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杰群 谭洁琼 +3 位作者 陈春丽 易军方 钦海云 曾六旺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7期61-64,共4页
目的了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探讨相应的策略。方法采用网络调查的形式与自愿填写的原则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医学专硕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行统计... 目的了解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探讨相应的策略。方法采用网络调查的形式与自愿填写的原则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医学专硕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79.69%(102/128)的专硕认为科研比较重要,59.38%(76/128)的专硕科研时间4~8 h/周,57.81%(74/128)的专硕文献阅读量4~8篇/月,42.97%(55/128)的专硕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文,7.03%(9/128)的专硕申报过课题,90.63%(116/128)的专硕认为科研培训课程缺乏并希望加强科研方面的培训,65.63%(84/128)的专硕希望医院和导师能提供更多的临床研究资源。结论专硕的科研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完善培养标准、调动专硕的积极性、加强专硕导师队伍建设、优化专硕科研课程体系及增加临床科研资源,培养出具有过硬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 硕士 科研能力 培养 策略
下载PDF
人类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朱艳萍 谭洁琼 郭辉 《科教导刊》 2020年第11期72-74,共3页
人类与医学遗传学作为最前沿的基础学科,在现代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学中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教学双方沟通少、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创新、科研思... 人类与医学遗传学作为最前沿的基础学科,在现代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学中以基础知识讲授为主、教学双方沟通少、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创新、科研思维等综合能力,使学生适应学科不断发展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与医学遗传学 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验教学 创新创业
下载PDF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一家族三代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贺秀芳 许春姣 +3 位作者 田地 王苗苗 张文瑞 郭怡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07,共4页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以牙龈组织缓慢、渐进性增生为主要特征。本文对1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家族进行报道及文献回顾。
关键词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 基因 牙龈增生
下载PDF
联合组会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曾六旺 谭洁琼 +3 位作者 易军方 陈春丽 钦海云 李杰群 《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7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组会制度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4个联合课题组的38名专硕生进行了自制问卷匿名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组会由共同课题或者课... 目的探讨联合组会制度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4个联合课题组的38名专硕生进行了自制问卷匿名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组会由共同课题或者课题相近的3名导师及其研究生组成,通过常规化、制度化的联合组会,38名专硕生对联合组会的培养方式满意度为100%(38/38),年级越高的专硕生,科研的时间、文献的阅读量及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越多,同时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比例(参与课题、撰写标书及科研论文)也越高。结论联合组会制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硕生科研能力一个有效的手段,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良好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组会 临床医学 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位 科研能力 培训
下载PDF
40例肉碱缺乏症新生儿的生化和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晓强 滕炎玲 +3 位作者 林彭思远 李卓 邬玲仟 梁德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4-1171,共8页
