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7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专家发言摘登
1
作者 胡镜清 江丽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6期940-949,共10页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就"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选择"做了讨论或即席发言,本刊对与会专家在讨论阶段的多次发言内容进行整理,精选出对张东教授新观点、新学说、新组方及其临床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就"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选择"做了讨论或即席发言,本刊对与会专家在讨论阶段的多次发言内容进行整理,精选出对张东教授新观点、新学说、新组方及其临床验证的评价。以下专家发言按时间先后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研究 讨论阶段 发言内容 新学说 张东 伤寒论 温病学 后天八卦
下载PDF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三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2018年度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五运六气基础培训班暨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二轮)
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五运六气是中医经典理论,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指导天人相应、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具体应用,近年成为中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3年至今,相继主持五运六气相关国部级课题10余项,系统开... 五运六气是中医经典理论,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指导天人相应、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具体应用,近年成为中医药研究热点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3年至今,相继主持五运六气相关国部级课题10余项,系统开展五运六气的科学原理、学术源流、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等研究。2004年主办全国首届中医五运六气研讨会,2005年以来多次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运六气继续教育项目,具有广泛学术影响。为进一步传授五运六气正道,夯实研习者的中医理论基础,促进五运六气领域学术研讨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理论基础 学术研讨会 五运六气 研究所 学术活动
下载PDF
热结血脉: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病证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症研究中心简介
3
作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I0001-I0004,共4页
一、中心简介病证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是理论与临床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临床难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病证研究中心,... 一、中心简介病证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是理论与临床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临床难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病证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国内外首家以“病证”命名的研究中心,其定位于:传承发展中医理论,彰显其特色优势,融合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及现代科技力量,研究病证理论、病证关系、痰病的“因-机-证-治”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为研发新药与新型医疗器械提供理论指导,为揭示生命奥秘与健康促进、疾病防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领域 医疗器械 中医理论 健康促进 生物学机制 中医药理论 疾病防治
下载PDF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议题征集启事
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F0004-F0004,共1页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创设的“欹厅讲坛”现已开坛,特面向关注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的海内外各界学人征集议题。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研究所 征集 议题 启事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研修班
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2017年8月19~2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二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研修班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为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 2017年8月19~2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第二届中医理论学术活动周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应用研修班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修班为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干支象数医学研究分会和特色疗法与新技术分会协办,得到北京针灸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兄弟单位大力支持,参会嘉宾、专家学者和学员达到160余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临床应用 学术活动 中医理论 研究所 气理论 研修
下载PDF
中医药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的特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 被引量:1
6
作者 孟庆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3,共3页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要包括医(古代属于方技)和药(本草)两大部分,在世界医林中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称著。明末清初,为区别传入的西方医学,曾有“本土医学”“国医”和“国药”等称谓。在1879年从中国澳门来到上海行医的英国医生合... 中医药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主要包括医(古代属于方技)和药(本草)两大部分,在世界医林中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称著。明末清初,为区别传入的西方医学,曾有“本土医学”“国医”和“国药”等称谓。在1879年从中国澳门来到上海行医的英国医生合信的首部论述中西医学比较的著作《西医略论》一书中有“中医”“西医”之名。此后中国的传统医学逐渐被称为中医学和中药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学 中药学 英国医生 西方医学 中西医学比较 本草 西医略论 中医学
