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望理论护理联合smile分级心理护理对烧伤瘢痕修复患者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1
作者 刘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0145-0147,共3页
研究烧伤瘢痕修复患者实施希望理论护理联合smile分级心理护理对其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到2020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烧伤瘢痕修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 研究烧伤瘢痕修复患者实施希望理论护理联合smile分级心理护理对其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到2020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烧伤瘢痕修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希望理论护理联合smile分级心理护理。比对分析2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焦虑、抑郁、偏执、恐怖、强迫症状、躯体化、SCL-90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渗出维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措施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希望理论护理联合smile分级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烧伤瘢痕修复患者心理状态水平,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修复 烧伤 瘢痕 smile分级心理护理 希望理论 满意度 心理状态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乳房缺损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先成 熊祥 +5 位作者 方柏荣 孙杨 李晓芳 鲁青 贺吉庸 王玉银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或预扩张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缺损畸形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对23例乳房缺损畸形患者,采用预扩张带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单纯带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8例,皮瓣大小为12 cm...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或预扩张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缺损畸形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对23例乳房缺损畸形患者,采用预扩张带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单纯带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8例,皮瓣大小为12 cm×22 cm^7 cm×12 cm。结果 2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无血肿、血清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6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恢复较好。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较薄,穿支血管蒂较长且走行恒定,预扩张后可提供较大面积的皮瓣,是修复乳房浅表组织缺损畸形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 乳房缺损畸形
下载PDF
ANGPTL4基因调控黑色素瘤细胞醛缩酶A表达水平的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杨 王先成 +2 位作者 方柏荣 熊祥 龙剑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51-857,共7页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细胞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4,ANGPTL4)对醛缩酶A(aldolase A,ALDO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扩增和沉默黑色素瘤细胞系WM-115及WM-266-4 ANGPTL4基因,运用PKC激动剂及阻断剂处理转染细胞。检...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细胞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4,ANGPTL4)对醛缩酶A(aldolase A,ALDO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扩增和沉默黑色素瘤细胞系WM-115及WM-266-4 ANGPTL4基因,运用PKC激动剂及阻断剂处理转染细胞。检测ALDOA在人黑色素瘤细胞中m 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荧光素酶测定ALDOA基因启动子活性。结果:ANGPTL4基因扩增的黑色素瘤细胞组,ALDOA在m RNA及蛋白质的水平的表达均增高,ALDOA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增加,且可被PKC阻断剂抑制(P<0.05)。而在ANGPTL4基因沉默细胞组中ALDOA在m 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均减低,ALDOA基因的启动子活性降低,且可被PKC激动剂恢复(P<0.05)。结论:ANGPTL4基因可通过PKC依赖途径从ALDOA基因转录及翻译水平上调人黑色素瘤细胞中ALDO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细胞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醛缩酶A PKC
下载PDF
