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食用菌”跨界科技模式前瞻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海华 朱跃进 +5 位作者 刘均 潘俊娴 吕杨俊 蒋玉兰 王盈峰 张士康 《中国食用菌》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剖析当前我国茶产业规模效益突出、质量效益尚弱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闲置茶资源的增值利用是产业发展的突破之选。基于此,查阅文献,归纳了现有茶资源增值利用的科技报道,总结为原茶行业科技模式、"茶+轻工/化工"科技模式、&qu... 剖析当前我国茶产业规模效益突出、质量效益尚弱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闲置茶资源的增值利用是产业发展的突破之选。基于此,查阅文献,归纳了现有茶资源增值利用的科技报道,总结为原茶行业科技模式、"茶+轻工/化工"科技模式、"茶+食用菌"跨界科技模式三大类。着重对"茶+食用菌"科技模式现状,按时空结构型、食物链型和综合型进行阐述分析,从科学关键和产业发展两个角度前瞻"茶+食用菌"跨界科技模式的未来发展,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科技 发展 模式
下载PDF
便携式近红外茶叶品质快速检测仪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文萃 周新奇 +3 位作者 范起业 王家鹏 郑启伟 唐小林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3-309,共7页
为满足行业对茶叶品质成分检测设备的便携化、小型化以及快速化的迫切需求,自主研发出便携式近红外茶叶品质快速检测仪。文章系统介绍了该检测仪的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主要部件设计和配套分析软件。收集全国13个不同产茶区不同等级的... 为满足行业对茶叶品质成分检测设备的便携化、小型化以及快速化的迫切需求,自主研发出便携式近红外茶叶品质快速检测仪。文章系统介绍了该检测仪的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主要部件设计和配套分析软件。收集全国13个不同产茶区不同等级的绿茶样品252个,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绿茶中的水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的快速检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模型的定标标准偏差(SEC)和内部交互验证标准偏差(SECV)最小,分别是0.26、0.30,定标相关系数(RC)为0.92,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为0.84。咖啡碱模型的SEC值和SECV值分别是0.36、0.38,RC为0.93,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线性回归系数为0.87。茶多酚和咖啡碱模型外部验证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绝对偏差在0.50%以内。本研究结果为便携式近红外茶叶品质快速检测仪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 近红外 快速检测 茶叶 品质成分 模型
下载PDF
茶制品加工应用领域热点问题解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孔俊豪 谭蓉 +1 位作者 杨秀芳 施海根 《中国茶叶加工》 2015年第4期77-79,共3页
今年是“十二五”到“十三五”过渡之年,针对我国茶产业经济新格局、新情况,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现阶段我国茶制品加工、应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当前茶制品领域的战略机遇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可谓抛砖引玉,以引起... 今年是“十二五”到“十三五”过渡之年,针对我国茶产业经济新格局、新情况,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现阶段我国茶制品加工、应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当前茶制品领域的战略机遇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可谓抛砖引玉,以引起各方关注和思考,进一步促进我国茶叶深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应用 茶制品 解析 产业经济 制品加工 加工行业 编辑部 梳理
下载PDF
高香红茶新工艺技术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文萃 王家鹏 +2 位作者 范起业 蓝有明 唐小林 《蚕桑茶叶通讯》 2018年第3期17-19,共3页
以传统工夫红茶为对照,对高香红茶的新工艺技术进行探讨,分析了新工艺和传统工艺加工的春茶和夏茶的感官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高香红茶新工艺加工的红茶品质优于传统红茶,且解决了夏秋茶香气低和滋味苦涩等问题。
关键词 红茶 动态萎凋 连续理条 香气 品质
