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祥宇 袁贤瑞 +5 位作者 刘定阳 谢源阳 袁健 赵子进 苏君 刘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JFS)的入路选择及术中神经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分型,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B...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ugular foramen schwannomas,JFS)的入路选择及术中神经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分型,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B型肿瘤采取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1例C型肿瘤采用颈侧入路,4例C型和9例D型肿瘤采取髁旁-颈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发吞咽困难2例,吞咽困难较术前加重5例;术后新发声音嘶哑3例,声音嘶哑较前加重1例;新发舌肌萎缩、伸舌偏斜1例;面瘫加重2例;无新发面瘫及听力下降、颅内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3~48个月,耳鸣、听力下降较术前改善12例,吞咽功能、声音嘶哑较术前改善各7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3例。无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病例。结论根据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累及范围,应用微创理念精确磨除骨质,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到达病变区域,可以在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创伤,保护脑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 入路 髁旁-颈外侧 入路 枕下乙状窦后
下载PDF
岩上静脉保护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奚健 丁锡平 +2 位作者 彭泽峰 刘庆 袁贤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5-698,共4页
目的:探讨岩上静脉(superior petrosal vein,SPV)保护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施行的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共149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岩上静脉未保留(superior petrosalve in with out protecti... 目的:探讨岩上静脉(superior petrosal vein,SPV)保护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施行的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共149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岩上静脉未保留(superior petrosalve in with out protection,SPVWP)患者(SPVWP组,n=8)和岩上静脉保留(superior petrosalve in protection,SPVP)患者(SPVP组,n=141)术后发生术区血肿、小脑血肿和小脑水肿的差异。结果:149例患者中岩上静脉保留完整141例,未保留8例。8例SPVWP患者术后发生术区血肿4例,小脑水肿5例,小脑出血3例。141例SPVP患者术后发生术区血肿40例,小脑水肿56例,小脑出血12例。统计分析SPVWP组和SPVP组小脑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术区血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6,P=0.422);小脑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1,P=0.434)。结论: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应尽可能对岩上静脉进行良好的保护,保护岩上静脉可能减少小脑出血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上静脉 听神经瘤 小脑出血
下载PDF
听神经瘤的治疗抉择——实现肿瘤切除与神经功能保护的完美统一 被引量:4
3
作者 袁贤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25-429,433,共6页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包括显微手术、放射治疗、保守观察。随着听神经瘤生长规律研究的进展与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方式的选择争议不断。回顾近年来听神经瘤治疗的文献并结合研究结果,以神经功能保留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和选...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包括显微手术、放射治疗、保守观察。随着听神经瘤生长规律研究的进展与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方式的选择争议不断。回顾近年来听神经瘤治疗的文献并结合研究结果,以神经功能保留和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作为评价和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认为出现症状的听神经瘤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乙状窦后入路适应于大、中、小各型听神经瘤,肿瘤全切除率高,死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很好的保留面神经功能和听力,是治疗听神经瘤的较好选择。放射治疗是部分听神经瘤患者可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法。听神经瘤的保守观察需审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 放射治疗 保守观察
下载PDF
预适应与后适应联合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姜维喜 刘庆 袁贤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联合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脑I/R组(模型组),脑I/R+预适应(预适应组),脑I/R+后适应组(后适应组),脑I/R+预适应与后适应联合干预组(联...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联合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脑I/R组(模型组),脑I/R+预适应(预适应组),脑I/R+后适应组(后适应组),脑I/R+预适应与后适应联合干预组(联合干预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I/R损伤模型,预适应在造模24 h和1 h前采用3个循环的大脑中动脉阻闭15 s/再通30 s的方法诱导,后适应于再灌注前采用3个循环的再灌注30 s/缺血15 s的方法诱导。造模后48 h,分别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及p-Akt与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预适应组与后适应组间脑梗死灶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大于联合干预组(均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出现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且脑组织p-Akt和p-ERK1/2表达上调(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预适应组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p-Akt表达轻度上调、p-ERK1/2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后适应组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且p-Akt表达明显上调和p-ERK1/2表达轻度上调(P<0.01,P<0.05)。联合干预组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程度及p-Akt与p-ERK1/2表达上调程度均明显强于预适应组或后适应组(均P<0.01)。结论:预适应与后适应联合干预对脑缺I/R损伤的保护作用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可能与预适应与后适应的抗I/R损伤的机制不同且互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人胚胎干细胞和拟胚体基因表达谱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明 任彩萍 +7 位作者 杨红 蒋星军 曾英 王磊 周文 祝斌 冯湘玲 姚开泰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1-65,共5页