双侧耳甲艇软骨构建鼻尖软骨支架复合体在鼻综合整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彭炜锋 欧昕宇 +2 位作者 赵海福 方柏荣 王先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9-904,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自体耳甲艇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支架复合体在综合鼻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沙禾丽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521例鞍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509例,年龄18~5... 目的:探讨双侧自体耳甲艇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支架复合体在综合鼻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长沙禾丽医疗美容医院收治的521例鞍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509例,年龄18~53岁,初次鼻整形患者310例,二次鼻修复患者211例,排除组织破坏严重的挛缩鼻患者。切取双侧耳甲艇软骨,将其进行切割、组合,包括鼻小柱支撑移植物、抑后旋移植物以及帽状移植物,并构建鼻尖支架复合体,塑造鼻尖形态,同时将硅胶假体或膨体聚四氟乙烯雕刻成柳叶形,抬高鼻梁。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让医生、患者和第三方对比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照片来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估,三方都满意为显著有效,两方满意为有效,一方满意为一般,都不满意为差;术后若出现感染、假体外露等并发症判为差。同时对鼻尖高度变化及鼻长度的变化进行测量。结果:521例患者术后即刻均获得满意的外形,随访6~24个月,鼻尖外形保持良好,血液循环、色泽正常,鼻尖表现点明显,自然美观、立体挺拔。521例中显著有效471例,有效30例,效果一般15例,差5例,疗效满意度为96%(501/521)。鼻尖高度比术前抬高(3.5±0.3) mm,鼻长度比术前延长(4.9±0.4) mm。结论:以双侧耳甲艇软骨构建鼻尖软骨支架复合体联合硅胶假体或膨体行综合鼻整形,可作为鞍鼻患者初次鼻整形及二次修复鼻整形的常规方法,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软骨 支架 鼻成形术 鞍鼻
原文传递
臀上或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臀部褥疮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先成 李晓芳 +6 位作者 鲁青 方柏荣 高远 唐亮 杨丽嫦 吴祖林 贺吉庸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 探讨保留臀大肌的臀上动脉或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臀部褥疮.方法 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卢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设计将穿支点包括在内的不带臀大肌的臀上或臀下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臀部创面.结果 2006年8月至2009年5月临床应用15... 目的 探讨保留臀大肌的臀上动脉或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臀部褥疮.方法 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卢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设计将穿支点包括在内的不带臀大肌的臀上或臀下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臀部创面.结果 2006年8月至2009年5月临床应用15例,皮瓣大小为6cm×8 cm~7 cm×15 cm,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无血肿、血清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臀上动脉或臀下动脉穿支皮瓣保留了臀大肌,血运可靠,能明显降低对供区的损伤,是修复臀部褥疮的一个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褥疮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构造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薄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方柏荣 孙杨 +2 位作者 熊祥 贺吉庸 王先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应用影像学技术研究腹壁动脉穿支血管构造以及血供扩散模式,以指导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薄。方法临床影像学研究:15例拟行DIEP皮瓣手术患者,术前行腹部CT血管显影检查,观察腹壁浅层动脉穿支血管构造及毗邻关系。解剖影... 目的应用影像学技术研究腹壁动脉穿支血管构造以及血供扩散模式,以指导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薄。方法临床影像学研究:15例拟行DIEP皮瓣手术患者,术前行腹部CT血管显影检查,观察腹壁浅层动脉穿支血管构造及毗邻关系。解剖影像学研究:取10具新鲜尸体的腹壁标本,将造影剂欧乃派克从动脉穿支灌注入皮瓣,在灌注过程中应用三维CT连续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重建,并分析DIEP皮瓣动脉穿支血管构造及血供扩散过程。结果临床影像学研究中75条粗大穿支(直径〉0.5mm)以及解剖影像学研究中40条粗大穿支(直径〉0.5mm)纳入本研究。动脉穿支血管构造:穿支自腹直肌前鞘发出后,相对直接穿过腹壁深层脂肪、Scarpa’s筋膜以及腹壁浅层脂肪,进入真皮下血管网,分支均在Scarpa’s筋膜之上。血供扩散模式:穿支体间血供扩散只通过穿支体之间的连接血管即choke血管进行,穿支体内血供扩散方式包括真皮下血管网以及已存在的穿支体血管结构2种方式。结论根据DIEP皮瓣动脉穿支血管构造及扩散过程研究结果,Scarpa’s筋膜之下的有限修薄是安全的,Scarpa’s筋膜之上的极限修薄需根据DIEP皮瓣血供分区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构造 血供扩散
原文传递
