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传染病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罗正汉 汪春晖 张锦海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近年来,人与野生动物日益频繁的接触,再加上病原微生物本身不断的变异和进化,导致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s)的发生呈持续增长态势,暴发频率不断增加,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威胁与挑战。在下一次新发传染病暴发之... 近年来,人与野生动物日益频繁的接触,再加上病原微生物本身不断的变异和进化,导致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s)的发生呈持续增长态势,暴发频率不断增加,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威胁与挑战。在下一次新发传染病暴发之际,希望能通过合理运用相关技术方法准确快速回答“病原体是什么”、“病原体来自哪”两大问题,从而及时有效预警并从源头控制新发传染病的大流行。对当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鉴定技术进行归纳介绍,并探讨各种技术的优劣势以及各自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传染病 病原体鉴定技术 技术优劣势
原文传递
酶促重组等温扩增实时荧光法快速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方法的建立
2
作者 罗正汉 蒯月璋 +6 位作者 韩一芳 叶福强 胡丹 王太武 汪春晖 何君花 张锦海 《国际病毒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高灵敏度检测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的逆转录-酶促重组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RT-ERA)的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方法以CHIKV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高灵敏度检测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的逆转录-酶促重组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RT-ERA)的基因检测技术方法.方法以CHIKV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基因的保守序列为靶标,根据RT-ER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荧光探针及对应引物,以pUC18为载体构建靶标质粒并在体外转录后作为阳性对照品,将阳性对照品倍比稀释后筛选出扩增效率最高的探针引物组合.利用筛选的探针引物组合,对不同拷贝数的CHIKV进行荧光RT-ERA法扩增,评价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再分别以森林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新布尼亚病毒的RNA为模板进行荧光RT-ERA法扩增,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在40℃恒温条件下,利用荧光RT-ERA法10 min内可以完成CHIKV核酸扩增,该方法最低检出限可达10拷贝/μL,且当CHIKV核酸扩增为阳性时,其他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一种可用于检测CHIKV NSP1基因的荧光RT-ERA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限低且特异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孔肯雅病毒 逆转录-酶促恒温扩增 NSP1基因
原文传递
蝙蝠携带重要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胡丹 罗正汉 +4 位作者 叶福强 韩一芳 王太武 汪春晖 张锦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16,共6页
蝙蝠属于翼手目,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类,包含1 200多种类,全球分布广泛。随着SARS-CoV-2病毒大流行也被认为可能起源于蝙蝠,其作为许多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宿主受到备受关注。引起人类高致死率的流行病的大多数病毒是源于野生动物... 蝙蝠属于翼手目,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类,包含1 200多种类,全球分布广泛。随着SARS-CoV-2病毒大流行也被认为可能起源于蝙蝠,其作为许多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的宿主受到备受关注。引起人类高致死率的流行病的大多数病毒是源于野生动物的人畜共患病,其中包括有丝状病毒(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冠状病毒(SARS、MERS)、亨德拉尼帕病毒属(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它们具有RNA病毒的共同特征。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自2009年后新发现的蝙蝠病毒就超过60余种。蝙蝠具有长途迁徙和喜群居的特性,近年来环境变化和森林砍伐严重影响了许多生态系统,加剧了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这些因素也使得蝙蝠所携带的病毒对人类构成了潜在威胁。了解和掌握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谱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本文针对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蝙蝠携带的重要病原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病毒 自然宿主 新发传染病 综述
原文传递
热射病大鼠建模及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研究
4
作者 罗正汉 胡丹 +6 位作者 张琪 吕恒 路大峰 弓大元 梁富源 张锦海 汪春晖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501-1505,1496,共6页
目的构建热射病大鼠模型,探讨劳力型热射病(EHS)与非劳力型热射病(CHS)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差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其中实验组又分为CHS组(n=30)和EHS组(n=30),实验组根据热射病起始时间再... 目的构建热射病大鼠模型,探讨劳力型热射病(EHS)与非劳力型热射病(CHS)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差异。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60),其中实验组又分为CHS组(n=30)和EHS组(n=30),实验组根据热射病起始时间再分为0、2、4 h 3个亚组,各10只大鼠。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跑台剧烈运动直至肛温达42℃,构建EHS大鼠模型;CHS大鼠模型构建则为不跑台运动直至肛温达42℃。建模成功后,解剖大鼠取全身脏器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后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脏器的病理变化;以建模成功开始记为0 h,对每只大鼠分别在0、1、2和4 h通过剪鼠尾方式连续取血,分离血清后再通过ELISA对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抗炎因子IL-4、IL-10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建模期间,实验组大鼠出现呼吸急促、鼻腔出血、脚掌红肿、蜷缩畏冷甚至平摊不动等症状,而大鼠核心温度先逐渐升高至42℃左右,然后又恢复到正常。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脏器都出现不同程度病理变化,且病变程度和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不断加重。炎症因子定量后发现,CHS组和EHS组血清中促炎因子IL-6水平先增加后下降,在建模成功2 h后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028);TNF-α水平在CHS组中一直增加,在EHS组中一直在下降。CHS组和EHS组抗炎症因子IL-10水平先增加后降低,在建模成功后1 h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002);而IL-4水平在两组中一直在下降。结论热射病可能以触发炎症风暴的形式致使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失衡,从而导致炎症损害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病理表现,而IL-6和IL-10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促炎和抗炎的双刃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炎性因子 多器官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