利用人类全基因组Affymetrix芯片检测人胚胎干细胞与其自发分化7d的拟胚体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与未分化的人胚胎干细胞相比,在分化7d的拟胚体中表达下调2倍及以上的已知和未知基因共有1100个,表达上调2倍及以上的已知或未知基... 利用人类全基因组Affymetrix芯片检测人胚胎干细胞与其自发分化7d的拟胚体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与未分化的人胚胎干细胞相比,在分化7d的拟胚体中表达下调2倍及以上的已知和未知基因共有1100个,表达上调2倍及以上的已知或未知基因共有2283个.利用Gostat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它们分别与细胞的生物代谢过程、信号传导通路、系统发育、细胞分化、分子功能及亚细胞组分相关.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是研究早期胚胎发育理想的细胞模型,因此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研究有助于了解维持人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分子机制以及胚胎发育早期的分子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拟胚体 基因芯片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钟斌 苏君 +5 位作者 王祥宇 桑树山 单万平 刘凯 江帆 刘庆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27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47例)和非脑积水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27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后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分为脑积水组(47例)和非脑积水组(22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颅内脑挫裂伤、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损伤、颅骨线型骨折、脑脊液蛋白水平及压力等因素。结果随访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发生率为17.03%(47/2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昏迷(有无、持续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去骨瓣减压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加尔维斯顿定位和失忆测试(Galveston Orientation and Amnesia Test,PTA)、功能独立性测评(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硬膜下血肿、昏迷时间长、GCS低分值,去骨瓣减压术与重型颅脑创伤后的脑积水的发生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龄、有硬膜下血肿、GCS评分低、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是重型颅脑创伤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积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髁旁-颈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1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祥宇 袁贤瑞 +6 位作者 廖艺玮 刘定阳 谢源阳 袁健 苏君 赵子进 刘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84-689,共6页
目的 探讨髁旁-颈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采用髁旁-颈外侧入路一期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2~77岁,平均(4... 目的 探讨髁旁-颈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采用髁旁-颈外侧入路一期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2~77岁,平均(41.9±15.8)岁.12例为首次手术,3例为再次手术.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耳鸣、听力下降10例;吞咽、饮水困难8例;声音嘶哑9例;伸舌偏向病灶侧7例;闭目难立及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8例;病灶对侧肌力减退1例;面部麻木或疼痛2例;面神经功能为2级者1例.根据颈静脉孔神经鞘瘤分型:B型2例,C型4例,D型9例.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术后3、9、12个月复查颅底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和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新发吞咽困难2例,吞咽困难较术前加重3例;新发声嘶2例;面瘫加重1例;颅内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皮下积液1例,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5例留置胃管.无围手术期死亡、颅内出血和听力下降病例.随访时间3 ~ 33个月,平均(26.9±11.2)个月.2例吞咽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声音嘶哑较术前减轻,3例伸舌偏斜改善,9例听力改善和(或)耳鸣消失,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7例平衡功能较术前改善.2例术前面部麻木或疼痛患者、1例肌力下降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结束时无肿瘤复发及进展病例.结论 髁旁-颈外侧入路是切除颅内外沟通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一种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 髁旁一颈外侧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子进 袁贤瑞 +7 位作者 邹华元 姜维喜 廖艺玮 罗端午 彭泽峰 李学军 刘定阳 刘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8-513,共6页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后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至2010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71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53例;年龄15 ~ 68岁,平均(47±11)岁.病程1周...