不带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先成 鲁青 +6 位作者 李晓芳 邱文奎 赵柏程 王玉银 皮立 贺吉庸 吴祖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带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均选择第1穿支。设计将穿支点包括在内的不带背阔肌的带蒂或胸背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四肢或腋窝创面。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 目的探讨不带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均选择第1穿支。设计将穿支点包括在内的不带背阔肌的带蒂或胸背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四肢或腋窝创面。结果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于临床应用7例。皮瓣大小为6cm×9cm~12cm×16cm。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无血肿、血清肿等并发症发生,供区外形与对侧基本对称。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保留了背阔肌,皮瓣较薄,血运可靠,能明显降低对供区的损伤,是修复创面的一种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 临床分析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腹壁静脉血管构造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薄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方柏荣 孙杨 +1 位作者 贺吉庸 王先成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0-364,共5页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研究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的静脉血管构造,并探讨腹壁静脉系统在DIEP皮瓣修薄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对11例拟行修薄DIEP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前行腹壁... 目的应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研究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的静脉血管构造,并探讨腹壁静脉系统在DIEP皮瓣修薄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对11例拟行修薄DIEP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前行腹壁静脉血管CTA检查,研究腹壁下静脉、腹壁浅静脉以及静脉穿支的走行、分支及相互吻合情况,并根据腹壁静脉血管构造进行DIEP皮瓣的修薄。结果共观测22条腹壁下静脉、22条腹壁浅静脉及22条每侧最粗的穿支静脉的CTA图像。在脐上3cm至脐下15cm区域,腹壁浅静脉与腹壁中线距离为3.30~5.77cm,走行深度比例为0.29~0.39。腹壁浅静脉是腹壁浅层的主要回流静脉,与腹壁下静脉以穿支静脉形式在脐周存在吻合。根据腹壁浅静脉的走行及层次进行DIEP皮瓣修薄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无静脉回流障碍。结论木前腹壁静脉CTA图像能清晰地显示DIEP皮瓣的静脉血管构造,腹壁浅静脉可作为指导DIEP皮瓣修薄的标志性参考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皮瓣修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腹壁浅静脉
原文传递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畸形及缺损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先成 李晓芳 +2 位作者 鲁青 吴祖林 贺吉庸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缺损及畸形的方法。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采用带蒂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或畸形22例,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皮瓣大小为4cm×5cm-6c... 目的探讨应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缺损及畸形的方法。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采用带蒂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或畸形22例,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皮瓣大小为4cm×5cm-6cm×7cm,将穿支点包括在内。结果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外形满意,供区隐蔽无明显畸形。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血管走行稳定,供区隐蔽,是临床修复面下部畸形或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动脉 外科皮瓣 面部
原文传递
岛状穿支皮瓣在会阴部及腹股沟创面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先成 鲁青 +6 位作者 李晓芳 吴祖林 赵柏程 贺吉庸 王玉银 刘小平 皮立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8-319,共2页
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我们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岛状穿支皮瓣及腹壁下动脉岛状穿支皮瓣修复会阴及腹股沟创面共13例,获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腹股沟 会阴部 岛状 创面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腹壁下动脉 皮瓣修复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咽喉食管一例近期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先成 杨新明 +4 位作者 李晓芳 鲁青 肖自安 唐青来 郭运凯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6-377,共2页