目的: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是一种罕见的可致新生儿死亡的脂肪酸代谢紊乱性疾病。本研究对新生儿足跟血行串联质谱分析筛查出的肉碱缺乏儿,进一步行血肉碱水平分析及SLC22A5基因检测,为PCD的早期诊断提... 目的: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是一种罕见的可致新生儿死亡的脂肪酸代谢紊乱性疾病。本研究对新生儿足跟血行串联质谱分析筛查出的肉碱缺乏儿,进一步行血肉碱水平分析及SLC22A5基因检测,为PC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同时探索血肉碱水平与SLC22A5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游离肉碱(free carnitine,C0)值<10μmol/L的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用Sanger测序方法对PCD的致病基因SLC22A5基因进行检测,分析肉碱水平、基因检测结果及两者的关系。结果:共检出SLC22A5基因变异15种(42个),包括11种致病或可能致病变异和4种意义不明变异。发现c.288del G(p.G96fs X33),c.744745ins TCG(p.M258L259ins S),c.752A>G(p.Y251C),c.495C>A(p.R165E),c.1298T>C(p.M433T)5种新突变。在40例串联质谱初筛肉碱缺乏的患儿中,14例被确诊为PCD,包括SLC22A5基因纯合突变2例,复合杂合突变12例;14例检出1个SLC22A5基因突变;12例未检出SLC22A5基因突变。确诊为PCD的患儿初筛C0值为(4.95±1.62)μmol/L,复查C0值为(3.90±1.33)μmol/L;未检出突变的患儿初筛C0值为(7.04±2.05)μmol/L,复查C0值为(8.02±2.87)μmol/L,确诊为PCD的患儿与未检出突变患儿的初筛及复查C0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检出截短突变的患儿与未检出截短突变的患儿初筛C0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发现的5种新突变丰富了SLC22A5基因突变谱;新生儿足跟血串联质谱初筛C0值<5μmol/L与SLC22A5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型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具有截短突变的患儿较不含截短突变患儿的C0值可能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 血游离肉碱 SLC22A5 基因突变 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
下载PDF
基于DNA分子的现代人起源研究35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雷晓云 袁德健 +1 位作者 张野 黄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1983年,有学者首次发表现代人线粒体DNA进化树,认为现代人可能起源自亚洲。1987年,又有学者按照分子钟假说得到线粒体在10-20万年前出自非洲的推论。随后,以分子钟为前提的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DNA研究也支持了出非洲的结论,该结论逐渐成... 1983年,有学者首次发表现代人线粒体DNA进化树,认为现代人可能起源自亚洲。1987年,又有学者按照分子钟假说得到线粒体在10-20万年前出自非洲的推论。随后,以分子钟为前提的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DNA研究也支持了出非洲的结论,该结论逐渐成为分子进化领域的主流理论。2010年,对尼安德特人常染色体基因组的研究指出其对现代人有遗传贡献,这颠覆了人们先前关于现代人只来源自非洲,其他大洲的当地古人被完全取代的认知。目前,单地区起源说已经被修正为同化说。尽管学界对非洲人遗传多样性最高这一现象有共识,但是对该现象的不同解读却可以得出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现代人出亚洲说和出非洲说。大量研究证实基因组的大部分序列是有功能的,并处在遗传变异水平的饱和态,这质疑了中性理论以及由它推导的现代人出非洲说的合理性,而中性理论的提出恰恰是用来解释并非普遍存在的分子钟的。近年来已经有研究者从新理论的角度解读遗传多样性的饱和态和线性态,人们对现代人起源的认识将会进一步加深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起源 出自非洲 多地区 中性理论 分子钟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转录因子EB基因罕见变异导致神经元轴突发育障碍
7
作者 胡龙妃 谭洁琼 胡章雪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797-802,共6页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发现的转录因子EB(TFEB)基因3种变异对神经元轴突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与ASD相关的3个TFEB突变体质粒和TFEB shRNA干扰质粒,细胞转染上述质粒后通过免疫荧光、细胞核质分离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TFE...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发现的转录因子EB(TFEB)基因3种变异对神经元轴突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与ASD相关的3个TFEB突变体质粒和TFEB shRNA干扰质粒,细胞转染上述质粒后通过免疫荧光、细胞核质分离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TFEB变异是否改变其亚细胞定位;利用核糖体抑制剂CHX处理后经蛋白免疫印迹检测TFEB变异对其蛋白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原代小鼠神经元培养并转染上述质粒,通过免疫荧光检测TFEB变异对神经元轴突生长发育的影响;使用实时定量PCR检测TFEB下游自噬-溶酶体基因的表达水平,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量TFEB的转录活性。结果ASD相关突变体p.R22Q及p.R465W导致TFEB在细胞核的定位增加,但变异并不改变蛋白的稳定性。同时,野生型(WT)TFEB的过表达可增加神经元轴突长度,而ASD相关的TFEB突变体则不能。这表明这些突变导致TFEB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功能受损。同时,自噬激活剂Rapamycin可恢复由TFEB干扰引起的神经元轴突缩短。TFEB WT的过表达增加了下游自噬-溶酶体相关靶基因(LAMP1、SQSTM1、CTSB、CTSD、CTSF、MAPLC3)的表达,但ASD相关的TFEB突变体降低了对相关靶基因的调节能力。结论TFEB变异可能导致自噬-溶酶体功能受损和神经元发育异常,为ASD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TFEB 自噬-溶酶体
下载PDF
DMD相关肌营养不良病的遗传咨询专家共识
8
作者 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遗传咨询共识专家组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分会遗传咨询学组 +8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基因诊断与精准医学分会 刘晓亮 赵彦艳 王华 李岭 邬玲仟 卢彦平 常清贤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51-660,共10页
