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民公社时期县社干部农村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海荣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7,共9页
人民公社时期,县社干部往往采取多种策略,冒着被整肃的风险,与广大农民一起对不合实际的农村政策进行了"变通"。这种"变通"始终不断,探究原委,笔者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主要动因;费力不讨好、常常被问责是社会心理因... 人民公社时期,县社干部往往采取多种策略,冒着被整肃的风险,与广大农民一起对不合实际的农村政策进行了"变通"。这种"变通"始终不断,探究原委,笔者认为:解决民生问题是主要动因;费力不讨好、常常被问责是社会心理因素;人情世故的复杂以及升迁机会的渺茫是个中细故;极富特点的个性性征是软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公社时期 县社干部 农村政策执行 变通问题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选择包产到户的社会心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海荣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85,共9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普遍倾心于土地包产到户。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外,这一制度还具备潜在的心理调节功能。具体地讲,在高度集中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包产到户一方面矫正了合作化后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较为扭曲的社会心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普遍倾心于土地包产到户。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经济绩效外,这一制度还具备潜在的心理调节功能。具体地讲,在高度集中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下,包产到户一方面矫正了合作化后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民较为扭曲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赋予了农民某种程度的"身心自由",起到了类似社会"减压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农民 包产到户 社会心理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