下载PDF
“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下中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研究策略与要点
7
作者 郭敬 车前子 +12 位作者 李慧珍 佟琳 蔡秋杰 刘斌 陈琳 龚照元 梁宁 张海力 宗星煜 刘思鸿 穆婷婷 张华敏 史楠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52-1155,共4页
“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旨在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评价体系。中医理论是对中医新药提出科学假说合理性解释的基础,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药传承发展的关键... “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旨在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临床评价体系。中医理论是对中医新药提出科学假说合理性解释的基础,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药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任何中药复方制剂均应有传统中医理论的支持,文献研究则是中药复方制剂中医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临床应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基础环节。本文基于《中药新药复方制剂中医药理论申报资料撰写指导原则(试行)》,从“疾病”及“方药”双维度讨论文献检索要点,基于“理-法-方-药-量-效-毒”七要素辨章学术,以指导后续人用经验及临床试验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新药 文献研究 三结合证据体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医诊法理论研究
8
作者 余秋慧 宫鸣 +1 位作者 于峥 杜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269-1273,共5页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医诊法理论在中医诊法学术传承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发展无可避免带着中西医汇通的时代烙印,启发了中医诊法现代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医诊法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调研,发现西医知识的引入深刻... 民国时期(1912—1949)中医诊法理论在中医诊法学术传承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发展无可避免带着中西医汇通的时代烙印,启发了中医诊法现代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医诊法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调研,发现西医知识的引入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中医诊法理论传承与应用实践,民国时期诊法的研究以舌诊和脉诊为重点,在诊法原理、临床意义和运用经验等方面均有特色发明;该时期新出现的中医学分科构建思想、随之形成以诊法理论为核心的诊断学教材,也促进了中医诊法学术的创新整理与现代化传承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提高对民国时期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关注,加强对有关医家诊法思想的整体研究与对同时期医家的综合对比研究,或开展更多专题式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医诊法 中西汇通 诊断
下载PDF
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
9
作者 郑齐 黄玉燕 +2 位作者 汤尔群 张立平 陈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11-1316,共6页
中医学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理论认识,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刘完素提出六气化火病机理论,析用药寒凉之理;张元素师徒阐发脏腑病机理论,特别是李杲提出阴火病机、治疗上重视脾胃升降之序;朱丹... 中医学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理论认识,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刘完素提出六气化火病机理论,析用药寒凉之理;张元素师徒阐发脏腑病机理论,特别是李杲提出阴火病机、治疗上重视脾胃升降之序;朱丹溪阐发相火病机理论;对痰饮、郁证病机理论都有丰富的论述。这一时期病机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在北宋医学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惯性前行,一方面也是对北宋医学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回应与补救,与宋金元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格局及北宋中期理学兴起均有一定关系。宋金元时期以病机理论创新为先导,带动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医学 病机理论 理学 创新
下载PDF
中医学中风因机证治理论发展历程研析
10
作者 郑齐 杜松 于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625-1629,共5页
中医学对中风病最早记载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中风病诊疗理论的源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从《黄帝内经》时期至宋以前为泛论风病阶段,提出了中风病名,初步形成体虚邪中的病机理论及五脏中风诊疗理论架构。宋金元时期是病机凝... 中医学对中风病最早记载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中风病诊疗理论的源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从《黄帝内经》时期至宋以前为泛论风病阶段,提出了中风病名,初步形成体虚邪中的病机理论及五脏中风诊疗理论架构。宋金元时期是病机凝练阶段,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一改汉唐以来外风所中之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明代是理论整合阶段,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其一是以真中类中为纲,其二是集成整合,其三是对金元医家内伤中风理论的延伸。清代是补充完善阶段,在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内风学说得以发展。从清末到当代是汇通发展阶段,清末医家开启了用西医理论汇通中医传统中风诊疗理论的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风病诊疗理论在不断整合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借鉴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诊疗理论 因机证治 源流
下载PDF
中医药界家谱研究进展
11
作者 高宴梓 张立平 于智敏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6期328-332,F0003,共6页