下载PDF
核桃树或桤木与茶树间作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彬 董慧 +1 位作者 蒋玉兰 刘婧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1期29-34,共6页
为提高经济收益,云南一些地区茶农自发尝试了核桃树与茶树间作或桤木与茶树间作两种间作模式。为了探究这两种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了当地4个基地的"云抗10号"茶叶样品,以非间作纯茶园为对照,分析了间作条件... 为提高经济收益,云南一些地区茶农自发尝试了核桃树与茶树间作或桤木与茶树间作两种间作模式。为了探究这两种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了当地4个基地的"云抗10号"茶叶样品,以非间作纯茶园为对照,分析了间作条件下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以期对当地茶园管理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及儿茶素总量无显著影响,但与对照相比,间作可显著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咖啡碱、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含量,改善茶叶品质,降低酚氨比,利于改善绿茶品质,提高茶叶的适制性。间作模式有一定推广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树-茶树间作 桤木-茶树间作 云南大叶茶 影响
下载PDF
茶多酚用于羊毛染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静 张玲丹 +1 位作者 杨秀芳 梁慧玲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2期13-15,共3页
采用后媒染法,设计正交实验,考察温度(30℃、50℃、80℃)、茶多酚含量(1%、5%、10%)、pH值(4、7、9)、媒染剂/茶多酚比值(1∶1、1∶2、1∶4)等四个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染色效果的顺序为:温度>pH值>茶多酚浓度>... 采用后媒染法,设计正交实验,考察温度(30℃、50℃、80℃)、茶多酚含量(1%、5%、10%)、pH值(4、7、9)、媒染剂/茶多酚比值(1∶1、1∶2、1∶4)等四个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染色效果的顺序为:温度>pH值>茶多酚浓度>媒染剂和茶多酚的比例。在本实验中,A3、B1、C2和D1的条件可以使得羊毛颜色的R、G、B值最小(最黑),即在温度80℃、茶多酚浓度1%、pH中性和媒染剂用量1∶1时,羊毛易染成黑色。由此得出茶多酚对羊毛染色具有可行性,也为茶多酚染发剂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羊毛 染色 媒染剂
下载PDF
红茶种类与添加方式对红茶牛肉酱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盈峰 李大伟 +2 位作者 张士康 王彬 石琳 《中国茶叶加工》 2013年第4期37-39,共3页
在炒制好的牛肉酱中分别加入祁红、滇红、湘红等不同红茶种类,并比较红茶粉添加法、红茶粉浸提液添加法和红茶粉加红茶粉浸提液添加法等不同添加方式、添加量制得红茶牛肉酱的感官及理化品质。结果表明,添加的红茶种类和添加量对红茶牛... 在炒制好的牛肉酱中分别加入祁红、滇红、湘红等不同红茶种类,并比较红茶粉添加法、红茶粉浸提液添加法和红茶粉加红茶粉浸提液添加法等不同添加方式、添加量制得红茶牛肉酱的感官及理化品质。结果表明,添加的红茶种类和添加量对红茶牛肉酱的品质影响较大。该试验中以直接添加滇红茶粉最佳,添加量为8%,制得红茶牛肉酱感官品质红亮、光泽度较好,酱香浓郁、有茶香,麻辣适口、酱香适宜、有红茶味,酱体均匀、薄稠度适中,且红茶牛肉酱多酚含量、抗氧化性、过氧化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牛肉酱 添加方式 感官品质 多酚含量 抗氧化性 过氧化值
下载PDF
青钱柳降血糖作用及其在辅助降血糖代用茶开发上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均 李强 谭蓉 《茶叶通讯》 2021年第4期606-611,622,共7页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从天然植物中获取有效成分用于治疗糖尿病是当前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青钱柳属于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同时也属于古老珍稀树种,仅存于中国,科学研究表明青钱柳具有显著降血...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从天然植物中获取有效成分用于治疗糖尿病是当前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青钱柳属于胡桃科、青钱柳属植物,同时也属于古老珍稀树种,仅存于中国,科学研究表明青钱柳具有显著降血糖的功能特性。本文综述了青钱柳及其提取物对血糖影响、青钱柳降血糖功能活性物质基础与青钱柳多糖、黄酮、三萜酸等主要功能物质对血糖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进展,以及青钱柳配方配伍在辅助降血糖代用茶产品开发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指出了今后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用茶 糖尿病 青钱柳 配伍
