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北部壳体大地构造演化与运动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牧 彭省临 +1 位作者 杨斌 刘亮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位于亚洲大陆中腹的新疆北部地区,是由不同壳块组成的复合型大陆壳块区,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壳体运动-演化历程,造就了该区不同地段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壳体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该区地质-... 位于亚洲大陆中腹的新疆北部地区,是由不同壳块组成的复合型大陆壳块区,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壳体运动-演化历程,造就了该区不同地段岩石圈结构和构造的差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壳体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和壳体结构的分析,将该区划分为 4个不同性质和地壳结构的壳块,其中天山地区又可进一步分为东、西两段。文章分析了区域壳体的运动 -演化特征,并初步认为东、西天山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基底性质和前地台期的构造演化,可能分属不同的构造演化体制。中新生代全区先后经历了地台演化阶段之后,陆续发生活化作用,由于不同地段地壳和岩石圈结构的差异,形成浅部地壳不同的活化地质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体 运动-演化 活化作用 新疆北部
下载PDF
豫西寨凹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远景 被引量:9
2
作者 杨群周 彭省临 +1 位作者 张侍威 刘灵恩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据寨凹铜矿的大地构造背景、控矿构造、成矿母岩、成矿元素分带、蚀变等特征,该铜矿属斑岩型铜矿。寨凹地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成矿母岩和构造条件对成矿十分有利,有形成大中型斑岩型铜(银金)矿的资源潜力。
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 铜矿床 河南 成矿地质 控矿构造 找矿远景
下载PDF
浅析热液对流成矿系统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斌 彭省临 +2 位作者 董军 赖建清 杨牧 《矿产与地质》 2004年第2期95-99,共5页
热液对流系统中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往往共轭出现,与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交替转化有关,并控制了矿质活化-迁移-堆积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交替变化还导致了成矿物质迁移方式和迁移能力的变化。SO2-4向4在热液对流体系中是搬运许多... 热液对流系统中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往往共轭出现,与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交替转化有关,并控制了矿质活化-迁移-堆积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交替变化还导致了成矿物质迁移方式和迁移能力的变化。SO2-4向4在热液对流体系中是搬运许多金属元素的重要配位剂,SO2-S2-的临界转化是导致矿质堆积的因素之一。热液对流成矿过程还是导致成矿物质的多来源性及不同来源物质混合的重要原因,并决定了硫、氧、碳、铅等稳定同位素演化路径和混合机制的复杂性。成矿/成烃耦合是成矿热液对流循环的一种现象,对流循环系统成油机制可能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在海底热液活动区或热异常区寻找油气藏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热液对流 物理化学演化 矿质迁移形式 稳定同位素 成矿/成烃耦合
下载PDF
成矿流体压力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河南熊耳山地穹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群周 彭省临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38-242,共5页
文章探讨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数学模型和其作为成矿预测依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并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 ,总结了熊耳山地穹大地构造、金成矿演化、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 ,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在结合地质、地... 文章探讨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数学模型和其作为成矿预测依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并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 ,总结了熊耳山地穹大地构造、金成矿演化、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 ,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在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压力场 数值模拟 成矿预测 金矿床 熊耳山 河南 找矿方向
下载PDF
豫西寨凹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9
5
作者 杨群周 张录星 +1 位作者 彭省临 赖健清 《矿产与地质》 2003年第z1期458-460,共3页
研究认为该区存在斑岩铜矿的找矿前提。根据蚀变、化探和物探资料,确定寻找隐伏斑岩铜矿有利部位在杨沟—李家沟—三道沟一带,尤其是在李家沟和三道沟之间。提出应开展地表蚀变填图及物探工作,确定找矿靶位,进行深部工程验证。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找矿方向 地球化学特征 寨凹 河南
下载PDF
扬子壳块西缘地台型铜成矿作用——以云南段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牧 彭省临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27-231,共5页
扬子壳块西缘云南段在晚震旦世—三叠纪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演化阶段,但局部地段的拉张裂陷作用至少在早奥陶世开始,断续延续到三叠纪。地台期的铜成矿作用主要与初定期海浸沉积的碳酸盐岩、砂砾质碎屑岩建造和余定期台地边缘裂陷或拗陷... 扬子壳块西缘云南段在晚震旦世—三叠纪处于相对稳定的地台演化阶段,但局部地段的拉张裂陷作用至少在早奥陶世开始,断续延续到三叠纪。地台期的铜成矿作用主要与初定期海浸沉积的碳酸盐岩、砂砾质碎屑岩建造和余定期台地边缘裂陷或拗陷带的碎屑岩建造、火山岩建造有关。地台阶段晚期逐渐积聚的地幔热能致使局部地段拉张裂陷,并引发基性岩浆喷出或侵入,使初定期以沉积型为主的成矿作用转变为余定期的火山-沉积型或喷流-沉积型。矿床形成后受地洼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遭受了热液作用的叠加或改造,使先成矿床发生一定程度的叠加富化或改造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台 铜成矿作用 扬子壳块西缘