家谱是史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历史研究及自然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世医家族研究、家谱中医药学价值、单个医家研究、其他领域研究4个方面归纳总结中医药界家谱研究现状,继而分析研究现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家谱是史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历史研究及自然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从世医家族研究、家谱中医药学价值、单个医家研究、其他领域研究4个方面归纳总结中医药界家谱研究现状,继而分析研究现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指出其原因主要为家谱文献查阅困难。家谱数字化建设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家谱数字化的全面推动,中医药界对于家谱的认识与利用必将迎来更大发展。建议中医药界相关学者在家谱原文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增强对家谱的挖掘与利用研究;建议中医药界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家谱研究的政策倾斜与经费支持,为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医药界家谱提供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谱 中医药研究 世医家族 家传 中医学术传承 综述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素与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威 潘桂娟 +2 位作者 于峥 刘寨华 张宇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77-1178,1180,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解答中医理论"怎么说的"、"说了什么"、"怎么用的"、"有何用处"等关键问题,即文献整理、理论梳理、应用法则剖析、临证验证4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医基...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解答中医理论"怎么说的"、"说了什么"、"怎么用的"、"有何用处"等关键问题,即文献整理、理论梳理、应用法则剖析、临证验证4个要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整体过程。文献整理奠定理论研究基础,经过系统的五运六气文献整理,解决了文献资源限制,保障研究底本质量;理论梳理实现知识阐释,以五运六气理论的发展脉络、历代医家理论阐发为切入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理论的分析、判断、归纳、提升;应用法则剖析以增进临证的指导价值,从古人"五运六气为医之门径"的认识出发,加强了诊疗规律提炼和运气方剂研究;临证评价可验证理论价值,分别采用临证观察、经验总结、医案数据分析、实验探索等研究手段,积累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五运六气 研究要素 科研实践 关键问题
下载PDF
2023年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俊文 岳广欣 +4 位作者 赵辉 梁媛 杜松 于峥 张华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90-397,共8页
2023年,中医诊法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望诊和脉诊领域,致力于将诊法理论与临床病证紧密结合,并扩展到舌诊、面诊、鼻诊和手诊等领域,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提高了诊断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多维辨证体系构建为现代医学所需,结合现代技术在心血... 2023年,中医诊法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望诊和脉诊领域,致力于将诊法理论与临床病证紧密结合,并扩展到舌诊、面诊、鼻诊和手诊等领域,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提高了诊断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多维辨证体系构建为现代医学所需,结合现代技术在心血管病、咳嗽、疫病等方面得到应用,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新途径。证候辨证研究通过横向数据揭示证候分布的规律性,旨在规范研究,客观反映病因、病机及病情发展趋势。动物模型成为验证中医理论和探索新治疗方法的关键,在线粒体功能、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分析及揭示了代谢物、基因表达、细胞因子等标志物及肠道菌群变化与证候形成的相关关系。传统中医诊断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结合,在舌诊、面诊、脉诊等领域取得进展,显著提高了诊断方法的精准度和客观性,应用高通量影像组学参数分析、注意力机制模型和电子鼻技术,提升了中医诊断的标准化和科学性,也为远程医疗和个性化诊疗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诊法 证候 标准 动物模型 装备
下载PDF
实地调查应该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镜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97-1599,共3页
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或者说哪些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方法[1]。甚至有人提出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众多的困惑,归根到底是方法论的... 如何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或者说哪些方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法,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专家指出,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方法[1]。甚至有人提出当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面临众多的困惑,归根到底是方法论的问题[2]。尽管方法学问题并不一定会比理论研究的朝向或其他问题更为重要,但方法学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性确是毋容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方 调查 科学方法 法学问题 方法论 方法学
下载PDF
2020—2021年度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国为 杨威 +3 位作者 张宇鹏 申力 吴琼 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4,共9页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对藏象学说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通过对CNKI数据库和相关著作资料的搜集整理,对2020-2021年度的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分为藏象学说的概论性研究、脏腑各部的理论研究、...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对藏象学说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通过对CNKI数据库和相关著作资料的搜集整理,对2020-2021年度的中医藏象理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分为藏象学说的概论性研究、脏腑各部的理论研究、脏腑相关理论研究3大类。认为相关研究具有较强创新性,研究涉及多学科多维度,学术观点彼此争鸣,形成了一些研究热点和亮点,但部分研究尚存在对藏象理论基本概念界定不清、研究方法的选择尚需进一步探讨、一些创新性观点尚需进一步加强论证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注重加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契合临床需求和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学科研究成果,提升严谨性和实用性,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象 脏腑 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菲 付玉娟 杨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9-351,共3页
