患者98例,根据临床诊断及患者孕期情况,将患者分为三个组,孕早期发现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孕16周以内)为Ⅰ组36例,孕中晚期发现进行治疗的患者(16周以后)为Ⅱ组34例,分娩时或临产前发现梅毒感染未作相关治疗的患者Ⅲ组28例。对于Ⅰ组和Ⅱ组患者进行肌内注射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采用口服红霉素代替治疗。结果:不同治疗组间Ⅰ组、Ⅱ组、Ⅲ组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均出现依次升高趋势,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分期越严重,对于妊娠结局影响越大。与潜伏期比较,Ⅰ期、Ⅱ期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应及早进行梅毒筛查和治疗,可降低妊娠早产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母婴预后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梅毒临床治疗妊娠结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