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后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至2010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71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53例;年龄15 ~ 68岁,平均(47±11)岁.病程1周至180个月,平均(32±30)个月.肿瘤最大径15 ~72 mm,平均(44 ±11)mm.主要表现为头痛、平衡功能障碍、轻偏瘫、饮水呛咳或声嘶、面部麻木或疼痛、面瘫及听力下降等.采用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术前KPS评分40 ~ 100分,平均(69±11)分.手术主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共65例(91.5%).采用组内x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肿瘤全切除48例(67.6%),术后死亡1例.术后KPS评分20~ 100分,平均(73±16)分.术后主要神经功能障碍为不同程度的颅神经麻痹及偏瘫等.获得随访64例,随访时间4~132个月,平均(61±48)个月.末次随访KPS评分50~ 100分,平均(83±13)分,死亡7例,肿瘤复发6例,进展8例.肿瘤切除程度(OR=0.280,95% CI:0.081 ~0.967,P=0.044)、术前脑干是否水肿(OR =0.100,95% CI:0.027 ~0.372,P=0.001)、是否包裹神经血管(OR=0.288,95% CI:0.084 ~0.985,P=0.047)及是否侵犯海绵窦(OR =0.254,95% CI:0.061~1.057,P=0.04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围绕手术入路的选择、肿瘤的切除程度、瘤周神经血管结构的保护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个体化切除海绵窦区肿瘤31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苏君 袁贤瑞 +8 位作者 赵子进 王祥宇 汪浚泉 肖凯 李昊昱 张弛 袁健 刘定阳 刘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适应证及个体化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个体化手术连续治疗的31例海绵窦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 目的探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适应证及个体化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入路个体化手术连续治疗的31例海绵窦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41±14)岁。神经鞘瘤18例,脑膜瘤4例,海绵窦状血管瘤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脊索瘤、软骨瘤、转移性鼻咽癌、畸胎瘤各1例。术后3个月第一次随访并复查头部MRI平扫增强,若肿瘤进展或复发,建议行伽马刀治疗,每6个月复查一次,其他患者6个月后再次复查,之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3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2例(71.0%),次全切除6例(19.3%),大部分切除3例(9.7%),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7例(动眼神经4例,外展神经3例),原有颅神经症状加重5例(动眼、三叉神经各2例,外展神经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颅内血肿、感染、脑脊液漏等病例。28例随访超过3个月,随访时间3-40个月,肿瘤进展1例,5例术后新增或颅神经麻痹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颞前经海绵窦入路适用于切除海绵窦内和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其邻近区域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范围及手术需要,个体化显露眶、颞下窝、后颅窝及鞍内鞍上等区域,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切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海绵窦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岩斜坡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子进 袁贤瑞 +6 位作者 袁健 谢源阳 张弛 李昊昱 唐国栋 姜维喜 刘庆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2-789,共8页
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M(QR)]... 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151例,年龄(49.9±10.2)岁(范围:22~75岁),病程[M(QR)]18.0(40.6)个月(范围:1周至320个月),肿瘤最大径(44.8±10.3)mm(范围:15~80 mm),术前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表(KPS)评分为(78.6±13.3)分(范围:40~100分)。根据术前MRI增强扫描图像上肿瘤基底位置、累及范围及生长方式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分析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将179例岩斜坡区脑膜瘤分为5型,其中斜坡型4例、岩斜型60例、岩斜蝶型62例、蝶岩斜型50例(包括2个亚型)及颅底中央型3例。除3例颅底中央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外,余176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12例,颞下经天幕经岩骨入路27例,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13例,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各12例;肿瘤完全切除124例(70.5%)。斜坡型与岩斜型患者全部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岩斜蝶型主要采用乙状窦后入路(71.0%,44/62),蝶岩斜Ⅰ型主要采用扩大翼点经天幕入路(40.8%,11/27),蝶岩斜Ⅱ型主要采用颞前经海绵窦岩骨前入路(52.2%,12/23)。176例手术患者中,72例(40.9%)术后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术中及术后死亡病例,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64例(93.2%)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长24(48)个月(范围:3~108个月)。末次随访时,12例(10.4%)患者肿瘤复发,14例(28.6%)出现肿瘤进展,89例(54.3%)的神经功能障碍获得改善,38例(23.2%)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为(84.2±11.4)分(范围:50~100分),与术前KP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6,P=0.125)。不同类型的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在脑干水肿(χ^(2)=3.482,P=0.038)、肿瘤全切(χ^(2)=9.127,P=0.001)、手术时间(F=8.954,P=0.013)、术后住院时间(F=3.652,P=0.025)、术后并发症(χ^(2)=1.550,P=0.024)、术后KPS评分(F=2.856,P=0.042)及肿瘤复发/进展(χ^(2)=4.824,P=0.013)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岩斜坡区脑膜瘤进行精准而全面的分型,进而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评估不同分型的预后,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神经外科手术 岩斜坡区 分型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