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程1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谭艳 夏萃 +3 位作者 李祯 刘石平 彭莉红 周智广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68-672,687,共6页
目的探讨病程1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影响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大血管并发症的筛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代谢内分泌科门诊的病程1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64例,收集患者人体学参数、血... 目的探讨病程1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影响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大血管并发症的筛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代谢内分泌科门诊的病程1年内2型糖尿病患者64例,收集患者人体学参数、血压以及血糖、胰岛功能、血脂、肝肾功能等资料。此外,用彩超检测双侧C-IMT、用双能X骨密度仪检测体脂。按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患者分为非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s)组(非亚临床As组,16例)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组(亚临床As组,48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64例研究对象中亚临床As的患者占比为75.0%。与非亚临床As组比较,亚临床As组年龄更大、高血压病史占比更高、体质指数更大、血胆固醇更高、低密度脂蛋白更高、代谢综合征占比更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3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和男性(OR=9.24)是亚临床As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即使2型糖尿病被诊断的时间不长,但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占比很高。高龄、男性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更应尽早筛查大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滴度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宇航 李桢 +6 位作者 姜宏卫 马瑜瑾 闫彩凤 牛晓红 李霞 颜湘 周智广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62-667,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滴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参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LADA临床试验研究的160名患者基线资...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滴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4月参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LADA临床试验研究的160名患者基线资料。以GADA滴度为界值分为高滴度LADA-1型(GADA滴度≥0.3)和低滴度LADA-2型(0.05≤GADA滴度<0.3)。收集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资料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LADA-2型患者年龄、高血压比例、代谢综合征比例、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C肽、HOMA-IR、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LADA-1型患者(P<0.05),而胰岛素使用比例明显低于LADA-1型患者(P<0.01)。与LADA-1型患者比较,LADA-2型患者C-IMT增厚者明显增多(P<0.01),且C-IMT增厚更为显著(P<0.001),在校正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显著。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IMT与饮酒史呈正相关(P<0.01),与GADA滴度呈负相关(P<0.01)。根据HOMA-IR将患者分为低HOMA-IR组(HOMA-IR≤2.0)和高HOMA-IR组(HOMA-IR>2.0),LADA-1型高HOMA-IR组较低HOMA-IR组C-IMT显著升高(P<0.01),而LADA-2型患者高、低HOMA-IR组无差异。结论GADA低滴度的LADA患者较高滴度患者有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该风险与胰岛素抵抗相关。GADA滴度为LADA患者C-IMT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下载PDF
糖尿病性心脏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邱俊霖 罗说明 周智广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79-687,共9页
近年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高,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又一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在糖尿病当中,糖尿病性心脏病最严重,致死率极高。糖尿病可通过3种方式影响心脏: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不同糖尿病类型,... 近年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高,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又一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在糖尿病当中,糖尿病性心脏病最严重,致死率极高。糖尿病可通过3种方式影响心脏: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不同糖尿病类型,发病情况不同。3种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有共同的地方,但在筛查及治疗的手段上又有所不同。本文整合相关的最新进展旨在分析阐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机制、临床筛查和潜在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心脏病 冠心病 糖尿病心肌病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干细胞免疫教育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勇 李霞 周智广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6-18,共3页
免疫紊乱和胰岛β细胞缺乏是1型和2型糖尿病共同存在的关键问题。经过国际多中心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了干细胞免疫教育(Stem Cell Educator)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脐血多能干细胞CB-SC可通过细胞膜分子和释放的可溶性分子... 免疫紊乱和胰岛β细胞缺乏是1型和2型糖尿病共同存在的关键问题。经过国际多中心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明了干细胞免疫教育(Stem Cell Educator)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脐血多能干细胞CB-SC可通过细胞膜分子和释放的可溶性分子修复患者的多种免疫细胞紊乱(包括T细胞、调节性T细胞、单核细胞),纠正自身免疫记忆;另外,可通过血小板释放的线粒体,进一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刺激胰岛β细胞的再生,改善胰岛功能和糖代谢,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干细胞 免疫疗法 胰岛素分泌细胞 糖尿病
原文传递
脂肪酸结合蛋白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津菡 周智广 肖扬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73-678,共6页
