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状汗孔角化病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性1例及文献回顾
1
作者 王丽 叶莉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6-358,共3页
病历摘要患者女,56岁。右下肢斑丘疹渐增多伴瘙痒31年。患者31年前右大腿近膝关节出现褐色斑丘疹,逐渐增多,春夏加重,秋冬缓解,夏季最严重,尤其是出汗后瘙痒明显。于外院诊治,予局部外用除湿止痒软膏及口服依匹斯汀治疗,疗效不明显。
关键词 汗孔角化病 皮肤淀粉样变性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米诺地尔酊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薇 曹卉 +1 位作者 肖敬川 陈子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95-97,共3页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联合米诺地尔酊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各30例。治疗组给予PRP头皮注射,每月1次...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联合米诺地尔酊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各30例。治疗组给予PRP头皮注射,每月1次,共计6次,同时联合米诺地尔酊外涂,2次/天,共治疗6个月;对照组仅给予米诺地尔酊外涂。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医生视觉主观评分及皮肤镜下毛发密度,以评判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医生视觉主观评估两组毛发密度及皮肤镜检测终毛密度和毛发密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5),并且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越好。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医生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终毛密度及毛发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毳毛密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P联合米诺地尔酊治疗AGA起效快、疗效强,对于单用米诺地尔疗效不显著或不耐受,以及无法口服用药者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米诺地尔酊 雄激素性脱发 毛发密度 疗效
下载PDF
人参皂苷Rd通过下调NF-κB信号改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
3
作者 符丽珍 饶兰兰 +2 位作者 赵勇 易必兴 叶莉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8-254,共7页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d在ApoE-/-小鼠中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潜在机制。方法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6组(n=8):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ATV)组、人参皂苷Rd治疗组(5 mg/kg、10 mg/kg和20 mg/kg)。给小鼠喂食西式饮食6周,然后同时给予... 目的探究人参皂苷Rd在ApoE-/-小鼠中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潜在机制。方法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6组(n=8):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钙(ATV)组、人参皂苷Rd治疗组(5 mg/kg、10 mg/kg和20 mg/kg)。给小鼠喂食西式饮食6周,然后同时给予人参皂苷Rd治疗6周。采集血样进行脂质分析、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和氧化应激水平检测。采集胸主动脉,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和油红O染色,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表达。结果人参皂苷Rd显著抑制了AS病变的发展和脂质积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人参皂苷Rd下调促炎标志物的表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此外,人参皂苷Rd处理降低了丙二醛(MDA)活性并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人参皂苷Rd处理也显著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的表达,并抑制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异常激活。结论人参皂苷Rd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对AS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D 动脉粥样硬化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TNF-Α NF-ΚB
下载PDF
两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卉 王薇 +3 位作者 肖敬川 黄邓高 高元慧 朱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0-808,共9页
目的: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成纤维细胞的高效获取及纯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改良组织块培养法(improved tissue culture method,ITCM)及酶消化培养法(enzyme digestion method,EDM)分离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 目的: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成纤维细胞的高效获取及纯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改良组织块培养法(improved tissue culture method,ITCM)及酶消化培养法(enzyme digestion method,EDM)分离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以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ITCM是将剪碎的皮肤组织置0.1%Ⅱ型胶原酶中于4℃下消化过夜,分离表皮与真皮,对真皮组织采用0.25%胰酶于室温下再次消化15 min,待组织块贴壁于培养皿后进行培养。EDM是将剪碎的皮肤组织置0.25%胰酶中于4℃下消化过夜,分离表皮与真皮,将真皮组织再次于4℃下用0.1%Ⅱ型胶原酶消化过夜,然后将组织块与酶的混合物一起过滤、挤压,用含有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冲洗滤网,对得到的细胞悬液进行培养。ITCM与EDM均采用两种酶进行消化,但两种酶的使用顺序、消化时间及温度不同,最终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后续培养的分别是组织块和细胞悬液。本研究利用ITCM和EDM分离、培养HFF,观察ITCM组和EDM组HFF的原代至第3代(Passage 0~Passage 3,P0~P3)的细胞形态;染色波形蛋白、CD68和角蛋白以鉴定细胞纯度;绘制P3生长曲线对比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取120 mJ/cm^(2)的中波紫外线(medium-wave ultraviolet,UVB)照射P3 ITCM组和EDM组HFF,建立光损伤模型。根据有无照射紫外线,实验分为UVB组和未照射对照组(Control)。采取二次离心法提取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用含不同浓度(0,2.5%,5.0%及10.0%)PPP的完全培养基对ITCM组和EDM组的HFF进行分组培养,加入PPP 24 h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损伤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ITCM组培养至第3天时可观察到大量HFF,受杂质影响小;EDM组HFF形态的观察受到较多杂质影响;第9天时,两组细胞均可传代;两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HFF均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HFF培养至P2时ITCM组和EDM组波形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36±0.76)%vs(99.4±0.56)%,P<0.01],CD68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8±0.46)%vs(78.37±0.75)%,P<0.01],pan-keratin的表达分别为阳性和阴性。HFF培养至P3时ITCM组与EDM组比较,波形蛋白和角蛋白染色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68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73±1.37)%vs(85.27±2.63)%,P<0.001]。EDM组P3 HFF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ITCM组(P<0.05)。经UVB(120 mJ/cm^(2))照射后,两种方法获取的HFF出现光损伤改变;2.5%PPP组修复损伤细胞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余浓度组(P<0.05或P<0.001)。结论:与ITCM法比较,EDM法获得的HFF具有纯化速度快、增殖能力强的优点;PPP对HFF的紫外线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实验结果可为后续临床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 酶消化培养法 细胞鉴定