下载PDF
茶园防霜风机的研制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文萃 任广鑫 +2 位作者 范起业 汤一 唐小林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对茶园防霜风机的工作原理及国内外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防霜风机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根据现有茶园防霜风机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可降低劳动强度和防霜效果佳等优点,以及设备成本高,闲置时间长,易遭受外界和人为损... 对茶园防霜风机的工作原理及国内外的研制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防霜风机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根据现有茶园防霜风机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可降低劳动强度和防霜效果佳等优点,以及设备成本高,闲置时间长,易遭受外界和人为损坏等缺陷,提出了重点研究防霜风机的多重功效和动力来源,以增强系统的抗腐蚀性和稳定性,改进设备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等解决措施。另外,对防霜风机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期望对其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霜风机 研制 应用效果 前景
下载PDF
茶蛋白制备高F值低聚肽的定向酶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婧 王彬 +1 位作者 蒋玉兰 陈艳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4年第6期43-49,共7页
研究了以茶蛋白为原料制备高F值低聚肽过程中的酶解工艺,采用两步定向酶切的方式,探讨合适的蛋白酶种类,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相关工艺条件对酶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联用对茶蛋白的水解效果较好;一级定向... 研究了以茶蛋白为原料制备高F值低聚肽过程中的酶解工艺,采用两步定向酶切的方式,探讨合适的蛋白酶种类,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相关工艺条件对酶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和复合风味蛋白酶联用对茶蛋白的水解效果较好;一级定向酶切的最适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5%、加酶量(E/S)4%、反应液pH 9.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3h,此条件下茶蛋白的水解度达到36.02%;二级定向酶切的最适工艺条件为:加酶量(w/v)0.2%、反应液pH值6.5、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2h,此条件下水解液的OD220/OD260值达到2.53。该试验为后续水解液分离纯化制备高F值低聚肽产品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蛋白 高F值低聚肽 定向酶切 碱性蛋白酶 复合风味蛋白酶
下载PDF
碎茶吸湿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玉兰 吕杨俊 +4 位作者 林剑峰 潘俊娴 叶丽伟 朱跃进 张士康 《农产品加工》 2021年第9期13-17,共5页
以云南大叶种CTC红碎茶、浙江小叶种蒸青绿碎茶为原料,经粉碎后依次过不同目数的筛网,获得不同细度的碎茶。碎茶经脱湿平衡后,在温度25℃,相对湿度为75%的环境下测定其吸湿增重随时间变化情况,获得吸湿时间曲线并进行拟合分析,同时对碎... 以云南大叶种CTC红碎茶、浙江小叶种蒸青绿碎茶为原料,经粉碎后依次过不同目数的筛网,获得不同细度的碎茶。碎茶经脱湿平衡后,在温度25℃,相对湿度为75%的环境下测定其吸湿增重随时间变化情况,获得吸湿时间曲线并进行拟合分析,同时对碎茶的吸湿特性及物理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碎茶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红碎茶与绿碎茶的吸湿时间曲线均与一元三次方程Y=aX^(3)+bX^(2)+cX+d(a<0)拟合,30目细度的红碎茶和绿碎茶拟合度最好,R^(2)分别为0.949和0.984。相关性分析表明,在0.05水平,红碎茶平衡吸湿增重与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在0.01水平,绿碎茶的平衡脱水率与自由流动堆积密度、紧密堆积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红碎茶不同的是,绿碎茶的平衡吸湿增重与细度、自由流动堆积密度、紧密堆积密度间均呈正相关性,且细度与平衡脱水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红碎茶与绿碎茶的吸湿差异性可能与其加工工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吸湿特性 物理性质 拟合度 相关性