糖尿病在全球的患病率日益增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目前老龄人群中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类脂质伴侣家族,是联结肥胖、糖尿病与血管疾病的关键炎症分子,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FABP家族成员... 糖尿病在全球的患病率日益增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目前老龄人群中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类脂质伴侣家族,是联结肥胖、糖尿病与血管疾病的关键炎症分子,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FABP家族成员在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作为干预靶点的治疗价值以及成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为以FABP为代表的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药物研发提供证据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结合蛋白 糖尿病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免疫代谢学:肥胖与2型糖尿病研究的新方向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智广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93-194,共2页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免疫系统中的效应细胞是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防御细胞,而调节细胞主要作用于致敏和自身免疫反应。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免疫细胞还有不少非传统的免疫作用,包括参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发...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免疫系统中的效应细胞是肿瘤及感染性疾病的防御细胞,而调节细胞主要作用于致敏和自身免疫反应。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免疫细胞还有不少非传统的免疫作用,包括参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崭新的科研前沿方向--免疫代谢学(immunometabolism)[1],主要研究免疫与代谢在生理及疾病中的相互影响。该学科目前在两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一方面,新近认为天然或获得性免疫系统参与了既往所认为的非免疫性疾病,如肥胖,产生代谢与免疫方面的异常,可导致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或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易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性疾病 免疫系统 2型糖尿病 肥胖 神经退行性病变 感染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 自身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1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治:挑战与希望 被引量:5
7
作者 罗说明 周智广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45-650,共6页
1型糖尿病(T1DM)血管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血糖控制不良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是血管并发症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可以作为T1DM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发生... 1型糖尿病(T1DM)血管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血糖控制不良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是血管并发症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可以作为T1DM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三级预防手段。新型口服降糖药及干细胞治疗与T1DM血管并发症的研究已起步,有望为T1DM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手段与循证医学证据。深入理解T1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预防和治疗T1DM患者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第十二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会议纪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燕飞 罗海荣 周智广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0-1152,共3页
由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二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于2017年4月21~23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届论坛是在前11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召开的糖尿病免疫学专题研讨会,旨在为广大糖尿病临床... 由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二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于2017年4月21~23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届论坛是在前11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召开的糖尿病免疫学专题研讨会,旨在为广大糖尿病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糖尿病与免疫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中心 免疫学 论坛 国际 十二 会议 代谢性疾病 专题研讨会
原文传递
SiRNA-HDAC5对非肥胖型糖尿病鼠组蛋白修饰异常的干预及其治疗作用
9
作者 欧阳琳 王燕飞 +2 位作者 刘玲娇 彭佑铭 侯粲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4-470,共7页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干预非肥胖型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鼠脾CD4+T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histone deactylase 5,HDAC5)的表达,检测免疫、炎症及肾功能相关指标,评估si RNAHDAC5对NOD鼠的治疗作...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 RNA)干预非肥胖型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鼠脾CD4+T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histone deactylase 5,HDAC5)的表达,检测免疫、炎症及肾功能相关指标,评估si RNAHDAC5对NOD鼠的治疗作用,探讨HDAC5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将NOD鼠分为3组,在12周龄时分别于尾静脉注射si RNA-HDAC5,si RNA-Control或生理盐水,于18,24和30周龄取样本检测,以血糖仪检测各组NOD鼠血糖,ELISA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血清细胞因子IL-1,IL-6,IL-18和TNF-α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NOD鼠CD4+T细胞CD11a,CCR5以及CX3CR1转录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NOD鼠脾脏CD4+T细胞HDAC5蛋白水平。结果:与未干预对照组相比,HDAC5干预组小鼠血糖和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显著降低,血清IL-1,IL-6,IL-18及TNF-α细胞因子水平下降,脾CD4+T细胞CD11a,CCR5以及CX3CR1明显降低。结论:阻断NOD鼠的HDAC5表达能减缓糖尿病鼠肾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 细胞因子 尿白蛋白/尿肌酐比率
下载PDF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尹娜娜 罗说明 +1 位作者 林健 周智广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6期372-375,共4页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是成人起病的缓慢进展的自身免疫糖尿病,属于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T1DM)的亚型,但其临床特点不同于经典T1DM,更多是介于T1DM和2型糖尿病(T2DM)的中间状态。