下载PDF
河南大河铜矿成矿特征和深边部及外围找矿潜力 被引量:8
7
作者 杨群周 彭省临 +1 位作者 张录星 雷德有 《矿产与地质》 2003年第z1期320-323,共4页
以地洼学说成矿学理论为指导,据地物化资料,研究大河铜矿的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并对其深边部及外围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大河铜矿所赋存的二郎坪群细碧-石英角斑岩建造属二郎坪裂谷活动的产物,铜锌矿初始矿化发生于晚元古代或早古生代,... 以地洼学说成矿学理论为指导,据地物化资料,研究大河铜矿的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并对其深边部及外围的找矿潜力进行分析。大河铜矿所赋存的二郎坪群细碧-石英角斑岩建造属二郎坪裂谷活动的产物,铜锌矿初始矿化发生于晚元古代或早古生代,地洼阶段的叠加矿化(构造叠加改造)对矿床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矿床属于构造-流体再造富集型多因复成矿床。矿体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雁行式排列,是剪切作用所形成局部张应力的产物,构造是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矿床所处的地质背景和类型对成矿有利,矿区深边部及外围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洼学说 成矿学理论 成矿特征 找矿潜力 大河铜矿 河南桐柏
下载PDF
河南省深部构造对金矿的控制机制研究
8
作者 杨群周 彭省临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7-31,共5页
文章总结了河南省金矿床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并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 ,从连续介质物理的角度探讨了深部构造对金矿的控制机制和金成矿的深部构造条件 ,指出了新的金找矿区段。
关键词 深部构造 幔向斜 磁异常 金矿床 河南 控制机制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在矿床大比例尺定位预测中的应用——以铜陵凤凰山铜矿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彭省临 刘亮明 +1 位作者 赖健清 王志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7,共7页
通过铜陵凤凰山铜矿成矿规律研究,利用找矿分析成果和多元找矿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隐伏矿床大比例尺定位预测研究,建立了矿床定位预测模型,并对预测单元进行了成矿有利度计算和评价。已知矿体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用... 通过铜陵凤凰山铜矿成矿规律研究,利用找矿分析成果和多元找矿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隐伏矿床大比例尺定位预测研究,建立了矿床定位预测模型,并对预测单元进行了成矿有利度计算和评价。已知矿体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用于大比例尺定位预测分析和成矿预测单元的分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定位预测 层次分析法 凤凰山铜矿 铜陵地区
下载PDF
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矿床成因新认识 被引量:10
10
作者 彭省临 邵拥军 刘亮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43-446,共4页
凤凰山铜矿是铜陵矿集区内的重要铜矿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至少包括两期:早期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晚期的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属夕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金)矿床。并重点从... 凤凰山铜矿是铜陵矿集区内的重要铜矿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进一步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至少包括两期:早期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和晚期的斑岩型铜(金)成矿作用,属夕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金)矿床。并重点从复式岩体的剖析和含矿斑岩——石英二长闪长斑岩的特征以及角砾岩、围岩蚀变等斑岩型矿床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成矿斑岩 找矿前景 凤凰山铜矿
下载PDF
河南熊耳山地区铜矿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群周 彭省临 +2 位作者 张林 张侍威 刘中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16,共5页
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资料,对河南熊耳山地穹铜矿找矿前景进行成矿学分析。该地穹东段、西段为铜矿成矿的有利地区。东段铜矿以和金矿共生为主,西段铜矿则以独立矿床为主,金银为伴生元素,为铜矿... 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资料,对河南熊耳山地穹铜矿找矿前景进行成矿学分析。该地穹东段、西段为铜矿成矿的有利地区。东段铜矿以和金矿共生为主,西段铜矿则以独立矿床为主,金银为伴生元素,为铜矿成矿最有利的地区。其中寨凹地区在大地构造背景、控矿构造、成矿母岩、成矿元素分带、蚀变特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信息特征等方面对形成斑岩型铜矿非常有利,为斑岩型铜矿的成矿远景区。外围的脉型铜(银)矿、银多金属矿也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壳体成矿学 找矿前景 斑岩型 河南
下载PDF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在河南的找矿方向
12
作者 杨群周 彭省临 《河南地质》 2001年第3期169-175,共7页
本文在对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对省内该类型金矿床的特点和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指出了省内寻找该类型金矿床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河南 找矿方向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