下载PDF
红茶香气与汤色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梁慧玲 涂云飞 +3 位作者 王静 赵玉香 祖帅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13年第4期34-36,58,共4页
花果香红茶的特征是带花果香,口感醇厚。通过感官审评比较了21只国内外红茶样品(其中9只带花果香),发现汤色与香气表现密切相关。汤色为橙色的样品中,72.7%的茶样香气有花果香。分析茶汤的化学成分发现,茶汤为红色的茶样,茶黄素含量会... 花果香红茶的特征是带花果香,口感醇厚。通过感官审评比较了21只国内外红茶样品(其中9只带花果香),发现汤色与香气表现密切相关。汤色为橙色的样品中,72.7%的茶样香气有花果香。分析茶汤的化学成分发现,茶汤为红色的茶样,茶黄素含量会高于橙色茶汤的茶样,其中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差异显著;同时,收敛性强的茶汤表儿茶素、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显著高于其他茶汤(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 茶叶加工 品质化学
下载PDF
基于斑马鱼模型评价白茶的降糖作用
13
作者 刘均 李强 谭蓉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共10页
研究以白茶为对象,采用新型斑马鱼实验技术开展了白茶降糖比较研究。基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斑马鱼研究发现,50和100μg/mL老白牡丹茶(AWP)孵育24 h葡萄糖(GLU)值水平分别降低了29.68%和20.51%,孵育48 h GLU值分别降低了42.16%... 研究以白茶为对象,采用新型斑马鱼实验技术开展了白茶降糖比较研究。基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斑马鱼研究发现,50和100μg/mL老白牡丹茶(AWP)孵育24 h葡萄糖(GLU)值水平分别降低了29.68%和20.51%,孵育48 h GLU值分别降低了42.16%和51.54%,差异均显著(P<0.05);25、50和75μg/mL白牡丹茶(WP)孵育24 h GLU值分别降低了40.18%、52.57%和62.11%,差异均显著(P<0.05)。另外,基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斑马鱼研究,20和30μg/mL AWP孵育24 h GLU值分别降低了24.92%和23.66%,孵育48 h分别降低了54.35%和38.38%,差异均显著(P<0.05);40μg/mL WP孵育24 h GLU值降低了22.58%(P<0.05),20μg/mL WP孵育48 h降低了26.51%(P<0.05);30μg/mL茶多酚(TP)孵育48 h GLU值降低了24.53%(P<0.05)。重要的是,在同等生药量下,20μg/mL WP和AWP对NIDDM斑马鱼的降糖效果显著优于TP;30μg/mL AWP对IDDM斑马鱼的降糖效果略优于TP,再明显优于WP。结果表明白茶具有明显的降糖功效,TP也具有明确的降糖作用,但白茶的降糖效应并不仅限于依赖TP,具体何成分起关键作用尚值得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糖尿病 白茶 降糖作用 耐受性 茶多酚
下载PDF
基于自组装法制备茶多酚-透明质酸纳米粒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左小博 杨秀芳 +2 位作者 孔俊豪 苏小琴 谭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346-2350,2354,共6页
为提高茶多酚产品稳定性,更好发挥茶多酚在日化领域的功效价值,采用PEG化的水溶性高分子透明质酸(HA)为载体,通过自组装纳米结构包载茶多酚,形成纳米粒稳态体系,并对产品微观形态及离心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HA浓度增加,茶多... 为提高茶多酚产品稳定性,更好发挥茶多酚在日化领域的功效价值,采用PEG化的水溶性高分子透明质酸(HA)为载体,通过自组装纳米结构包载茶多酚,形成纳米粒稳态体系,并对产品微观形态及离心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HA浓度增加,茶多酚纳米粒的粒径逐渐增大,而随着茶多酚单体EGCG添加量的增加,茶多酚纳米粒粒径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各因素对样品粒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为:m PEG-NH2添加量> EGCG添加量>透明质酸钠(HA)浓度。在HA浓度0. 02%(质量分数)、m PEG-NH2添加量0. 03 g,EGCG溶液添加量420μL条件下,体系具有最佳离心稳定性。冻干茶多酚粒子微观结构由丝状及颗粒状微粒相互包覆缠绕而成,呈三维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纳米粒 透明质酸钠 稳定性
下载PDF
扁形绿茶标准化加工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铭铭 范起业 +2 位作者 李文萃 王家鹏 唐小林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7-221,共5页
