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个全面”视域下地方政府创新的基本走向
1
作者 申治安 徐虎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2期38-41,共4页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必将引领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入新常态,进而决定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在理念上更加注重整体性、内容上更加强调系统性、方法上更加彰显协同性、效果上更加凸显复合性。
关键词 “四个全面” 地方政府 创新 基本走向
下载PDF
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杰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7-42,共6页
中美两国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两者的共性集中表现在都把课堂教学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都注重利用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环境氛围的感染,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 中美两国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显的差异。两者的共性集中表现在都把课堂教学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都注重利用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环境氛围的感染,都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注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其示范作用。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建设必然存在根本差异。这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高校一般并不设立专一的思想政治课,其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般是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教科书的潜在渗透;中国则在高校开设了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统、规范的教学传播核心价值观。此外,在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方面,中美高校也表现出较大区别。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往往借助宗教活动、社区活动和专业化、规模化的社团活动进行渗透,而中国高校则通常将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纳入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寓价值观教育于学校和社会的全部教育实践中。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区别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美国原则性地拒斥外在化的硬性灌输,着重通过引导和启发这种间接的方式使大学生自觉认同并积极践行本国的核心价值观;而中国目前的主流教育方法仍然是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 核心价值观 中美文化比较
下载PDF
当代中国非公企业的产权革命与国家自主性——兼论非公企业发展的空间与限度
3
作者 杨鹏程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0,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公企业的一次产权革命推进了国家自主性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非公企业的二次产权革命使国家自主性逐渐沿着提升与制约相反相成的路径发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为非公企... 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公企业的一次产权革命推进了国家自主性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非公企业的二次产权革命使国家自主性逐渐沿着提升与制约相反相成的路径发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为非公企业的发展预设了制度空间,又指出其发展限度。所有制结构的非均衡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自主性的提升优先于对其制约、国家集权优先于社会分权的深刻原因和集中体现,还反映出在还权于社会、还政于民的过程中维持较高国家自主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这种自主性决定着非公企业的有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主性 国家集权 社会分权 所有制结构 非均衡
下载PDF
《论语》中“仁”的价值意义分析
4
作者 徐佳佳 《青年与社会(下)》 2015年第2期327-328,共2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观其根基无非在于“仁”之探讨,文章以《论语》为研究蓝本。解读“仁”的发展脉络,谈及了“仁”的含义以及“仁”之体用,及“仁”的当代价值,充分展示了“仁”之博大精深,具有针砭时弊之功效。
关键词 孝悌 忠恕 仁者爱人
下载PDF
“有限权力”背景下领导干部干事成事的现实路径
5
作者 徐佳佳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19,共4页
本文从"有限权力"视阈下探讨领导干部干事成事的现实路径,主要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承民本理念;坚守"为官底线",做到科学规范用权;遵循能力本位,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德才兼备,健全领导干部晋升制... 本文从"有限权力"视阈下探讨领导干部干事成事的现实路径,主要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秉承民本理念;坚守"为官底线",做到科学规范用权;遵循能力本位,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德才兼备,健全领导干部晋升制度等,以期促进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干事成事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权力” 领导干部 干事成事 路径
原文传递
再论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以1885年亚洲文会孝道调查为中心
6
作者 王毅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4-233,共10页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儒学观呈现出宗教中的"东方主义"现象,也反映着近代西方中国观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儒学观 孝道 亚洲文会 耶儒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