下载PDF
薄芝糖肽加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对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叶莉华 王泉江 +1 位作者 林飞燕 范秀红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6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薄芝糖肽加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尖锐湿疣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微波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 目的:探讨薄芝糖肽加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尖锐湿疣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微波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薄芝糖肽共同治疗。结果: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复发率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3^+水平(68.05±5.39)%、CD4^+水平(40.05±4.26)%、CD8^+水平(1.95±0.18)%高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CD3^+水平(64.79±5.15)%、CD4^+水平(33.41±6.82)%、CD8^+水平(1.40±0.11)%,且观察组尖锐湿疣患者CD4^+/CD8^+比值(21.11±2.90)低于对照组尖锐湿疣患者CD4^+/CD8^+比值(23.62±4.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薄芝糖肽加微波治疗尖锐湿疣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少复发率,改善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芝糖肽 微波 尖锐湿疣 细胞因子水平 肝功能
下载PDF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薇 肖敬川 +1 位作者 黄会 王泉江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23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皮肤科门诊泌尿生殖道衣原体(CT)和支原体感染及支原体药敏情况。方法 2008-2010年本院皮肤科门诊共1627例就诊患者采用PCR法检测标本中衣原体,采用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单纯CT阳性89例,占5.47%,单纯U...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皮肤科门诊泌尿生殖道衣原体(CT)和支原体感染及支原体药敏情况。方法 2008-2010年本院皮肤科门诊共1627例就诊患者采用PCR法检测标本中衣原体,采用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单纯CT阳性89例,占5.47%,单纯Uu阳性1073例,占65.95%,单纯Mh阳性38例,占2.34%,MH+Uu3例,占0.18%,CT+Uu25例,占1.54%,CT+MH2例,占0.12%,CT+Uu+MH0例。耐药情况为:Uu对四环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及交沙霉素敏感性较好。Mh对四环素、交沙霉素及美满霉素敏感性好。结论本地区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率较高,支原体经验性治疗首选美满霉素、四环素及交沙霉素。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炎 支原体 衣原体 药敏实验
下载PDF
银屑病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薇 周晓鸿 邓丹琪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898-1900,共3页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不同体液中的表达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测定PsA、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关节液、尿液中的BLyS水平,并进行对比研究,将RA患者按照DAS28标准...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不同体液中的表达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测定PsA、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关节液、尿液中的BLyS水平,并进行对比研究,将RA患者按照DAS28标准分为缓解期和高度活动期,分析BLyS与RA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 (1)PsA、RA患者血清中BLyS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两种疾病患者尿中BLyS水平与健康对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中BLyS水平为RA患者>PsA患者>健康对照者;(3)RA患者关节液中BLyS水平>血清中BLyS水平>尿液中BLyS水平。(4)RA患者血清中BLyS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372,P=0.007)。结论 BLyS在PsA、RA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BLyS水平可能有助于评估RA疾病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疾病活动度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治疗重度痤疮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薇 范秀红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胶囊治疗重度痤疮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异维A酸组、光动力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异维A酸组予异维A酸胶囊0.25mg/kg·d,疗程12周;光动力组予5-氨基酮...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胶囊治疗重度痤疮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异维A酸组、光动力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异维A酸组予异维A酸胶囊0.25mg/kg·d,疗程12周;光动力组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每周1次,共4次;联合组予异维A酸胶囊0.25mg/kg·d,疗程12周,联合光动力4次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后4周、12周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评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光动力组与联合组有效率均高于异维A酸组(均P<0.05);治疗12周后,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光动力组及异维A酸组(均P<0.05)。治疗过程中,红斑、疼痛在光动力组及联合组中发生率高于异维A酸组(均P<0.05),唇炎在异维A酸组及联合组发生率高于光动力组(均P<0.05),干燥脱屑、血液学、湿疹及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低剂量异维A酸递减疗法治疗重度痤疮疗效确切,起效快、远期疗效佳,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异维A酸胶囊 重度 寻常痤疮 安全性
下载PDF