目前我国扁形茶加工标准化水平不高,为解决中高档扁形茶存在的茶条较松、不够紧直、质量不稳定等品质问题,按照扁形绿茶加工工艺流程和品质形成原理,配备扁形茶的关键加工设备,并设计一条标准化生产线。针对特定嫩度等级鲜叶对各个模块... 目前我国扁形茶加工标准化水平不高,为解决中高档扁形茶存在的茶条较松、不够紧直、质量不稳定等品质问题,按照扁形绿茶加工工艺流程和品质形成原理,配备扁形茶的关键加工设备,并设计一条标准化生产线。针对特定嫩度等级鲜叶对各个模块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进行生产线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条生产线设备连接紧凑,布局科学,操作简便,运行平稳。生产出的产品外形扁平挺直、较光滑、匀整,色泽绿翠;汤色绿、明亮;香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叶成朵、匀齐,绿亮,品质符合扁形绿茶产品要求。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产量也大幅提升,经测试干茶日产能达307.20 kg。该条生产线在提高中高档扁形绿茶工效的基础上,还能保障其品质的稳定性,对扁形茶生产企业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形绿茶 标准化 生产线
下载PDF
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佳瑜 张铭铭 +3 位作者 江用文 杨艳芹 袁海波 刘政权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204,154,共15页
为探明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滚筒变温组合、干燥时长、是否耦合热风这些关键工艺参数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利用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IRAE-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 为探明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滚筒变温组合、干燥时长、是否耦合热风这些关键工艺参数对绿茶栗香形成的影响,利用红外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IRAE-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香气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筛选栗香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结果表明,以单芽嫩度为制备原料,当电磁滚筒变温组合为180℃/170℃/160℃,耦合110℃热风干燥6 min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最佳。此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建立了栗香绿茶的有效判别模型(R2Y=0.997,Q2=0.774);基于VIP>1和p≤0.05,筛选出27种关键差异性化合物;进一步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确定其在栗香和非栗香茶样中的分布规律,发现27种香气物质在栗香绿茶中的含量普遍高于非栗香绿茶。另外,原料嫩度也会影响绿茶栗香的效果,单芽比一芽一叶制得的绿茶栗香品质更好。综合来看,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干燥技术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加工技术,为栗香绿茶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滚筒变温/热风耦合 绿茶 栗香 多元统计分析 关键差异性化合物
下载PDF
富含γ-氨基丁酸的黄茶闷黄技术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铭铭 范起业 +2 位作者 李文萃 王家鹏 唐小林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64-270,62,共8页
γ-氨基丁酸(GABA)具有显著的降血压功能,但在茶叶中的含量极低,仅为40~50 mg/100 g。为提高黄茶中GABA含量,该研究基于闷黄工序下的氧胁迫环境,从原料季节(春季、秋季)、闷黄方式(湿坯闷黄、干坯闷黄、复合闷黄)、闷黄设施(自然闷黄、... γ-氨基丁酸(GABA)具有显著的降血压功能,但在茶叶中的含量极低,仅为40~50 mg/100 g。为提高黄茶中GABA含量,该研究基于闷黄工序下的氧胁迫环境,从原料季节(春季、秋季)、闷黄方式(湿坯闷黄、干坯闷黄、复合闷黄)、闷黄设施(自然闷黄、机械闷黄、烘笼闷黄)和闷黄条件(温度及时间)等方面对黄茶中GABA的含量影响进行研究,综合感官审评及GABA含量测定结果,得出一套利于GABA含量提升的黄茶闷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原料季节、闷黄工序能有效提升茶叶中的GABA含量。其中,春季原料优于秋季原料;湿坯闷黄优于干坯闷黄和复合闷黄;烘笼闷黄、机械闷黄优于自然闷黄;50℃、4 h的闷黄条件下有利于GABA的大量形成。综上,以春季鲜叶为原料,采用湿坯闷黄方式,在发酵机50℃下闷黄6 h的GABA含量提升效果最佳,达到127.54 mg/100 g。研究结果为功能黄茶的加工探寻了一条新途径,对未来富含GABA黄茶的研发和生产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黄茶 闷黄
