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湿地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1
作者 霍向伟 樊恩源 +2 位作者 黄瑛 张士华 侯晓蕾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86,共4页
采用实地调查、专家座谈、查阅文献、收集数据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山东省东营湿地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4项生态环境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湿地不同利用形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 采用实地调查、专家座谈、查阅文献、收集数据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山东省东营湿地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4项生态环境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湿地不同利用形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滩涂进行水产养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国民食品需要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工业等其他发展方式相比,水产养殖对水体、气候变化等的负面影响较小,经过生态示范区的合理规划建设将会更好地起到平衡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共同发展。并对东营市水产养殖规划发展提出几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 渔业 影响评价
下载PDF
2008年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志忠 段登选 +5 位作者 张金路 陈述江 杜兴华 刘艳春 隋凯港 赵磊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29-35,共7页
于2008年5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分别对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为177.23±55.56 g.m-2,软体动物占据绝对优势;各潮带丰水期底栖动物生物量较枯水期增加,且低潮带>中... 于2008年5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分别对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为177.23±55.56 g.m-2,软体动物占据绝对优势;各潮带丰水期底栖动物生物量较枯水期增加,且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平均为573.07±125.60 m-2,软体动物栖占据绝对优势,丰水期底栖动物栖息密度较枯水期升高。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泥螺(Bullacta exarata)、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青蛤(Cyclina sinensis)、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托氏昌螺(Umbonium thomasi)和短文蛤(Meretrix pethechialis)等种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量 黄河入海口 潮间带
下载PDF
黑鲷养殖实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蒋万钊 《河北渔业》 2011年第9期22-23,共2页
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又名黑加吉,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因其对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强,食物广泛,而受到养殖者的重视。近年来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黑... 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又名黑加吉,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又因其对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强,食物广泛,而受到养殖者的重视。近年来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黑鲷池塘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技术总结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实用技术 黑鲷 黄河三角洲地区 池塘养殖技术 水产研究所 经济鱼类 营养丰富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蒋万钊 刘艳春 +1 位作者 陈少伟 苑春亭 《河北渔业》 2006年第9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日本对虾 混养技术 梭子蟹 海水池塘养殖 黄河三角洲地区 经济效益 水产研究所 沿海地区
下载PDF
池塘健康养殖半滑舌鳎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蒋万钊 《河北渔业》 2008年第9期30-30,65,共2页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健康养殖 试验 池塘 近海海区 底层鱼类 最适水温 养殖品种
下载PDF
伊乐藻在滨海盐碱地蟹池的利用及耐盐性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艳春 蒋万钊 张士华 《河北渔业》 2012年第11期8-10,共3页
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耐低温、营养丰富的沉水植物,是多种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优良天然饵料,被誉为沉水植物的娇子,上世纪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引进后[1],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广泛应用,已成为河... 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耐低温、营养丰富的沉水植物,是多种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优良天然饵料,被誉为沉水植物的娇子,上世纪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引进后[1],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广泛应用,已成为河蟹、小龙虾(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池塘中优选的水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乐藻 滨海盐碱地 耐盐性 试验 利用 蟹池 沉水植物 营养丰富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菲律宾蛤仔底播移植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蒋万钊 刘艳春 张士华 《河北渔业》 2010年第4期22-22,41,共2页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地区 菲律宾蛤仔 移植 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帘蛤科 俗称
