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三级甲等综合医务人员直接面对病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量表简本(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for Chinese citizen,SWBS-cc20),于2012,2013及2014年5月对湖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务...目的:了解三级甲等综合医务人员直接面对病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量表简本(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for Chinese citizen,SWBS-cc20),于2012,2013及2014年5月对湖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评分较高(81.67±12.33);在10个分维度中,家庭氛围、成长进步及人际适应得分最高;知足充裕、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得分最低。职称、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影响医务人员的主观幸福感。直接面对病人的医务人员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t=–4.80,P〈0.001);直接面对病人的医务人员在知足充裕维度(OR=0.079,95%CI:1.278~2.214,P〈0.001)高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在心理健康(OR=1.315,95%CI:1.023~1.690,P〈0.05)及身体健康(OR=1.313,95%CI:1.029~1.677,P〈0.05)维度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结论:医务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直接面对病人的医务人员主观幸福感总体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且在知足充裕维度高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在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维度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患者视角下治疗双方对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疗效影响的相关因素,为更有效地实施CBT-I提供参考。方法:对21例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开展连续8次的CBT-I,于基线时以及CBT-I治疗8周末...目的:探讨患者视角下治疗双方对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疗效影响的相关因素,为更有效地实施CBT-I提供参考。方法:对21例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开展连续8次的CBT-I,于基线时以及CBT-I治疗8周末时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进行2个时点的配对样本t检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别于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患者CBT-I治疗8周末与基线时比较,失眠[(13.6±2.0)分与(6.9±2.4)分]、抑郁[(14.6±5.5)分与(5.0±3.6)分]及焦虑[(17.2±3.4)分与(5.3±3.9)分]症状在治疗后显著改善(t=-3.31、-3.19、-2.94,均P<0.01)。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响CBT-I疗效的患者因素为治疗期待和认同、动力与依从、治疗内容内化;治疗师因素为:专业性、针对性、治疗风格、督促与监督、给予希望。结论:患者依从性好,参与程度高有利于CBT-I;治疗师需要有足够经验,激发患者动力,提高患者依从性,前期需进行充分的心理教育可增加CBT-I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三级甲等综合医务人员直接面对病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量表简本(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for Chinese citizen,SWBS-cc20),于2012,2013及2014年5月对湖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评分较高(81.67±12.33);在10个分维度中,家庭氛围、成长进步及人际适应得分最高;知足充裕、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得分最低。职称、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影响医务人员的主观幸福感。直接面对病人的医务人员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t=–4.80,P〈0.001);直接面对病人的医务人员在知足充裕维度(OR=0.079,95%CI:1.278~2.214,P〈0.001)高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在心理健康(OR=1.315,95%CI:1.023~1.690,P〈0.05)及身体健康(OR=1.313,95%CI:1.029~1.677,P〈0.05)维度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结论:医务人员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直接面对病人的医务人员主观幸福感总体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且在知足充裕维度高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在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维度低于非直接面对病人者。
文摘目的:探讨患者视角下治疗双方对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疗效影响的相关因素,为更有效地实施CBT-I提供参考。方法:对21例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开展连续8次的CBT-I,于基线时以及CBT-I治疗8周末时分别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并进行2个时点的配对样本t检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别于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患者CBT-I治疗8周末与基线时比较,失眠[(13.6±2.0)分与(6.9±2.4)分]、抑郁[(14.6±5.5)分与(5.0±3.6)分]及焦虑[(17.2±3.4)分与(5.3±3.9)分]症状在治疗后显著改善(t=-3.31、-3.19、-2.94,均P<0.01)。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响CBT-I疗效的患者因素为治疗期待和认同、动力与依从、治疗内容内化;治疗师因素为:专业性、针对性、治疗风格、督促与监督、给予希望。结论:患者依从性好,参与程度高有利于CBT-I;治疗师需要有足够经验,激发患者动力,提高患者依从性,前期需进行充分的心理教育可增加CBT-I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