由DMD基因变异所致的肌营养不良病的表型分类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以及DMD相关的扩张型心肌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筛查、尤其是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携带DMD基因变异的个体被发现,但... 由DMD基因变异所致的肌营养不良病的表型分类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以及DMD相关的扩张型心肌病。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筛查、尤其是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携带DMD基因变异的个体被发现,但目前对于DMD相关肌营养不良病的遗传咨询能力相对不足,也缺乏专业规范。本共识讨论了DMD相关肌营养不良病检测前、后咨询应涵盖的内容要点,旨在为该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及家庭再生育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DMD相关扩张型心肌病 遗传咨询
原文传递
无创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9
9
作者 谭虎 邬玲仟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801-804,共4页
针对遗传病的产前检测是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近年来兴起的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又称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可以基于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来评估胎儿患有遗传病的风险,其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对传... 针对遗传病的产前检测是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近年来兴起的无创基因检测技术,又称无创产前检测技术(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可以基于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来评估胎儿患有遗传病的风险,其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对传统的产前检测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存在一些误解、滥用或错用情况。该文从NIPT的检测范围、检测失败/检测结果不一致等方面对NIPT的临床应用现状及问题进行讨论,期望能加深临床工作人员对NIPT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认识,促进NIPT在临床的规范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基因检测 遗传病 检测范围 结果不一致
下载PDF
脆性X综合征外周血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飞 胡泽斌 +5 位作者 孙楠 段然慧 游延军 左甜甜 夏昆 黄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9年第5期470-473,共4页
脆性 X 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一种 X 连锁不完全外显性遗传病,是引起遗传性智力低下和孤独症谱系障碍最常见的单基因病[1],因细胞中 X 染色体末端在特殊培养基中经诱变剂作用后可显示如同断裂的脆性部位而得名。
关键词 脆性X综合征 细胞系 细胞永生化 外周血淋巴 孤独症谱系障碍 显性遗传病 单基因病 智力低下
下载PDF
利用外显子测序在高度近视家系中鉴定一个新的NYX基因错义突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书言 邓妮妮 +2 位作者 陈金卯 田奇 彭凤兰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61-367,共7页
高度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遗传性疾病,是导致患者视力丧失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其高患病率和高致盲率给广大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到一个来自广西地区的三代高度近视家系,收集家系中17个成员的临... 高度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遗传性疾病,是导致患者视力丧失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其高患病率和高致盲率给广大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到一个来自广西地区的三代高度近视家系,收集家系中17个成员的临床资料,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外显子测序的方法分析所有外显子序列,运用Sanger测序在该家系中验证外显子测序的结果,发现NYX基因一个新的错义突变c.790A>T(p.N264Y)在该家系中与疾病表型共分离,在1000Genomes、ESP6500和ExAc等数据库及100例对照中,均排除该罕见突变。已有研究显示,NYX基因c.792C>G(p.N264K)突变与先天性静止性夜盲有关,表明NYX基因第264位氨基酸的不同变异可能导致不同的表型。我们的发现扩大了NYX基因的突变谱,为阐明其基因型-表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家系 外显子测序 NYX基因 错义突变
下载PDF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及验证
12
作者 高飞 胡泽斌 +3 位作者 段然慧 左甜甜 董喆 黄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2年第2期172-175,共4页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uchs endothelial corneal dystrophy,FECD)又称为滴状角膜,是角膜内皮进行性的损伤。角膜后弹力层增厚,细胞外基质赘疣沉积,最终发展成为角膜内皮失代偿为特征的进行性遗传角膜疾病[1]。在美国,40岁以上人口约...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uchs endothelial corneal dystrophy,FECD)又称为滴状角膜,是角膜内皮进行性的损伤。角膜后弹力层增厚,细胞外基质赘疣沉积,最终发展成为角膜内皮失代偿为特征的进行性遗传角膜疾病[1]。在美国,40岁以上人口约有5%患有此病。在亚洲,大约70%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含有TCF4的重复序列扩增,而且含有CTG重复扩增的患者表型更严重。这一扩增将使患病风险增加30倍以上[2]。CTG重复数目小于或等于37为正常,在37~52之间表明与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相关,超过52为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高风险[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疾病 角膜内皮 患病风险 角膜后弹力层 TCF4 细胞外基质 淋巴细胞
