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氏针联合微型锚钉治疗新鲜锤状指患者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李丙法 朱静 +1 位作者 张廷帅 王国胜 《医药前沿》 2024年第31期77-79,共3页
目的:观察克氏针联合微型锚钉治疗新鲜锤状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骨科收治的新鲜锤状指26例,皆采用克氏针联合微型锚钉治疗,均通过门诊或者电话进行随访,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远侧指骨间关节... 目的:观察克氏针联合微型锚钉治疗新鲜锤状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东莞松山湖东华医院骨科收治的新鲜锤状指26例,皆采用克氏针联合微型锚钉治疗,均通过门诊或者电话进行随访,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远侧指骨间关节背伸固定范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评价疗效。结果:26例新鲜锤状指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8.50±5.50)min,平均术中远侧指骨间关节背伸固定范围(8.55±1.45)°,平均住院天数(2.5±1.5)d。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5个月;末次随访时锤状指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7±0.3)周;按Crawford报道的疗效评价方法评定疗效:优23例,良、可和差各1例,优良率92.3%。26例中术后2例出现克氏针钉道感染,拔除克氏针后通过换药愈合,1例远侧指骨间关节屈曲功能受限。结论:克氏针联合微型锚钉治疗新鲜锤状指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满意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 微型锚钉 锤状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癫痫发作致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诊治分析
2
作者 李铭章 段洪凯 +7 位作者 高飞 王国胜 李丙法 姜鑫 李显 周利峰 谷世豪 胡明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9期928-931,共4页
目的分析癫痫发作致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3-04行手术治疗的8例癫痫发作致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选择胸大肌三角肌间隙作为手术入路,行关节复位后空心钉固定骨折块,必... 目的分析癫痫发作致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23-04行手术治疗的8例癫痫发作致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选择胸大肌三角肌间隙作为手术入路,行关节复位后空心钉固定骨折块,必要时行肩胛下肌内移填充,观察术后情况。末次随访根据患者主观满意度、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UCLA肩关节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9~7.5个月,平均6.2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脱位、肱骨头坏死等不良情况。末次随访,患者主观满意度情况为:2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疼痛VAS评分0~2分2例,3~4分4例,5~6分2例;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前屈平均133.6°(123.1°~144.1°),外展平均126.5°(114.8°~138.2°),外旋平均35.1°(20.8°~49.4°);UCLA肩关节评分平均29.3(26.5~32.1)分。结论对于癫痫发作致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若肱骨头关节缺损面小于40%时采用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并达到改善肩关节功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肩关节后脱位 反Hill-Sachs损伤
原文传递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侧方血管安全区的MRI影像研究
3
作者 高飞 段洪凯 +4 位作者 覃达贤 王洪伟 王青云 李显 张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9-1126,共8页
目的通过MRI影像研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手术入路椎体侧方节段血管的解剖特征,评估其潜在的血管安全区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07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腰腿痛患者腰椎MR... 目的通过MRI影像研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手术入路椎体侧方节段血管的解剖特征,评估其潜在的血管安全区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07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腰腿痛患者腰椎MRI资料。测量L_(1~5)左侧椎体侧方节段血管发出角度、血管走行角度、血管长度、椎体不同Moro交界区节段血管间距及其与同序列椎体边缘(尾端为I,头端为S)的距离。将腹部大血管、椎体侧方血管之间的间隙设定为腰椎侧方血管安全区,测量安全区范围(即血管间面积);将腰椎间盘中前1/3作为模拟穿刺中心、直径22 mm区域为模拟通道区域,统计通道内发现血管的比例;并统计L5椎体无明确节段血管走行及血管发出角度<90°的比例。结果除L_(4)和L5节段血管发出角度,L_(1)和L_(2)间、L_(4)和L5间血管走行角度,以及L_(1)~L_(4)间椎体侧方节段血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椎体节段血管发出角度、走行角度及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oroⅠ~Ⅳ各区交界L_(1)、2、L_(2)、3血管间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区交界L_(3)、4、L_(4)、5血管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2)、3血管间距在Ⅱ、Ⅲ区交界和Ⅲ、Ⅳ区交界间,以及L_(3)、4血管间距在Ⅰ、Ⅱ区交界和Ⅲ、Ⅳ区交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相邻椎体血管间距在不同Moro交界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Ⅰ、Ⅱ区交界L_(2)I与L_(3)S之间,Ⅱ、Ⅲ区交界L_(3)I与L_(4)S之间,Ⅲ、Ⅳ区交界L_(2)I与L_(3)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节段尾端距离与下一节段头端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区交界间比较:除Ⅰ、Ⅱ区交界与Ⅱ、Ⅲ区交界间L_(3)S,以及Ⅰ、Ⅱ区交界与Ⅱ、Ⅲ区交界和Ⅲ、Ⅳ区交界间L5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节段血管至同序列椎体边缘间距在不同Moro交界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通道内发现血管的总体比例为40.19%(43/107),其中L_(1)(41.12%,44/107)、L5(18.69%,20/107)节段发现血管比例高于其他节段,在MoroⅠ区(46.73%,50/107)、Ⅱ区(32.71%,35/107)通道内发现血管比例高于Ⅲ区,而在MoroⅢ区通道内未发现L_(1)、L_(2)节段血管存在(χ^(2)=74.950,P<0.001)。同时,26.17%(28/107)L5椎体侧方未发现节段血管走行,且27.10%(29/107)L5椎体侧方血管发出角度<90°。结论L_(1)、L5节段血管在MoroⅠ区、Ⅱ区最容易出现损伤,应避免在L_(4)、5Ⅲ、Ⅳ区交界放置OLIF通道;通常在椎间隙头侧椎体边缘放置固定针较安全,而L_(1)、2(Ⅰ、Ⅱ区交界)、L_(3)、4(Ⅲ、Ⅳ区交界)、L_(4)、5(Ⅱ、Ⅲ、Ⅳ区交界)在椎间隙尾侧椎体边缘放置固定针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节段血管 MRI 影像学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