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大细胞和P物质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穴位的敏化过程 被引量:48
1
作者 石宏 程斌 +4 位作者 李江慧 陈淑莉 谭奇纹 晋志高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329,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空腹稀盐酸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5 h后尾静脉注射EB,模型组取EB渗出点"脾俞""胃俞"和旁开2 mm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常对照组取对应点皮肤和皮下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标记这些部位肥大细胞的聚集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局部SP的分布并进行Western blot相对定量测定。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后EB体表穴区渗出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呈现聚集,其数量和脱颗粒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脾俞""胃俞"旁开对照组(P<0.05,P<0.001),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旁开点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EB渗出点和旁开部位均可见S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阳性纤维多分布于皮下。结论: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时,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中肥大细胞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体表穴位敏化过程,且其局部的SP表达水平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黏膜损伤 敏化穴位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肥大细胞 P物质
原文传递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 被引量:65
2
作者 程斌 石宏 +3 位作者 吉长福 李江慧 陈淑莉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黏膜损伤 伊文思蓝渗出 敏化穴位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原文传递
艾灸促进皮肤外伤愈合及对局部组织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阚宇 张晓宁 +8 位作者 于清泉 何伟 王晓宇 万红叶 宿杨帅 胡玲 张知云 陈李圳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 目的:探讨艾灸促进创面愈合疗效及其对创伤不同阶段局部组织形态的修复作用。方法:2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4只。采用直径8mm的取皮器从大鼠背部正中线肩胛下角2cm处钻取全层皮肤制备大鼠外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予艾灸干预,每日1次,每次25min,持续6d。观察并拍照记录创面的愈合情况,造模后第2天和第7天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胶原纤维生长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干预2次后大鼠创口面积就显著减小(P<0.01,P<0.05),随着干预次数增加艾灸组愈合面积显著增加(P<0.01),艾灸组大鼠创伤局部组织中炎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1),新生胶原纤维显著增多(P<0.05);艾灸6次后,艾灸组较模型组创伤局部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纤维量明显增加,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紧密,新生血管数量较多,受损部位的皮肤结痂较厚。结论:艾灸可以明显促进创伤局部胶原纤维生长和细胞增殖,促进外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艾灸 炎性细胞 胶原纤维
原文传递
感觉/交感神经参与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血流灌注和皮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恒聪 陈蔚 +6 位作者 于清泉 陈李圳 宿杨帅 刘一寒 朱兵 何伟 景向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85-793,共9页
目的:观察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血流灌注和皮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感觉/交感神经与敏化区域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的部分理化特征。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8只)... 目的:观察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血流灌注和皮肤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感觉/交感神经与敏化区域形成的关系,初步揭示结肠炎模型大鼠敏化区域的部分理化特征。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8只)、胍乙啶组(7只)。模型组与胍乙啶组大鼠予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6 d建立结肠炎模型。实验第6、7天,胍乙啶组大鼠腹腔注射胍乙啶溶液(30 mg/kg)进行交感神经阻滞。实验第7天,通过尾静脉注射2.5%伊文氏蓝(EB)溶液观察大鼠体表EB渗出点研究敏化区域的分布及理化特征。以敏化区域旁开0.5 cm,同一神经节段支配区域作为对照区域。比较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与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检测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温度与血流灌注;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组织P物质(SP)阳性神经纤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纤维、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及其与血管的关系,SP阳性神经纤维/类胰蛋白酶阳性(tryptase^(+))的肥大细胞、tryptase^(+)的肥大细胞/5-羟色胺(5-HT)表达;采用MSD多因子法和ELISA法检测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及对照区域皮肤组织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4、IL-10]、抗炎物质皮质酮(CORT)含量。结果:结肠炎模型大鼠T12~S1神经节段发生敏化,以L2~L5神经节段较为集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损伤明显,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甚至消失,隐窝破坏,黏膜下层水肿,并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区域比较,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皮肤温度升高、血流灌注增加(P<0.05,P<0.01);皮肤组织SP阳性神经纤维、CGRP阳性神经纤维与TH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增加(P<0.05),多分布于血管周围;皮肤组织SP阳性神经纤维/tryptase^(+)的肥大细胞、tryptase^(+)的肥大细胞/5-HT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胍乙啶组大鼠敏化区域数量减少(P<0.05)。与对照区域比较,模型组大鼠敏化区域皮肤组织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抗炎物质CORT含量升高(P<0.05),且IL-6、TNF-α与CORT的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结肠炎模型大鼠体表敏化区域以L2~L5神经节段较为集中,感觉/交感神经参与穴位敏化的形成,敏化区域可能存在促炎、抗炎物质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穴位敏化 感觉/交感神经 炎性因子 皮质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