下载PDF
伴有室间隔缺损和7q11.23q21.3三体的双胞胎产前诊断1例
13
作者 刘轶 文娟 +2 位作者 刘娜 牟凯 程翠云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明确孕妇宫内双胞胎的遗传信息和发育情况,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孕妇实施羊膜穿刺术,获得羊水胎儿脱落细胞,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SNP array和FISH技术获得胎儿遗传信息,并根据超声评价其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同时抽... 目的明确孕妇宫内双胞胎的遗传信息和发育情况,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孕妇实施羊膜穿刺术,获得羊水胎儿脱落细胞,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SNP array和FISH技术获得胎儿遗传信息,并根据超声评价其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同时抽取孕妇夫妇、孕妇的儿子和父母的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 array检测。并于孕妇孕29周时,进行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该双胞胎都有一条衍生的4号染色体,SNP array提示胎儿是7q11.23q21.3三体,FISH提示衍生的4号染色体是由片段7q11.23q21.3插入4号染色体长臂所致。在外周血的检测中,我们发现孕妇、孕妇儿子及其母亲都是7q11.23q21.3三体的携带者,其他人未见异常。孕妇29周的超声结果提示胎儿存在室间隔缺损。结论双胞胎的7q11.23q21.3三体遗传于母亲,家族中的携带者表型都正常,提示胎儿表型正常可能性极高。导致室间隔缺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7q11.23q21.3三体是否有关无法确定,基于缺损很小,且目前手术能够修复,我们建议孕妇继续妊娠,并定期进行超声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室间隔缺损 SNParray FISH 7q11.23q21.3三体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服用二甲双胍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丹妮 陈文鑫 +3 位作者 熊浩峰 胡鑫 毛婷 苏彤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口腔鳞癌患者346例,分为实验组(71例)和对照组(275例)。实验组术后服用二甲双胍类药物,对照组术后未服用二...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口腔鳞癌患者346例,分为实验组(71例)和对照组(275例)。实验组术后服用二甲双胍类药物,对照组术后未服用二甲双胍药物。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复发率较低。在男性患者、原发于舌部的肿瘤患者、高分化鳞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以及有咀嚼槟榔史的患者中,差异更加显著(P<0.05)。结论:口腔鳞癌患者术后口服二甲双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复发率及转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复发 转移 二甲双胍
下载PDF
13号环状染色体1例的产前遗传学诊断
15
作者 孙陆 文娟 +2 位作者 初国铭 赖光锐 何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455-1460,共6页
目的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NIPT)提示的胎儿13号染色体复杂环状结构异常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5月11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其外周血样进行NIPT筛查,对羊水细胞及孕妇夫妇的外周... 目的对1例无创产前检测(NIPT)提示的胎儿13号染色体复杂环状结构异常进行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选择2021年5月11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其外周血样进行NIPT筛查,对羊水细胞及孕妇夫妇的外周血样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孕妇外周血样和羊水细胞同时进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NIPT检测提示胎儿13号染色体存在单体嵌合或片段缺失。G显带分析提示胎儿与孕妇的染色体核型均为47,XX,der(13)(pter→p11::q22→q10),+r(13)(::p10::q22→qter::),孕妇丈夫核型未见异常,FISH证实了上述结果。CNV-seq和CMA检测胎儿和孕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研究胎儿的13号环状染色体遗传自孕妇,但未合并缺失、重复、嵌合体等异常。孕妇本人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均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号环状染色体 染色体异常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无创产前检测
原文传递
一个生殖腺嵌合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行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分析
16
作者 谢文美 滕炎玲 +5 位作者 张宏云 朱慧敏 张文 梁德生 李卓 邬玲仟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0-517,共8页
