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PD标记鉴定水稻3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杂交种及其亲本 被引量:5
1
作者 徐鑫 刘学群 +2 位作者 瞿波 朱英国 王春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7-381,共5页
利用RAPD引物对3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共21个材料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26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非常明显多态性的引物25个,对25个引物在3种不同细胞质不育类型的杂交组合及其亲本间的DNA扩增多态性差异... 利用RAPD引物对3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共21个材料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26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非常明显多态性的引物25个,对25个引物在3种不同细胞质不育类型的杂交组合及其亲本间的DNA扩增多态性差异进行比较,最终选出具有不同类型间特异性扩增带的引物7个,利用这些特异性扩增带能有效地区分和鉴定目前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或者是具有应用潜力的3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野败型(WA)、红莲型(HL)和包台型(BT)———的6种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RAPD 多态性 细胞质雄性不育
下载PDF
野生稻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黄运平 覃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19,共4页
由于栽培稻的许多改良品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遗传来源 ,造成了遗传上的单一性。而野生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 ,形成了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基因 ,对野生稻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植物育种... 由于栽培稻的许多改良品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遗传来源 ,造成了遗传上的单一性。而野生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 ,形成了具有抗性强、抗谱广的基因 ,对野生稻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抗性基因 种质资源 特征特性 染色体组
下载PDF
分子标记鉴定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鑫 王春台 +1 位作者 朱英国 刘学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利用 RAPD分子标记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HL- CMS)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了 DNA多态性分析 .从 1 2 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态性 ,且只能扩增出 1~ 5个片段的 4个引物能有效地区分和鉴定红莲型 (HL) 2个杂交水稻组... 利用 RAPD分子标记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HL- CMS)杂交水稻组合及其亲本进行了 DNA多态性分析 .从 1 2 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具有非常明显的多态性 ,且只能扩增出 1~ 5个片段的 4个引物能有效地区分和鉴定红莲型 (HL) 2个杂交水稻组合 (粤泰系列 ,从广系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随机扩增多态型DNA 多态性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亲本 杂交组合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湖北省桑萎缩病研究初报
4
作者 何冬兰 许汝平 +1 位作者 杨守利 刘元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3-15,共3页
通过对症状和病原的形态观察,证明了2003年湖北省远安县发生的桑萎缩病为黄化型,发病率多在10%~60%,个别田块高达90%以上;根据远安县桑种植和桑萎缩病发生的历史及其分布现状推断病源属本地原有病源,非1998年调运桑苗所致;桑萎缩病的... 通过对症状和病原的形态观察,证明了2003年湖北省远安县发生的桑萎缩病为黄化型,发病率多在10%~60%,个别田块高达90%以上;根据远安县桑种植和桑萎缩病发生的历史及其分布现状推断病源属本地原有病源,非1998年调运桑苗所致;桑萎缩病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病源积累、媒介昆虫的密度、采伐有关;对桑萎缩病的桑叶进行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内有少量的MLO病原体,病原体为圆形,50~16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萎缩 症状 病原
下载PDF
鄂西南地区2012-2014年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珂 杨武 +4 位作者 李泌 徐鑫 刘新琼 刘学群 王春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4,共5页
为研究鄂西南地区稻瘟病病菌的致病型,将2012-2014年采自鄂西南地区感病水稻并分离保存的136个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5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上,以中国鉴别品种中的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基于7个中国鉴别品种的鉴定... 为研究鄂西南地区稻瘟病病菌的致病型,将2012-2014年采自鄂西南地区感病水稻并分离保存的136个菌株分别接种到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5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品种上,以中国鉴别品种中的丽江新团黑谷为感病对照,基于7个中国鉴别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136个菌株中有121个具有致病性,分属于ZA、ZB、ZC、ZE、ZF、ZG共6群11个生理小种,ZB为优势种群,但ZC频率逐年升高,到2014年与ZB势均力敌;ZB13为第一优势生理小种,ZC15和ZB15所占比例逐年升高。15个水稻抗稻瘟病菌单基因系的鉴定结果将121个菌株分为77个致病型,且不同年份分离的菌株致病力差异较大。90%以上菌株对含有Pib、Pit和Pi11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有致病力,而对含有Pi9和Pikh抗病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的致病力较弱,不到10%。此结果可以为育种工作者及当地农业部门的品种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中国鉴别品种 单基因系 致病型 生理小种