目的总结1例股前外侧皮瓣重建颈段食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7年9月,收治1例42岁下咽癌男性患者(T4N3M0)。病程4个月。患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2003年曾行食管癌(中下段)根治术,胃代食管,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行肿瘤切除术后采用大小为10c... 目的总结1例股前外侧皮瓣重建颈段食管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7年9月,收治1例42岁下咽癌男性患者(T4N3M0)。病程4个月。患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2003年曾行食管癌(中下段)根治术,胃代食管,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行肿瘤切除术后采用大小为10cm×7cm的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咽喉食管。结果术后股前外侧皮瓣成活,无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供区Ⅰ期愈合。患者术后2周进食通畅,无咽漏。术后1个月,吞钡X线检查,再造食管无狭窄和食管吻合口漏发生。患者获随访6个月,进食良好,皮瓣无坏死,肿瘤无复发。结论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咽喉食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喉食管再造 股前外侧皮瓣 下咽癌
原文传递
逆行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修复膝周创面
12
作者 王先成 鲁青 +3 位作者 李晓芳 吴祖林 王玉银 贺吉庸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05-907,共3页
目的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修复膝周围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采用逆行的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修复膝及小腿上端创面5例。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点并标记,皮瓣大小为6cm×8cm~12cm×13cm,... 目的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修复膝周围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07年5月,采用逆行的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修复膝及小腿上端创面5例。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点并标记,皮瓣大小为6cm×8cm~12cm×13cm,将穿支点包括在内,切断旋股外侧动脉的近心端,游离其远心端达筋膜脂肪瓣转移至膝及小腿上端创面,筋膜脂肪瓣上面移植中厚皮片。结果所有的筋膜脂肪瓣均完全成活,1例皮片部分坏死,换药后愈合,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可以提供血管蒂较长的薄组织瓣,对供区的损伤小,最大程度保持了供区的外形。是临床修复膝周围创面的一个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组织缺损 股前外侧筋膜脂肪瓣
原文传递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外泌体对糖尿病兔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易佳荣 李泽楠 +8 位作者 谢慧清 陈舒悦 蒋碧梅 钱利 徐立新 李海红 雷少榕 陈志钊 周建大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3-1033,共11页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外泌体对糖尿病兔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9年6月收治的2例糖尿病溃疡患者(男49岁、女58岁)手术切除溃疡周边皮肤组织,提取原代血管内皮细胞(VEC)和人...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外泌体对糖尿病兔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9年6月收治的2例糖尿病溃疡患者(男49岁、女58岁)手术切除溃疡周边皮肤组织,提取原代血管内皮细胞(VEC)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通过形态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成功鉴定。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HUVEC外泌体,通过形态观察、粒径检测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成功鉴定。取20只3个月龄雌性新西兰兔,背部两侧分别制作1个2型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创面分成外泌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并进行相应处理,每组20个创面,观察创面组织完全覆盖时间。伤后14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或Masson染色,观察血管生成或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样本数为20)。观察VEC和HSF与HUVEC外泌体共培养24 h对HUVEC外泌体的摄取情况。将VEC与HSF均分成采用HUVEC外泌体或PBS处理的外泌体组和PBS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培养4 d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24、48 h细胞迁移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24 h细胞迁移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转录激活因子3(ATF3)的mRNA表达,行成管实验观测VEC培养12 h血管分支点数和成管长度(样本数均为3)。取VEC及HSF,分成同前处理的PBS组、外泌体组和采用相应基因干扰的NRF2干扰组、ATF3干扰组、空载干扰组,同前检测2种细胞增殖、迁移和VEC的血管形成(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LSD检验。结果外泌体组创面组织完全覆盖时间为(17.9±1.9)d,明显短于PBS组的(25.2±2.3)d,t=4.54,P<0.05。伤后14 d,PBS组创面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外泌体组(t=10.12,P<0.01),胶原纤维生成少于外泌体组。培养24 h,HUVEC外泌体成功被VEC和HSF摄取。