关键词 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成人 遗传学 T1DM 1型糖尿病 免疫介导性 2型糖尿病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9
11
作者 刘裔凯 罗说明 +1 位作者 邓敏 周智广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688-691,706,共5页
糖尿病是一组由环境与遗传等多种病因共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合并症。目前,糖尿病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0%,是全世界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 糖尿病是一组由环境与遗传等多种病因共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合并症。目前,糖尿病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0%,是全世界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已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也是糖尿病肾病大国。本文就糖尿病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供有关DN诊断和治疗的最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危险因素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1型糖尿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志国 孙肖霄 +1 位作者 黄干 周智广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2-304,共3页
1型糖尿病(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对胰岛B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的疾病。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表观遗传学 细胞破坏 细胞介导 胰岛素 胰岛B
原文传递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越 罗说明 周智广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38-440,共3页
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是介于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之间的过度类型,其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速度较T2DM患者快,且最终发展为依赖胰岛素治疗。由于LADA的发生、发展较T1DM缓慢,因... 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是介于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之间的过度类型,其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速度较T2DM患者快,且最终发展为依赖胰岛素治疗。由于LADA的发生、发展较T1DM缓慢,因此,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疾病进程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 成人 T2DM T1DM LADA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原文传递
1型糖尿病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应对指南
14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2 位作者 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 周智广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糖尿病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进展为重症及危重症的高危人群,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亦可造成其血糖波动、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的血糖控制和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进展为重症及危重症的高危人群,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亦可造成其血糖波动、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的血糖控制和健康管理对于避免急性并发症、住院及不良预后亟须重视。本指南基于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的临床经验及证据,从饮食、运动、胰岛素调整、血糖监测、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识别处理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1型糖尿病人群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的管理水平,改善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糖尿病 1型 血糖监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原文传递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罗说明 马小茜 周智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1-563,共3页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是由日本学者于2000年提出的1型糖尿病(T1DM)新亚型[1].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预后凶险,是常常涉及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急诊科等多临床学科的代谢性疾病急危重症.FT1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初...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是由日本学者于2000年提出的1型糖尿病(T1DM)新亚型[1].该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预后凶险,是常常涉及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急诊科等多临床学科的代谢性疾病急危重症.FT1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初认为其胰岛自身抗体阴性,且胰腺病理检查未发现胰岛炎,是不同于经典T1DM的新亚型,故将其归入特发性T1 DM范畴.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急性暴发性起病、严重酮症酸中毒,血糖较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对较低,β细胞功能急剧衰竭为特点.药物过敏综合征、病毒感染及妊娠可能为FT1D的易感因素.后续研究发现自身免疫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可能与FT1D有关.本文从HLA基因与非HLA基因两方面就FT1D的遗传学特征阐述如下,为同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1型糖尿病 遗传学特征 HLA基因 药物过敏综合征 人类白细胞抗原 自身抗体阴性 血红蛋白水平 T1DM
原文传递
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俞海波 周智广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3,共3页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和肿瘤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已成为AID和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治疗能缓解甚至逆转AID和肿瘤的疾病进程。本文简要概...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和肿瘤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已成为AID和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治疗能缓解甚至逆转AID和肿瘤的疾病进程。本文简要概述了细胞免疫治疗在AID和肿瘤研究中的进展和临床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疗法 组织疗法 肿瘤/治疗 自身免疫疾病/治疗 综述
原文传递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关联研究
17