下载PDF
水杨酸对HL-CMS同核异质系水稻叶片蛋白质及细胞壁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叶志杰 刘学群 +1 位作者 吴仕筠 王春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30,共5页
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3.25×10-5,7.5×10-5,1.5×10-4mol/L)处理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型不育系粤泰A(YTA)和同核异质的保持系粤泰B(YTB)的三叶期幼苗,研究了幼苗叶片蛋白质含量及细胞壁纤维素和木质... 分别用3种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3.25×10-5,7.5×10-5,1.5×10-4mol/L)处理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型不育系粤泰A(YTA)和同核异质的保持系粤泰B(YTB)的三叶期幼苗,研究了幼苗叶片蛋白质含量及细胞壁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SA对水稻HL-CMS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3种浓度的SA均对YTA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高浓度SA (1.5×10-4mol/L)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但高浓度的SA对YTB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木村B培养液处理)相比,3.25×10-5mol/L和7.5×10-5mol/L的SA均能增加YTA三叶期幼苗叶片中细胞壁纤维素含量,而较高浓度(1.5×10-4mol/L)SA处理的作用不明显。对于YTB,只有较高浓度(1.5×10-4mol/L)的SA 对幼苗叶片细胞壁纤维素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增加作用,3.25×10-5和7.5×10-5mol/L的SA处理没有明显的影响。YTA和YTB幼苗叶片细胞壁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对SA的响应浓度有所不同,在较高浓度范围的SA能增加YTB幼苗叶片细胞壁木质素含量,而较高浓度范围的SA对YTA幼苗叶片细胞壁木质素则表现为抑制效应,SA仅在较低浓度范围有促进作用。同核异质系YTA和YTB间叶片蛋白质、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对外源SA处理的响应不同,可能只与YTA和YTB细胞质之间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水稻 蛋白质 纤维素 木质素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构建同质同核近等基因恢复系L-Rf5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威涛 田泽 +2 位作者 王春台 刘学群 谭艳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红莲型水稻恢复系9311中有2个红莲型恢复基因Rf5和Rf6,不育系YTA中有2个不育基因orfH79和orf216;为了研究2个恢复基因与2个不育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将红莲型水稻不育系YTA与恢复系9311杂交,杂种后代再以YTA为轮回亲本回交8代;根据Rf5基... 红莲型水稻恢复系9311中有2个红莲型恢复基因Rf5和Rf6,不育系YTA中有2个不育基因orfH79和orf216;为了研究2个恢复基因与2个不育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将红莲型水稻不育系YTA与恢复系9311杂交,杂种后代再以YTA为轮回亲本回交8代;根据Rf5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分子标记,并对L-Rf5进行检测,结合花粉镜检结果,筛选出只含Rf5的纯合株系,多代自交后其表型一致,说明纯合株系L-Rf5构建成功;对近等基因恢复系的不育基因orfH79和orf216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Rf5中orfH79的表达量较YTA明显下降;纯合的L-Rf5比杂合的L-Rf5不育基因orfH79的表达量稍低;L-Rf5中orf216的表达量较YTA下降并不明显。同时克隆了YTA、9311、近等基因恢复系中Rf1B序列,发现它们之间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近等基因系 恢复基因 不育基因
下载PDF
2个育性恢复基因Rf1a和Rf1b在红莲型水稻中的表达量分析
8
作者 刘海青 杨梦醒 +2 位作者 姜慧 谭艳平 刘学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5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究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CMS)与不同恢复基因之间的作用模式。[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红莲型水稻近等恢复基因系L-Rf5、L-Rf6,恢复系9311和不育系粤泰A(YTA)中检测2个包台型恢复基因Rf1a和Rf1b的表达量... [目的]探究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CMS)与不同恢复基因之间的作用模式。[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红莲型水稻近等恢复基因系L-Rf5、L-Rf6,恢复系9311和不育系粤泰A(YTA)中检测2个包台型恢复基因Rf1a和Rf1b的表达量。[结果]Rf1a在L-Rf5、L-Rf6、9311中都能表达,而Rf1b只能在部分材料或部分组织中表达。对同一时期二者的表达量分析发现,L-Rf5和9311的相同组织中Rf1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Rf1b,L-Rf6叶片中Rf1a的表达量则低于Rf1b。[结论]该研究结果对研究红莲型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1a Rf1b 细胞质雄性不育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中国野生豆科植物资源及豆类蛋白研究概况 被引量:9
9
作者 刘虹 易丽莎 +4 位作者 蒲乙琴 王靖 吴智华 杨孔 覃瑞 《生物资源》 CAS 2019年第3期185-194,共10页
豆科植物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豆类蛋白作为植物源蛋白中的优质蛋白,在我国启动'国民营养计划'之双蛋白工程之后,其价值得到重视和开发。我国野生豆科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地区... 豆科植物在世界上分布广泛,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豆类蛋白作为植物源蛋白中的优质蛋白,在我国启动'国民营养计划'之双蛋白工程之后,其价值得到重视和开发。我国野生豆科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地区的野生豆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我国各地区的野生豆科植物资源和价值进行概述,并对豆科植物蛋白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归纳,以期对野生豆科植物资源及豆类蛋白的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豆科植物 豆类蛋白 资源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