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 被引量:28
1
作者 王中会 徐玮沁 蔺秀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 ~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 ~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度)和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6个维度)测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量表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流动儿童,如师生关系维度[(3.6±0.8)vs.(3.3±0.7),P<0.001];女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仁爱维度[(4.0±0.6)vs.(3.3±0.6),P<0.001];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4个维度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同伴关系[(3.8±0.8)vs.(3.5±0.7),P<0.00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超越维度[(3.6±0.5)vs.(3.4±0.4),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正向关联(β =0.17 ~0.43,P<0.05),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各维度分数的变异率的解释范围为17% ~ 26%.结论: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积极心理 学校适应 现况调查
下载PDF
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性别观念与大学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中会 王晶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102-109,共8页
对北京市某校1082名女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角色与大学适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哪一种理想性别模型更适合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并探讨当今中国多元性别文化背景下,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模型的影响。研究结... 对北京市某校1082名女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角色与大学适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哪一种理想性别模型更适合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并探讨当今中国多元性别文化背景下,对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型是双性化模型;(2)平等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有促进作用,而传统性别观念和反传统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有阻碍作用;(3)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大学适应的影响,是通过男性化、女性化特质的中介作用产生影响,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证明了双性化模型是女大学生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化特质 女性化特质 性别角色 性别观念 大学适应
下载PDF
父母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抑郁、攻击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蔺秀云 李龙凤 +3 位作者 黎燕斌 王中会 陈琦 方晓义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5-645,共11页
以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中的340名有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症状的儿童及其158名班主任为被试,收集了儿童自己填写的父母心理控制、自尊、抑郁量表,班主任评估的儿童攻击行为量表,用以考察父亲与母... 以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中的340名有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症状的儿童及其158名班主任为被试,收集了儿童自己填写的父母心理控制、自尊、抑郁量表,班主任评估的儿童攻击行为量表,用以考察父亲与母亲心理控制对ODD症状儿童抑郁、攻击行为的不同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有ODD症状的女孩相比,具有ODD症状的男孩人数更多,抑郁、攻击行为问题更为严重,自尊也更差;(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显著多于女孩,而母亲对男孩、女孩的心理控制没有显著差异;(3)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攻击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且父亲心理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的抑郁和攻击行为,而母亲心理控制能显著的预测攻击行为;(4)自尊在父亲心理控制与ODD症状儿童的抑郁、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攻击行为、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的抑郁之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D症状儿童 父母心理控制 自尊 抑郁 攻击行为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及影响因素——过去20年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35
4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1 位作者 侯香凝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46,共10页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在城市长期生活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对从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过去20年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590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流动儿童城市影响的概念、理论、标准... 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随着流动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在城市长期生活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对从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过去20年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590篇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流动儿童城市影响的概念、理论、标准、现状、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适应的概念涉及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等多个方面;(2)适应的理论有文化冲击理论、适应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等;(3)适应的标准分为过程论和变量论;(3)心理、学校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总体水平较差;(4)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根据这些研究结论,对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今后多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深度研究,为家庭、学校和政府部门提供应对性的政策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适应 影响因素 教育与政策建议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其城市适应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4-293,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并探讨心理韧性在其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采用城市适应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对北京市3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的665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1)女生、低年级、父母教育水平高、公立学校、未转学的流动儿童能更好地城市适应;(2)亲子依恋、城市适应和心理韧性各维度两两相关;(3)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对城市适应均有直接预测效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父母模型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亲子依恋中的自我模型和父母模型可以共同通过心理韧性进而间接影响城市适应;心理韧性在其中均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亲子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城市适应,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城市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亲子依恋 城市适应 心理韧性