下载PDF
环形网在黑鲷与日本对虾混养池中的使用效果
8
作者 刘艳春 蒋万钊 +1 位作者 石惠丽 刘志国 《渔业现代化》 2008年第4期44-46,共3页
为在虾池中混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特在虾池中设置环形网。在环形网内养殖黑鲷,并设置集鱼网箱以驱赶的方式将黑鲷集中捕捞;在环形网外边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通过移植藻钩虾(Amphithoe japonica)、拟沼螺(Assimin... 为在虾池中混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特在虾池中设置环形网。在环形网内养殖黑鲷,并设置集鱼网箱以驱赶的方式将黑鲷集中捕捞;在环形网外边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通过移植藻钩虾(Amphithoe japonica)、拟沼螺(Assiminea sp.)等为对虾提供生物饵料。在2 hm2的虾池中养殖黑鲷产量4 330 kg,捕捞成活率100%,对虾产量为1 100 kg,获利6万余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网 黑鲷 日本对虾 混养 生物饵料
下载PDF
日本对虾池塘网箱套养蓝宝石鱼技术
9
作者 蒋万钊 张士华 +2 位作者 刘艳春 陈少伟 苑春亭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对虾池塘 技术总结 网箱 石鱼 套养 日本 石首鱼科 水产研究所 pH范围 鲈形目
下载PDF
黑鲷池塘养殖技术
10
作者 蒋万钊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8-39,共2页
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又名黑加吉,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黑鲷池塘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一、... 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又名黑加吉,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黑鲷池塘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有关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一、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池塘条件 池塘应选择交通方便、水源清新充足、没有“三废”污染、进排水便利的海边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技术 黑鲷 黄河三角洲地区 “三废”污染 水产研究所 经济鱼类 营养丰富 池塘条件
下载PDF
野生半滑舌鳎苗种诱食驯化试验
11
作者 蒋万钊 刘艳春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驯化试验 苗种 诱食 野生 海水养殖品种 黄河三角洲 供不应求
下载PDF
海水混养技术之二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形网养殖黑鲷与日本对虾技术小结
12
作者 刘艳春 张士华 +2 位作者 蒋万钊 苑春亭 石惠丽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4-57,共4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数万公顷的海水虾池需要进行品种结构调整,2006年,我们在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的虾池中进行了黑鲷与13本对虾混养试验,仅黑鲷养殖取得了成功,但对虾没有产量,同时黑鲷在捕捞的过程中由于损伤严重,捕捞...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数万公顷的海水虾池需要进行品种结构调整,2006年,我们在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的虾池中进行了黑鲷与13本对虾混养试验,仅黑鲷养殖取得了成功,但对虾没有产量,同时黑鲷在捕捞的过程中由于损伤严重,捕捞后暂养1天死亡率超过10%,20天死亡率接近50%。经过分析认为是如下原因所致:一是池塘面积(70亩)过大,导致收捕时黑鲷起捕率低、拉网和收捕时黑鲷互相碰撞扎伤严重;二是虾池淤泥较多,多次拉网使得黑鲷口腔和鳃内呛泥,造成窒息;三是由于拉网次数过多黑鲷受到惊吓,体力受损、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下降。对虾没有产量的原因是被黑鲷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地区 日本对虾 黑鲷 养殖 环形网 技术 品种结构调整 水产研究所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黑鲷苗种大棚越冬试验
13
作者 蒋万钊 《河北渔业》 2008年第7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越冬试验 黄河三角洲地区 黑鲷 苗种 大棚 底层鱼类 集约化养殖 沿海地区
下载PDF
海捕半滑舌鳎苗种培育试验
14
作者 蒋万钊 刘艳春 苑春亭 《河北渔业》 2006年第10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苗种成活率 半滑舌鳎 培育试验 海水养殖品种 人工育苗技术 黄河三角洲地区 养殖业发展 发展速度
下载PDF
青苔在池塘生态养虾中的利用
15
作者 刘艳春 张士华 +1 位作者 苑春亭 蒋万钊 《河北渔业》 2006年第12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养虾池 青苔 生态 池塘 生长繁殖 敌害生物 丝状藻类 大量死亡
下载PDF
池塘黑鲷苗种健康培育试验
16
作者 蒋万钊 刘艳春 +3 位作者 苑春亭 陈少伟 刘志国 宋凯 《河北渔业》 2007年第5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黑鲷 培育试验 名贵经济鱼类 健康 苗种 池塘 山东沿海 集约化养殖
下载PDF
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艳芬 张杰 +3 位作者 马毅 单凯 靳晓华 王进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04-2911,共8页