作者 谢雨婷 胡芳 周智广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475-1478,1483,共5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经典1型糖尿病(以下简称1型糖尿病,T1D)及其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867例,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437例;非糖尿病对照43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经典1型糖尿病(以下简称1型糖尿病,T1D)及其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867例,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437例;非糖尿病对照43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FokI位点基因型。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FokI位点多态性与起病年龄、抗体阳性率及滴度、胰岛B细胞功能(空腹C肽)等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FokI位点ff基因型及f等位基因在1型糖尿病组中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22)。1型糖尿病患者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阳性率以及两个抗体均为阳性的概率在FF、Ff、ff三组中呈现递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94,0.32);GADA抗体滴度、起病年龄与FokI位点基因型不相关;对患者起病时空腹C肽以100pmol/L为区间进行分层,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征未见显著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骨化三醇/遗传学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糖尿病 1型/遗传学
原文传递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HLA-Ⅱ类易感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尹娜娜 罗说明 +6 位作者 林健 谢志国 黄干 李霞 郑沛林 王建平 周智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81-586,共6页
目的 鉴定中国汉族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DQA1与DQB1易感等位基因及基因型.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PCR-SBT),对1999至2015年主要来自湖南汉族地区652例LADA患者和1 181名健康对照的HLA-D... 目的 鉴定中国汉族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DQA1与DQB1易感等位基因及基因型.方法 采用PCR直接测序法(PCR-SBT),对1999至2015年主要来自湖南汉族地区652例LADA患者和1 181名健康对照的HLA-DRB1、DQA1与DQB1位点进行高分辨基因分型.分析比较LAD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基因频率.结果 中国汉族LADA患者HLA-DQA1易感等位基因为DQA1* 03(OR=1.23,Pc =0.028);DQB1易感等位基因有4种,分别为DQB1* 0201(OR=2.24,Pc<0.001)、DQB1* 0303(OR=1.30,Pc=0.030)、DQB1*0304(OR=10.23,Pc =0.004) 、DQB1* 0401(OR=1.94,Pc <0.001);DRB1易感等位基因有3种,分别为DRB1*0301 (OR =2.10,Pc <0.001)、DRB1*0405(OR=1.89,Pc <0.001)与DRB1* 0901(OR=1.36,Pc =0.008). LADA患者HLA-Ⅱ类易感基因型分别为DQA1* 03/05(OR=1.81,Pc =0.007)、DQB1* 0201/0201(OR=5.74,Pc<0.001)、DQB1*0201/0303(OR=2.58,Pc=0.010)、DRB1*0301/0901 (OR =3.43,Pc =0.028)与DRB1* 0901/0901(OR=1.82,Pc=0.021).中国汉族与高加索人LADA比较,DQB1* 0201、DRB1* 0301为两者共有易感等位基因.而DQA1* 03 、DQB1* 0303、DQB1*0304、DQB1*0401 、DRB1*0405与DRB1* 0901为中国汉族特异性易感等位基因.结论 中国LADA患者易感等位基因为DQA1* 03、DQB1*0201、DQB1* 0303、DQB1*0304、DQB1*0401、DRB1* 0301 、DRB1* 0405与DRB1* 0901;易感基因型为DQA1* 03/05、DQB1* 0201/0201、DQB1*0201/0303 、DRB1* 0301/0901与DRB1* 0901/0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自身免疫疾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 等位基因 基因型
原文传递
血清蛋白酶3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俞瑶 刘黎黎 +6 位作者 肖潇雨 汪玉东 徐爱民 涂怡婷 刘玲娇 肖扬 周智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4期2660-2664,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蛋白酶3(PR3)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2型糖尿病(T2DM)、肥胖不合并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中的变化,并探讨血清PR3在鉴别LADA与T2DM中的价值。方法纳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40例... 目的研究血清蛋白酶3(PR3)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2型糖尿病(T2DM)、肥胖不合并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中的变化,并探讨血清PR3在鉴别LADA与T2DM中的价值。方法纳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40例LADA患者,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湖南人群中年龄匹配的29例T2DM患者,26例肥胖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肥胖组)及76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R3,比较四组间血清PR3的差别,分析其与其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及在鉴别LADA与T2DM中的价值。结果LADA、T2DM、肥胖组、健康对照组四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13)岁、(49±6)岁、(49±6)岁比(47±7)岁,P=0.254],组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8,P<0.001)。LADA、T2DM、肥胖组、健康对照组组间血清PR3比较结果显示,LADA患者血清PR3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195.4(127.6,288.1)μg/L比43.4(30.9,53.7)μg/L、36.0(29.2,46.4)μg/L、41.2(30.2,52.8)μg/L,均P<0.01],其他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之后,LADA患者血清PR3仍高于其他三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PR3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r=0.346、0.357,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PR3诊断界值为71.7μg/L,区分LADA及T2D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5%和89.7%,ROC曲线下面积为0.955(95%CI:0.894~1.000,与0.5相比,P<0.01)。结论血清PR3在LADA患者中明显升高,可能成为鉴别LADA和T2DM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中性粒细胞 蛋白酶3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免疫疗法干预肥胖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雷康 李霞 周智广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699-701,共3页
久坐的生活方式和过多的能量摄入导致肥胖发生率明显增加。Meta分析显示,人类社会面临的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肥胖人数已从1975年的1.05亿上升至2014年的6.41亿,而我国的患病情况更加严峻,
关键词 肥胖发生率 免疫疗法 干预 Meta分析 能量摄入 生活方式 肥胖问题 人类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