下载PDF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细和 许凌 +2 位作者 陈培璇 林辉辉 宿迷菊 《茶叶》 CAS 2022年第1期20-24,共5页
花香型绿茶是指在传统绿茶加工工艺中加入创新工艺,生产的内质优良具有花香的创新绿茶。本文归纳总结了花香型绿茶的茶树品种选择和鲜叶采摘要求;梳理了花香型绿茶的工艺流程和环境控制、鲜叶处理以及做青、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关键技术... 花香型绿茶是指在传统绿茶加工工艺中加入创新工艺,生产的内质优良具有花香的创新绿茶。本文归纳总结了花香型绿茶的茶树品种选择和鲜叶采摘要求;梳理了花香型绿茶的工艺流程和环境控制、鲜叶处理以及做青、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关键技术要点,为研发品种更多、品质更高的花香型绿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香型绿茶 加工工艺 做青
下载PDF
福鼎白茶风味的电子鼻和电子舌评价 被引量:25
19
作者 潘俊娴 段玉伟 +4 位作者 蒋玉兰 吕杨俊 张海华 朱跃进 张士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30,43,共7页
本文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不同冲泡条件下的福鼎白茶的风味品质进行检测区分,并与感官审评结果相比较分析。运用电子鼻对经不同时间、温度、茶水比、冲泡次数和水质处理的福鼎白茶的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 本文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对不同冲泡条件下的福鼎白茶的风味品质进行检测区分,并与感官审评结果相比较分析。运用电子鼻对经不同时间、温度、茶水比、冲泡次数和水质处理的福鼎白茶的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发现不同冲泡条件下福鼎白茶的风味不同,LDA分析方法比PCA方法对不同冲泡条件福鼎白茶的区分效果更好。通过电子舌对不同冲泡条件下的福鼎白茶进行检测,发现不同冲泡条件对福鼎白茶的滋味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数据进行PCA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将不同的处理区别开来。不同冲泡条件下福鼎白茶风味感官审评结果具有差异,将电子鼻和电子舌数据与感官审评结果相比较,发现仪器评价替代感官评价尚有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冲泡 电子鼻 电子舌 风味成分
下载PDF
不同炒干条件下夏季日照绿茶的品质变化及香气成分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文萃 高华峰 +2 位作者 范起业 王家鹏 唐小林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5-262,共8页
为提高夏季日照绿茶的整体品质,采用循环滚炒(加工30 min)和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60 min和90 min)对夏季日照绿茶进行干燥,分别从感官审评、主要品质成分以及香气组成等方面对茶叶品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炒干条件下... 为提高夏季日照绿茶的整体品质,采用循环滚炒(加工30 min)和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60 min和90 min)对夏季日照绿茶进行干燥,分别从感官审评、主要品质成分以及香气组成等方面对茶叶品质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炒干条件下的夏季日照绿茶品质差异明显,其中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后的绿茶外形更紧结、色泽更润、汤色更绿,滋味无明显水闷气;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保留量更高(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是44.70%、16.00%、2.20%),且对叶绿素总量(0.27%)破坏程度低,具有高火香气的杂环化合物相对含量(1.61%)大幅减少。4种炒干处理的夏季日照绿茶被检测到38种共有香气成分,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的绿茶香气组分以酯类为主,其他3种炒制条件下的绿茶则以酸类为主。因此,在130℃的温度条件下,采用茶叶复干技术加工30 min,可有效解决传统夏季日照绿茶存在的色香味形欠佳的品质问题。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复干技术在日照绿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绿茶 夏季 茶叶复干技术 循环滚炒 品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