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自我革命的四重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彭莉 张志勇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9,共5页
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自我革命的实质,就是在自我批判的同时不忘初心使命,充分吸收一切有益因素,积极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具体而言,可从生成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等内在机理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不断... 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自我革命的实质,就是在自我批判的同时不忘初心使命,充分吸收一切有益因素,积极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具体而言,可从生成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等内在机理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是其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基本观点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党员干部自我革命的探索拓展是其理论逻辑,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自我革命面临的新挑战、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需求以及增强党的凝聚力引领力的重要支撑是其现实逻辑,自我批判精神、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其实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党员干部 自我革命 逻辑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培养女性干部的历史经验探析
2
作者 李金蓓 吴碧清 张志勇 《重庆行政》 2023年第6期79-83,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重视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发挥女干部重要作用”,培养女性干部、发挥女性的“半边天”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培养女性干部的举措,顺应了中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解放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重视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发挥女干部重要作用”,培养女性干部、发挥女性的“半边天”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培养女性干部的举措,顺应了中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解放的美好愿景,吸纳了世界其他国家保护女性权利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干部 女性权利 经验探析 经验教训 干部培养选拔 历史进程 “半边天”作用 百年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顺君 《重庆行政》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现实的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都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劳动教育,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现实的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都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劳动教育,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都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劳动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精神面貌 教育融入 路径研究
下载PDF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内涵、关系与路径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志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8-172,共15页
精神力量是人特有的精神属性,是精神状态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是人的精神自信、精神自觉、精神自由的体现,具有自主能动性、选择创造性与自信自强的特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通过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将蕴藏在广大人民... 精神力量是人特有的精神属性,是精神状态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是人的精神自信、精神自觉、精神自由的体现,具有自主能动性、选择创造性与自信自强的特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通过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精神力量”唤醒,使之真正成为变革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又要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物质力量的作用,激发实践主体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实践中要注重把握和处理好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中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人生幸福中的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这四组关系。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物质需要的同时,通过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达到物质与精神同步的美好状态。基于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及其增强、发挥。结合当前实际,可以通过弘扬真理的力量以掌握精神主动、颂扬伟大成就的力量以激发精神自信、高扬文艺作品的力量以培养精神自强、发扬斗争精神的力量以坚定精神自觉、宣扬奋斗的力量以实现精神自由这五个方面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信自强 精神力量 历史主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PDF
试论精神扶贫的四维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志勇 彭莉 《行政与法》 2020年第11期11-18,共8页
充分发挥精神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扶贫开发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新时代,精神扶贫既要立足于现实需求与内在机理,也要着眼于当下面临的困难和突出矛盾,谋划精神扶贫的实现路径。精神扶贫根源于脱贫攻坚的... 充分发挥精神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扶贫开发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新时代,精神扶贫既要立足于现实需求与内在机理,也要着眼于当下面临的困难和突出矛盾,谋划精神扶贫的实现路径。精神扶贫根源于脱贫攻坚的现实需求、运行机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实践四个层面,因此,应以精神扶贫的需求逻辑、运行逻辑和问题逻辑为出发点,探索精神扶贫的实践逻辑:即大力推动农村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将开展文化教育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建立健全精神扶贫长效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精神扶贫 扶志与扶智 乡风文明
下载PDF
论美好生活需要与人的本质
6
作者 张志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20年第4期254-262,共9页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发展到突破“度”对生活状态要求的新提升,根源于发展与生活的矛盾运动,是人作为人的本质使然。发展实践和人的实践的全部活动的目的指向包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实践活动和一...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是发展到突破“度”对生活状态要求的新提升,根源于发展与生活的矛盾运动,是人作为人的本质使然。发展实践和人的实践的全部活动的目的指向包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原理在于生活存在与生活意识的矛盾必然促使人的生活向美好的状态跃升,发展决定生活,生活检验发展,形成“发展—生活—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辩证运动。实现美好生活离不开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保障、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动力、民生的群众基础以及个体的幸福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人的本质 发展与生活
下载PDF
物自身的“非对象性”与智的直觉的“去视觉化”——论牟宗三消化康德哲学背后的感知逻辑
7
作者 徐昇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1期313-323,共11页
智的直觉与物自身是牟宗三消化康德(Immanuel Kant)哲学的概念桥梁,对其进行感官隐喻解读能够一窥牟宗三消化康德哲学背后的感知范式转换。牟宗三否定物自身是事实概念的深层原因在于它不能在与主体的对偶性结构中作为“对象”身份出现... 智的直觉与物自身是牟宗三消化康德(Immanuel Kant)哲学的概念桥梁,对其进行感官隐喻解读能够一窥牟宗三消化康德哲学背后的感知范式转换。牟宗三否定物自身是事实概念的深层原因在于它不能在与主体的对偶性结构中作为“对象”身份出现,这背后的理论关切指向非视觉性认知何以可能。与对物自身“非对象性”刻画相配合的,是牟宗三对智的直觉的“去视觉化”理解。通过对智的直觉背后不同感官感知结构的剖析,可以发现牟宗三与康德在此处的分歧,是由于支撑康德立论的是视觉性思维,而在牟宗三那里智的直觉是听觉性与味觉性的。自觉地压制视觉、凸显听觉、归于味觉,既是牟宗三本人思想发展的内在线索,也是其消化康德哲学背后的感知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象性 视觉 智的直觉 听觉 味觉
原文传递
基督教线上教会组织的发展与应对——以T社交平台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志勇 吴碧清 《科学与无神论》 CSSCI 2022年第1期61-68,共8页
近年来,基督教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基督教线上教会组织迅速发展,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给我国依法进行宗教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T平台... 近年来,基督教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形成了新的传播模式、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基督教线上教会组织迅速发展,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给我国依法进行宗教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对T平台的基督教线上教会组织进行了深入调查,把握线上教会的新特征,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在对基督教线上教会的治理中,必须要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宗教事务条例》《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全面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基督教组织 非法宗教活动 宗教治理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与创新
9
作者 张志勇 《当代党员》 2021年第24期43-44,共2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全面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全会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全面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历史进程 探索与创新 里程碑意义 发展中国家 文明新形态 光辉历程 六中全会
原文传递
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
10
作者 张志勇 《当代党员》 2022年第6期32-33,共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为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场硬仗,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论述,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周全准备,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以来 非传统安全威胁 战略全局 应对突发事件 黑天鹅 防范风险 风险挑战 底线思维
原文传递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内涵、关系与路径
11
作者 张志勇 《精神文明导刊》 2023年第4期24-26,共3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主题到内容、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都彰显着奋进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全面推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主题到内容、从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都彰显着奋进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通过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精神力量”唤醒,使之真正成为变革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又要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物质力量的作用,激发实践主体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力量 精神力量 实践主体 伟大复兴 伟大变革 指导作用 使命任务
原文传递
第十三课 深刻理解“坚持独立自主”的历史经验
12
作者 刘士文 《党课参考》 2021年第23期182-192,共11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第四条为“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第四条为“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深刻把握独立自主的内涵,在实践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把握 精神之魂 独立自主 走自己的路 奋斗目标 六中全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