ALA-PDT与高频电离治疗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欧伟洪 赵晓霞 +1 位作者 王泉江 陈晓东 《中国性科学》 2019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ALA-PDT与高频电离治疗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高频... 目的探讨ALA-PDT与高频电离治疗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高频电离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相关炎症因子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27%(40/42)vs 80.95%(3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2.5%(5/40)vs 35.29%(1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1.35±26.17)pg/mL vs(144.72±34.56)pg/mL,(22.47±4.23)pg/mL vs(29.17±5.0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2(I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5.57±7.32)pg/mL vs(58.26±9.54)pg/mL,(8.69±3.56)pg/mL vs(6.24±2.75)pg/mL,(66.42±3.38)pg/mL vs(57.48±4.0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29%(6/42)vs 33.33%(1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可以通过细胞凋亡及坏死两条途径对生殖器尖锐湿疣进行治疗,安全简便,同时可改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频电离疗法相比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低,疗效确切,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高频电离 尖锐湿疣 疗效
下载PDF
咪喹莫特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尖锐湿疣的总疣体数、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和局部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数量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欧伟洪 王薇 陈晓东 《中国性科学》 2019年第4期133-136,共4页
目的比较咪喹莫特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尖锐湿疣的总疣体数、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和局部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数量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诊治的86例尖锐湿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 目的比较咪喹莫特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尖锐湿疣的总疣体数、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和局部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数量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诊治的86例尖锐湿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激光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使用咪喹莫特治疗,对照组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总疣体数、复发率、皮郎格罕斯细胞数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总疣体数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结束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总疣体数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均P<0.05);研究组患者总疣体数均少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2.3%,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18.6%,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染色强度灰度值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染色强度灰度值均比治疗前有所升高(均P<0.05),研究组患者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染色强度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0%、11.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喹莫特治疗尖锐湿疣效果好,在疣体清除情况、复发情况和局部表皮郎格罕斯细胞数量等方面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喹莫特 重组人干扰素 尖锐湿疣 郎格罕斯细胞
下载PDF
环孢素A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丽 陈子兰 +1 位作者 陈庆东 王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99-102,共4页
目的评价环孢素A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皮肤科收治的6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片20 mg/d联合医用凡士林外用;治... 目的评价环孢素A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皮肤科收治的64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片20 mg/d联合医用凡士林外用;治疗组口服环孢素A 3 mg/(kg·d)联合医用凡士林外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临床总有效率、SCORAD积分、TIg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SCORAD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TIgE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8周,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SCORAD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TIgE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孢素A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率优于依巴斯汀。环孢素A能迅速控制病情,3 mg/(kg·d)的使用剂量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环孢素A 依巴斯汀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Fonsecaea monophora色素毒力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丽 王薇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2期77-83,共7页
目的探讨黑色素是否为Fonsecaea monophora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方法从Fonsecaea monophora的分生孢子突变株(CBS122845)传代接种产生白色突变株(CBS 125149)。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到黑色素是位于分生孢子细胞壁表面上的电子致密... 目的探讨黑色素是否为Fonsecaea monophora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方法从Fonsecaea monophora的分生孢子突变株(CBS122845)传代接种产生白色突变株(CBS 125149)。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到黑色素是位于分生孢子细胞壁表面上的电子致密颗粒。通过碱-酸法提取来自两个不同菌株的细胞壁色素颗粒。建立不同菌株或色素颗粒与活化巨噬细胞(RAW264.7)共培养体系,通过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检测i-NOS基因的表达,格里斯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表达结果,ELISA检测IL-12、TNF-α、IL-10的表达结果。结果色素型分生孢子和其色素颗粒能够降低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的表达和抑制一氧化氮的合成(P<0.05)。提高Th2细胞因子表达,同时抑制Th1细胞因子表达(P<0.05)。结论黑色素可能是Fonsecaea monophora逃避巨噬细胞对其氧化应激的重要机制。同时黑色素下调Th1免疫应答,可能利于真菌的持续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 Fonsecaea monophora 一氧化氮 IL-12 IL-10 TNF-Α