培养4 d,外泌体组HSF和VEC增殖活力均明显强于PBS组(t值分别为54.73、7.05,P<0.01)。划痕后24、48 h,外泌体组HSF迁移率(t值分别为3.42、11.87,P<0.05或P<0.01)和VEC迁移率(t值分别为21.42、5.49,P<0.05或P<0.01)均明显高于PBS组。培养24 h,外泌体组VEC、HSF迁移数均明显多于PBS组(t值分别为12.31、16.78,P<0.01)。培养12 h,外泌体组HSF和VEC中NRF2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7.52、5.78,P<0.05或P<0.01),ATF3的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13.44、8.99,P<0.01)。培养12 h,外泌体组VEC血管分支点数明显多于PBS组(t=17.60,P<0.01),成管长度明显长于PBS组(t=77.30,P<0.01)。培养4 d,NRF2干扰组HSF和VEC增殖活力均较PBS组和外泌体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ATF3干扰组HSF和VEC增殖活力均较PBS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均较外泌体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划痕后24、48 h,ATF3干扰组HSF和VEC的迁移率均较PBS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均较外泌体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划痕后24、48 h,NRF2干扰组HSF和VEC的迁移率均较PBS组和外泌体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培养24 h,ATF3干扰组VEC和HSF的迁移数均明显多于PBS组(P<0.05),均明显少于外泌体组(P<0.05或P<0.01);NRF2干扰组VEC和HSF的迁移数均明显少于PBS组和外泌体组(P<0.01)。培养12 h,NRF2干扰组VEC血管长度、分支点数均较PBS组和外泌体组明显减少(P<0.01);ATF3干扰组VEC血管长度、分支点数均较PBS组明显增加(P<0.01),均较外泌体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HUVEC外泌体通过促进VEC和HSF的增殖、迁移,从而促进糖尿病兔创面愈合,而NRF2和ATF3在这个过程中明显受到外泌体的影响,是外泌体作用的可能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转录激活因子3 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 糖尿病创面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低负压吸脂及全面部颗粒脂肪填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林彪斌 陆奕欣 方柏荣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低负压吸脂及全面部颗粒脂肪填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1例接受全面部脂肪填充的患者采用20 ml注射器低负压吸脂,获取脂肪组织经低速离心后行全面部注射,包括颞部、额部、眶下部、鼻唇沟,部分患者填充颊部、颏部、上睑及泪沟。注... 目的探讨低负压吸脂及全面部颗粒脂肪填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1例接受全面部脂肪填充的患者采用20 ml注射器低负压吸脂,获取脂肪组织经低速离心后行全面部注射,包括颞部、额部、眶下部、鼻唇沟,部分患者填充颊部、颏部、上睑及泪沟。注射层次包括骨膜上、深层脂肪和浅层脂肪。剩余脂肪制成富含血管基质片段(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的胶状物质保存,于术后3个月内补充注射。结果本组61例患者均行颞部、额部、眶下区、鼻唇沟脂肪注射,单侧平均注射量分别为17.8、15.1、6.2、5.6 ml。接受颊部脂肪注射51例,单侧平均注射量为7.1 ml;颏部脂肪注射49例,单侧平均注射量为3.9 ml;上睑脂肪注射12例,单侧平均注射量为1.2 ml;泪沟脂肪注射40例,单侧平均注射量为1.1 ml。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和医师评估改善程度优良率均达85%以上。除1例患者出现局部硬结需穿刺促吸收外,其余患者无感染、结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低负压吸脂结合面部颗粒脂肪填充是改善面部轮廓及面部年轻化较好的方式,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年轻化 颗粒脂肪移植 低负压吸脂 全面部脂肪填充 注射美容
原文传递
脂肪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展
15
作者 胡一鸣 江从航 王先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5-389,共5页
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 但由于其免疫排斥和潜在遗传变异等问题, 限制了其临床上大量推广和使用。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外囊泡(EVs)具有其母细胞的某些特征,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大的潜能。此外, 细胞外囊泡可被细胞摄取并且... 干细胞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再生, 但由于其免疫排斥和潜在遗传变异等问题, 限制了其临床上大量推广和使用。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外囊泡(EVs)具有其母细胞的某些特征,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大的潜能。此外, 细胞外囊泡可被细胞摄取并且靶向性更强, 作为一种"无细胞"疗法被广泛关注。既往脂肪来源干细胞是组织工程中重点关注的种子细胞之一, 在组织损伤与修复被证实有效, 而且其来源更加广泛。近些年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各种复杂组织损伤修复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然而目前对于脂肪来源干细胞的细胞外囊泡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制尚不清楚, 为此我们结合当前最新文献主要从其基本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组织损伤修复的基本过程、以及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组织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