原文传递
对立违抗儿童家庭问题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蔺秀云 李文琳 +3 位作者 李泽 王中会 范腾燕 刘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32,共10页
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一种以对权威人物的抗拒、挑衅、公然违抗、敌对等行为为典型特征的儿童破坏性行为障碍。通过对29组被评定为ODD的有隔代抚养独生子女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ODD儿童不仅... 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一种以对权威人物的抗拒、挑衅、公然违抗、敌对等行为为典型特征的儿童破坏性行为障碍。通过对29组被评定为ODD的有隔代抚养独生子女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ODD儿童不仅会对抗家长、教师等权威人物,消极抵制或公然违抗家长、教师的指令,而且容易在同伴交往中被激惹或故意激惹他人,对他人的无意行为反应过度,甚至失去控制打骂他人。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分析访谈内容发现,ODD儿童的症状更多是家庭问题的呈现,而家庭互动方式和家庭关系则是导致症状产生的主要家庭原因。其中,家庭互动方式是直接的浅层次的原因,而家庭关系则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家庭互动方式上,ODD儿童的家庭整体水平(如家庭亲密度低、家庭冲突性高)、互动水平(父母对待孩子高要求和控制、溺爱与纵容、教养不一致、情感虐待)和个体水平(父母的自卑与补偿、期待投射)都存在较多问题。在家庭关系上,ODD儿童的家庭存在儿童亲职化、替罪羔羊、跨代联盟、等级结构和多代传递等问题。隔代抚养、独生子女的问题会在具体家庭互动方式和家庭关系中体现出来并影响到ODD儿童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D儿童 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 家庭互动方式 家庭关系
下载PDF
北京工科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牛勇 邱香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7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工科大学的需要结构的特点。方法采用问卷法辅以访谈法,对北京某重点工科大学3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工科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可分为18种,其中强度最大的前4位需要依次是:友情的需要、维持生存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 目的探讨北京工科大学的需要结构的特点。方法采用问卷法辅以访谈法,对北京某重点工科大学3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工科大学生的基本需要可分为18种,其中强度最大的前4位需要依次是:友情的需要、维持生存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身体素质开发的需要;强度最弱的末4位是奉献的需要、性的需要、权力需要、减低压力的需要;②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计算出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大学生等级序次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不同年级(r>0.9)、性别(r=0.73)、家庭经济条件(r=0.80)的需要排列等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③中位数检验表明,不同年级的工科大学生在维持生存(χ2=9.12)、秩序(χ2=7.88)、自尊自立(χ2=9.81)、权力(χ2=8.36)等基本需要的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求知和求美(χ2=6.22)、精神愉悦(χ2=6.57)的基本需要的强度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1);不同性别的工科大学生在性(χ2=36.35)、归属(χ2=5.33)、求知求美(χ2=4.9)的基本需要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工科大学生在奉献的需要强度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χ2=3.49,P<0.01)。结论①北京工科大学生需要结构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维持生存需要强度较高,奉献需要强度需要较低;②不同年级、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的需要结构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某些基本需要的强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要 需要结构 问卷法 工科大学生 精神愉悦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中会 《少年儿童研究》 2011年第4X期10-17,共8页
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其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家庭在这一困境中成了矛盾的焦点,进而成为引发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即父母榜样作用、亲子关系亲密度和儿童反抗严厉管教。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儿童同伴之间关系不良,外系... 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是其社会适应困境的表现,家庭在这一困境中成了矛盾的焦点,进而成为引发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即父母榜样作用、亲子关系亲密度和儿童反抗严厉管教。另外,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儿童同伴之间关系不良,外系统中父母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困境,还有城乡文化冲突、教育观念冲突、婚姻观念冲突,儿童的流动和父母婚姻的变迁……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致使流动儿童问题行为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生态系统 问题行为 社会适应
下载PDF
培养心灵富足的孩子
9
作者 周司丽 《中华家教》 2017年第10期4-5,共2页
我的儿子叫小神奇。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在得知怀孕的那一刻,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神奇现在两岁八个月,是一个有着大大的眼睛、宽宽的脑门、温和、友好、充满活力的孩子。当然,每个天使般的孩子都有小恶魔的一面,神奇也有自... 我的儿子叫小神奇。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在得知怀孕的那一刻,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神奇现在两岁八个月,是一个有着大大的眼睛、宽宽的脑门、温和、友好、充满活力的孩子。当然,每个天使般的孩子都有小恶魔的一面,神奇也有自己的小执拗,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孩子 心灵 培养 生命 活力
下载PDF
读懂孩子眼中的学习
10
作者 周司丽 龙茜 《中华家教》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有学龄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不能去主动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等方面感到头疼不已,实际上,这样的困扰是与没有弄懂孩子自身对学习的理解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法 孩子 父母
下载PDF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18,共7页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到京6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到京6年以下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未转学、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五个方面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转过学、家庭收入2000以下的流动儿童。尽管流动儿童不利的过程性、结果性、其他因素对其心理韧性、城市适应有不良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韧性 城市适应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其抑郁、孤独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王中金 Gening Jin 蔺秀云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59,共6页