目的明确一个疑似生殖腺嵌合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家系致病特点, 为类似家系妊娠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系统回顾2012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收治的1个BMD家系, 查阅先证者病史与家族史,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 目的明确一个疑似生殖腺嵌合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家系致病特点, 为类似家系妊娠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系统回顾2012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收治的1个BMD家系, 查阅先证者病史与家族史, 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先证者、胎儿、父母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79个外显子缺失/重复变异, 并结合PCR扩增、短核苷酸串连重复多态性连锁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筛选优质胚胎进行移植, 于孕中期采集羊水进行产前诊断验证。结果根据先证者表型分析, 临床初诊为BMD, 检测到DMD基因45~50号外显子缺失。其母亲外周血中未检测到该突变, 再次妊娠时, 产前诊断结果示胎儿与先证者存在相同的缺失突变。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2枚胚胎均未携带该缺失, 进行单胚移植并成功妊娠, 孕期产前诊断确认后, 足月剖宫产分娩1名健康女婴。结论该BMD家系为连续发生2次BMD同种缺失型突变妊娠家系, 且先证者母亲外周血和2枚胚胎细胞中未检测到DMD基因该缺失, 提示其母亲可能为该缺失突变生殖腺嵌合携带者, 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联合应用为有效避免类似患儿出生提供了参考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症 基因诊断 生殖腺嵌合
原文传递
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
作者 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协作组 王昊 +2 位作者 文娟 赖怡 邬玲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025-1031,共7页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出生缺陷防控的有效手段。但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依靠人工识别,费时费力。将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辅助诊断系统应用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临床实践,可缩短分析时间,大幅提... 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出生缺陷防控的有效手段。但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主要依靠人工识别,费时费力。将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辅助诊断系统应用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临床实践,可缩短分析时间,大幅提高分析效率,提高低比例嵌合体的检出率,加强实验室之间的同质化,有效提升细胞遗传学诊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随着该系统在核型分析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现已积累大量的临床应用数据和经验,经高效智能染色体核型精准辅助诊断系统的临床应用协作组组织专家通过多轮讨论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业界同行更好地在染色体核型分析中应用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供参考,推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规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一例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胎儿的遗传学诊断及无创产前检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铭 庞泓 +8 位作者 史玉林 冯小静 赵艳辉 滑君 佟丹 刘锦平 文娟 樊婷婷 邬玲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43-546,共4页
目的 明确1例超声提示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的病因,同时验证扩展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针对此类微缺失改变的灵敏度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同时检测胎儿脐带血染色体拷贝数及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拷贝数,采用常规G显带分析技术分析... 目的 明确1例超声提示宫内生长受限胎儿的病因,同时验证扩展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针对此类微缺失改变的灵敏度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同时检测胎儿脐带血染色体拷贝数及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拷贝数,采用常规G显带分析技术分析胎儿及父母的核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胎儿脐带血染色体拷贝数检测提示胎儿15号染色体q11.2-q13.1处缺失4.88Mb,覆盖了Prader-Willi综合征(2型)和Angelman综合征(2型)约99%区域,且包含了两个关键基因SNRPN及UBE3A.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拷贝数微缺失检测提示胎儿15号染色体q12处缺失4.6Mb,为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高风险.胎儿及父母染色体在320-400条带水平未见明显异常.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证实胎儿15q12处存在缺失.结论 该胎儿生长受限病例可能由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引起.通过扩展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可能检出该微缺失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i/Angelman综合征 高通量测序技术 无创产前检测
