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不良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东利 艾艳珂 +4 位作者 袁君 马秀霞 郭会军 许前磊 金艳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3789-3795,共7页
背景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 背景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究发生INR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且CD_(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30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二线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数据计算HIV/AIDS患者IN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NR的影响因素。结果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774/1828)、32.31%(608/1882)和24.11%(421/1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0.60,95%CI(0.49,0.73)〕、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3.42,95%CI(2.51,4.69);50~100个/μl:OR=3.26,95%CI(2.50,4.27);101~150个/μl:OR=1.51,95%CI(1.19,1.92)〕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1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女:OR=0.70,95%CI(0.57,0.86)〕、年龄〔40~50岁:OR=1.37,95%CI(1.05,1.80);>50岁:OR=1.81,95%CI(1.36,2.42)〕、感染途径〔血液:OR=1.40,95%CI(1.06,1.85)〕、HIV阳性时间〔3~6年:OR=1.48,95%CI(1.02,2.13)〕、HAART治疗时间〔3~5年:OR=0.66,95%CI(0.48,0.90);>5年:OR=0.71,95%CI(0.53,0.95)〕、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54,95%CI(1.84,3.49);50~100个/μl:OR=2.49,95%CI(1.90,3.27);101~150个/μl:OR=1.59,95%CI(1.23,2.05)〕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2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岁:OR=1.8,95%CI(1.31,2.49)〕、感染途径〔血液:OR=1.45,95%CI(1.07,2.00)〕、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07,95%CI(1.52,2.82);50~100个/μl:OR=2.14,95%CI(1.57,2.92);101~150个/μl:OR=1.49,95%CI(1.12,1.98)〕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3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32.31%和24.11%。性别、年龄、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HIV是INR发生的影响因素,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男性、年龄>50岁及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的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二线抗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不良 发生率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基于fNIRS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脑血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子敬 徐一可 +3 位作者 陈顶立 付星 杜渐 刘颖 《精神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通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检测针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进行情绪面孔识别时大脑含氧血红蛋白(oxy-Hb)浓度的变化的影响。方法招募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健康志愿者3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予2周针刺治疗,... 目的通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检测针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进行情绪面孔识别时大脑含氧血红蛋白(oxy-Hb)浓度的变化的影响。方法招募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健康志愿者3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予2周针刺治疗,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进行情绪面孔识别时大脑oxy-Hb浓度的变化。结果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治疗前,在注视负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高于对照组,在注视中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额叶、顶叶皮层的oxy-Hb浓度在注视负性情绪面孔时低于治疗前,在注视中性情绪面孔时高于治疗前(P<0.05);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治疗后在注视中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注视负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患者oxy-Hb浓度经针刺治疗后发生相应变化,主要表现在额顶叶皮层,说明针刺治疗可以调整失眠患者脑功能状态,改善失眠患者的情绪识别,2周治疗周期即可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失眠 针刺 含氧血红蛋白 情绪面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