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和抑郁、孤独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685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特点及对抑郁、孤独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男生、转学次数多、打工子弟学校、来北京时间较少、家庭收入低的流动儿童,他们抑郁、孤独感更高;流动儿童心理韧... 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和抑郁、孤独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685名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特点及对抑郁、孤独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男生、转学次数多、打工子弟学校、来北京时间较少、家庭收入低的流动儿童,他们抑郁、孤独感更高;流动儿童心理韧性比其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抑郁和孤独的预测能力更强,在控制了这些因素之后,心理韧性仍然能够显著地预测其抑郁和孤独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韧性 抑郁 孤独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文化适应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黎燕斌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6-665,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对北京市93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发现:(1)女生、未转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对北京市93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发现:(1)女生、未转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更好;(2)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文化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3)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可以分别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间接影响文化适应,也可以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的整合更好地间接影响文化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韧性 社会认同 文化适应困难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中会 石雪玉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6-91,共6页
为探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和学校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北京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共613名流动儿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受性别、年级、来京时长、就读学校因素影响。... 为探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和学校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北京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共613名流动儿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受性别、年级、来京时长、就读学校因素影响。流动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且学校适应的5个维度不同程度上对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问题行为 学校适应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认同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中会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68,共6页
为了探讨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北京市842名3-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主... 为了探讨提升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北京市842名3-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探析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不同学校类型、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学校、女生、低年级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流动儿童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在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起中介作用,依据拒绝认同理论,流动儿童通过拒绝城市总认同、提高老家总认同,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韧性 主观幸福感 社会认同
原文传递
坐忘对心理症状的干预效果及脑机制研究
16
作者 童辉杰 王中会 +1 位作者 张慧 陈艳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82,共7页
本研究尝试揭示中国道家"坐忘"的治疗作用与脑机制。对279名大学生被试采用自我弹性问卷筛查出高自我弹性组和低自我弹性组,实验一进行"坐忘"的治疗干预研究、实验二为脑电研究。结果表明:坐忘训练后被试心理症状... 本研究尝试揭示中国道家"坐忘"的治疗作用与脑机制。对279名大学生被试采用自我弹性问卷筛查出高自我弹性组和低自我弹性组,实验一进行"坐忘"的治疗干预研究、实验二为脑电研究。结果表明:坐忘训练后被试心理症状总分显著降低;坐忘训练后,高自我弹性组在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其他6个维度上分数显著降低,低自我弹性组在恐惧、偏执、精神病、其他4个维度上分数显著降低;坐忘训练后,低自我弹性组在出世入世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提高。高自我弹性组额叶α、θ波活动功率大于低自我弹性组,坐忘状态额叶θ波活动功率大于冥想状态。因此,坐忘治疗改善了心理症状,自我弹性假说可解释其内在机制,坐忘的深度放松效果好于冥想,并部分得到脑电研究证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忘 自我弹性 心理症状 冥想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及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毛向军 王中会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55,共6页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依恋特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家庭收入高于3000元、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中社会度和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均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低于300...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依恋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依恋特点及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家庭收入高于3000元、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亲子依恋中社会度和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均高于男生、家庭收入低于3000元、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亲子依恋的总分与心理韧性的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与亲子依恋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安全型流动儿童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四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依恋类型的流动儿童,恐惧型流动儿童在以上四方面均最低。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但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心理韧性有更强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韧性 亲子依恋
原文传递
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方晓义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26,共6页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适应 公办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
原文传递
北京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中会 孙琳 蔺秀云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5-60,共6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城市适应均在家庭经济状况、年级、来京时间、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文化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区域文化适应 城市适应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中会 童辉杰 程萌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7,共6页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女生好于男生、高年龄组好于低年龄组、公立学校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各个因子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校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