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肿瘤中ADAMTS13活性与TSP1水平改变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彩凤 赵霞 +4 位作者 韩芳 贾琦 王椋 鲁光 丁慧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4-1298,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水平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 目的: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von Willebrand factor cleaving protease,ADAMTS13)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及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水平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2例恶性血液肿瘤(包括20例急性白血病,48例恶性淋巴瘤,1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45例与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血浆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组血浆中的v WF抗原和TSP1水平,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2组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水平。结果:初发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2.31±21.82)%(P<0.05);v WF抗原水平和TSP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初发组血浆中ADAMTS13活性(71.48±19.62)%低于治疗后缓解组(89.84±20.70)%(P<0.05);初发组v WF抗原水平高于治疗后缓解组(P<0.05)。在82例初发恶性血液肿瘤中有25例合并感染,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ADAMTS13活性(49.80±18.44)%明显低于无感染组(73.82±21.41)%(P<0.05);感染组v WF抗原水平与TSP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组(P<0.05)。治疗过程中有8例发生了血栓事件,发生血栓事件的患者血浆中ADAMTS13活性较无血栓组明显降低(P<0.05);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有1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结论: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降低和TSP1水平升高,而发生感染及血栓事件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ADAMTS13活性进一步降低。检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的ADAMTS13活性和TSP1水平有可能更好地预防感染及血栓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肿瘤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酶敏感蛋白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
下载PDF
ADAMTS13在血栓前疾病状态中的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彩凤 刘国强 +4 位作者 赵霞 韩芳 徐敏 邢健 刘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5-1131,共7页
目的:检测血栓前状态病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活性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同时分析ADAMTS13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C-反应蛋白(CRP)、肌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因素是否存在一定的相... 目的:检测血栓前状态病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活性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同时分析ADAMTS13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C-反应蛋白(CRP)、肌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因素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病例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败血症等患者共260例)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两组血浆中TSP1和v WF蛋白水平,同时对病例组血浆CRP、肌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水平等与ADAMTS13活性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浆中ADAMTS13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SP1及v WF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DAMTS13活性与TSP1、肌酐、血糖、血压、D-二聚体及CRP呈负相关(r=-0.25至r=-0.54,P<0.05),与血脂、血型、血小板数目、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栓前状态病例血浆中ADMATS13活性降低,提示ADAMTS13的减少与血栓前状态疾病的发病相关。检测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有助于对血栓前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前状态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IgG4相关性疾病一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邢健 丁慧芳 刘国强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4-484,共1页
1病例报告〈br〉 患者男,83岁。因食欲减退20余天,口腔出血2 d,于2013年3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余天因食欲减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示IgG 52.81 g/L,入院前2 d出现口腔出血。患者近2个月自觉口干。体格检查:贫血貌,双侧胫前皮... 1病例报告〈br〉 患者男,83岁。因食欲减退20余天,口腔出血2 d,于2013年3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余天因食欲减退,查免疫球蛋白定量示IgG 52.81 g/L,入院前2 d出现口腔出血。患者近2个月自觉口干。体格检查:贫血貌,双侧胫前皮肤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左侧锁骨上区可触及数枚直径约0.6 cm的淋巴结,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1枚3 cm&#215;2 cm&#215;1 cm的淋巴结,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2枚直径约1.5 cm的淋巴结,均质韧,无压痛。口唇苍白,舌尖可见一直径约0.2 cm的出血点,舌面可见血痂,余无特殊。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2.0&#215;109/L,红细胞计数(RBC)3.04&#215;1012/L,血红蛋白(Hb)89 g/L,血小板计数(PLT)5&#215;109/L。免疫球蛋白定量示IgG 53.83 g/L,IgA 1.32 g/L, IgM 0.33 g/L。κ轻链10.50 g/L,λ轻链4.26 g/L,κ/λ=2.46。抗可溶性核抗原(ENA)抗体阴性。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均无异常。骨髓形态学:增生活跃,粒系0.67,红系0.23,粒系∶红系=2.91∶1,粒系红系各阶段比例形态大致正常,成熟浆细胞0.06,巨核细胞50个。流式细胞仪在CD45/侧向角散射(SSC)与CD45/CD38点图上设门分析骨髓细胞未见异常免疫表型的细胞群。IgG分类:IgG1、IgG2、IgG3均正常,IgG43720 mg/L。胸腹部CT示双肺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纵隔、双侧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左侧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淋巴结被膜增厚,淋巴窦消失,未见滤泡残存,可见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可见多量成熟浆细胞浸润及卢梭氏小体形成;免疫组化CD3ε+,CD23 FDC+,CD20灶+,CD38+,CD138+,Pax5灶+,κ多量+,λ少量+,IgG+,IgG4+,IgG4染色显示超过40个阳性浆细胞/高倍视野(HPF),Ki67+40%。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淋巴结病理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给予泼尼松30 mg/d口服,患者口腔出血停止,口干消失,食欲明显好转。同时左侧锁骨上区淋巴结消失,右侧腹股沟区淋巴结缩至1.0 cm &#215;1.0 cm &#215;0.5 cm,左侧腹股沟区淋巴结缩至直径0.5 cm。外周三系血细胞计数逐渐上升。治疗第21天复查血常规示WBC 4.5&#215;109/L,Hb 97g/L,PLT 86&#215;109/L;IgG降至22.41 g/L。治疗第56天复查血常规示WBC 6.5&#215;109/L,RBC 4.10&#215;1012/L,Hb 110 g/L,PLT 124&#215;109/L。患者门诊随访,泼尼松规律减量至5 mg/d维持,目前外周三系血细胞计数维持在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全血细胞减少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p与老年人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世雷 刘相飞 丁慧芳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4577-4578,共2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蛋白裂解酶对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vWF一裂解酶(cp)可以通过对vWF多聚体大小的调控来调节vwF多聚体与内皮下胶原和血小板的黏附能力,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冠状动...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其蛋白裂解酶对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vWF一裂解酶(cp)可以通过对vWF多聚体大小的调控来调节vwF多聚体与内皮下胶原和血小板的黏附能力,从而影响血栓的形成,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是由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及其表面的血栓形成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的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闭塞。而不稳定斑块如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可转变为稳定斑块,从而降低其危险性。因此及时准确地鉴别不稳定斑块并进行干预治疗对预防ACS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蛋白裂解酶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误诊12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世寿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1年第7期1061-1062,共2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误诊 临床表现 原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