基于1995和1999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改道清8汊(1996年)前后的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现行流路入海口处)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基于1995和1999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改道清8汊(1996年)前后的1995—1999年黄河三角洲东部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现行流路入海口处)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5—1999年,保护区湿地仍以天然湿地为主,人工湿地比重极小,期间非湿地面积大幅增加,而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则呈下降趋势,其中,裸露淤泥质滩涂和沼泽湿地面积明显萎缩;尽管保护区湿地景观类型、形状、结构的变化程度不均一,且各景观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团聚程度变化不均衡,但总的看来,保护区景观整体结构趋于复杂化,破碎化程度有所加深,内部各景观类型从大块连续的镶嵌分布向小块离散分布转变;影响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3个:黄河改道、黄河断流和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道 黄河三角洲 湿地 景观格局
原文传递
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志忠 张金路 +5 位作者 陈述江 杜兴华 段登选 刘艳春 蒋万钊 赵磊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7-661,共5页
为了解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于2008年和2009年黄河枯水期的5月和丰水期的8月分别对黄河入海口5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5种,其中软体动物26种、甲壳动物22种、多毛类12种、... 为了解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于2008年和2009年黄河枯水期的5月和丰水期的8月分别对黄河入海口5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5种,其中软体动物26种、甲壳动物22种、多毛类12种、腔肠动物2种、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各1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构成潮间带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929.60±356.53)/m2,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69.92±7.31)g/m2。在栖息密度组成中,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其次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其他类群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44±0.4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57±0.15,Pielou均匀度指数0.42±0.11。年平均去灰干重(13.96±0.61)g(AFDW)/m2,年次级生产力(11.26±0.62)g(AFDW)/(m2.a),P/B值平均(0.89±0.11)/a,表明黄河入海口潮间带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所占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 次级生产力 潮间带 黄河入海口
原文传递
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米氏凯伦藻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鑫鑫 唐学玺 +3 位作者 姜爽 袁梦琪 刘艳芬 周斌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1-496,共6页
实验生态条件下从种群、细胞和亚细胞等不同生物组织层次上研究了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低溴代的多溴联苯醚—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海洋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1)... 实验生态条件下从种群、细胞和亚细胞等不同生物组织层次上研究了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低溴代的多溴联苯醚—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海洋赤潮微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1)当BDE-47大于等于0.009 mg/L时,米氏凯伦藻的种群增长已经受到抑制,因此BDE-47对米氏凯伦藻种群增长有显著的急性毒性胁迫作用,96 h半数效应浓度(96 h-EC50)为0.219 mg/L。(2)在0.250 mg/L BDE-47的亚急性毒性胁迫下,米氏凯伦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随着时间呈现先诱导升高后明显抑制的现象(P<0.05);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逐渐降低(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逐渐降低(P<0.05)。基于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GR是较为灵敏的一种生化标志物。(3)透射电镜(TEM)的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过18d、0.250 mg/L BDE-47胁迫的米氏凯伦藻细胞膨胀,胞内基质出现许多高电子密度区域及大的透明空泡,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受到明显破坏作用。因此,BDE-47在不同组织层次上对米氏凯伦藻产生了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这为全面了解BDE-47毒性以及其规范使用和正确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溴联苯醚 米氏凯伦藻 种群增长 抗氧化系统 超微结构 毒性效应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虾池人工生态净化技术试验
20
作者 张士华 刘艳春 +1 位作者 苑春亭 贺峰 《齐鲁渔业》 2009年第2期24-26,共3页
2007年,我们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老虾池进行了人工生态净化试验,通过引进移植伪才女虫、沙蚕、四角蛤蜊、杂色蛤、青苔、藻钩虾、蜾赢蜚、拟沼螺等多种生物,在虾池建立新的生态系统,使虾池的水质、底质得到净化,在对虾养殖中取得... 2007年,我们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老虾池进行了人工生态净化试验,通过引进移植伪才女虫、沙蚕、四角蛤蜊、杂色蛤、青苔、藻钩虾、蜾赢蜚、拟沼螺等多种生物,在虾池建立新的生态系统,使虾池的水质、底质得到净化,在对虾养殖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地区 生态净化 人工生态 虾池 技术试验 净化试验 四角蛤蜊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