原文传递
一例Antley-Bixler综合征患儿的POR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灿 黄橙紫 +1 位作者 谭虎 邬玲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025-1027,共3页
目的对1例多发畸形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为该患儿的诊断和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进行tro全外显子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POR基因存在c.919G>T和c.1615G>A... 目的对1例多发畸形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为该患儿的诊断和家系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进行tro全外显子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可疑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患儿POR基因存在c.919G>T和c.1615G>A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919G>T为无义突变,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c.1615G>A突变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结论应用tro全外显子测序明确了患儿为POR基因突变导致的Antley-Bixler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ley-Bixler综合征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 tro全外显子测序
原文传递
314例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康路路 刘玉鹏 +24 位作者 沈鸣 陈哲晖 宋金青 贺薷萱 刘怡 张尧 董慧 李梦秋 金颖 郑宏 王峤 丁圆 李溪远 李东晓 李海霞 刘雪芹 肖慧捷 姜玉武 熊晖 张春燕 王朝霞 袁云 梁德生 田亚平 杨艳玲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8-475,共8页
目的总结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我国26个省市1998年1月至2020年3月确诊的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314例(男180例、女134例),采用Sanger测序、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或... 目的总结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探讨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收集我国26个省市1998年1月至2020年3月确诊的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314例(男180例、女134例),采用Sanger测序、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或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定量PCR等技术进行基因诊断。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和晚发型(发病年龄>12月龄)。根据个体情况,给予钴胺素、左卡尼汀、特殊饮食及对症治疗。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14例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中58例(18.5%)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新生儿筛查发现,5例(1.6%)为尸检确诊,251例(79.9%)患儿为发病后临床诊断。发病年龄为3小时龄~18岁,其中早发型159例(71.0%),晚发型65例(29.0%)。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代谢危象、智力运动落后、癫痫、贫血和多脏器损伤。早发型较晚发型患儿代谢性酸中毒及贫血常见[20.8%(33/159)比9.2%(6/65),34.6%(55/159)比16.9%(11/65),χ^2=4.261、6.930,P=0.039、0.008]。236例(75.2%)接受了基因分析,227例(96.2%)获得了基因诊断,在7个基因(MMUT、MMAA、MMAB、MMADHC、SUCLG1、SUCLA2、MCEE)上共发现127个变异,其中49个为新变异。MMUT变异导致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缺乏(mut型)211例(93.0%),常见的MMUT变异是c.729_730insTT、c.1106G>A、c.914T>C。c.914T>C在早发型中发生的频率较晚发型高[8.3%(18/216)比1.6%(1/64),χ^2=3.859,P=0.037]。mut型较其他类型患儿代谢危象常见[72.6%(114/157)比3/13,χ^2=13.729,P=0.001]。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在mut型患儿中比其他类型患儿少见[38.2%(60/157)比9/13、25.5%(40/157)比8/13,χ^2=4.789、7.705,P=0.030、0.006]。58例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患儿中44例(75.9%)从无症状时开始治疗,发育正常;14例(24.1%)临床发病后才开始接受治疗,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结论分析了我国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点及相关性,扩展了基因变异谱。鉴于单纯型甲基丙二酸血症有临床表现复杂及早发严重的倾向,新生儿筛查对于早期诊断、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建议将致病基因MMUT列入我国育龄夫妇孕前携带者筛查目录中,关口前移至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 甲基丙二酸单酰CoA变位酶 新生儿筛查 串联质谱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