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哲学对心灵结构的认知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家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40-147,共8页
西方哲学总体上偏重于认知物理世界,而在古希腊时代同时热衷于讨论人类灵魂,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三分法与两分法两大传统。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至康德哲学基本达成二者的综合,揭示出心灵是一个三层面、两系列的结构... 西方哲学总体上偏重于认知物理世界,而在古希腊时代同时热衷于讨论人类灵魂,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三分法与两分法两大传统。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至康德哲学基本达成二者的综合,揭示出心灵是一个三层面、两系列的结构体。这相对于前人的观点可谓是集大成。康德之后的思想界虽然鲜见整体性的重大推进,但在文化诸领域的研究中从不同方面拓展了心灵活动的探索,使局部性认知更为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心灵结构 第三层面
下载PDF
志性在宗教与哲学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2
作者 胡家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对于宗教由来的经验主义解释未必确当,认为哲学仅为爱智慧之学也不免偏颇。二者都致力于表达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切,是志性心灵能力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在宽泛意义上说人人都有宗教情结或哲学情怀,只是其表现形式和深入程度等存在差... 对于宗教由来的经验主义解释未必确当,认为哲学仅为爱智慧之学也不免偏颇。二者都致力于表达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切,是志性心灵能力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在宽泛意义上说人人都有宗教情结或哲学情怀,只是其表现形式和深入程度等存在差别。宗教与哲学同属信仰领域,力图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超越局部而把握整体,超越现实而指向未来,奠定人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石。不过宗教较多诉诸情感与想像,偏重于传达出世之思;哲学则较多诉诸理性和逻辑,通常兼顾彼岸与此岸、认识与实践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可能逐渐以哲学代替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哲学 志性 信仰 终极关切
下载PDF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124
3
作者 胡家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4-108,共5页
马斯洛通过大量调查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着重阐述了五个层次的递升关系。由于缺少哲学思辨和逻辑演绎,有待于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予以论证。结合中西方相关的文化成果,可以说,为人生提供主要动力的是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者... 马斯洛通过大量调查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着重阐述了五个层次的递升关系。由于缺少哲学思辨和逻辑演绎,有待于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上予以论证。结合中西方相关的文化成果,可以说,为人生提供主要动力的是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者近于动物性,后者近于神性,人格的成长和完善主要源于后者的制导。生理与安全一般为感性需要,归属与尊重需要使人向社会生成,自我实现需要则体现通天下之志,指向自由而完满的生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斯洛 需要层次 人格整体
原文传递
王夫之“志”论疏解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家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志"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先哲中,王夫之堪称"志"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志"的系统论述,熔儒、释、道的相关观点于一炉,且为中国哲学输入近代气息。他认为人之志是... "志"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先哲中,王夫之堪称"志"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志"的系统论述,熔儒、释、道的相关观点于一炉,且为中国哲学输入近代气息。他认为人之志是道的体现,为性所自含,相当于佛家"八识"说的第七识。志既为心之所期,又是心之存主,可谓心之正者;志与气的相互作用集中反映出人与天相为有功。志本合于天又有事于天,是人的认识(包括体悟)和实践活动的枢纽,因此教育人当以正志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志”论 自由意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