下载PDF
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磊 欧伟洪 赵晓霞 《皮肤病与性病》 2021年第1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某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皮炎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患者,给予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对照组80例患者,口服咪唑斯... 目的探讨分析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某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皮炎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患者,给予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治疗;对照组80例患者,口服咪唑斯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临床症状评分水平普遍低于接受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临床症状评分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普遍低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单独服用咪唑斯汀相比,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斯汀可以取得更好的免疫调节结果,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咪唑斯汀 皮炎湿疹 临床效果
下载PDF
CO_(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及富血小板血浆序贯疗法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薇 曹卉 +2 位作者 肖敬川 王丽 范秀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观察CO_(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及富血小板血浆序贯疗法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9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3组:激光组、微针+PRP组及序贯组,每组各30例。激光组予CO_(2)点阵激光治疗2次;微针+PRP组予治疗2次;... 目的观察CO_(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及富血小板血浆序贯疗法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9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3组:激光组、微针+PRP组及序贯组,每组各30例。激光组予CO_(2)点阵激光治疗2次;微针+PRP组予治疗2次;序贯组予1次CO_(2)点阵,1次微针+PRP。3组均治疗后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有效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3组ECCA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激光组与微针+PR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ECCA评分低于激光组和微针+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间有效率比较:激光组和微针+PR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序贯组有效率高于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序贯组有效率高于微针+PR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O_(2)点阵激光联合微针及富血小板血浆序贯疗法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安全有效,优于单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瘢痕 CO_(2)点阵激光 微针 富血小板血浆 序贯疗法
下载PDF
依巴斯汀联合金水宝胶囊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薇 伍振飞 欧伟洪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1-882,共2页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以抗组胺药为主,对难治性患者,可加倍二代抗组胺药剂量,联合免疫调节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生物制剂、中医中药等治疗^([1])。对易复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目前国...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以抗组胺药为主,对难治性患者,可加倍二代抗组胺药剂量,联合免疫调节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生物制剂、中医中药等治疗^([1])。对易复发、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治疗方案。笔者于2017年10月—2019年6月采用依巴斯汀联合金水宝递减法治疗慢性荨麻疹3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依巴斯汀 金水宝胶囊 常规治疗效果 抗组胺药 中医中药 免疫调节剂 生物制剂
原文传递
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6
作者 逯军 李静 林飞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46-949,共4页
目的 总结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ISH)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报道2015年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科1例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的临床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儿男,1岁1月龄,生后1个月开始... 目的 总结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ISH)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报道2015年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科1例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的临床病例,结合文献,分析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儿男,1岁1月龄,生后1个月开始出现四肢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双膝关节屈曲状并呈内翻样改变,生后3个月,全身出现红色皮疹,皮疹逐渐变为紫红色,以背部为主,高于皮肤表面,触之硬,压之不褪色.双膝X线示双膝关节内翻样改变.颈部病变皮肤组织病理为真皮呈玻璃样变性.基因检测:ANTXR2基因外显子13,c.1073delC/c.1074delT缺失突变,为ISH的热点突变,确诊ISH.分别以“婴儿全身性玻璃样变性”“infantile systemic hyalinosis"为关键词,在万方网、PubMed及中国知网上检索1978至201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到国外病例48例,中国台湾病例1例.病例均有关节挛缩、关节活动受限及身材矮小,另有皮肤丘疹及色素沉着(40例)、牙龈增生(36例)、肛周结节(32例)、皮肤增厚(31例)、骨质疏松(30例)、迁延性腹泻(30例)、反复感染(25例).39例皮肤病理检查均有玻璃样变性.其中18例有基因检测资料,致病基因均位于染色体4q21位置,被编码为CMG2/ANTXR2,其中移码突变9例,错义突变8例,剪接位点突变1例.发病年龄多于生后4个月内,大多因反复感染而在2岁左右死亡.结论 ISH表现为关节挛缩、活动受限、皮肤特殊皮疹及色素沉着;病理检查可见真皮呈玻璃样变性;ISH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4q21,多于婴幼儿期死于反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样变性 系统性 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