《黄帝内经》从各个角度铺垫、构成了完整的中医辨证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更多地展示出了古代医家对于具体疾病的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片断,形成了中医“辨证”理论的内容基础以及理论基础,构建了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 《黄帝内经》从各个角度铺垫、构成了完整的中医辨证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更多地展示出了古代医家对于具体疾病的思考与分析的过程片断,形成了中医“辨证”理论的内容基础以及理论基础,构建了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的传承创新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应对疾病状态的理论框架以及可以遵循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当前以几大辨证体系为主的辨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辨证理论 辨证方法
下载PDF
胸痹中医古籍证据的评价、推荐及辨证规律研究
17
作者 张磊 张华敏 +3 位作者 孙敏 佟琳 陆惠 商洪才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41-2447,共7页
目的:运用中医古籍证据评价方法对中医古籍中治疗胸痹的方剂证据进行系统评价和推荐,并总结其辨证规律。方法:文献来自第5版《中华医典》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国医典藏”数据库。对1911年(包括1911年)以前治疗胸痹... 目的:运用中医古籍证据评价方法对中医古籍中治疗胸痹的方剂证据进行系统评价和推荐,并总结其辨证规律。方法:文献来自第5版《中华医典》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国医典藏”数据库。对1911年(包括1911年)以前治疗胸痹的古方进行收集、筛选,应用《中医古籍防治证据评价分级量表》(胸痹)进行评价与分级,用拟定的推荐标准进行证据推荐。结果:最终纳入155条治疗胸痹的中医古籍证据,其中31条证据被评价为高等级证据,65条证据被评为中等级证据,59条证据被评为低等级证据。遵循“以方测证”思维方法,可得胸痹的证型为寒凝心脉(34.19%)、气滞心脉(23.87%)、瘀血痹阻(16.13%)、痰浊凝滞(9.68%)、心阳不足(5.81%)、心气不足(4.52%)、心阴亏虚(3.87%)及心阳痹阻(1.94%)。源自《金匮要略》的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合香丸、失笑散,《正体类要》的归脾汤8条古籍证据进行强推荐,乌头赤石脂丸、丹参饮、血府逐瘀汤、橘枳姜汤4条古籍证据进行弱推荐,其他古籍证据暂不推荐。结论:《金匮要略》是治疗胸痹的经典古籍,具有完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化痰法和活血法是治疗胸痹的基本治法,瓜蒌薤白三方、血府逐瘀汤等是治疗胸痹的重要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冠心病 中医古籍 证据 循证评价 证据推荐 评价量表 辨证规律
下载PDF
基于中医理论确立古代经典名方化裁方功能主治的思考
18
作者 郭敬 车前子 +10 位作者 李慧珍 佟琳 蔡秋杰 胡明智 梁宁 宗星煜 郑丹平 张磊 徐惠 张华敏 史楠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56-1160,共5页
古代经典名方化裁类中药新药是“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的最佳践行者,功能主治是经典名方类复方制剂临床应用的依据,功能主治的确立与处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密... 古代经典名方化裁类中药新药是“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的最佳践行者,功能主治是经典名方类复方制剂临床应用的依据,功能主治的确立与处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古方今用特点,进而提出其功能主治的确定应在明确处方来源以及化裁特性的基础上,对古代经典名方的历史沿革以及方义进行系统梳理;同时要关注现代临床应用情况的汇总,全面收集处方的主治功能范畴;还应重视化裁方药功效的总结,以辨析处方功能主治的变化,初步拟定处方的功能主治。进一步结合人用经验或临床实践,全面评估方剂获益与风险,以精准临床定位。在此基础上开展专家论证会形成最终决策,以指导后续临床研究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经典名方 功能主治 中药新药 文献研究 三结合证据体系
下载PDF
135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证候分布规律与中医诊疗理论认识思考
19
作者 刘继法 王莹莹 +4 位作者 陈曦 王永涛 邱占军 陈宪海 杨金生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期36-39,52,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特征,为临床提供辨证论治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设计中医证候调查表,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6.... 目的探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特征,为临床提供辨证论治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设计中医证候调查表,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6.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135例患者病历,平均年龄(64.38±17.61)岁,61~8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28 d生存患者占比61%,平均年龄(57.78±17.86)岁;死亡患者占比39%,平均年龄(70.98±17.37)岁。主要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居多。单一证候例数:热毒证>痰热证>血瘀证>腑实证>气虚证>痰浊证>阳虚证>阴虚证。复合证候例数:两种证候复合>3种证候复合>1种证候。两种证候复合以热毒证+腑实证最多,3种证候复合以热毒证+痰热证+腑实证最多,1种证候以热毒证最多。证候虚实例数:实证>虚实夹杂证>虚证,生存率相反。结论基本病机为邪实正虚,肺失宣降。病理性质总属标实本虚。病理因素包括热毒、痰、瘀。证型以热毒、痰浊、血瘀、腑实等实证为主,以复合证候多见,虚实夹杂证尤其是虚证多预后不良。脓毒证急性肺损伤治疗应以清热、化痰、活血、通腑为主,辅以益气、温阳、养阴,年老患者尤其需要扶助正气。本病病情复杂,应从整体出发,进一步把握疾病全过程证候演变规律,丰富完善辨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证候 临床研究 诊疗理论
下载PDF
2022—2023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常煜 李汪 +3 位作者 张逸雯 李海玉 贾海骅 卢红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135-1140,共6页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22—2023年,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外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淫概念内涵、六淫致病机理以及六淫、疫邪、毒邪的区别。内伤病因研究侧重于情志内伤的生物学内涵,饮食...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22—2023年,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外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淫概念内涵、六淫致病机理以及六淫、疫邪、毒邪的区别。内伤病因研究侧重于情志内伤的生物学内涵,饮食不节、饮食偏嗜等致病临床机理等;病理产物性病因研究则多集中于浊毒、毒邪、痰湿、瘀血、伏邪等方面。中医病机学说研究则对基本病机内涵、病机与辨证方法的关系、常见疾病的创新性病机理论如“主-客-交”“虚-痰瘀-毒”等进行了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病因病机 六淫 主-客-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