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合酶链式反应SSP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彭萍 张浩 谢丽华 《工企医刊》 2014年第3期800-801,共2页
目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判断价值,以找出一种准确有效更加适合临床的检测方法。方法将按照纽约诊断标准划分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CR... 目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判断价值,以找出一种准确有效更加适合临床的检测方法。方法将按照纽约诊断标准划分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CR-SSP法和ELISA法检测HLA-B27,分别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通过用两种方法的检测,PCR-SSP法检测Se=94.4%,Sp=95.7%:ELISA法Se=86.0%,Sp=85.5%,病例组与对照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4 P<0.05)。结论 PCR-SSP方法检测具有高敏感度与高特异性,值得在临床检验中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SSP ELISA 强直性脊柱炎
下载PDF
1例维持性血透合并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患者的个案护理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邢程铃 周钰琼 +1 位作者 吴琼英 李敏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年第5期167-169,共3页
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calcific uremic arteriolopathy,CUA)又称钙化防御[1],是一种以系统性小动脉钙化和组织缺血为特征的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钙化防御经典的病理表现为血管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化,伴有微小血栓形成及间质性... 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calcific uremic arteriolopathy,CUA)又称钙化防御[1],是一种以系统性小动脉钙化和组织缺血为特征的少见但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钙化防御经典的病理表现为血管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化,伴有微小血栓形成及间质性炎症改变,病变血管往往累及中小动脉[2],但间质组织钙化也有报道[3]。皮下血管钙化导致的皮肤溃疡是钙化防御的主要临床表现,其经典皮损表现为网状青斑、紫斑,伴有剧烈疼痛,逐渐发展为水疱、溃疡,创面往往较深,呈中心性坏死,周边皮肤紫罗兰色改变。本科室于2019年5月收治了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的患者,患者因双下肢酸痛伴皮肤溃烂2个月无法行走、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堵塞入院,经过及时治疗和护理后,患者下肢皮肤溃烂处愈合结痂,疼痛好转,血管通路再通。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 钙化防御 维持性血液透析 护理
下载PDF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后包裹性腹膜硬化症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黎双 张柯 +1 位作者 刘研 陈湄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99-1503,共5页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是腹膜透析患者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50%患者在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易漏诊,少有早期诊断的报道。2018年12月22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1例...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encapsulating peritoneal sclerosis,EPS)是腹膜透析患者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50%患者在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易漏诊,少有早期诊断的报道。2018年12月22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1例因腹膜炎后继发EPS的患者,透析时间达17个月。该患者在腹膜炎后出现腹膜透析管机械障碍,腹膜透析液出入腹腔困难,遂行腹腔镜检查,术中证实腹膜略有增厚,回盲段肠管与壁层腹膜紧密粘连包裹,诊断为EPS并行粘连松解术,术后腹膜透析管恢复正常。继续对患者进行控制感染、营养支持、血液透析过渡等综合治疗,10 d后患者的腹膜炎得到了控制,因而恢复腹膜透析。出院后继续口服莫西沙星抗感染2周,随访6个月,现维持自动腹膜透析,患者透析顺利、病情稳定。临床医师需提高对EPS的认识,早期诊断及腹腔镜下松解粘连有助于继续腹膜透析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腹膜炎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
下载PDF
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谢丽华 张浩 彭萍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2173-2175,共3页
目的比较间接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两种方法学在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异同。方法分别采用IIF和ELIS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89例、非SLE自身免疫患者66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 目的比较间接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两种方法学在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异同。方法分别采用IIF和ELIS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89例、非SLE自身免疫患者66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并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学的性能。同时采用IIFA法和ELISA法检测SLE患者的抗核抗体(ANA)。结果 89例SLE患者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IIF和ELISA分别为60.7%和75%,在SLE稳定期较活动期差异尤为显著,存在多例IIF检测抗ds-DNA抗体阴性而ELISA结果阳性的样本(9/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定量检测抗ds-DNA抗体的浓度范围主要集中于〉380 IU/ml,而SLE稳定期的浓度为121~225 IU/ml之间;非SLE疾病组的抗ds-DNA抗体浓度为104~241 IU/ml。结论两种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定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溯源定量检测抗ds-DNA可辅助监测SLE患者抗体水平,掌握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双链DNA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
原文传递
肩袖损伤修复的生物治疗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正勃 陈志安 +5 位作者 尹妮 朱弈霏 张必欢 周田华 谭洪波 徐永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9-1176,共8页
目的对近年来肩袖损伤修复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肩袖损伤修复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肩袖损伤生物治疗相关文献,对富血小板血浆、生长因子、干细胞及外泌体等生物治疗方式的机制和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目的对近年来肩袖损伤修复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肩袖损伤修复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肩袖损伤生物治疗相关文献,对富血小板血浆、生长因子、干细胞及外泌体等生物治疗方式的机制和疗效进行总结。结果为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肩袖损伤治疗经历了从保守治疗向开放式手术到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重要转变,关节镜下肩袖修复联合各种生物治疗方式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主流方向。各种生物治疗方式对促进肩袖损伤修复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均较理想,但促进肩袖损伤愈合的生物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各种生物治疗方式对肩袖损伤修复均展现出较好疗效,进一步研发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并验证其有效性将是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生物治疗 富血小板血浆 干细胞 生长因子 外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